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7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杉木组织培养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文论述了从杉木不同组织、器官产生愈伤组织、茎芽和根的影响因素和诱导条件;对杉木组织培养的应用进行讨论;并对重视杉木组织培养中器官发生规律、胚状体诱导及技术实用化的研究等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高科技产品,主要是采用激光作为光源,在荧光显微镜的基础上添加了激光扫描装置和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等,通过对观察样品进行光学断层扫描及三维结构重建等,可得到细胞或组织内部细微结构的荧光图像,同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还是活细胞动态观察、多重免疫荧光标记和Ca2+荧光观察(Chen et al.,2009)的有力工具,目前已在花粉(Fang et al.,2008)和花粉管发育(Chen et al.,2008;Wu et al.,2008)、蛋白质功能(Zheng et al.,2009)及信号传导(Liu et al.,2009)等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氰糖苷是由氰醇衍生物的羟基和D-葡萄糖缩合形成的糖苷,已在2 000多种植物中发现,分属于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130个家族.生氰糖苷的主要生物学功能在于阻止食草动物和病原体对植物的侵害.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幼笋中克隆到CYP79家族同源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BvCYP79.BvCYP79共有1 913个碱基对,翻译起始点为193碱基处,终止子位于1 752 bp,包含1个1 559 bp的完整编码区,开放阅读框共编码519个氨基酸.具有PERF和SFSTGRRGCIA保守结构域,属于典型的单子叶植物CYP79家族基因.生氰糖苷途径可能也存在于竹类植物,因而在食用笋的安全性评估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AFLP技术研究不同产地绿竹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AFLP技术对21个不同产地的绿竹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所用20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对样品的扩增PCR产物均得到了清晰的条带,对条带的分析表明21个不同产地的绿竹之问多态性位点很少,由此证明所选绿竹样品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5.
菲白竹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菲白竹Sasafortunei幼嫩竹秆和竹鞭为材料,研究其组织培养快繁关键技术。结果表明:以竹鞭为外植体萌芽率较高,添加6-苄基腺嘌呤(6-BA)试管苗增殖效果优于噻二唑苯基脲(TDZ),但TDZ能促进新芽生根;以MS(Murashige and Skoog)为基本培养基,分别添加3mg·L^-1 6-BA与0.5mg·L^-1萘乙酸(NAA),侧芽增殖系数达3.60;添加3mg·L^-1 6-BA与0.01mg·L^-1 TDZ,增殖系数较高(3.43),且伸长生长迅速,生根率达到100%,可同时实现增殖与生根,有利于菲白竹大规模快速繁殖。图1表3参9  相似文献   
6.
对浙江省临安太湖源竹种园引种的石竹、甜笋竹、雷竹、红竹、黄甜竹、高节竹、角竹、白哺鸡竹、乌哺鸡竹、水桂竹、黄皮刚竹、桂竹、四季竹等13个中小径笋用竹种的出笋成竹规律及其竹笋的营养成分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竹种出笋时间和昼夜生长节律不一致,雷竹和石竹笋期较早,黄甜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等笋期居中,黄皮刚竹和桂竹的笋期最晚;多表现出白天累计生长量大于夜间累计生长量的规律,而甜笋竹、红竹、水桂竹及乌哺鸡竹的昼夜节律却与之相反。不同竹种的竹笋营养成分含量不同,但均有较高的含水量和蛋白质含量,而脂肪含量较低,氨基酸种类齐全。本研究可为优良中小径散生笋用竹的引种扩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编码18-5.8-25S核糖体RNA的45S rDNA基因,是1个简单的多基因家族基因,一般以串联方式相连,对应于核仁组织区(NOR).首次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研究45S rDNA在散生竹类的毛竹和斑竹,混生竹类的茶秆竹、日本矮竹、菲白竹和铺地竹,以及丛生竹类的白绿竹染色体上的分布.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涉及的散生竹和混生竹的几个竹种,只观察到1对随体染色体的次缢痕区域有45S rDNA位点,而丛生竹类的白绿竹除随体染色体具有45S rDNA位点外,某些非随体染色体上也有不同拷贝数的45S rDNA位点存在.  相似文献   
8.
竹类植物DNA分子标记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分子标记在竹类植物的分类、系统演化、遗传多样性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几种常用的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在竹类植物研究上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药物和辐照对毛竹甲基化水平的影响,采用0、25、50、100、250μmol·L-1的5-氮杂胞苷和0、10、20、30、40、60、90、120 Gy的~(137)Cs-γ射线分别处理毛竹种子,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采用外标法测定实生苗叶片的甲基化水平。结果表明,5-氮杂胞苷处理毛竹种子后,甲基化水平下降,其中250μmol·L-1处理后甲基化水平为20.8%,下降最显著;低剂量的辐照处理对甲基化的影响不明显,而在高剂量的γ射线胁迫下,DNA甲基化程度下降至26.0%,达到极显著水平。本研究揭示了辐照与基因组甲基化水平间的相关性,为毛竹辐照诱变和甲基化抑制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植物多倍体品种在表型、营养物质含量及抗逆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优良的表现,本研究借鉴多倍体育种这一成功的育种方法,旨在突破毛竹新品种缺乏的瓶颈,获得毛竹新品种多倍体的种质资源。【方法】以经浸泡后的毛竹吸胀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以种子下胚轴膨大为变异植株的早期鉴定标准,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核DNA含量鉴定四倍体毛竹,比较分析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特征。【结果】0.5 g·L~(-1)的秋水仙素就可以诱导吸胀后的毛竹种子的染色体加倍,其中以0.5 g·L~(-1)的秋水仙素浸泡72 h以及1 g·L~(-1)的秋水仙素浸泡24 h效果最佳,二者诱导率都可达5%左右;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四倍体毛竹叶片细胞DNA相对含量比二倍体增加1倍;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显著降低而气孔大小明显增大(P0.05);四倍体毛竹株高、叶片长度和宽度显著增加,其光合作用优于二倍体植株。【结论】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毛竹吸胀种子,可以成功诱导出四倍体植株,并且四倍体毛竹与二倍体植株的生理生化特点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