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设置9 ̄36株/m^2 10个水平的栽插密度试验,探讨了群体密度对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而增多,穗粒数则相关,产量(Y)与栽插密度(X)满足Y=X/3.306+5.986×10^6×X^1.223726方程,产量在密度12 ̄30株/m^2范围内差异不显,说明亚种间杂交稻Ⅱ优162自我调节能力很强;单株分蘖数和成穗率随着群体增大而降  相似文献   

2.
玉米新杂交种的产量-密度方程与耐密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紧凑型玉米新杂交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生物产量、群体生物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均随密度的升高呈规律性变化,群体生物产量和群体籽粒产量分别符合W=x/(a+bx)和W=axebx(a>0,b<0)模式,登海1号和鲁单961的最高群体仔粒产量分别为964.7g/m2和873.6g/m2,其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是8.1株/m2和7.7株/m2。而单株籽粒产量和穗粒数符合W=aebx(a>0,b<0)模式,千粒重和玉米穗长、穗粗均符合Y=a+bx方程,回归截距a和回归系数b反映了品种的生产潜力和耐密性;反映玉米结实性指标的空秆率和败育籽粒数与密度的关系可分别用回归方程Y=aebx和Y=a+bx+cx2表示  相似文献   

3.
滇Ⅰ型不育系繁殖栽插密度和基本苗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黎榆A繁殖田母本不同栽插密度和不同基本苗数的结果分析表明穗实粒数、结实率以母本株行距13.2 cm×13.2 cm,2苗/穴栽插最高.不同栽插基本苗之间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不同栽插密度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黎榆A繁殖母本栽插以株行距13.2 cm×13.2 cm,2苗/穴栽插最佳.  相似文献   

4.
攀西地区重穗型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五因素二次旋转组合设计,对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Ⅱ优162在攀西地区的超高产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重穗型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为施氮量(x3)〉施钾量(x5)〉密度(x2)〉施磷量(x4)〉播种期(x1)。增施氮、钾肥、适当增加密度是实现超高产的主 技术措施;在中穗的基础上攻大穗是超高产的关键。建立了攀西稻作区重穗型组合每公顷产量11.25t以上的综合栽培技术:3月下旬播种,栽插密度32.25~33.75万穴/ha,施N206.55~220.20kg/ha,施P2O576.95~88.80kg/ha,施K2O183.15~189.30kg/ha。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亚亚种杂交中粳组合选育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利用粳爪(或光)交亚亚种杂种优势为出发点,探讨长江中下游和沿淮生态区一季中粳杂交稻组合及其亲本的选育方法。确定以提高千粒重为突破口,选育产量结构为 277.5 万穗/hm 2×200 粒/穗×80% 结实率×28g 千粒重的组合模式。利用光壳稻和爪哇稻,育成理论产量超过 140t/hm 2 的 N422 S/ H P121、 N422 S/ Z Y8178、 H P121 S/ Z Y8286 等一批符合目标的超高产杂交中粳组合,并有效地解决杂交稻因亲缘关系扩大而存在的生育期、株高、结实率、饱满度以及株型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两优996不同栽插密度和基本苗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影响呈极显著差异,随密度和基本苗的增大产量提高。适宜栽插密度以行株距16.5 cm×19.8 cm,每蔸栽3粒谷秧苗为最佳,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有效穗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7.
以两系杂交稻新组合“6539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纯N 0 kg·hm-2、120kg·hm-2、240kg·hm-2、360 kg·hm-2)和栽插密度(21×104穴·hm-2、27 ×104穴·hm-2、33×104穴·hm-2)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65396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且在(21~33)×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氮肥用量对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水平在360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显著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中,施纯N240kg·hm-2,栽插密度在27×104穴·hm-2左右均有利于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发展,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8.
在栽培环境因基本一致的条件下,对比研究了遗传工程稻(GER-1),两系亚种间杂交稻PE037×02428(SHR)及三系杂交稻汕优63(VHR)的物质生产与产量特性。结果表明:GER-1的LAI较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多,生物产量高,具有强优势物质生产力;GER-1齐穗前贮藏物质对产量贡献较小,属光合作用依存型水稻:GER-1产量结构协调,超大穗型,213.3粒/穗,有效穗多为277.2穗/米^2...  相似文献   

9.
二晚杂交稻栽插密度与穴栽的苗数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及穴栽苗数的不同,会极显著地影响二晚杂交稻的产量,而对穗长、株高及千粒重的影响则较小,穗总粒数、穗实粒数的变幅不大。在生产上要想获得丰产,必须插足30万穴/hm2,且每穴插足2粒谷苗。  相似文献   

