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产性能及机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机体成分的影响,为水产饵料抗菌肽添加剂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健康凡纳滨对虾虾苗为试验动物,在育苗池内进行养殖试验,分别在基础饵料中添加1.0 mL/kg(1号组)、3.0 mL/kg(2号组)、5.0mL/kg(3号组)、8.0 mL/kg(4号组)和12.0 mL/kg(5号组)的抗菌肽,以不添加抗菌肽为对照,每组设3个平行,对比不同水平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机体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投喂40 d后,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成活率、体长增长率及粗蛋白、粗脂肪和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下同).4号组和5号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体长增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5号组的凡纳滨对虾成活率均达100%,显著高于对照组;4、5号组凡纳滨对虾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2号组;3、4、5号组粗脂肪含量及各试验组磷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抗菌肽对凡纳滨对虾的饵料系数及水分、粗灰分和钙含量则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饵料中添加抗菌肽可提高凡纳滨对虾虾苗的增重率和成活率,并适当改善凡纳滨对虾营养品质,以添加量为5.0~8.0mL/kg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鲻鱼混养密度与网箱围隔对鱼虾混养效果和水质的影响,为今后发展推广鱼虾混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在3.2 m×3.2 m的室内水泥池放养800尾虾苗(处理I)、800尾虾苗+1.0 kg鲻鱼(处理II)、800尾虾苗+2.0 kg鲻鱼(处理III)、800尾虾苗+3.0 kg鲻鱼(处理IV)、800尾虾苗+2.0 kg鲻鱼(处理V),处理V用网箱将鲻鱼隔离在网内而对虾可通过,探讨凡纳滨对虾与鲻鱼混养对鱼虾生长、饲料效率、能量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及水质的影响。【结果】收获时,凡纳滨对虾的体长、体重、产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鲻鱼的体重、增重率、体重特定生长率均随鲻鱼混养密度增加而呈下降趋势;采用网箱围隔相对其他混养处理能够明显改善对虾的生长状况,但仍显著低于单养对虾处理(P〉0.05,下同)。【结论】凡纳滨对虾混养鲻鱼能有效提高饵料利用率,但由于鲻鱼抢食虾料而影响对虾生长;采用网箱围隔混养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对虾生长,却未能提高饵料利用率。因此,凡纳滨对虾混养鲻鱼时,二者间的合理放养密度有待下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对虾3种不同池塘混养模式(凡纳滨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凡纳滨对虾与草鱼混养,凡纳滨对虾与革胡子鲶混养)的养殖环境下,弧菌数量变化与环境因子(温度、DO、COD等)及对虾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对虾混养模式的弧菌数量变化与大部分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弧菌数量变化与虾病有一定联系,3种混养模式中,对虾与草鱼、革胡子鲶混养模式比其他两种养殖模式弧菌数量低、稳定,虾病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严峰  邱勇  陈焕智  骆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630-17631
[目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方法]利用生物防病原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研究其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当凡纳滨对虾中混养点带石斑鱼密度为3000 尾/hm2左右时,凡纳滨对虾存活率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比单一养殖凡纳滨对虾存活率提高11.49%,平均产量提高3149.O kg/hm2.[结论]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混养点带石斑鱼,能起到减少病害发生和降低养殖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凡纳滨对虾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水产品种之一,但其养殖面临病害频发、养殖风险大等问题.试验利用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的原理,研究凡纳滨对虾与斑点叉尾鮰、泥鳅或罗非鱼的不同组合搭配三角帆蚌和蕹菜的养殖效果,以期为探索池塘主养凡纳滨对虾低碳高效模式提供参考.试验持续80 d,期间对铵态氮、亚硝态氮、硝态氮、总氮、总磷、叶绿素、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等水质指标进行定期检测,并定期测量对虾体长、体重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养殖后期,泥鳅组水体铵态氮含量比对照组降低11.84%;亚硝态氮浓度比对照组降低9.92%,泥鳅组对虾的增重率比对照组提高50.42%,且混养组对虾的成活率达到了80.18%,高于其他各组.