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为研究干旱胁迫同步化育苗对生殖期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抗氧化能力和生殖相关指标的影响,本研究检测了性成熟克氏原螯虾在干旱胁迫下,5、10 d时亲虾及最后获得的抱卵虾生长相关指标(丰满度、营养度)、生殖相关指标(性腺指数、相对繁殖力)、肝胰腺、性腺和肌肉蛋白含量,免疫相关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碱...  相似文献   

2.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幼虾和成虾的胃及肠道内的食物组成和食物充塞度的昼夜变化规律进行了观察;在水族箱(60 cm×40 cm×40 cm)中先后进行了两试验期克氏原螯虾(规格为3~5 g/尾)对几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小浮萍Lemna minor、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摄食与生长试验,每个水族箱中投放克氏原螯虾20尾;另外,在稻田的环沟内对不同投饲模式(分别投喂粗蛋白质量分数为30%的克氏原螯虾专用颗粒饲料及水草和小杂鱼)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幼虾肠道内的食物组成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成虾对食物的选择性降低,水域中所能得到的水生动植物、有机碎屑和人工饲料均可成为其维持生存的食物,而分布广、生物量大且最易摄取的水草是其主要食物;在池塘养殖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摄食节律有着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在8:00—10:00和19:00—22:00分别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要摄食时段,其它时段摄食强度较弱;投喂伊乐藻、小浮萍和苦草饲养克氏原螯虾的效果优于水花生和水葫芦,生长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小浮萍的饲养效果略好于伊乐藻和苦草,但3种水草间的饲养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对不同规格的虾苗投喂小浮萍、伊乐藻、苦草、水花生和水葫芦的平均日增重率间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在稻田环沟内不同投饲模式下,投喂小杂鱼的克氏原螯虾生长情况优于投喂颗粒饲料组和颗粒饲料+水草组。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作为典型的杂食性偏肉食性动物,其不同生长阶段对日粮蛋白水平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试验分别以体质量为0.026、1.04和5.06 g左右的不同生长阶段(仔虾、幼虾和亚成体虾)克氏原螯虾为研究对象,每个生长阶段分别设计5种不同蛋白水平的配合饲料,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分别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饲养试验.结果显示:①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斑节对虾子一代,在水泥池中饲养的全过程。越冬存活率为90.6%,饲养期间水温为19.7--31.1℃,盐度为17—26.2℃,越冬水温为20℃左右,用鲜贝肉杂鱼、虾等饲养,斑节对虾在池养条件下,雌虾性腺不能发育成熟,必须施行手术才能诱导性腺发育成熟,从仔虾养到能用于切除单侧眼柄诱导性腺成熟约10个月,施手术到第一尾亲虾成熟产卵为59天。试验表明:在池养条件下,只要饲养管理得当能达到做为亲虾的规格,用切除单侧眼柄的方法,可以培育成为产卵用的亲虾。  相似文献   

5.
采用6种天然饵料喂养清洁虾亲虾,分析其对亲虾性腺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受精卵质量的影响。性腺发育试验发现,投喂6种不同饵料亲虾性腺发育周期差异显著(P<0.01),最长的为鱼肉组(12.82±1.91)d,最短的为卤虫无节幼体组(11.46±1.76)d;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组性腺指数、干物质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P<0.01),增加均在2倍左右。繁殖性能与受精卵质量结果表明,鱼肉组(3 357±621)(粒/g)亲虾相对怀卵量最大,卤虫无节幼体组最小(1 829±213)(粒/g);卤虫无节幼体[(0.110 9±0.016 3)mm3]组亲虾受精卵体积最大,乌贼组最小[(0.096 2±0.014 0)mm3];鱼肉组[(37.33±1.75)μg]的受精卵干重最大,虾肉组最小[(31.00±1.26)μg];桡足类组蛋白质绝对含量[(367.17±25.68)mg/g]在干物质中所占比例(72.34%)最高。此外,6个饵料组中所有亲虾在各抱卵周期内抱卵率与抱卵间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几种天然饵料对清洁虾亲虾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6种天然饵料喂养清洁虾亲虾,分析其对亲虾性腺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受精卵质量的影响。