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两结合、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上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提出了培养途径,构建了有效、科学的管理机制。对实施"二结合、二融合"培养模式中的一些问题,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提出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
韩东锋  钱拴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10-9413
为适应当前林业生产目标的转变,现代高新技术在林业行业的应用,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渠道为中小型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趋势,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其改革的主要措施为:构建以必需、够用为度,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的课程体系;配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条件和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开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项目化教材,建立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畜牧兽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革新的重要内容,是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针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对现代学徒制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实践,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工学互动组合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模式的推进与实施,对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4):297-298
工学结合,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通力合作,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工学结合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特色教学,有效将地解读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不符的问题,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实践性技术人才。虽然,该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优势;但是,工学结合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广泛。对此,文章以铁道车辆专业为主,探讨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以期推动该教学模式的普及。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园林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教育与实践对接为出发点,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园林专业的技术人才,通过分析高职园林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相应职业岗位和园林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结合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高职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例,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对高职园林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建设上的创新思路及主要实施途径进行了探讨。通过实践得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顺应社会需要和人才需求的。  相似文献   

7.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体现了高职教育特色。中草药开发专业更应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中草药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本文探讨了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中草药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针对性提出了推进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中草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能力人才为目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以学生为教育主体,凸显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育,强调学生职业能力掌握,构建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相匹配的学分制运行体制,是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培养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实训基地是农业高职教育实行工学结合,在"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场所。针对传统实训基地运行模式与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的状况,对农业高职教育基地建设与运行机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以实现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为目标,以生产、科研项目为载体,探索并实践了"实训示范园"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发展以及对应用性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改革不断深入,质量不断提高,一个基本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初步形成。高职教育的特色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即培养市场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是我国高职高专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近几年我们针对种植类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工学结合的研究和实践。实践表明:实训基地面向教学、面向学生,开展生产性、任务性、岗位性等学生实践活动,是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就业岗位群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是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肉制品生产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专业课之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专业课程。本课程总体改革思路是紧扣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尝试进行以"产品导向,任务驱动"为教学模式的课程设计。  相似文献   

12.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时代发展和园林专业特点,分析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毕业实习和设计管理、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探索了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农科建设驱动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价值逻辑上应实现从“单向”到“双向”的“农业域”与“教育域”有机融合,以及从“成才”到“成人”的农林人才培养内涵变革。然而,当前农林人才培养的惯性思维阻滞了农林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农林人才培养的离散冲突桎梏了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以及农林人才培养的路径依赖束缚了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这些困境成为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阻碍。为此,涉农高校亟待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塑革新农林人才育人理念,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加速农林人才培养提质进程,以产学研合作为契机推进农林人才培养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例,回顾与总结了前期课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林业人才培养需求及地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和基本教学目标,以学校新一轮培养方案调整为契机,调整课程学时安排,优化实验模块,有效激发林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期推动该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林业部门输送具有扎实理论基础与熟练操作技能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一直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课题,抓住成人教育的独特性,对成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具有成教特色的五点改革与实践建议,提升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计算机专业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成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针对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为例,围绕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的要求,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由"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突出了职业岗位要求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  相似文献   

17.
高职学院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中旭 《农业网络信息》2007,(10):152-153,151
本文针对高职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结合具体实践深入思考,探讨了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明筠  姚恩青  姜汹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2002-12004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关键.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宠物美容与护理教学团队致力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并已将其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课程.课程改革体现了课程与职业岗位要求的对接,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9.
王丹  向敏  赵俊松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5):180-182
高职教育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技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基于这一任务,高职教育的方向就要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目前,德国在"双元制"课程开发思想的基础上,已开发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并取得成功。为了适应环境监测专业课程综合性、教学实践性强的特点,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现代教育课程观引入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环境监测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即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各个工作项目中去,对学习情景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设计,切实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对课程理论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优化过程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高等教育体系已从自身成长向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转型发展。对面新农科建设肩负的“四大使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要求,国际农经学科专业发展新格局,传统农经专业转型发展等新形势、新状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势在必行。从人才培养目标、能力素养要求以及课程支撑三个方面对比分析国内各类典型农业院校农经人才培养体系特征和差异,结合地方农业院校办学实际与特色,从“立德树人”教育教学理念,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联动协同,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地方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