本研究的几种综合养殖模式比单养模式更能较好地改善池塘环境,取得更好的养殖效果,且在综合养殖模式中混养泥鳅更有利于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采用以凡纳滨对虾为主,对虾与梭鱼、草鱼、白鲢和鲫鱼等混养养殖模式,探讨了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制剂(0%、1%和2%)对凡纳滨对虾及混养鱼类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饲料中添加1%~2%的中草药制剂可明显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上市规格,同时对混养鱼类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饲料中添加核苷酸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未添加核苷酸粗提物的对照饲料和添加200、400、600、800、1000 mg/kg核苷酸粗提物的饲料分别饲养凡纳滨对虾5周,研究了核苷酸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除核苷酸粗提物200 mg/kg添加组对虾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核苷酸粗提物添加组对虾的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400 mg/kg添加量组对虾的增重率最高;各试验组对虾的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核苷酸粗提物各组的全虾粗蛋白及脂肪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以600mg/kg添加量组对虾的粗蛋白和脂肪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核苷酸粗提物能有效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暗纹东方鲀、凡纳滨对虾和空心菜立体混养模式下、凡纳滨对虾单养模式下,对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两种模式下养成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进行营养成分测定,并对营养品质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显示:立体混养模式下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的水分、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分别为77.17%、21.38%和1.39%)和单养模式下的(分别为74.96%、22.40%和1.40%)差异不显著,而粗脂肪含量(0.80%)则显著低于单养组的(1.02%)。在检测出的18种氨基酸中,有3种氨基酸立体混养模式的极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有3种氨基酸立体混养模式的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有2种氨基酸立体混养模式的显著低于单养模式的,另外10种则两种模式下没有差异。立体混养模式下的氨基酸总量 (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分别为86.08%、31.19%、44.17%)高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82.76%、30.11%、43.00%),鲜味氨基酸(DAA)含量(33.51%)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31.44%),半必需氨基酸(HEAA)含量(10.71%)极显著高于单养模式的(9.65%);立体混养模式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和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族氨基酸的比值(F值)(分别为72.65和2.13)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72.46和2.14)两者差异不大。立体混养模式下的饱和脂肪酸(Σ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ΣMUFA)(分别为32,70%和24.70%)相对百分含量高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32.40%和24.33%),而立体混养模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ΣPUFA)和凡纳滨对虾肌肉中油脂的EPA+DHA(分别为42.61%和8.84%)相对百分含量则低于单养模式的(分别为43.27%和10.82%),但两者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两种养殖模式下的凡纳滨对虾肌肉营养成分无显著差异,但立体混养模式下养成的凡纳滨对虾个体大,肉味更鲜美,且立体混养模式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兼顾,符合国家低碳绿色发展要求,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向赟  王刚  陈兆明  张锐  孙成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4,(30):10569-10572,10659
[目的]为对虾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不同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结果]先感染WSSV试验中,亚硝酸氮浓度在渐变和突变过程中对凡纳滨对虾累积死亡率及病毒增殖的影响显著(P<0.05).突变试验中起始浓度、中浓度、高浓度组凡纳滨对虾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2.2% 、70.0%和76.7%,病毒含量分别为7.0×10^6、1.2×107和9.4×10^6copy/g;渐变试验中累积死亡率分别为50.0%、63.3%和66.7%,病毒含量分别为4.7×10^6、2.7×10 7和1.1 × 10^7 copy/g.后感染WSSV试验中24h对虾死亡率低于12.2%,48h后突变组首先出现死亡高峰,72 ~ 120 h存在显著差异(P<0.05);渐变组试验中起始、中、高浓度亚硝酸氮组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21.1%、30%和50%,病毒含量分别为9.8×10^4 、2.2×105和2.3×10v6 copy/g;突变组试验中凡纳滨对虾的死亡率分别为31.1% 、48.9%和61.1%,病毒含量分别为2.7×10^5、2.1×10^6和5.2×10^6 copy/g.[结论]携带WSSV的凡纳滨对虾对亚硝酸氮浓度变化更敏感,更易引起WSSV从潜伏感染转为急性感染.亚硝酸氮突变影响对虾对WSSV的易感性比渐变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在不换水、不用药条件下,在室内采用相同规格(3.50 m×7.15 m×1.20 m)水泥池和相同养殖密度300ind/m3,分别以水位40、80、110 cm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81 d,研究不同养殖水位(水量)下凡纳滨对虾的生长与养殖系统的氮、磷收支.结果表明:40 cm水位试验组成活率、单位体积水体产量显著高于其他...  相似文献   

11.