性腺发育试验发现,投喂6种不同饵料亲虾性腺发育周期差异显著(P<0.01),最长的为鱼肉组(12.82±1.91)d,最短的为卤虫无节幼体组(11.46±1.76)d;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组性腺指数、干物质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P<0.01),增加均在2倍左右。繁殖性能与受精卵质量结果表明,鱼肉组(3 357±621)(粒/g)亲虾相对怀卵量最大,卤虫无节幼体组最小(1 829±213)(粒/g);卤虫无节幼体[(0.110 9±0.016 3)mm3]组亲虾受精卵体积最大,乌贼组最小[(0.096 2±0.014 0)mm3];鱼肉组[(37.33±1.75)μg]的受精卵干重最大,虾肉组最小[(31.00±1.26)μg];桡足类组蛋白质绝对含量[(367.17±25.68)mg/g]在干物质中所占比例(72.34%)最高。此外,6个饵料组中所有亲虾在各抱卵周期内抱卵率与抱卵间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镉在虾夷扇贝的沉积及对GPx、GST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海洋重金属污染物镉(Cd)在虾夷扇贝体内鳃、消化腺组织中的沉积规律及对其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将虾夷扇贝置于不同Cd浓度污染的水环境中,观察其镉的累积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鳃、消化腺中最大Cd沉积分别出现在10d,0.2mg·L-1胁迫组(鳃,134.20μg·g-1)和14d,0.1mg·L-1胁迫组(消化腺,109.20μg·L-1),两组织Cd的浓度累积均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升高;鳃、消化腺组织GSH-Px活性随胁迫浓度的升高、胁迫时间的延长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后者GSH-Px活性显著高于前者;鳃、消化腺组织GST活性在胁迫浓度为中低浓度时(0.05mg·L-1、0.1mg·L-1),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高浓度胁迫下(0.2mg·L-1),均在短时间内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不同浓度的Cd随时间及胁迫浓度的增加可在虾夷扇贝体内出现明显累积,GPx、GST可作为虾夷扇贝Cd污染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以克氏原螯虾太湖群体为基础群体,采用1雄对5雌进行定向交配,研究克氏原螯虾家系建立技术。共配48组,获得105尾抱卵虾,抱卵率(30 d)为44.2%,单个配组最高抱卵率为100%,孵化率为72.74%,幼虾培育成活率为96.25%±2.58%,建立了77个全同胞家系,其中父系半同胞家系有66个。以构建的家系为基础,进行雌雄亲本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分析,分析虾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的相关性,选取23个家系在温室内进行标准化养殖和幼虾生长情况的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雌雄亲本的体长、体重和头胸甲长与幼虾数的相关性不显著;2月龄养殖成活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温室内幼虾培育成活率为39%±8%,多数家系间幼虾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家系内的体长差异系数较体重差异系数小。本研究积累了克氏原螯虾家系构建的相关技术,为进行克氏原螯虾家系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采用镊烫法切除清洁虾(Lysmata amboinensis)亲虾的单侧眼柄,研究切除眼柄对亲虾生长、怀卵量、孵化率、幼体数量、蜕皮周期、产卵周期的影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20、23、26、29、32℃)、盐度(24、27、30、33、36)以及饵料(小球藻、角毛藻、轮虫、卤虫)对清洁虾幼体存活及生长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眼柄对清洁虾亲虾的生长速度影响显著,在试验期间(126 d),试验一组(1尾切除眼柄)亲虾体长增长了24.2(±2.3) mm、试验二组(两尾切除眼柄)增长24.2(±2.7)mm、对照组(两尾眼柄均未切)增长16.2(±0.8) mm,差异显著;切除眼柄对清洁虾的怀卵量影响显著,试验一组、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 746.0(±1.5)、1 982.0(+44.1)、1 343.0(±25.2)粒/尾;试验组的幼体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 146.0(±5.5)、1 254.0 (±26.3)、699.3(±7.8)个/尾;切除眼柄后亲虾的蜕皮次数有所增加,分别为12、12、11次;产卵周期缩短,分别为10.8、10.0、11 d.清洁虾幼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3~29℃,最适温度为26℃;适宜盐度为27~33,最适盐度为33;Z1~Z2期幼体的最佳饵料为角毛藻,Z3~Z6期幼体的最佳饵料为卤虫.前期以角毛藻为主辅以卤虫和轮虫,后期以卤虫为主辅以轮虫和单细胞藻类饲喂清洁虾幼体,可取得较好的饵料效果.  相似文献   

10.
