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鰕虎鱼亚目四种鱼的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鰕虎鱼类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咸水、淡水、沿海滩涂上的小型鱼类。具有体被栉鳞,又被园鳞这种介于鲈形目和鲤形目之间的分类性状。因此,研究鰕虎鱼类的核型不仅对探讨鰕虎鱼类的起源,进化和分类有一定的意义。而且也可能为探讨鱼类的起源,进化和分类提供一些有意义的资料。迄今,国内对种类繁多的鰕虎鱼类的核型研究报导较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光镜和电镜研究了虹鳟(Salmo gairdneri Richardson)原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细胞学和超微结构特征、起源、迁移和数量变动。结果表明:1)虹鳟PGCs的鉴别特征是细胞体较大、细胞界限清楚,核较大,核仁明显,核膜外或线粒体丛间含有生殖致密体(Germinal Densc Bodies,GDBs);2)PGCs起源于原肠晚期的预定中胚层;3)PGCs向生殖腺原基的迁移是随着胚胎的形态发生运动而进行的被动过程;4)迁移期PGCs的数量为70~90个。研究发现,虹鳟PGCs中的GDBs常位于核膜孔附近,推测它可能来自核质。对虹鳟PGCs的鉴别标准、起源和迁移方式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在鱼类分类研究中,形态学差异最为简单和直观,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进化、物种起源及物种分类鉴定等研究中。但是,许多生物的形态特征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同一类群的生物可能由于生境条件的差异或者对同一生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不同而呈现显著的形态学特征差异,影响正确的鉴定分类。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被应用于分类学研究。DNA条形码技术是分子分类学中主要的方法,与传统形态进行鉴定的方法相比DNA条形码不会受到生物性别、发育阶段、性状相似性和表型可塑性的限制和影响。通过对海鲂鱼类研究现状的了解,得知目前国内对海鲂鱼类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综上可以利用传统形态学描述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来准确鉴定海鲂鱼类。  相似文献   

4.
鱼类染色体组型的研究是鱼类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作。它对鱼类的分类、进化、遗传、变异以及杂交育种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鱼类的染色体一般是数目较多而且个体极小,颇难进行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5.
热休克蛋白(Heatshock protein,HSP)对鱼类生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鱼类产量与影响鱼类繁育成败的关键因素。对热休克蛋白在鱼类生殖中的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从鱼类生殖细胞的发生发育、热休克蛋白的作用机理、热休克蛋白在生殖中的调控机理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今后热休克蛋白在鱼类生殖中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鱼类人工繁殖建立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水养殖鱼类种苗生产提供可控性强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6.
关于鱼类视觉运动反应特性的研究,国外已有不少报导,但国内这方面工作还很少开展。研究鱼类视觉运动反应特性,对于阐明鱼类趋流和集群机制,探讨鱼类视觉特点和游泳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且在设计改进渔具渔法和控制鱼类行为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北部湾鱼类年龄鉴定和渔业资源监测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对环北部湾拖网、流刺网、灯光围网3大作业类型4个季节的渔获物进行生物学采样,共采集17种具有年龄鉴定硬质的鳞片样本,经室外和室内处理,应用解剖镜和显微镜对其进行性状观察分析,并进行数码拍照研究。[结果]不同科属鱼类鳞片在鳞焦位置、前区栉节、鳞嵴形状和辐射沟数量等形态特征上有明显差异,其年轮标志也因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而呈不同形态。[结论]鳞片可为鱼类分类和年龄鉴定提供科学依据,在北部湾鱼类生物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配子的发生过程,研究了配子发生各时期的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双齿围沙蚕原生殖细胞起源于体壁上皮细胞,生殖细胞形成后进入体腔当中,在体腔液中生长、增殖;双齿围沙蚕的卵子发生过程经历了卵原细胞期、初级卵母细胞期、次级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期、初级精母细胞期、次级精母细胞期、精细胞期和精子期。  相似文献   

9.
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高血压、肺动脉高压等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共同病理特征,而VSMC表型转化在VSMC增殖和迁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研究VSMC表型转化对该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VSMC表型转化的影响因素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参悬浮细胞培养是人参细胞生产工业化的基础。热激处理的人参悬浮细胞,和对照相比,细胞生长速率加快,糖利用率提高,但活细胞率在培养前期略低。热激对培养细胞有刺激作用,能促进细胞分裂,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热激处理在研究人参悬浮培养细胞的生理生化性状、细胞分裂和提高细胞培养效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增殖、性别分化都受着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H2A.Z与转录激活有关,可能与表观遗传修饰存在联系,通过PGCs单细胞及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GCs在迁移过程中,8.5 dpc时PGCs中不存在H2A.Z;迁移至生殖嵴时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核,11.5dpc整个PGCs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存在;13.5 dpc雌性的卵母细胞中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质,而精原细胞中H2A.Z偏向集中于细胞核。综合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分析,H2A.Z的表达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增殖、性别分化都受着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的调控,H2A.Z与转录激活有关,可能与表观遗传修饰存在联系,通过PGCs单细胞及组织石蜡切片的免疫荧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GCs在迁移过程中,8.5 dpc时PGCs中不存在H2A.Z;迁移至生殖嵴时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核,11.5dpc整个PGCs细胞核和细胞质都存在;13.5 dpc雌性的卵母细胞中H2A.Z主要集中于细胞质,而精原细胞中H2A.Z偏向集中于细胞核。综合基因组和DNA表观遗传修饰分析,H2A.Z的表达与其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小鼠雄性生殖细胞中macro H2A、H2A.Z和H2A.X 3种组蛋白变体变化与其发育特征间的联系,为揭示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发育机理及其分子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以C57BL/6J小鼠胚胎的中肾和生殖嵴为试验材料,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11.5dpc、12.5dpc和13.5dpc不同发育时期含有PGCs的组织石蜡切片及单细胞中macro H2A、H2A.X和H2A.Z变体的分布情况。【结果】macro H2A变体在11.5dpc胚胎时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12.5dpc时在细胞质中的表达增强,但进入生殖嵴后(13.5dpc)表达消失;H2A.X变体在11.5dpc和12.5dpc时存在于PGCs的核质区,13.5dpc时主要存于细胞质,且呈聚集分布;H2A.Z变体在11.5dpc时在PGCs的核质区均有存在,12.5dpc和13.5dpc时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且表达明显增强。【结论】随着PGCs的不断迁移、增殖与分化,macro H2A、H2A.X和H2A.Z 3种组蛋白H2A变体在细胞核质区的分布及表达情况也发生变化,即H2A变体分布特征与PGCs的性别分化及其有丝分裂停止相关。  相似文献   

