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旱地马铃薯秸秆覆盖增墒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旱地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水分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丰富旱作农业技术内容.2006年在华岭乡进行了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对旱地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验证秸秆覆盖的抗旱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旱地综合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旱地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水分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丰富旱作农业技术内容。2006年在华岭乡进行了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对旱地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验证秸秆覆盖的抗旱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旱地综合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及机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探明在旱作雨养农业条件下不同耕作措施对小麦水分利用机制的影响,依托长期定位大田试验,于2012年比较研究了传统耕作(T)、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和免耕地膜覆盖(NTP)条件下春小麦的阶段耗水量、抽穗期和灌浆期7∶00时旗叶水势和各土壤层次的水分含量随不同生育期的变化及其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秸秆处理(NTS)相对于传统耕作处理(T)能提高全生育期0~30cm的土壤含水量和全生育期的作物耗水量(较传统耕作(T)提高5.45%),免耕秸秆覆盖(NTS)处理的抽穗期和灌浆期的7∶00时旗叶水势相对于传统耕作(T)增加6.2%和4.6%,水分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高于传统耕作(T)处理11.2%和17.3%.采用免耕秸秆覆盖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所以免耕秸秆覆盖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实施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有利于作物对有限降水的高效合理利用,提高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4.
旱地冬小麦自然降水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寻求黄土台原旱地冬小麦的适宜耕作栽培技术,以传统耕作方式为对照,比较了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与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的蓄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参试的各技术模式中,其农田效应、增产效果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最好,其次是留茬深松秸秆全程覆盖技术和留茬免耕秸秆全程覆盖技术;留茬覆盖深松膜侧沟播技术能融“深松深层贮水效应”、“秸秆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身,可显著改善旱地麦田水、肥、气、热环境条件;与传统耕作比较,该模式在夏闲期可多贮水84.4 mm,蓄水率提高18.2%,小麦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5.56kg/(mm.hm2),增产40.6%,是陕西渭北及同类地区旱地小麦高效利用自然降水、实现高产稳产的最佳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通过2004—2014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旱作区高效农耕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垄作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对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穗数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平均增产达17.0%;对冬小麦而言,长期垄作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7.4%,增产效果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极端干旱的年份垄作覆盖则表现出明显的减产效应,减产幅度为8.9%;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夏玉米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24.4%。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4.8、23.7、19.6 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极显著提高了6.99%、32.82%、22.2%。综上,长期定位垄作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优于冬小麦。  相似文献   

6.
结合田间试验与文献资料,分析了旱地秸秆覆盖条件下小麦收获指数降低的原因。结果表明,虽然大多数资料显示秸秆覆盖能够增加小麦产量,但是覆盖较常规耕作小麦收获指数下降最高达20%,这个现象不容忽视。其原因可能是:(1)小麦生育前期旺长消耗大量土壤水分,造成小麦后期严重的水分胁迫,影响籽粒灌浆。(2)小麦后期水分 胁迫可能引起冠层温度升高,导致热胁迫对籽粒灌浆不利;(3)旱地小麦氮肥播前一次施用方式有可能引起小麦后期氮营养不足,加速叶片衰老,影响花后光合产物形成,也不利于籽粒灌浆。  相似文献   

7.