通过马氏珠母贝与羊栖菜的混养实验,测定了贝释放的氮磷含量及羊栖菜对贝释放氮磷的吸收量,比较了实验组(有贝)、模拟组(无贝)与对照组之间羊栖菜的生长差异,并进一步阐述了羊栖菜对马氏珠母贝代谢产物的吸收速率与去除效率。结果表明:实验组中,马氏珠母贝释放的氮以及羊栖菜吸收的氮均以NH4+-N为主;对4种代谢产物NH;-N,NO3-N,NO2-N,PO4^3+-P,马氏珠母贝的释放比例为27:21:1:18,而羊栖菜的吸收比例为17:12:1:2.6。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模拟组相比,藻对氮磷的吸收速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各组间生长情况的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各组羊栖菜13增质量与13增长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大小顺序为:实验组〉对照组C〉模拟组〉对照组A〉对照组B。这表明马氏珠母贝的代谢产物能够促进羊栖菜生长。  相似文献   

12.
通过水槽实验法,观察了菊黄东方鲀的游泳行为,测量了其爆发游速及临界游速,同时观察了鱼体过氧化氢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的活性变化,分析了游泳对菊黄东方鲀免疫力影响,为菊黄东方鲀的健康养殖及科学的增殖放流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体长在(18.1-19.8)cm的菊黄东方鲀的临界游速在45-62cm/s,体长在(18.8-20.6)cm的菊黄东方鲀的爆发游速为(58.5-78.2)cm/s;与对照组相比,爆发游速实验组菊黄东方鲀肝脏过氧化氢酶、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均高于对照实验组菊黄东方鲀(P?0.05);临界游速实验组菊黄东方鲀溶菌酶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肝脏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没有显著变化(P>0.05)。研究表明,急性应激反应对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的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N、P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年生千年桐幼苗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育苗密度D1(10 cm×10 cm)、D2(15 cm×15cm)、D3(20 cm×20 cm)、D4(25c m×25 cm)、D5 (30 cm×30 cm),研究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育苗密度处理之间的千年桐幼苗,同一生长部位的N、P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各养分含量受育苗密度影响不显著,但对N、P利用率的影响显著.随千年桐育苗密度的增大,幼苗的N、P吸收率均减小.随时间的推移,N利用率呈增加趋势,P利用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生长旺盛期,密度越小,幼苗N利用率越高;生长初期,高密度下P利用率较大,生长后期则相反.随育苗密度的增加,平均单株干质量、根干质量、叶干质量、茎干质量在9月最大;在一个生长季,地下/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先减后增(均小于1).在自然状态下D5密度最适宜千年桐幼苗的生长,结合施肥及光合作用、经济效益等其他因素考虑,也可在D5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密度.  相似文献   

14.