14.
Sex determination in the Drosophila germ line is regulated by both the sex of the surrounding soma and cell-autonomous cues. How 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 initiate sexual development via cell-autonomous mechanisms is unclear.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in Drosophila, the Sex lethal (Sxl) gene acts autonomously in PGCs to induce female development. Sxl is transiently expressed in PGCs during their migration to the gonads; this expression, which was detected only in XX PGCs, is necessary for PGCs to assume a female fate. Ectopic expression of Sxl in XY PGCs was sufficient to induce them to enter oogenesis and produce functional eggs when transplanted into an XX host. Our data provide powerful evidence that Sxl initiates female germline fate during sexu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鸡胚PGCs迁移与性腺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采用连续切片法进行鸡胚胎显微观察,研究鸡原始生殖细胞(PGCs)迁移特性及其与性腺发生、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孵化53-56h时鸡胚PGCs到达未来性腺形成区域(体腔上皮),且在PGCs到达之前,这一区域已开始增厚;孵化53-56h时,体腔上皮的脏壁层发现有PGCs,说明生殖嵴的发生亦在此期。(2)PGCs最终迁移至增厚的体腔上皮,部分体腔上皮的增厚区域趋向中肾,说明中肾和生殖的发生均有体腔上皮增厚活动的参与。(3)孵化前5d,PGCs仍保持典型特性;卵化7d后,PGCs细胞质中的糖原完全消失。(4)PGCs刚进入未来生殖腺形成区域时呈无序排列,孵化6d时大多数从中紧侧向外移动,排列于未来性腺的上皮层,此时性腺已具有雌雄分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Conserved role of nanos proteins in germ cell developmen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Drosophila, maternally supplied Nanos functions in the migration of primordial germ cells (PGCs) into the gonad; in mice, zygotic genes are involved instead. We report the cloning and the functional analyses of nanos2 and nanos3 in mice. These genes a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n mouse PGCs. nanos2 is predominantly expressed in male germ cell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is gene results in a complete loss of spermatogonia. However, nanos3 is found in migrating PGCs,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is factor results in the complete loss of germ cells in both sexes. Hence, although mice and flies differ in their mechanisms for germ cell specification, there seems to be conserved function for nanos proteins among invertebrates and vertebrates.  相似文献   

17.
山羊胚胎原始生殖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受精后30~50d的关中奶山羊胎儿为材料,参照小鼠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离得到了山羊的PGCs,将其分别培养在STO饲养层上,或与同源山羊成纤维细胞(GEF)及山羊睾丸支持细胞(GSCs)共培养。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获得类EG细胞。分离得到的类EG细胞在STO饲养层上仅传4代;培养在GEF上的效果最差,传至第3代时丢失;而在GSCs上培养的效果最好,可传6代。  相似文献   

18.
收集26-27d的猪胚胎分离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培养在STO细胞饲养层上生长,形成EG细胞。EG细胞具有干细胞所具有的显著特性,形态,多能性和种系的延续,AKP染色阳性,并能在体外分化;分别将PGCs用三种不同的培养基培养,在形成EG细胞集落的数量和EG细胞分化上有着明显的差距,说明血清的质量和浓度以及细胞因子对干细胞的生成和增殖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不同饲养层细胞对兔原始生殖细胞体外培养与传代的影响,从14~18 d的兔胎儿生殖嵴中分离得到原始生殖细胞(PGCs),分别培养在小鼠胎儿成纤维细胞(MEF)、兔胎儿成纤维细胞(REF)饲养层上或与同源兔胎儿生殖脊成纤维细胞(HEFgr)、兔睾丸支持细胞(RSC)共培养。观察兔类EG集落的生长状态,并检测其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能分离克隆出兔类EG集落,碱性磷酸酶染色均呈阳性,但是采用共培养的模式分离得到的集落明显多于传统的饲养层模式。与RSCs共培养得到的EG集落数最多,保持未分化的时间最长,并传了8代,与HEFgr共培养得到的EG集落数与RSCs相比差异不明显,但最高只传了6代。培养在MEF上的兔类EG也能较好的保持未分化状态,传了4代。培养在REF上的兔类EG集落数目较少,出现分化时间较早,只传了3代。因此可以用与RSCs或HEFgr共培养的方法传代培养兔PG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