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秸秆覆盖下作物群体对土壤水分和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在渭北旱塬研究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土壤储水量、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秸秆覆盖与常规耕作相比休闲期在0~3.6m土层多蓄水105mm,主要于小麦拔节后利用。不同播种密度主要影响小麦抽穗前的群体大小,抽穗后群体差异不显著。小麦籽粒产量为2 841~3 496kg/hm2,不同密度水平或覆盖均没有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但是高密度处理较中、低密度显著降低小麦收获指数。另外,秸秆覆盖小麦较常规增加20%耗水量,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降低11%。因此,在休闲期降雨丰富,生育期特旱的气候条件下播种密度对秸秆覆盖小麦产量没有影响,显著增加耗水量,降低水分利用效率。播种密度、秸秆覆盖及其交互效应还有待于在其他气候年型下进一步研究观测以便综合评价这些因素的影响效应,进而建立旱地小麦高产高效用水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渭北旱塬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渭北旱塬以春玉米"沈单10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传统耕作+秸秆地膜双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时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对春玉米的农艺性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其株高增长19.82%,穗位高增长47.55%;免耕和覆盖均可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其中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的产量最高,达9 219kg/hm2,比传统耕作不覆盖增产28.89%;秸秆地膜双覆盖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0.28%,传统耕作秸秆地膜双覆盖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81%。【结论】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可以明显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对春玉米的农艺性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旱地小麦深松覆盖沟种栽培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充分利用水分,挖掘旱地小麦生产潜力,我们于1988—1989年在旱地麦田对深、覆盖、沟种综合栽培体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深层松土,残茬覆盖、沟种集水的方式较传统方式明显简化了作业程序,将水分的蓄、保、用改为一体,30—60厘米土层含水量较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1.3%,小麦产量增加9.5—13.3%。  相似文献   

10.
免耕覆盖对旱地土壤肥力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5a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旱作条件下,免耕覆盖土壤0~15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土壤,15~30cm土层,两种耕作方式相差不大或规律相反;免耕覆盖的土壤0~5cm的矿质氮和速效磷含量呈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的趋势,表层以下正好相反.长期实行免耕覆盖有使土壤养分在表层富集的现象.采用免耕覆盖措施的初期小麦产量明显低于常规耕作,几年后二者产量逐渐趋于相当.免耕覆盖是旱地具有节能高产潜力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秸秆资源发展节粮型草食畜牧业是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针对目前秸秆氨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开展了10多年的整秸秆氨化饲料技术创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整秸秆氨化饲料比传统地窖氨化饲料,蛋白质含量提高了1.33~1.46倍;饲料呈黄褐色,伴有爆米花香带酸甜味的酥脆感;牛羊采食量提高15%,消化率提高45%;每头牛每年节约饲料费500元、纯收入1200元左右。这一技术在山西省和海南省的不同地区进行了试验示范,不同作物的蛋白质含量基本稳定在10.5~11.06g/kg。其广泛适应于中国不同类型区,对充分利用秸秆资源、促进中国规模化草食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水稻植株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双季稻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对后茬水稻植株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选择不同冬季覆盖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采取田间小区定位试验,以冬闲-双季稻种植模式为对照(CK),开展了黑麦草-双季稻(Ry-R-R)、紫云英-双季稻(Mv-R-R)、油菜-双季稻(Ra-R-R)和马铃薯-双季稻(Po-R-R)种植模式下不同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后对后茬水稻各部位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与分配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稻成熟期,Po-R-R处理茎、叶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晚稻成熟期,Ra-R-R处理的茎、叶物质转运率和物质贡献率均高于其他处理。早稻成熟期,Mv-R-R处理水稻植株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各秸秆还田处理水稻植株茎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晚稻成熟期,Po-R-R处理叶、穗和地上部分的氮素和磷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CK处理(P<0.05)。Mv-R-R处理穗和地上部分的钾素积累量均显著高于Ry-R-R、Ra-R-R和CK处理(P<0.05)。总的来说,各冬季覆盖作物秸秆还田措施均促进了水稻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和转运;其中以紫云英秸秆还田处理有利于水稻群体养分的积累与转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稻草覆盖量对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川芎生态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处理:不覆盖稻草、覆盖苓子、覆盖全厢面,测定并分析川芎的出苗率、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折干率、产量及化学成分含量,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覆盖全厢面处理出苗率最高,达97.66%,与不覆盖稻草(94.05%)差异显著;覆盖苓子出苗率为96.68%,与不覆盖稻草和覆盖全厢面差异均不显著。稻草覆盖在多个生育期尤其是生长前期显著影响川芎株高,生长后期显著影响茎数、叶片数和根茎宽,对根茎长和根茎厚的影响未达显著水平;除倒苗期外,覆盖苓子和覆盖全厢面各生育期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干质量和地下部折干率均高于不覆盖稻草。覆盖全厢面产量比覆盖苓子和不覆盖稻草分别高16.6%和41.6%,净收益分别高24.4%和68.3%。稻草覆盖处理提高了川芎阿魏酸、洋川芎内酯A、藁本内酯和总苯酞含量。【结论】川芎种植厢面覆盖稻草促进了川芎的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提高了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覆盖全厢面处理效果优于仅覆盖苓子的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4.