池塘养殖凡纳滨对虾幼虾到成虾阶段生长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池塘养殖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至成虾阶段不同个体间存在的生长差异,本实验采集了放苗后第28、38、48、58、68和73天的对虾样品。首先以28天对虾样品为例,计算不同体质量虾所占比例;按体质量排序的前10%(14只)、中位数附近10%(14只)、后10%(14只)定义对虾生长速率高、中、低3组,其次对对虾的体长、体质量分别进行幂函数拟合和线性回归,比较不同生长特性虾之间的差异。再分别计算所有样品及不同生长速率组虾的绝对日增长、绝对日增重和相对日增长率、相对日增重率。结果发现,相同生长时期的3组虾生长速率差异显著(P95%),将这些生长速率不同的虾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虾的生长情况可能会出现一定偏差。其次,体长对体质量的线性回归结果为:幂函数W_(所有样品)=1×10~(-5)L~(3.0051),直线方程y_(所有样品)=3x-4.92,不同生长速率组的直线方程分别为y_高=3.41x-5.71,y_中=3.21x-5.30,y_低=2.92x-4.78;直线方程中斜率与生长速率呈正相关,3组线性回归方程能更加确切地反映出3组虾的真实生长情况;同时发现,不同生长速率虾的绝对生长值与对虾的实际生长情况吻合,而相对生长值与对虾的实际生长情况不相符,建议以后分析对虾生长特性时参数选择绝对生长值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克氏螯虾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林春  段鸿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8):1464-1464,1510
介绍了克氏螯虾亲虾选择与饲养,交配产卵和孵化,培育池建设,虾苗放养方法,饲料投喂,水质管理以及虾种捕捞与运输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L)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的范围为0.013 2~0.015 1,b的范围为3.433 0~3.502 1);体长(L)和养殖天数(d)间符合线性相关:L=ad+b(a的范围为0.038 5~0.049 2,b的范围为1.801 1~1.886 1)。室内高密度养殖罗氏沼虾幼虾可据自身养殖条件,参考150~400 ind/m3选用布苗密度。  相似文献   

13.
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两种规格母体后代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两种规格母体上刚离体的早期幼虾经过40 d的培育,后代的体重差异不显著(P>0.05),小规格母体后代的个体间差异较大,存活率均较低.分级后,再培育40 d,两种规格母体的后代生长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大规格母本的后代显著大于小规格母本的后代,随着培育时间延长幼虾体重变异系数和体长变异系数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水温和雌雄配比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分析与解决罗氏沼虾生长缓慢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能量收支方程[摄食能(Ce)=生长能(Ge)+排粪能(Fe)+排泄能(Ue)+蜕壳能(Ee)+呼吸能(Re)]及凯式定氮法,分别计算罗氏沼虾各部分的代谢能值,分析4种水温(20、22、26和30℃)及3种雌雄配比(1:1、1:2和1:3)对罗氏沼虾能量代谢和生长的影响.[结果]雌、雄罗氏沼虾的绝对摄食能均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其中雌虾在各水温处理组间差异显著(P<0.05,下同),雄虾则表现为非相邻水温处理组间差异显著;雄虾在26℃下的绝对生长能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温处理组,雌虾在26℃下的绝对生长能显著高于20和22℃水温处理组;雌、雄罗氏沼虾在20℃下均未蜕壳,在22~30℃下其绝对蜕壳能随水温上升而升高,在30℃时达最大值(雌虾1371±272 J/g,雄虾1035±598 J/g);雌、雄罗氏沼虾的特定生长率在26℃下显著高于其他3个水温处理组;罗氏沼虾的绝对呼吸能表现为高温处理组(26和30℃)高于低温处理组(20和22℃).单性饲养下,性成熟雄虾的绝对摄食能、绝对生长能和特定生长率随数量上升而降低,且每个水槽放养1尾雄虾显著高于每个水槽放养2~3尾雄虾;性成熟雄虾绝对呼吸能则随数量上升而显著升高.不同雌雄配比下,性成熟罗氏沼虾的绝对生长能随雄虾数量上升而显著降低,雌雄配比1:1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雌雄配比1:2和1:3;雌雄配比1:1的绝对排泄能显著低于雌雄配比1:2和1:3,其占摄食能的百分比随雄虾数量上升而上升.[结论]高温更适合罗氏沼虾的生长发育,且以26℃最适宜,在此水温条件下罗氏沼虾新陈代谢更旺盛.在性成熟罗氏沼虾生长过程中,其能量积累可能受打斗、占区和交配等生物学行为影响,且相同密度下雄虾比例增加有可能加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室内罗氏沼虾幼虾养殖密度对水质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通过室内60 d罗氏沼虾幼虾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养殖密度(150 ind/m3、400 ind/m3、550 ind/m3、800 ind/m3)对水质与幼虾生长特点的影响。