10.
吴霞  陶诗顺  钟昀  马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563-12565
[目的]探讨油后直播杂交稻适宜的成株密度。[方法]以F优498、金优527和中优838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研究油后直播杂交稻成株密度与其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油后直播杂交稻成株密度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每株穗数、穗着粒数、穗实粒数及单穗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位面积产量呈不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和千粒重的相关性在品种间存在差异。[结论]与参试品种性状相近的杂交稻品种,将其成株密度控制在20~30株/m^2范围有利于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1.
用正交试验设计对优质杂交稻D优3232进行了不同栽插密度、苗数、施肥方式试验,分析不同栽培因素及水平对分蘖成穗、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实行16.7 cm×20 cm规格栽插、每穴插3粒谷苗、采用底肥 分蘖肥 穗肥的施肥方式,能充分协调植株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增大低位分蘖和大分蘖成穗比例,穗型较大,着粒较多,结实率较高,同时群体穗数多,获得的产量最高;在密度、苗数、施肥3因素中,以施肥对产量作用最大,其次为苗数,密度对产量影响最小;不同施肥方式中,以底肥 分蘖肥 穗肥的施肥方式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在金华地区以两系杂交稻深两优5814为材料,设置6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深两优5814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栽插密度处理,深两优5814产量差异显著,M4处理由于有效穗多、每穗粒数充足、结实率较高而产量最高,达到10569kg·hm-2。因此,在金华地区深两优5814作为单季稻种植,栽插密度以16.5万丛·hm-2,双本插种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冀东地区小麦种植密度对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京冬8号和济麦22为供试材料,设计4个种植密度水平(基本苗数量分别为300万,450万,600万,750万株/hm2),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小麦单株生产力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密度的增加小麦单株穗数、单株穗粒数、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经济系数均呈降低趋势,导致小麦单株产量随密度增大而呈下降趋势。京冬8号群体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在基本苗数量75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济麦22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产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在基本苗数量600万株/hm2下产量最高。综上可见,随种植密度的增大,小麦单株生产力呈下降趋势,而群体产量呈先增大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选用Y两优900超级稻品种,设计在亩栽插1.9万穴的栽插密度下,穴栽基本苗数分别为2株、3株、4株、5株、6株、7株共6个处理,进行水稻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水稻生育期缩短;株高、千粒重等指标受穴栽苗数的影响较小,而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等指标均呈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虽然亩有效穗和亩最高茎蘖数均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成穗率却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降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增产效果表现为单穴栽插5株4株6株3株7株2株基本苗,以每穴栽插5株基本苗的产量最高,达720.89 kg/亩,其次是每穴栽插4株基本苗的处理,产量达710.71 kg/亩,每穴栽插2粒和7粒基本苗的产量最低,分别为632.30 kg/亩、654.66 kg/亩。从节约生产成本及水稻产量考虑,建议单穴栽插4株基本苗最佳,其次是单穴栽插3株基本苗。  相似文献   

15.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氮肥和密度对超级杂交稻宜优67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杂交稻宜优673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水平的稻田土壤,氮肥用量对千粒重影响较小,对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大。栽插密度对宜优673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穗数影响较大。施纯氮为180kg·hm-2、栽插密度为21.5万丛·hm-2时,有利于宜优673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关系的均衡协调,产量达到9.498 7t·hm-2。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当地杂交水稻栽培寻求适合的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3个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3个水平)为副区,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C两优9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施氮量、栽插密度对C两优9号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施氮量与栽插密度的9个处理中,以施用纯N 180 kg/hm~2、栽插30.0万穴/hm~2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低施氮量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升高,高施氮量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逐渐降低;分蘖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及栽插密度的减小而增强;成穗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及栽插密度的加大而减小;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多;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穗粒数影响不大;结实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栽插密度对其影响不大。[结论]C两优9号是分蘖力极强的杂交水稻,合理密植,精准施肥,可以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18.
1994~1995年对21个玉米自交系和采用NCⅡ(NorthCarolinaⅡ)交配设计配制的35个组合进行比较试验,研究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与产量杂种优势、杂种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自交系间遗传距离(D2)与产量杂种优势(H)、杂种产量(F1)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抛物线回归关系,其理论方程分别为Y1=47432+3019X-0046X2和Y2=163162+3555X-0075X2。当D2=3282(237)时,H(F1)出现最大值。在0≤D2≤3282(237)时,D2与H(F1)间近线性关系,H(F1)随D2值的增大而加强,超过D2=3282(237)时,杂种优势和杂种产量随遗传距离的增大而减弱。这表明杂种优势的产生需要双亲有一定遗传差异,但有遗传差异的双亲并不一定产生杂种优势;用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准确率为692%。  相似文献   

19.
研究6个播种期和7个栽插密度对单季稻甬优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15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穗长逐渐降低,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造成产量随播种期延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播种期为5月10-25日的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甬优15有效穗不断增加,株高、穗长、千粒重不断降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最终造成产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栽插密度以14.31万~16.67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20.
杂交早稻栽插方式对产量和米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杂交早稻采用4种栽插方式的稻谷产量、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存在的差异。采用适当稀植,株行距大的10cm×23.3cm方式能协调植株个体与群体生长的关系,保持稻株适宜的营养面积和空间,促进分蘖成穗,增加穗粒数减少垩白率和垩白面积,提高整精米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