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林业   5篇
  2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滇杨遗传改良策略初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滇杨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乡土树种,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少有的分布于低纬度高海拔地区的杨属树种。针对目前国内滇杨遗传改良研究几为空白的现状,对其遗传改良的途径进行了系统探讨。从滇杨的资源特点及研究现状出发,在借鉴国内外杨树遗传改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常规育种与现代生物技术育种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系统高效、合理可行的滇杨遗传改良策略。  相似文献   
2.
沙罗竹为大中型丛生竹类,生长较好的天然竹林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河口——屏边大围山海拔500 m地区的沟谷地带,面积约5 000 hm2,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该文对其林分的密度、直径、生物量等因子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首次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3.
泰国的科教兴林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0年来泰国林业呈马鞍形曲线发展的历史,从较宽的学术视野及战略上总结和分析了支撑泰国林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战略、示范战略、人本战略、保护战略和替代战略及其实质。  相似文献   
4.
水土流失区小流域生态修复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提出了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的理论依据,并根据生态系统的受损程度,提出了修复步骤和可能的生态系统修复结果。对长江上游有自然恢复条件的洋派河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修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过4年人为诱导修复.小流域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类型增加.较稳定和趋于正向进展演替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面积扩大,人为重点修复生态系统的立体垂直结构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良.土壤流失减轻,森林覆被率提高.修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云南甜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云南甜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测,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与质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秆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不同秆龄竹在发笋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6.
农林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率低是制约农林科技进林定向培育技术推广项目组,依据项目实施地土地利用现状,提出应用参与式林业技术推广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户自主发展的兴趣和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借鉴当地农户的实践经验,协调好项目组、当地政府和农户三方的关系,从而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7.
龙竹发笋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经营培育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研究了龙竹的发笋生物学特性,主要对其发笋、退笋及成竹的时间规律和质量差异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笋情况及质量因时间而不同,不同秆龄竹在发笋的时间、数量和质量上也有较大的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这些规律对龙竹的人工培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应采取相应的人工经营培育的技术措施,以实现高效经营和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8.
对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材维管束形态、纤维形态、组织比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不同年龄、不同胸径、竹秆不同部位解剖性质的变异特点:龙竹的维管束为断腰型和双断腰型;维管束的径向长为0.554~1.224mm,平均0.839mm;弦向长为0.364~0.635mm,平均0.521mm;径向长度与弦向长度比1.32~1.99,平均1.61;维管束的密度为84~268个/cm2,平均为175个/cm2。结果还表明:龙竹材纤维长度主要受竹秆部位的影响,与年龄和胸径无显著相关;组织比量与竹龄和竹秆胸高直径也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9.
转座子是生物界中存在的一类可移动的遗传因子,根据其DNA结构和转座机理的不同,分为两类,即DNA转座子和反转录转座子,它们在植物基因和基因组进化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介绍转座子种类及其特性的基础上,概述了植物转座子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进展,分析了植物转座子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姚安县典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上游云南紫色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造成的退化生态系统的人为诱导修复进行了监测与评价.结果显示,有自然恢复条件的小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经过4年人为参与的不同措施修复,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结构和功能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生态系统类型增加,较稳定和趋于正向进展演替的生态系统类型的水平分布面积扩大,人为重点修复生态系统类型的立体垂直结构逐渐显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量增加,土壤理化特性得到改良,土壤侵蚀减弱,森林覆被率提高,修复效果明显.干扰荒草地、人工林、自然恢复和坡改梯措施的土壤流失量3年内分别减少46.9%-50.1%,49.6%-59.3%,29.5%-66.4%和65.1%-7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