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查明落叶型黄萎病菌在石河子地区的存在情况。[方法]采用了PCR技术对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菌系进行检测,监测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类型。[结果]利用非落叶型棉花黄萎病菌的的特异引物ND1、ND2对石河子棉区采来的114个棉花黄萎病菌菌系进行PCR扩增,108个菌系扩增出1500bp的片段,与文献中报道的非落叶型棉花黄萎菌系扩增出的片段大小一致,说明这些菌系为非落叶型棉花黄萎菌系;而剩余的6个菌系未扩增出任何片段;利用落叶型黄萎病菌的特异性引物D1、D2对这6个菌系进行扩增,也未扩增出任何片段。[结论]非落叶型黄萎病菌占供试菌系的99.5%,表明目前石河子地区棉花黄萎病菌依旧以非落叶型黄萎病菌为主。  相似文献   

2.
<正> 关于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种”的鉴定,许多学者认为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dahliae)。迄今为止,尚未发现黄萎轮枝菌(V.albe-atrum)。这二种轮枝菌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主要致病种。早在五十年代,我国已发现棉花黄萎病菌的不同菌株存在着致病力的差异。以后王清和、邓先明、姚耀文分别报道了山东、四川省和其它八个省(区)的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他们所述的强、中、弱不  相似文献   

3.
棉花枯萎病病原菌(Fusarium vasinfectum Atk.)为半知菌亚门尖镰孢萎焉转化型,属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是世界性棉花重要病害之一,该病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在库尔勒地区的发病也呈现出连年加重的趋势,尤其是多年的重茬地发病较重。与棉花黄萎病统称为棉花的“癌症”,一旦发生难以根除,在苗期即可大量死苗,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甚至毁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棉花黄萎病原菌的入侵机理.[方法]以带有潮霉素抗性筛选基因的PUCCATPH载体以及pCAMBIA1304载体作为骨架,构建trpc启动子驱动的GFP-GUS基因的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表达载体1304-P-ORF,导入农杆菌GV3101和AGL-1中.通过农杆菌介导(ATMT)法分别转入新疆棉花黄萎病原菌VD-1和VD-278中,对表达效果进行检测.[结果]筛选的潮霉素B浓度为30 μg/mL,农杆菌AGL-1对黄萎病菌的转化效率比GV3101高40;.T0代经含有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筛选,获得了T1代转基因大丽轮枝菌VD-12株,VD-2 784株.通过GUS组织染色,在转基因VD-1和VD-278的菌丝和孢子中均可观察到GUS基因的表达.对转基因黄萎菌进行PCR分子检测,均可检测到GFP和潮霉索B基因.GUS-GFP和潮霉素B基因已成功转入新疆棉花黄萎菌VD-1和VD-278中.[结论]建立了新疆棉花黄萎菌的遗传转化体系,为进一步利用GFP-GUS基因研究新疆棉花黄萎菌对棉花侵染的过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棉花枯、黄萎病是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危害最严重的两种病害。在我国的大部分种棉区常为枯、黄萎混合感染区,枯、黄萎病原真菌是两种藉土壤、种子和值物残体迅速传播的土传性真菌,一旦侵染流行后将造成棉花为幅减产及降低皮棉品质的严重后果。合理利用生防促生菌防治农作物土传病害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缓解环境污染、降低农业成本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及品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动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接种后不同时间抗、感棉花品种体内棉花黄萎菌的分布情况。[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DAS-ELISA)方法监测棉花黄萎菌在较抗棉花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海7124和较感棉花黄萎病的陆地棉品种鄂荆1号体内的传导情况。[结果]棉花黄萎菌可以有效侵入抗、感棉花品种的根部,但病原菌很少再向抗病品种海7124的上部茎和叶部传导,而感病品种鄂荆1号向上传导的菌量很大。[结论]初步确定海7124的抗病特性表现为不抗侵入但可有效抑制病原菌在体内的传导,感病品种鄂荆1号既不抗侵入也不抗传导。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韭菜干粉及其提取物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作用,将韭菜干粉以土壤质量的2%添加到接种有棉花黄萎菌不同菌量密度的土壤中,开展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及土壤中棉花黄萎菌存活影响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接菌量土壤中添加韭菜干粉,均可显著减少土壤中棉花黄萎菌的数量,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程度。韭菜干粉甲醇提取物抑菌活性成分存在于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物中,两种萃取物合并后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共得到21个馏分,其中有9个馏分的抑菌率达到100%,经GC-MS检测出的活性物质主要为含硫化合物、烯醛醇类化合物、杂环类化合物、阿魏酸衍生物和角鲨烯。其中,角鲨烯和阿魏酸甲酯是首次从韭菜中检测出的抑菌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8.
