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冬小麦育种早代粒叶比选择指标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不同亲本组合的杂交后代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杂交组合在不同密度条件下粒叶比与产量之关系,并依此对小麦高产群体粒叶比的选择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中部叶片叶面积与穗粒数相关显著。旗叶叶面积和倒二叶叶面积与千粒重相关显著。群体粒叶比可以较好地反映库源的协调关系,粒叶比与最大叶面积之积的大小可以相对表示产量的高低。较大的粒叶比具有强源畅流的特点。源、库发展协调,穗粒数较多的高粒叶比组合有利于选出高产类型。  相似文献   

2.
小麦不同产量群体干物质积累指标差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设计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措施试验形成不同产量小麦群体,分析小麦不同群体物质生产与产量及产量结构关系。结果表明,增加群体总生物产量、提高经济系数,可以提高经济产量。拔节前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与穗数和成穗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拔节至开花期干物质积累与群体总结实粒数呈正相关,孕穗期干物质积累量的多少显著影响可孕花数的高低,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出了小麦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指标。  相似文献   

3.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调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玉米公顷产量高于15000kg作为超高产指标,基于2003~2006年课题组设在吉林省梨树县等地、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的100个高产区块的试验数据,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源库关系等角度对超高产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超高产群体在拥有高量穗数的同时,仍保持良好的结实性,即超高产群体的总粒数明显高于一般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的生物学产量明显高于一般高产群体,且收获指数仍保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营养体建成期间高量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而子粒形成及灌浆期间高量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超高产群体具有高叶面积指数(LAI)的同时,维持了较高的粒叶比。即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的源库关系是建立在更高水平上的相对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超高产试验研究与创建实践,提出了春玉米超高产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4.
苏玉10号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苏玉10号品种籽粒产量可达到12.400 t/hm2。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控制吐丝期LAI 5.04、群体干物质积累量9.000 t/hm2基础上,重点增加总粒数,提高粒叶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籽粒产量(Y)与密度(x)的关系为Y=-301.48x2+4 158.5x-2778.7(R2=9119**),最佳密度为8.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小麦源库协调栽培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单位叶面积生产能力与产量的关系,分析提出以提高单位叶面积生产能力为中心的小麦源协调栽培途径,即在适宜光合源基础上,扩大群体总库容,提高单位叶面积负担的粒数,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实现高的单位源生产能力,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小麦源库协调栽培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单位叶面积生产能力与产量的关系,分析提出以提高单位叶面积生产能力为中心的小麦源库协调栽培途径,即在适宜光合源基础上,扩大群体总库容、提高单位叶面积负担的粒数,增加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实现高的单位源生产能力,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7.
1994~1995年在江苏农学院农场春播,用4个爆裂玉米材料与普通玉米高产品种西玉3号进行对比试验,研究爆玉米的生育特性。结果表明:爆玉米的出叶进程与对照相同,籽粒灌浆结实期比对照短7~10d;爆玉米叶窄长,苗期叶面积增加慢,最大LAI小,高值LAI稳定期短,花后LAI下降快,一生尤其花后光合势小;株细高,穗位高;根数少和粒重粒叶比低的特征进而强烈影响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籽粒产量是对照的38.66%~46.40%;植株一生的干物质积累尤以拔节前和吐丝后的生育阶段的积累量较低,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尤以穗粒的积累能力差;提高产量的途径是增加粒数和粒重并重;培壮茎秆,促进气生根发生,提高叶系尤其是花后叶系的净同化率,扩大籽粒库容量,增加粒叶比和提高花后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是提高群体干物质积累总量及籽粒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不同氮肥处理对春小麦东农124源库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曹颖  胡尚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18-5719,5736
将等量氮肥分别以不同底追肥比例在不同时期施入,通过其对小麦旗叶叶面积的积累及群体粒叶比的影响,研究不同氮肥施肥处理对春小麦东农124源库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均比对照(不施氮肥)极显著地提高了旗叶叶面积的积累量和单株总结实粒数和总结实粒重,其中,底施和拔节期追施比例1:2的处理,由于小麦生长的前期和中期施用一定量的氮肥,既获得较大的旗叶叶面积积累又保证了较高群体叶粒比,是源库关系较为协调的优化处理。  相似文献   

9.
以大穗型小麦162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减源对大穗型小麦干物质积累、运转及源库协调性的影响,为大穗小麦育种与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减源导致植株干物质累积量和穗粒质量降低,减源越多其降低幅度越大,1624降低幅度低于小偃22;②减源促进茎鞘中干物质向籽粒中转运、导致茎鞘质量减少,但对1624影响程度较小,1624具有较强的花后同化能力;③叶片减少后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穗粒质量的贡献率提高幅度较大,且叶片减少越多,贡献率提高幅度越大,在剪去全部叶片后,1624营养器官对穗粒质量的贡献率提高到46.3%,小偃22提高到47.1%,均较对照提高了3倍多;④大穗型品系1624源库协调性不及小偃22;⑤目前育种中对大穗型品系1624的源库结构进行改良的主要方向应该是适当缩小其叶面积,使其达到较高的粒叶比。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苏玉10号品种进行种植密度试验,其结果表明:苏玉10号品种子粒产量可达到12400.7kg·hm-2.高产群体质量的主要指标是:控制吐丝期LAI 5.04、群体干物质积累量9000.0 kg·hm-2基础上,重点增加总粒数,提高粒叶比,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经济系数.子粒产量(Y)与密度(X)的关系为Y=-301.48x2+4158.5x-2778.7(r2=0.9119**),最佳密度为8.4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硅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多点试验,研究了硅肥对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施用硅肥能促进分蘖的分生和生长;提高高效和有效叶面积的缃例及粒/叶、粒重/叶、;促进群体干物质生产和积累,尤其是抽穗后的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茎系质量,增强抗倒能力;提高抗病能力,具有稳定的增穗、增粒重及较好的增粒作用。  相似文献   

