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镇地处长荡湖与鬲湖之间。1994年起进行8.2亩稻田养蟹试验,经10年发展,河蟹面积扩大到14000亩。上世纪90年代,只要养蟹,价格与收入都较高。而近几年,蟹要讲无公害、更要比单只蟹重。2000年前,我们用当年早繁幼蟹放养,产量、回捕率尚可,但规格小;而外地扣蟹种回捕率低、产量低,收益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2001年开始,进行三方面探索:一是改当年早繁幼蟹为扣蟹种;二是改外地扣蟹种为当地扣蟹种;三是改密养为稀放。经3年摸索,获得较好的收益。如我镇原司马村26户养蟹户,养蟹552亩,亩均净利2650元。其中25户523亩采用当地扣蟹种,亩均净利2810元,最高1户10亩蟹,亩均净收入5200元。  相似文献   

2.
蟹种性早熟指当年生产的蟹种中有一部分个体较大,通常规格在20克以上,性腺已发育成熟。生产实践证明,放养性早熟的蟹种,会表现为效益差、回捕率低、死亡率高。一般死亡高峰大多在每年的4月第一次蜕壳而蜕不下来导致幼蟹死亡。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稻蟹共生系统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和河蟹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敏  马旭洲  王武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9):1828-1835
【目的】稻蟹共生生态系统是一种新型稻田种养模式,对推动水稻种植变革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稻蟹生态种养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河蟹放养密度、水稻生长情况及产量、水体生态环境和浮游生物等研究,而关于水稻栽插密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对水稻茎蘖情况、植株生物产量、茎秆构成、产量构成及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探索通过优化水稻栽插密度以达到水稻性状指标的最佳及产量效益的最大化,进一步完善稻蟹共作模式的技术和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试验共设置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T1)、单穴双株水稻(T2)、单穴四株水稻(T3)和不养蟹田单穴双株水稻(CK)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处理单元格面积为50 m2,其中养蟹田每试验小格放养规格为12 000 只/kg的幼蟹(Ⅲ期仔蟹)900 只,生长周期共137 d。于水稻的4 个生长时期(返青期、拔节期、孕穗期和成熟期),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3 个采样点,每点连续选择10穴水稻,分别测定记录水稻茎蘖情况、生物产量、植株性状指标及水稻产量。【结果】与不养蟹稻田相比,相同水稻栽培密度下养蟹稻田可以增加约0.17个有效蘖/穴,提高水稻植株生物产量3.3%,对水稻茎秆构成影响不显著,但对水稻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影响较显著,同时可以增加约11.5%的水稻产量;养蟹稻田内各试验处理间水稻分蘖数受每穴栽插株数影响显著,单穴四株有效穗数最高且显著单穴双株和单穴单株,水稻生物产量以单穴四株最高,水稻茎秆性状则随水稻栽插密度增加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单穴单株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较其他处理则分别提高6-26个、1.2%-3.6%、1.5%-3.3%,其他性状指标则要低于平均水平。【结论】基于水稻生长性状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养蟹田单穴单株水稻植株性状要优于其他处理,水稻产量则以养蟹田单穴四株水稻产量最高;基于幼蟹产量及效益考虑,单穴单株幼蟹产量要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处理,单穴单株水稻性状优势明显且综合经济效益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4.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0.05);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氮平衡均表现为盈余,其盈余量逐减,分别为1 030.92、364.37、188.75 kg/hm2,氮利用率逐增,分别为16.47%、48.98%、65.71%;磷平衡也均表现为盈余,精养、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的磷盈余量分别为171.35、81.67、76.96 kg/hm2,磷利用率逐增,分别为7.61%、18.22%、24.29%;与精养、稻蟹共作模式相比,稻虾蟹共作模式中浮游动植物种类的...  相似文献   

