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6):212-213
当前我国已进入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时期。城乡二元社会管理加剧了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城乡融合困难,弱化了一体化发展的合力,强化了城乡对抗情绪。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社会管理创新要以实现社会公平、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推进城乡现代化和服务型社会管理为价值目标,从农村社区化管理、基层民主化管理、社会信息化管理、政府扁平化改革等方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
城乡关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范畴,始终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从广泛的空间范围上来说,城乡之间的关系并非天然地紧密,国内外学界在经济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风险与路径选择、城乡一体化水平测度及指标体系等领域取得了诸多成果与见解。通过系统梳理与总结,指出城镇化发展是解决城乡统筹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个途径,深入农村并切实解决农村的基层治理和产业问题并改善其生活环境,是当前和未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关键。针对现有研究在逻辑上的不足,指出应补充直接关系人生活和工作舒适性的相关指标来考查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并对影响经济发展的投入因素和反映城乡一体化水平的显性指标做出明确区分。  相似文献   

3.
农村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内部发展不平衡,其根源在于外部城乡关系失衡和农村内部关系失衡。通过城乡结构性分析发现,从城乡对立下的工业化战略优先、到城乡统筹下的城市发展战略优先再到城乡融合下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国家力量、市场力量和农民力量的综合作用开始构建出平等、共生、互助的新型城乡关系。在全新城乡关系框架下,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并轨,通过实施一场持久的农民自主的乡村振兴综合性发展战略,聚焦小农经济市场化与新型经营主体独立性、农民农村公共事务中主体性与组织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合理差别化、农村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及生命化生活化等问题,寻求积极改善之策,最终真正实现农村健康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期,即新型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当前既要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完全向城镇转移,又要切实免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所出现的各种负面影响,成为我们必须认真解决和探究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探讨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转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动因及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一体化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我国多个地区出现城乡二元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结构混乱等问题,选取了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9个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方法,研究这些影响因子与三大产业的融合程度,从而得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动因,以及如何调节相关农村产业结构以缩小农村与城市发展的差距,为以后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内涵及存在的意义,认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具有横向多极发展、纵向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区域联动等职能;当前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体系存在横向结构单一、纵向通道不畅、基层体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应不断完善,学历教育应逐步发展应用本科等层次并实现有效衔接,非学历培训应输出地与用工地培训相结合,积极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优势,构筑农民培训的信息平台,拓展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7.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户籍制度制约了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规划与土地使用缺乏规范,城乡二元分割格局还没有彻底打破,城市化水平偏低致使城市吸纳力不强,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城市边缘区的科学规划水平不高。为此,应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城乡统一市场,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中心城市的现代化,推进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推进城乡经济的高度发展,加快城乡生态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仲德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754-20757
在介绍城市、城市化与工业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社会、基层党建4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化对我国农村的挑战,从而指出城乡一体化是面对城市化的挑战,城乡关系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从和谐社会与城乡产业一体化的交互关系出发,以“中部崛起”六省之一湖北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城乡产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发展动力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湖北省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从根本上来说,城乡产业一体化是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应该在和谐理念的指引下追求全面的城乡经济、社会统一,在融合中实现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法律服务工作开展是非常关键的,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有着直接影响。但是对农村法律服务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良问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反思,积极找寻有效措施进行改善,不断提升农村法律服务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为我国经济实现更为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城乡关系是国家关注的重要经济社会关系,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都迎来了各自的机遇和挑战,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促进城乡的融合发展是指导城乡关系合理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城乡不平衡发展现状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原则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新方略,而农村的“精准扶贫”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决策,致力于解决乡村地区和乡村人口的贫困问题,不断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以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会给乡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法,促进精准扶贫落到实处,推进新时期我国城市和乡村的一体化发展,改善乡村地区的发展方式,引领乡村走向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产业融合是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途径质之一,能够有效推动农民收入增长,从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有效融合后的产业在规模化生产同时能带动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进而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城乡协调统筹发展。城乡融合背景下,加强城乡间要素、市场、空间等方面的渗透互补,打破陈旧的二元城乡发展格局,实现城乡双赢局面。这一理论基础下,并结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对农村产业融合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当前乡村突破自身发展的选择,也是超大城市发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重要使命。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西部片区的小石村,以城乡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文化融合、生态融合的“四维融合”模式,走出了远郊凋敝村落“重生”之路。新时代,城乡融合亟需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以化解城乡发展不均衡为核心任务,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城乡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和指引思路,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关键,其实质是从空间正义视角重塑城乡关系。空间正义是城乡融合的实现方式,通过城乡产业融合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体现了空间正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进程,剖析漓江西岸大山背区域城乡融合的现状与困境,从空间正义视角探讨城乡融合的新型发展格局,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城乡融合机制;校准城乡关系,激活产业融合新动能;破解人才困境,培养乡村振兴高质量劳动力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新时期城乡关系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探索。蚌埠市近十年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分析结果表明,蚌埠市城乡融合水平呈波动上升态势,可分为增长、减缓、增长三个阶段;各城乡融合要素融合水平不同,经济、社会、空间等要素融合水平稳步提升,人口、生态要素融合水平波动发展:城乡融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要看到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要重视城乡人口与土地的互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城乡融合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以信息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核心的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具有极强的渗透和带动作用。西藏县域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西藏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信息化促进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乡差异历史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鸿亮  张瑞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19-3721,3725
为了解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现在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历史根源,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文化、社会分工4个方面分析了近代城乡差异。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生产方式的近代化,而广大农村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增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逐渐形成,推动了中国城市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城市近代化管理的同时,广大乡村仍然采用传统的乡村自治管理模式。文化方面,由于城市中心地位的优势,人口集中,交通发达,城市近代文化繁荣发展;而广大农村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近代以来由于城市最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改造,成为近代化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而向城市集中,城乡社会分工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新的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9.
孙丽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12-15914
选取云南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作为分析的变量指标,采集《云南年鉴》和《云南统计年鉴》中1978~2007年的相关数据,采用RHL值和泰尔指数,对云南省城乡经济差异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进行定量研究,并通过经济增长对城乡差异收敛与发散的空间分析及城乡经济差异演变趋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7年,城市经济发展以向下收敛为主,农村经济发展以向下发散为主,导致城乡发展分离趋异,总体表现云南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地区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城镇的发展;城乡差异发展趋势显示库兹尼次曲线的倒“U”形特征。为促进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建议:采取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加速总体经济发展;培育和发展中小城市,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适当扶持贫困农村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发展中新区的城乡一体化功能与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经济增长为首位目标的新区的兴起,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新区的整合、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张,以及我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区的发展越来越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功能向经济、社会以至文化等综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迈进。城乡一体化功能是当前新区功能的新体现,以农村工业、郊区农业和新农村社区三要素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质就是推动农村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园区化和农村居住现代化。"三区"联动发展是新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证。推动新区城乡一体化需要格外关注规划、核心创新优势、经济社会支撑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