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茄黄萎病菌滤液对茄愈伤组织的毒害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用Czapck’s培养液振荡培养茄黄萎病菌,通过过滤、离心得到无菌体培养滤液,将其按不同浓度加入MS培养基,对茄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及培养,结果表明:该菌的培养滤液对茄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长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
试验用Czapck's培养液振荡培养茄黄萎病菌(Verticiliumdahliae),通过过滤、离心得到无菌体培养滤液,将其按不同浓度加入MS培养基,对茄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及培养,结果表明:该菌的培养滤液对茄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生长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3.
棉花抗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川737和川2802是新培育的抗源种质。采用棉黄萎病和枯萎病不同菌系,在人工接菌病圃或病床鉴定抗病性,按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组合,研究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两个抗源种质对我国三大生理型11个不同棉黄萎病菌系抗性均好,又抗强致病力的3个棉黄萎病菌系,高抗棉枯萎病。抗性稳定,遗传传递力强,配合效应高,易于转育,是我国抗棉黄萎病多菌系新抗源种质。  相似文献   

4.
棉花新种质鲁HB22黄萎病抗性的遗传和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接种鉴定,研究了棉花新种质鲁HB22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和生理变化。结果表明,鲁HB22的苗期抗病性表现为显性单基因遗传。接种黄萎病菌后,与感病对照冀棉11相比,叶片PAL活性迅速升高及较长的保持时间可能是鲁HB22黄萎病抗性的重要生理机制之一。接种黄萎病菌后,叶片MDA含量变化趋势尤其是接种3天后MDA含量显著低于感病对照,可以作为鉴定鲁HB22黄萎病抗性的生化指标之  相似文献   

5.
茄子品种抗黄萎病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研究茄子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明确了茄子黄萎病抗性鉴定的接菌方法、接菌量、接菌时期以及抗性型划分标准。结果表明,将黄萎病菌培养制成2×107.mL-1的孢子悬浮液,在茄苗3~4片真叶移栽时伤根接菌,按每株10 mL的量施用孢子悬浮液接种黄萎病菌,接菌后60 d,按5级法分级调查各品种的黄萎病发生情况,根据病情指数可以确定品种的抗性型。利用该方法对31个品种进行鉴定,不同抗性反应型品种的病情指数差异显著,鉴定结果与多年生产上的抗病性表现一致,表明该方法鉴定结果准确可靠,能客观反映茄子品种的抗病性能。  相似文献   