棉花在我国农作物种植中属于一种产量较大的植物,棉花可用于衣物、棉被等的制作中,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在经过古人长时间的探索与发现之后,棉花可以用来取暖,制作衣物等,目前,在我国已经有大面积的棉花种植地区,形成了产业化的生产流程。在我国,棉花的种植地区主要集中于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南疆棉区、华北平原、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然而,同所有的植物一样,棉花也会产生大量的病虫害,其中,黄萎病是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植物黄萎病是危害较为严重的维管束病害,其病原菌主要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和黑白轮枝菌(Verticillium alboatrum),为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本文针对棉花种质资源黄萎病抗性剖秆鉴定进行了探究,旨在帮助农户克服棉花的黄萎病,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990-1992年,选用不同毒力的棉黄萎病菌菌系,对棉花新抗源川737和川2802进行抗黄萎性鉴定。结果表明,两新抗源对其代表菌系抗性良好,具有广泛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几丁质降解放线菌对棉花枯、黄萎菌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从土壤中分离到的58株放线菌进行了皿内拮抗试验及利用几丁质能力测定,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F104,F1052株产几丁质酶的菌株,并测定了其对棉花枯、黄萎菌的离体和活体抑制作用。皿内观察发现,F104和F105均可寄生于棉花黄萎菌,F105还可寄生于棉花枯萎菌。平皿扩散试验结果发现,F104和F105的培养滤液无论经高温处理与否,均能使棉花黄萎菌呈现畸形菌丝,而经高温处理的F104还可使棉花枯萎菌表现为畸形菌丝。抑制靶标致病菌寄主活体定殖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F104和F105处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超前接种防治黄萎病的作用,超前接种F105的间隔期与棉苗中枯萎菌的检出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经超滤,Con.A—Scpharosc 4B亲和层析,从棉花黄萎病菌的Czapck′s培养液中,分离纯化致萎毒素。成分分析和致萎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棉花黄萎病菌产生的毒素是一种致萎力极强的糖蛋白。其含糖量为14.74%,蛋白质量为85.26%,其致萎活力是半纯化液的10~15倍,活力回收为76%。  相似文献   

12.
新疆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性分化监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对新疆棉区采集的35个棉花黄萎病菌代表性菌系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鉴别寄主法测定及营养亲和群研究.依据鉴别寄主法测定结果,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可分为强、中、弱三种致病型,其中以中等致病类型居多.营养亲和群测定将新疆棉花黄萎病菌分为2个亲合群,其中一个亲合群中的所有菌系均与标准落叶型菌系相亲和,另一亲和群中的所有菌系与标准非落叶型菌系相亲和,从而证实在新疆存在落叶型黄萎菌系.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的致病能力,将发酵液离心除菌,用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法提取棉花黄萎菌毒素,并对毒素进行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用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法比传统的单独用硫酸铵沉淀提取的毒素浓度高,此毒素对棉苗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可对棉花叶片造成损伤,并抑制棉花种子的萌发,而且与浓度有密切关系,高浓度的致病力强,200倍的低浓度几乎无致病力。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棉花黄萎病菌致萎毒素在致病机理、分离纯化以及基因克隆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拓宽有关棉花黄萎病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棉花抗黄萎病性与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关系,为棉花黄萎病的抗性鉴定提供依据。采用在室内用棉花黄萎菌孢子悬浮液对不同抗性的4个海岛棉(Gossypiumbarbadence)品种和10个陆地棉(Gossypiumhisutum)品种进行接菌,苗期发病后测定叶片s0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并与未接菌的对应品种叶片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棉花黄萎病菌的诱导,棉花叶片中SOD活性比未接菌时下降,其中耐病、感病品种(In〉20)的降低幅度大于高抗、抗病品种(0〈In≤20);MDA含量比未接菌上升,耐病、感病品种(In〉20)的增加远大于高抗、抗病品种(0〈In≤20);棉苗叶片中POD、CAT活性在棉花黄萎菌的诱导下产生的差异比未接菌的酶活性差异要明显,对生理生化产物的测定效果比未接菌时测定的效果好。SOD活性和MDA含量可以作为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6.