5.
光伏发电模式中河蟹幼蟹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伏太阳能板覆盖下养殖池塘中河蟹幼蟹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光伏太阳能板下水环境中,河蟹幼蟹的背甲宽生长表现为龄期与生长的线性关系;幼蟹体重生长显示出龄期与生长的幂函数关系。与常规养殖环境中幼蟹生长特征相比较,无论幼蟹背甲宽或是体重,光伏太阳能板下水环境中幼蟹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常规养殖环境中幼蟹生长速度,同时大规格幼蟹比例明显降低。光伏太阳能板的建造,改变了水体的光照模式、溶氧量和水草生长等环境因子,影响了幼蟹生长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宁夏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效应,探索低洼盐碱地稻渔共作模式,于2018年开展低洼盐碱地区的稻渔共作试验研究。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稻-蟹(大眼幼体)、稻-鱼(鲤)2种不同稻渔共作种养模式,以单作水稻为对照,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和土壤pH,从水稻生长发育、产量等方面来探讨盐碱地的稻渔共作效应。结果表明,稻-蟹、稻-鱼共作水稻比单作水稻产量分别增加3.9%和6.1%;稻渔共作可促进水稻的分蘖数增加,促进水稻顶三叶的叶面积增加,从而明显提高水稻的光合生产力;稻渔共作水稻的干物质量在拔节至齐穗期均比单作水稻高,可促进水稻各生育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从而促进水稻产量的增加;稻渔共作相较单作水稻可以降低低洼盐碱地的pH,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刘林 《当代农业》2011,(19):45-45
蟹种性早熟指当年生产的蟹种中有一部分个体较大.通常规格在20克以上。性腺已发育成熟。生产实践证明,放养性早熟的蟹种,会表现为效益差、回捕率低、死亡率高。一般死亡高峰大多在每年的4月第一次蜕壳而蜕不下来导致幼蟹死亡。  相似文献   

8.
稻虾鳝综合种养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3种黄鳝放养密度(3 000、6 000、9 000尾/hm~2,每个密度3个平行)的稻虾鳝共作稻田与稻虾共作稻田(对照组)的黄鳝及克氏原螯虾生长状况、经济效益。经过109 d的养殖,克氏原螯虾从平均5.13 g/尾增重至30.4 g/尾,黄鳝从平均42.6 g/尾增重至132.5 g/尾,黄鳝回捕率达到79.1%,高、中、低3个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净利润分别为79 120、72 882、63 213、50 820元/hm~2。稻虾鳝组水稻单产显著高于稻虾组,克氏原螯虾单产较稻虾组略有下降,但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克氏原螯虾终末体重及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虾稻田中适量放养黄鳝,会一定程度影响克氏原螯虾的规格和产量,但带来了水稻产量的增收并额外获得了黄鳝的收入,可显著增加虾稻田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稻蟹共作系统对稻田水体丝状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稻蟹共作稻田,采集放养不同密度幼蟹(60 ind/m2,低密度,T1;90 ind/m2,中密度,T2;120 ind/m2,高密度,T3)的稻蟹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不放蟹,CK)的丝状藻类,测其干重量,研究稻蟹共作对稻田丝状藻类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整个试验阶段,养蟹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常规稻田(P0.05),说明幼蟹对稻田丝状藻类的生物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6月17日,CK与T1的丝状藻类干重明显高于另两个处理(P0.05),而T3明显低于其他处理(P0.01);7月17日各处理丝状藻类的生物量均达到试验阶段的最大值,并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T3T2T1CK,P0.05;T3、T2T1CK,P0.01);8月15日,各处理间有显著差异(T3CK,T2CK,T1CK,P0.01;T2T1,P0.05)。根据本实验结果,稻蟹共作稻田大眼幼体的适宜放养密度为9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稻田生物防治丝状藻类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蟹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利用稻蟹共生关系,达到一地多用、一水多用、一地双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本文从稻田扣蟹的暂养、放养、饲养管理、水稻管理、蟹种捕捞、扣蟹的越冬及稻田成蟹养殖田块的选择、蟹田工程建设、蟹种暂养、蟹田管理、饲养管理、水稻种植、回捕等方面详细说明了稻田养殖扣蟹及成蟹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