山西农业灌溉节水对策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山西十年九旱,干旱是农业生产的最大威胁。而农业灌溉又存在用水浪费的现象,使有限的水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从山西农田供水不足的严峻形势和粮食生产的发展任务出发,提出了山西省农业灌溉的发展必须适应山西省的实际,调整作物布局,采用科学的灌溉制度,大力推广管灌、喷灌、滴灌、地膜覆盖、秸秆覆盖等技术,达到农业灌溉节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高寒区玉米生产特点及主要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山西省春播早熟区玉米生产积温低、降雨量少、土壤贫瘠的现状,提出了通过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来培肥地力,运用降解地膜减轻环境污染,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来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此外,重点介绍了除草剂的使用以及玉米早、中、后三个主要生长发育时期的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隔行去雄增产技术的应用,使这一地区的玉米生产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6.
半干旱地区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研究   总被引:30,自引:6,他引:30  
1994~1996年,在山西浮山以露地条播等为对照,就冬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生育期地膜覆盖穴播技术在冬前、拔节期之前有较好的增温效果,有效地促进了小麦生育进程,延长了幼穗分化时间,使单株分蘖、次生根、绿叶数优于对照;在生长中后期有效利用深层水,使水分生产效率较对照提高0.11kg/mm,较好地协调了高产小麦水热规律需求,达到小麦公顷产量4521.0kg。该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半干旱地区冬小麦水热环境,是半干旱地区冬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项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适宜黄土高原旱塬区梨园的土壤耕作模式.以8 a生早酥梨为试材,研究陇东黄土高原旱塬区地面覆盖对早酥梨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草处理的净光合速率(Pn)在11:00最高,达到峰值;各处理Pn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地面覆盖显著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覆草显著高于覆膜;覆草能显著提高Gs和Ci,其Ci极显著高于CK(P<0.01),显著高于覆膜(P<0.05),处理间Gs和Ci变化趋势均与Pn一致;覆草后LCP显著降低,而LSP显著提高,表明对光照的适应范围较宽;覆草的Pn-max显著高于CK(高14.83%);覆草的CO2补偿点显著低于覆膜和CK.可见,旱塬区覆草可以显著提高早酥梨叶片光合作用,有利于干物质形成,增强光能和CO2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莜麦生产定位思考与栽培技术规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忻州市是山西莜麦的重要产区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该区莜麦面积逐渐下降到2007年的1.7万hm2,并仍然有继续下降的趋势。通过对莜麦生育习性、营养利用价值、传统的旱作制度和生产与生态条件分析、比较,用科学发展的观点对莜麦的生产区域、种植结构、种植比例、产业发展前景,秸草利用方向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不应以播种面积来衡量政绩,更不应以比较效益低而放弃管理或技术指导。用生态与效益相结合的观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高度重视技术和良种运用,尽可能地提高单水平,才是对农民的负责,对社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山西省马铃薯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山西是中国马铃薯主产省区之一,但单产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种薯质量差、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种植技术落后等。因此,只有从全面推广优质脱毒种薯入手,采用旱作农业技术,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大力改善生产条件,运用科学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  相似文献   

20.
山旱地苹果园覆盖栽培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旱地苹果园不同覆盖措施的研究结果表明 ,覆草可使旱地苹果园土壤含水量平均提高 4 4.55% ;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 3 .0 % ,较地膜覆盖提高 0 .97% ;氮、磷、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 2 8.6%、2 5.0 %、56.5% ,并能显著增加树体内的营养物质和叶绿素含量 ,促进生长发育 ,提高产量 ,降低土壤容重。果园覆草的效应显著优于覆膜和清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