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锦州市农区鼠情的多年普查,介绍了锦州市农区主要优势鼠种、害鼠地理分布、农区害鼠鼠种分布、农区害鼠的时间分布等鼠害分布与发生概况,简要阐述了包括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器械灭鼠、化学灭鼠等鼠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丰宁农区鼠害发生特点,提出适合该地鼠害防控的物理、生物、生态结合毒饵站等灭鼠技术及应对措施,使丰宁鼠害防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达到防控灭鼠、降低害鼠危害目的。  相似文献   

3.
鼠害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总结了我国害鼠的主要种类,鼠类对农业、林业、牧草业和其他行业在近几年所造成的危害,分析了鼠害发生的原因和规律,认为鼠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类过度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防治鼠害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驱避剂和不育剂的应用及物理机械灭鼠。认为植物源灭鼠药剂在鼠害的综合治理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进一步研究并进行其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相似文献   

4.
农区鼠害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害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常用的防治鼠害的方法主要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治理以及不育剂的应用等。阐述了农区鼠害持续控制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各自的优缺点。由于鼠类是繁殖力最强的哺乳动物之一,通过环境治理降低鼠类的生态容纳量是持续治理鼠害的重要基础,并结合生物防治、化学灭鼠等技术措施可长期有效地控制害鼠数量,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榆林农区鼠情的系统监测和普查,研究并掌握了鼠害及优势鼠种的发生规律,发生趋势和危害特点,对农业生态控鼠、化学灭鼠、毒饵站灭鼠等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完善,为陕北地区农田鼠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青冈县农田害鼠发生危害情况,介绍了其安全科学的灭鼠技术,分析了其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指出了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农田鼠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2年青冈县农田灭鼠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青冈县农田害鼠发生危害情况,介绍了其安全科学的灭鼠技术,分析了其防治效果及经济效益,指出了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期为农田鼠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维处理当今社会遇到的各类问题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鼠类是地球上种类与数量最多的哺乳动物,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有一些种类对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会产生危害,有效控制害鼠种群数量是很有必要的。基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思维,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主要害鼠群落结构及其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探讨有效的控制策略。结果表明,害鼠受本身生物学特性以及所处环境自然因素的影响,种群数量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动态和年度动态;同时,当地的洪涝灾害、人工灭鼠、农房结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重大社会生态工程等的影响在一定时期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导致鼠类群落演替发生较大变化关键因素。近期而言,退田还湖和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洲滩的鼠类群落均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农田的一些种类大量侵入洲滩生境。因此害鼠的成灾原因上有社会的、经济的、自然的因素。据此,在鼠害大面积暴发的情况下提出的"全栖息地毒鼠技术",以及源于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生态学特性和暴发成灾机理的"阻断迁移通路"防治方法,均是适合于洞庭湖区域当时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的鼠害治理实用技术,比单纯化学灭鼠方法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明显地提升和改善。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农区鼠害现状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福建省农区害鼠主要种类、优势种、田间种群动态及危害程度,提出农区鼠害治理取决于组织管理和综合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化学防治是目前鼠害防治中的重要方法,认为农区要长期控制鼠害应主要采用生态治理,探索建立农区统一灭鼠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作物结构变动与害鼠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作物结构变动对害鼠数量、生物量的影响,重点防治鼠种及其数量季节变动状况;害鼠栖息地生态控制和抗凝血灭鼠剂持续使用技术,黄毛鼠抗药性;果园、菜地害鼠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害鼠分布、空间格局与灭鼠技术等。提出害鼠可持续控制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中国范围内频繁发生洪涝灾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重灾区之一,洪水环流对江河湖岸不同地形产生冲刷作用,是长江决堤右岸多于左岸及大堤决口常始于堤面的主要原因,为了有铲抑制洪流的破坏作用,对长江沿岸的生态环境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江胡岸分布的适于营造护岸植的植物近100种,其中具抗洪作用的优树种12种,据此提出了因地制宜选用适合树种,营造防洪护堤防护林的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治理技术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概述了长江下游稻区单季粳稻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规律,按照有机水稻生产要求,分析了治理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的多种有效的防治措施。结合长江下游稻区病虫草害发生以及本地有机水稻生产等情况,探讨并初步提出了有机水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植被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江河源区的天然植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灌木与灌丛植被区、草原植被区、草甸植被区、荒漠植被区和湿地植被区6个区,并分析了各植被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工程在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安徽省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共有17市84个县均不同程度的参与到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截止到2009年,安徽省已完成退耕地造林面积330.86万亩,其中生态林建设面积305.6万亩,经济林建设面积25.26万亩;主要造林树种包括16类,淮北平原区造林树种为4类,江淮丘陵区为10类,沿江丘陵区为13类,皖南山区16类,大别山区为10类;杨树在造林中所占的比例为最大,达到145.66万亩;造林保存率均达到97.7%。  相似文献   

15.
[摘要]明清时期,黄淮合流,东入黄海,但黄河所携巨量泥沙逐渐淤塞中下游河床,汛期无法迅速泄水,淮河改道南下入江,变为长江支流。淮河南下,不仅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等造成重大损失,而且对周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南下的淮河洪泽湖至长江段两岸,湖泊扩大、河流改道、土质恶化,甚至加剧了沿江地区的江岸崩塌,引发整个周边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  相似文献   

16.
鲁西北城市绿化植物主要害虫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聊城市为基础系统普查了鲁西北地区城市绿化植物病虫害,经过对采集标本的初步鉴定,共发现园林害虫108种,成灾种类近40种,其中有多种害虫为本地区首次报道,明确了本区园林害虫的成灾种类。  相似文献   

17.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首先通过对塔里木河流域中游垦区1992和2000年两期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获得了研究区土地覆被的变化情况。然后,结合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水文等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口的增长使得农田面积有了大幅度的增加,灌溉需水量、农业废水排出量等也随之增加,这直接导致了塔里木河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植被面积锐减影响了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塔里木河中游垦区土地的荒漠化现象正在加剧。最后,为遏制塔里木河中游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提出了科学利用水资源、控制流域人口增长、进行生态修复、调整产业结构、防止荒漠化的工程措施等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岷江上游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工程实施取得较大成效.但是,退耕还林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不足.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地调查,发现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业生产活动是人类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演变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文因素之一,系统研究了农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农作制度是农业生产干扰环境演变的主要因素,系统论述撂荒制、休闲制、轮作制、集约制4种农作制度在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机理,并对不同阶段农作制度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作用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客观评价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出了“生态环境地位”的概念,并从区内、青藏高原、黄河与长江流域3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河源区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当地生物和居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同时参与青藏高原独特的水文循环及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分布受青藏高原的影响,江河源区对黄河流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水量上(48.3%),而对其泥沙及长江流域的水量(1.8%)和泥沙量的输出影响均较小。因此,应正确对待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地位,不应夸大局部作用,仍需关注其独特性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