牙鲆和贝类混养池塘中氮、磷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不同混养(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文蛤Meretrix meretrix)模式下的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饵料是池塘氮、磷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氮总输入的71.6%~87.1%和磷总输入的67.0%~79.3%;由海水带入的氮和磷占氦、磷总输入的10.9%~14.6%和17.0%~20.2%;在氮、磷支出中,收获的养殖生物分别占氮、磷总输入的20.4%~34.1%和15.5%~24.8%,沉积物为氮、磷支出的主要途径,各占氮、磷总输入的69.6%~73.4%和86.7%~93.5%;3种模式下对氮、磷的利用率分别为9.8%~31.1%和5.6%~24.3%。本试验中的最佳养殖模式为牙鲆(小规格鱼)-缢蛏(小规格,高密度),该混养模式产量高,对氮、磷的利用率高,污水排放少。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三聚氰胺、三聚氰酸及其混合物对蓝狐消化代谢和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试验设计,将48只10周龄健康公蓝狐随机分为6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蓝狐。对照组饲喂常规基础日粮;Ⅰ、Ⅱ、Ⅲ、Ⅳ和Ⅴ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三聚氰胺20mg/kg、三聚氰胺50mg/kg、三聚氰胺100mg/kg、三聚氰酸20mg/kg和三聚氰胺15mg/kg+三聚氰酸5mg/kg的日粮。试验前期(第1~46天),各组蓝狐的体重和日增重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后期(第46~61天),Ⅴ组蓝狐的体重和日增重显著低于对照组、Ⅰ、Ⅱ、Ⅲ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Ⅱ、Ⅲ、Ⅳ和Ⅴ组的日采食量、干物质消化率、饲料转化率、食入氮、粪氮、尿氮、氮表观消化率和脂肪消化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Ⅴ组氮沉积、氮沉积率和氮生物学效价显著降低(P0.05)。试验组蓝狐与对照组相比,日排尿量和排尿频率都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蓝狐排尿频率显著高于Ⅴ组(P0.05)。三聚氰胺(15mg/kg)和三聚氰酸(5mg/kg)在日粮中混合添加能显著降低蓝狐体重、氮沉积率和氮生物学效价,相对降低蓝狐排尿频率,二者的协同效应是影响蓝狐体重和氮代谢指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脂肪水平对红鳍东方纯的影响,在18个200L圆形流水水槽中各放养体重大小接近的红鳍东方鲍幼鱼20尾,分别投喂脂肪水平为5.77%、7.71%、8.93%、11.89%、13.75%、16.42%的饲料,每个脂肪梯度设3个重复。56d饲养试验结束后,结果显示,东方纯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脂肪水平为5.77%~13.75%时,饵料系数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随着脂肪水平的进一步升高,饵料系数保持平稳,高脂肪组和低脂肪组差异显著(P〈0.05)。肝体比和脏体比都随脂肪水平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肥满度的最大值出现在8.93%组,但与其他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体成分分析表明,水分、灰分和粗蛋白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都呈下降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粗脂肪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各组间显著升高(P〈0.05)。8.93%脂肪组血糖含量最高。各组谷丙转氨酶、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随脂肪水平增加均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脂肪水平为8.93%的配合饲料对红鳍东方纯幼鱼的生长代谢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烤烟生长及植烟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对烤烟不同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MBC)、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1(22.5 kg·hm-2)、N2(37.5 kg·hm-2)和N3水平(52.5 kg·hm-2)下,增施24 t·hm-2生物炭显著提高了烤烟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烟株移栽后90 d的氮肥利用率,且氮肥利用率以低氮(N1)水平下提高效果最明显。3个氮水平下,施用生物炭对转化酶活性整体表现为抑制作用;N1和N2水平下,增施生物炭可分别显著增加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此外,在N1和N2水平下,增施2.4 t·hm-2生物炭还显著提高了烤烟生育后期的MBC含量。生物炭与氮肥配施还显著提高了烤烟全生育期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之,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可以改善土壤生物学性状,促进烤烟生长,且以低氮水平下增施2.4 t·hm-2生物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在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的基础上.于2010年3-6月对比研究了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主养对象的低盐度土池混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A(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  相似文献   

19.
选用360尾初始体重为(5.35±0.02)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 ♂×O 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随机分配在12个水族箱中(容积为300 L),每箱放30尾鱼。试验分为3组,投喂3种不同饲料(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0125%、0.025%的溶血卵磷脂,记为对照组、A组、B组),每组设4个重复。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评价饲料中添加溶血卵磷脂对罗非鱼生长、鱼体成分、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组和B组罗非鱼幼鱼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升高(P〈0.05),B组幼鱼的饲料系数及蛋白质效率也有所改善;A组和B组鱼体中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以及肝体比和脂体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B组的脏体比显著提高(P〈0.05);除B组幼鱼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显著提高外,各试验组幼鱼血液中的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A组幼鱼的胆固醇含量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溶血卵磷脂后,可提高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并能提高幼鱼对脂肪和其它营养物质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