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淡竹发笋与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连续3年对淡竹发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在日照市,淡竹于4月下旬出笋,生长期 40~70 d,幼竹高生长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退笋率为87.5%;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发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短穗竹的出笋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栽培、快速繁殖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 d为1个笋期观察单元,对短穗竹出笋、成竹、退笋、基径、笋高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调查,并对短穗竹幼笋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结果]短穗竹出笋历时24 d,以出笋比率P=10%为界限,将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和盛期出笋数增加较快,历时较短,末期出笋数下降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短穗竹盛期退笋最多,退笋原因主要是干枯和虫害。其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的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拟合度为0.999。[结论]通过对短穗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短穗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为短穗竹的科学繁殖和合理经营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3.
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30个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桂竹出笋起始期为4月上旬或中旬,持续出笋20~30天;退笋率为23%~30%,成竹率较高,在现有立地条件下竹密度以3450~3900株/hm^2的出笋量最多,笋的基径以初期笋量大,笋重与笋径、笋高间关系的回归方为W=-0.42849+0.02199H+0.02812D,相关系数R=0.81730;从笋出土至幼竹高生长停止约需35天,幼竹液生长大于昼生长。  相似文献   

4.
酸竹属3种不同竹种出笋和幼竹生长的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省酸竹属3种珍稀竹种出笋规律进行研究,旨在为今后酸竹属竹种的繁殖、栽培、保护和应用提供参考。笋期调查以2 d为1个观察单元,以笋尖露出地面1~2 cm为标准开始记录,主要记录福建酸竹、粉酸竹、黄甜竹3个竹种出笋日期、出笋数、成竹数、退笋数、退笋高度、退笋原因、基径、笋高等数据。结果表明,酸竹属3个竹种的笋期主要在4月份,福建酸竹和粉酸竹出笋数较多,黄甜竹就相对较少。整个笋期3个竹种的总体成竹率偏低,退笋率都较高,其中福建酸竹退笋率最高,退笋多集中在初期和中期,退笋原因主要是虫害、营养不良和人为损害。对酸竹属3种不同竹种幼竹高生长进行Logistic非线性回归拟合,发现3个竹种幼竹高生长符合"慢—快—慢"的生长趋势,与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高度拟合。  相似文献   

5.
杨智  陈洪  刘济明  王超  伍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81-7783
[目的]为了揭示小篷竹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发育规律。[方法]通过对小篷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成竹数、成竹高度和地径进行测定,研究了小篷竹的出笋、退笋和成竹规律,并分析了其退笋原因。[结果]小篷竹出笋时间在60 d左右,出笋呈偏正态分布,9月6~25日为出笋盛期。小篷竹的成竹率和退笋率分别为54.63%和45.37%。造成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营养不良、病虫害和鼠害,故应加强小篷竹出笋前的抚育管理。小篷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生长高峰期在第15~45天,夜间生长量是白天生长量的1.42倍。地径生长期为15 d左右,生长变化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小篷竹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茶秆竹笋期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茶秆竹笋期生长情况和鞭根系统与出笋关系的观察调查和知,茶秆出笋初期10ds内为出笋早期,10-25d为出魏盛期,25-40d为出笋末期;竹木混交林较纯林可相应推迟出笋各期;早、盛期的退九低,成竹较高;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3个阶段;隔天采笋可增加出笋数量,有利于茶秆竹作为笋用林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黄秆乌哺鸡竹移植苗不同出笋期的出笋退笋规律。[方法]以黄秆乌哺鸡竹成竹为试验材料,通过追踪调查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退笋过程分析其出笋各期的出笋退笋规律。[结果]出笋时间始于5月8日,结束于6月12日,以10%的出笋率为标准,将黄秆乌哺鸡竹的出笋期划分为3个阶段。5月8~22日为出笋初期,持续时间为14 d,出笋率占14.3%;5月23日~6月3日为出笋盛期,持续时间12 d,出笋率占73.5%;从6月4~12日为出笋末期,持续时间9 d,出笋率占12.2%。出笋盛期的退笋数量最多,占退笋总数的66.93%。退笋率于6月9日达到最高值(80.0%)。黄秆乌哺鸡竹退笋高度与出笋天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黄秆乌哺鸡竹的合理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甜竹笋用林出笋成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黄甜竹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笋数随时间变化呈“少-多-少”趋势,幼竹高生长遵循逻辑斯蒂曲线.退笋的主要原因是母竹营养的供应不足.前期笋成竹率高,但成竹质量较差,盛期笋成竹率次之,而成竹质量好,末期笋退笋率高,成竹质量也差,不宜留养,新竹的留养应以盛期笋为好.  相似文献   

9.
对勃氏甜龙竹、马来甜龙竹、黄麻竹在温州景山丛生竹种质资源圃出笋时间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勃氏甜龙竹的出笋期自5月底至10月下旬,历时5个多月;马来甜龙竹的出笋期自6月下旬至9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黄麻竹的出笋期自7月下旬至10月上旬,历时约两个半月。3种竹的幼竹高生长过程均遵循“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呈Logistic增长;其生长速度有差异,最大日平均生长量依次为勃氏甜龙竹(50 cm)>马来甜龙竹(23 cm)>黄麻竹(22 cm)。  相似文献   