12.
高产春玉米群体库及源库流的综合调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不同密度和氮用量条件下研究了春玉米群体高产和超高产(12750-16000kg.hm^-2)群体库及源库流综合调控措施。试验在吉林省梨树县进行,设3,6,9,12万株.hm^-24个种密度和0,180,360,540kg.hm^-24个氮素处理。研究结果表明,群体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可反映群体的库数量和质量,粒叶比可反映群体源与群体库的数量关系;对于以高密度和高肥为水为基础的高产和超高产群体,提高群体粒数可同时克服库物流对产量的限制,是进一步提高产量的有效途径,而提高群体粒数的关键是减少籽粒败育;粒叶比随密度增加而下降,通过增加密度来扩库的同时,应适当降低源增加幅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机插杂交籼稻库源关系、干物质生产对氮素后移的响应及其与产量的关系。【方法】以三系杂交水稻渝香203和渝优7109为材料,设置常规施氮处理N_1、不同氮素后移处理N_2、N_3、N_4和对照处理CK,比较叶面积指数(LAI)、粒叶比、干物质积累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较CK处理,施氮处理提高了有效穗数和穗粒数,产量增加。不同氮素处理产量高低顺序为N_4N_3N_1N_2。较N_1处理,不同氮素后移降低了抽穗期LAI,渝优7109的N_4处理降幅达显著水平。较N_1处理,氮素后移处理(N_4)增加渝香203颖花叶比、实粒叶比和粒重叶比分别为10.2%、25.0%和29.3%,增加渝优7109分别为17.4%、18.5%和19.2%。较N_1处理,氮素后移处理(N_4)花前干物质积累量较低,而花后干物质积累和作物生长速率明显增加,群体花后光合优势明显,生物产量显著提高。【结论】氮素后移处理(N_4)通过适度减小机插杂交籼稻花前物质生产而增加花后作物生长速率和生物产量,提高粒叶比,在一定有效穗基础上增加了每穗粒数,从而增加了产量。  相似文献   

14.
玉米群体粒叶比与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4个玉为单交种为材料,在适宜密度条件下,于抽丝期剪叶或剪穗改变粒叶比与光合竺探讨不同品种群体粒叶比与产量、分配指数、光合速率及茎秆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适宜的叶面积指数(LAI)条件下,同一品种群体粒叶比高,则分配指数和叶片光合速率高,茎秆中可溶性糖积累少,因此,高粒叶比具有强源畅流的作用。在适宜的LAI范围内,扩大群体总库容,提高粒叶比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不同整地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能明显促进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的增加,且与旋耕存在显著性差异;深耕和旋耕后耙实镇压也能显著提高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和群体数,而翻耕+镇压措施促进作用最显著,其中,小麦分蘖数、次生根数、群体数均比翻耕+旋耕多1.75%~9.37%,比旋耕+耙实镇压多9.83%~15.22%,比旋耕多13.61%~21.26%。此外,翻耕和镇压表层土壤措施均可显著提高小麦干物质重量、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对小麦亩穗数和产量影响较大,而对小麦穗粒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对不同粒叶比的济麦19和鲁麦14群体发展动态和干物质积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粒叶比的济麦19无效分蘖少,茎蘖动态变化平缓,茎蘖成穗率高;绿叶面积持续期长,旗叶功能期长;光合速率高,干物质积累量大,籽粒灌浆速率高、时间长,粒重增长快,从而体现了源库流的协调一致。在株型育种中应注重高粒叶比品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总干物质生产量、粒叶比、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稻群体产量构成性状、群体质量性状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水稻群体,其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以结实率表现最明显;水稻群体质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群体中也表现不一致,以粒叶比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变化最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针对不同群体,明确不同产量性状和群体质量性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应抓住重点性状并协调其与产量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以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小麦粒叶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粒叶比是衡量单位叶面积光合生产力的综合性状。5年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小麦粒叶比与单株产量和群体产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在品种之间存在遗传差异,但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不明显,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双列杂交F_1和F_2代的遗传分析表明,粒叶比符合简单的加显—显性模型,且为部分显性,其高值与隐性基因相联系,遗传方差中加性分量占主要优势,广义遗传力(>90%)和狭义遗传力(>80%)均较高,因此,在早代选择应是有效的。最后对粒叶比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面积、干物质积运及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不同穗型小麦的叶片功能、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特点,选用典型的多穗型、中间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的变化规律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小麦的单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大于多穗型和中间型,但最终产量表现为多穗型>中间型>大穗型.适当减小叶片面积,增加群体穗数,可能是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徐生  潘俊 《江苏农业科学》1998,(1):17-19,55
在高产条件下,扬麦158生长衙期喷施惠满丰,有利于出穗后的干物质积累和单穗质的提高,可减缓开伦后的LAI下降速度,延长绿色叶片的光合功能期,提高经济系数和粒叶比,加快光合养分向穗部籽粒输送,对小麦产量和每穗实粒数有极显著的增加效应,千粒重也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