6.
黄萎病菌毒素粗提液对棉花抗性酶的诱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黄萎病菌毒素滤液诱导棉花体内抗病性相关酶的研究,探索棉花黄萎病菌诱导抗性的生理机制。【方法】以4种浓度[病菌滤液原液(VD)、1﹕20、1﹕40、1﹕50]的黄萎病菌毒素液,在0、12、24、48、60、72 h预处理后,观察4~6叶龄棉苗叶和根的外部表现及发病情况,测定其植株形态的4~6片真叶萎蔫指标和体内相关抗性酶的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的毒素液浸泡棉根48 h后,1﹕20组,真叶萎蔫,子叶倒挂;1﹕40组,真叶轻度萎蔫,子叶萎蔫;1﹕50组,仅表现为子叶失水,1~2片真叶略显失水,大多数真叶完好;而VD对照组表现为3级危害,严重萎蔫。当毒素液浓度降至1﹕50时,预处理棉苗72 h,虽子叶下垂,但真叶完好,对照全株萎蔫;再接高浓度毒素液48 h后,子叶倒挂,真叶开始失水,但对照子叶脱落,真叶严重失水且萎蔫。总之,1﹕50组对黄萎病的抵抗力均强于1﹕20与1﹕40组的预处理。(2)1﹕50预处理组不仅能降低棉株体内有害物质MDA的含量,例如预处理12 h达最低值0.536 μmol?g-1,为同时刻对照2.055 μmol?g-1的24%,显著差异;同时提高了体内抗性相关酶POD活性,例如预处理72 h活性高达11.94 μg?mg-1?min-1,而对照在24 h后即已检测不出POD活性。SOD的活性也呈现较高水平且一直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例如经预处理再接高浓度毒素液72 h后,SOD活性高达12.8 μg?mg-1?min-1,而对照在24 h后也检测不出SOD活性。从而缓解了黄萎病菌毒素液对棉花的侵害,提高棉花的抗病性。【结论】适宜浓度(1﹕50)的黄萎病菌毒素液可以做为生物激发子成功地诱导棉花对黄萎病的系统获得抗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17份番茄种质材料(品种或品系)断根后分别接种1×10~7番茄黄萎病菌、1×10~7茄子黄萎病菌、清水(对照),并进行田间检测,筛选出高抗黄萎病的番茄种质材料15份、感黄萎病的种质材料2份;经对17份材料29个样本的DNA分子检测,结果与田间抗性表现的吻合度为75.86%。该研究为筛选适合茄子生产用抗黄萎病砧木(番茄)育种提供抗源材料,并为实验室番茄抗性DNA分子检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茄子黄萎病菌毒素液对茄根部细胞膜透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用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培养滤液测试了病菌毒素蛋白对茄根部细胞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茄幼苗用病菌培养滤液处理后,其根部细胞膜透性随处理时间延长及毒素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最后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9.
为挖掘抗棉花黄萎病菌新种质,进而为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提供有益基因资源。以芙蓉葵(Hibiscus moscheutos L.)、‘中棉所8号’和Pima90-53为材料,采用蛭石育苗和无菌育苗2种方法,对其黄萎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蛭石育苗,芙蓉葵表现出高抗黄萎病,病情指数为7.69,其抗性优于抗病的海岛棉品种Pima90-53。陆地棉品种‘中棉所8号’表现出感病性状。采用无菌育苗,芙蓉葵黄萎病抗性优于海岛棉品种Pima90-53。2种抗性鉴定方法中,均不能从接菌培养的芙蓉葵分离出黄萎病菌。说明芙蓉葵具有高抗棉花黄萎病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选育棉花抗枯、黄萎病的多抗性新品种。【方法】试验采用致病力强的菌种,培养备制成棉枯萎病棉籽粉载菌体和棉黄萎病孢子悬浮液,研究不同菌量、不同接菌方法、致病温度因素、病圃接菌选择及多抗病性育种选择技术指标。【结果】播前土壤接棉枯萎病菌棉籽粉载菌体,棉苗2片真叶时,伤根接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盖膜保温诱导发病,淘汰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大田病圃是在重病地接种发病棉杆,移栽时再用棉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沾根,发病高峰淘汰棉枯、黄萎病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结合丰产、优质性状的遗传选择,培育出抗病棉花品种。【结论】该项技术是在研究棉花苗期诱导抗性和大田病圃筛选相结合构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萎病是造成棉花品质与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探索棉花抗病机制对推动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在黄萎病菌胁迫的陆地棉ND601根组织全长cDNA文库中,筛选到1个与黄萎病胁迫相关的植物特异NAC转录因子基因,将其命名为GhNAC1。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1 213 bp,开放阅读框840 bp,编码279个氨基酸。GhNAC1没有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定位在细胞核。qRT-PCR分析结果表明,GhNAC1受黄萎病菌胁迫后在根部特异表达,显著上调,表达量在抗性品种中显著高于感病品种。GhNAC1沉默后棉花对黄萎病抗性降低,水杨酸路径标志基因(PAD4、NDR1、NPR1和PR1)表达量降低,以上结果表明GhNAC1可能通过调控水杨酸信号通道参与棉花黄萎病抗性。  相似文献   