旨在筛选具有高效抑制棉花黄萎菌的芽孢杆菌并对其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检测。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棉花、玉米、向日葵根际以及苦豆子植株内分离得到菌株共65株,通过初筛、复筛共筛选到1株高效根际拮抗菌X4和内生菌N4,它们对棉花黄萎菌有较强抑制作用;通过 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平板对峙法检测2株生防菌对棉花黄萎菌的抑菌活性,生防菌发酵滤液处理法检测对棉花黄萎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微菌核萌发、毒力蛋白产量的影响,GC-MS法对2株生防菌挥发性抑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经分子检测2株高效拮抗菌均为芽孢杆菌;经2株1生防菌发酵滤液处理的棉花黄萎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抑制,菌株N4的抑制率为65.15%、菌株X4的抑制率为58.82%,且菌丝出现严重形变;经处理的黄萎菌孢子萌发率、微菌核萌发率、毒力蛋白产量均显著下降;研究发现2株拮抗菌的挥发性物质具有抑菌作用,GC-MS法检测2株菌发挥性物质主要是2,3-丁二醇、3-甲基丁酸、2-甲基丁酸和异丁酸,纯品物质检验发现2-甲基丁酸、3-甲基丁酸和异丁酸对棉花黄萎菌均有抑菌活性,2,3-丁二醇没有抑菌活性。可见:2个菌株对棉花黄萎菌具有潜在生防能力,可为生防菌剂的研发提供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7.
以棉花耐黄萎病品种中棉41和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为材料,通过测定黄萎菌诱导前后活性氧积累及保护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其与棉花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黄萎菌后36h,2个品种的棉花叶片O2-产生速率均达到高峰,而中棉41O2-产生速率明显高于冀棉11;同时,叶片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也均达到一个高峰,中棉41中MDA含量高于冀棉11;在接种后24h和36h,冀棉11和中棉41棉花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达到一个高峰,且冀棉11变化幅度大于中棉41;对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接种后24h,2个品种均达到一个高峰,但是耐病品种中POD活性增加幅度不及感病品种。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的过程中,活性氧和保护酶系参与不同的抗性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8.
棉花枯萎病又名乌心瘟、半边黄、蹲死苗,黄萎病又名白秆溜、金边黄,是棉花生产上两种土传毁灭性病害,俗称棉花上的癌症.临猗县棉区属两病混生区,枯萎为主伴有黄萎.  相似文献   

19.
新疆棉花黄萎病发生调查及病原菌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对新疆棉花黄萎病菌系系统进化及落叶型菌系分布进行分析和检测.[方法]抽样调查棉花黄萎病发病情况,利用Verticillium dahliae特异性引物D1/D2进行落叶型检测;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新疆菌系进行扩增,测序后进行BLASTN分析.[结果]棉花黄萎病在新疆主要植棉地区普遍发生,棉花黄萎病发生中度及以上病田占比达48.1;,严重发生病田占比为24.1;;BLASTN分析证实采集的棉花黄萎病菌系均为大丽轮枝菌;供试棉花黄萎病菌系检测出22株落叶型菌系,占供试菌系的37.2;.在分离到棉花黄萎病菌系的15个采集点中有9个点检测到了落叶型菌系,占比为60.0;.[结论]新疆部分棉区棉花黄萎病发生比较严重,强致病力的棉花黄萎病落叶型菌系在新疆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且地理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和菌落生长法测定拮抗链霉菌Men-myco-93-63(S2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T-9和河北省强致病力菌株V-h菌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霉菌Men-myco-93-63及其发酵液对棉花黄萎病菌菌体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了棉花黄萎菌的生长量。同时发现,拮抗链霉菌及其发酵液对不同致病菌株表现不同的抑菌效果;Men-my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