10.
黄甜竹笋期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黄甜竹的出笋、成竹、退笋规律。结果表明:闽东地区黄甜竹的出笋期为3月下旬至5月上旬,盛期出现在4月中旬;前期和中期出笋多,成竹数也多,且成竹质量好,而后期(开始出笋30d以后)出笋数少,成竹数与少,且成竹质量差;竹笋(幼竹)高生长遵循Logistic曲线,退笋比例与竹笋着生深度呈负相关,且营养不良造成的弱退是退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佛肚竹出笋及竹笋-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多用于盆景制作和园林绿化。研究结果表明:小佛肚竹出笋能力强,无大小年之分,笋期7~10月,达116 d,8月上旬至9月上旬的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0%以上,而末期历时占笋期的44.8%;竹笋-幼竹高生长时序变化呈“慢—快—慢”的节律,以历时20 d,平均生长量2.60 cm.d-1的高生长盛期最快,阶段高生长量占新竹高度的65.4%;各出笋期的竹笋-幼竹高生长期无显著差异,平均高生长期为62 d,明显少于其他中大型丛生竹种。图1表2参11  相似文献   

12.
紫竹在黄山地区发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观测法,对紫竹在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种质资源保存库发笋和成竹规律进行了实测研究。结果表明,紫竹在本试验地于4月23日开始出笋,且以4月23~30日为出笋盛期,其出笋数量占总的出笋数量的91.9%,出笋期历时18 d。样方(4 m×4 m)出笋数与其母竹数呈现Y=-1.258X2+88.158X-1 490.249的关系(Y为出笋数量,X为母竹数量)。随着出笋时间推后,其退笋率逐渐增大,紫竹平均退笋率为53.8%;退笋与其笋体高度有关,其中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30 cm以下;笋体高生长遵循慢—快—慢规律,呈Logistic增长。日平均气温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笋体高生长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3.
台湾桂竹笋─幼竹生长规律研究黄克福,马炳杨(福建林学院林学系,福建南平353001)(莆田县林业局,福建莆田351100)摘要30个样地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桂竹出笋起始期为4月上旬或中旬,持续出笋20~30天;退笋率为23%~30%,成竹率较高;在...  相似文献   

14.
王大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535-1536,1539
[目的]基于MATLAB法对楠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的生长动态进行研究。[方法]分别于阴坡、阳坡的上、中、下坡设置面积为3m×3m的标准地,共18块。2005年3~4月(出笋期),每天计数标准地内的出笋数量;每块标;住地选择20株样竹,自出土之日起,每天8:00和16:00测量幼竹生长高度;在枝叶生长期间,对20株样竹进行全株抽枝展叶规律的观察,同时每天16:00测量每株样竹第3盘枝叶的日生长长度,研究枝叶生长规律.[结果]楠竹的出笋历期较短且非常集中.出笋高峰期集中在4月上、中旬,出笋数量与出笋时间的关系呈二次抛物线曲线:y=ax2+bx+c;幼竹高生长与条生长曲线均呈“S”形,符合Logistic方程。[结论]对楠竹的栽培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丰富园林绿化景观,提升中华竹文化品位,根据多年来对观赏竹栽培利用的实践经验,分析了观赏竹种开发现状与发展前景,对我国的观赏竹种资源、园林美学特征、观赏竹在园林中的配植方式和造景效果进行了概述,并对观赏竹在福建省等地的广泛应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为四川乡土丛生竹资源的开发、栽培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随机取样方法对四川常见的5种大径丛生竹的秆型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种丛生竹竹秆鲜重均随胸径的增加而增大,同一胸径下慈竹的竹秆鲜重相对较小,硬头黄的竹秆鲜重相对较大。随相对高度的增加,5种丛生竹的相对直径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梁山慈和慈竹下降最快,其尖削度相对较大。相对壁厚随高度的变化呈逐渐减小趋势,其中硬头黄竹的相对壁厚的变化幅度最大。节间长度均随节位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逐渐减小趋势。相对慈竹而言,梁山慈在竹材质量和生物产量方面具有优势,粉单竹和料慈竹在板材加工利用方面具有优势,硬头黄竹在竹材质量、生物产量和板材加工利用方面均不具优势。  相似文献   

17.
作者于1989~1990年对武夷山风景区竹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迄今己知有11属48种及变种。通过区系分析认为,复轴混生中型竹类占首位,东亚成分比例较高。根据该区观赏竹种的地下茎、性状、色彩等,把它们分作九大类,其中丛生型6种、散生型10种、混生型28种、大型竹8种、中型竹30种、小型种11种,作为其它各种观赏类型8种。并分析了每一大类观赏特性,园林配置特点和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18.
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甜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与质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秆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秆龄竹在发笋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竹农间作与竹丛发笋量、成竹数、成竹秆径关系的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定植后3年内的云南甜龙竹中幼林地空间,合理套种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同时利用云南甜龙竹幼林期主枝萌发力强的特性,培育、选用基部粗度1?以上的1年生主枝作为秆枝连体扦插的种源,进行竹苗扦插繁殖;结合竹丛秆龄结构控制,间伐粗度>5 cm的竹材(秆龄在2年以上)进行竹材加工利用的云南甜龙竹幼林竹农间作及经营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