12.
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与育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及综合有关资料论证,认为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力不仅存在着毒性大小的差异,而且在不同品种间反应不一致,即黄萎病对单个菌系的抗性表现为显性单基因遗传,在普通病圃或生产上,根据病原菌种类的多少,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表现为由若干个主效基因控制。在抗病性鉴定和育种工作中,选择适当的接种体、采用适当的接种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易海艳  查向浩  马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038-7039,7042
[目的]了解镰刀菌酸及其枯萎病菌培养滤液对棉花感病品种及其抗性转化品系的致萎作用。[方法]用2种类型毒素制品浸泡棉花种子及幼苗,以无菌水作为CK,根据浸泡的时间不同测定种子萌发率及病情指数。[结果]25%培养滤液中镰刀菌酸的浓度为21.46μg/ml,但其处理种子萌发率却比30.00μg/ml的纯镰刀菌酸处理低,50%培养滤液镰刀菌酸的浓度为30.62μg/ml,其处理种子萌发率与50.00μg/ml的纯镰刀菌酸处理一样。病原菌培养滤液浓度不同、处理后时间不同,其病情指数均不同,随着处理后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加,病情指数也大都呈逐渐增加趋势。[结论]病原菌培养滤液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要高于纯镰刀菌酸。抗性转化品系与原感病品系相比对病原菌培养滤液的抗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多个棉花品种(系)对黄萎病的抗性遗传研究及鉴定方法的基础上,认为得出不同结论可能基于不同的试验条件。表现为数量性状遗传的试验基本上是在人工病圃或自然病圃中进行的,用单菌系鉴定的大多表现为质量性状。目前已知至少有两个致病强度不同的生理小种,病圃为多菌系混生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菌系之间的拮抗作用等,得出数量性状遗传结论是顺理成章的。用多菌系混合的培养滤液(毒素)作抗性鉴定,可消除活的菌系间的拮抗作用;而普遍感病的现象,可能是由多个单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排除了微效多基因控制抗病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应用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室内鉴定百合品种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百合尖抱镰刀菌培养滤液,首次在瓶内对百合组培苗8个品种进行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3个,中抗品种3个,中感品种2个,初步建立起百合品种镰刀菌枯萎病抗性窒内鉴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应用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室内鉴定香石竹品种抗病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香石竹尖孢镰刀菌培养滤液,在瓶内对8个香石竹品种的组培苗进行了镰刀菌枯萎病抗性鉴定,结果鉴定出高抗品种1个,中抗品种4个,中感品种2个,高感品种1个;初步建立起香石竹品种对镰刀菌枯萎病抗性的室内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AM)菌提高植物抗病性机制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课题组从探索AM菌与棉花黄萎病之间的关系、AM菌提高棉花抗黄萎病机制等6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棉花植株中存在PRs,并且AM菌能诱导多种PRs的合成,其中一种为几丁质酶。证明了AM菌的丛枝发育数量(着生百分率)与其提高棉花抗黄萎病呈正相关关系;发现AM菌能降低棉花黄萎病的病情指数,提高棉花抗/耐黄萎病性。从而,证实了美国人Davis等采用不适当的病情指标所得出的AM菌加重棉花黄萎病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在棉花根尖分生区观查到AM菌…  相似文献   

18.
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是很复杂的,既有棉株体固有的抗性,又存在病菌侵染诱发的抗性。棉株遭受黄萎病菌侵染后,以其内部形成一些胶状体、侵填体等物理障碍或产生一些植保素等生化障碍或两者同时发生的反应形式来表现抗性。  相似文献   

19.
黄瓜枯萎病菌滤液对黄瓜毒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黄瓜枯萎病菌培养滤液对黄瓜胚根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枯萎病菌系F11培养滤液浓度的增加,对津研4号、Msu8519和长春密刺胚根生长抑制率均明显增强,经高温灭菌的培养滤液仍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另外,也测定了致病力程度不同的枯萎病菌系F1,F11,F12培养滤液对津研4号黄瓜幼苗的毒性,结果表明菌系对幼苗毒性强弱与致病力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果胶酶SM40—6菌株的选育及其液体发酵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曲霉经S21经波长266nm,照射剂量8mj的激光处理40秒,获得一产果胶酶突变株SM40-6。以果胶为底物培养,该突变株发酵滤液,初筛酶活力854μ/ml;比出发菌及对照提高2倍。液体妻酵工艺条件研究表明,该菌产酶最适培养基组成为甘薯与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