试验发现,各密度组水质指标pH、DO、TAN、NH3-N、NO2--N和CODMn均控制在罗氏沼虾生长的适合范围之内,密度对主要水质指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不同养殖密度对幼虾生长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最低密度组成活率和增长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次低密度组增长率与最高密度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密度组的增重率与其他各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4种密度组的罗氏沼虾幼虾体重(w)和体长(L)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幂函数方程:w=aLb(a的范围为0.013 2~0.015 1,b的范围为3.433 0~3.502 1);体长(L)和养殖天数(d)间符合线性相关:L=ad+b(a的范围为0.038 5~0.049 2,b的范围为1.801 1~1.886 1)。室内高密度养殖罗氏沼虾幼虾可据自身养殖条件,参考150~400 ind/m3选用布苗密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日本沼虾和渔稻在共作下的相互影响,构建合理适用的种养配置方案。[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法,设置不同的种稻面积、种植间距、日本沼虾放养密度进行生长和效益对比。[结果]渔稻种植后日本沼虾的平均体重比对照塘增加73.14%(88 d)和77.43%(135 d),全长增加10.10%(88 d)和10.49%(135 d),表明渔稻种植对日本沼虾个体生长明显有益。种稻后日本沼虾产量减少6.9%~28.5%,减产比例随着种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当渔稻种植面积小于等于50%时,虾产值比不种稻提高3.5%~3.9%。[结论]种养配置以渔稻种植占水面面积50%,种植间距为50 cm×50 cm时日本沼虾放养密度以90万尾/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罗氏沼虾人工繁殖及幼体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进行了罗氏沼虾的亲虾超冬,抱卵虾的孵化、幼体培育及仔虾淡化等人工繁育苗种技术的试验研究。其结果为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亲虾越冬存少46.3%、受业臃84.6%,受精亲虾的繁殖率为81.8%,幼体育成率为24.6%,在0.5m^3的水体中共获谈化虾苗6406尾。  相似文献   

18.
在稻田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投放克氏原螯虾,并投放足量的饲料(饱食组)或不投放任何饲料(饥饿组),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螯虾对水稻早期秧苗损伤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当天放养螯虾的饥饿组和饱食组以及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的饥饿组的秧苗整株性损伤数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损伤率分别为100.00%、37.50%、32.50%;插秧1周后放虾的饱食组及2周后放虾组,水稻的总叶片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的,而株高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的。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在给予足量饵料的前提下,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为安全模式,插秧2周后放养螯虾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稻田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投放克氏原螯虾,并投放足量的饲料(饱食组)或不投放任何饲料(饥饿组),研究了不同处理下螯虾对水稻早期秧苗损伤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插秧当天放养螯虾的饥饿组和饱食组以及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的饥饿组的秧苗整株性损伤数均极显著(P<0.01)高于对照组的,平均损伤率分别为100.00%、37.50%、32.50%;插秧1周后放虾的饱食组及2周后放虾组,水稻的总叶片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的,而株高极显著(P<0.01)低于对照组的。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在给予足量饵料的前提下,插秧1周后放养螯虾为安全模式,插秧2周后放养螯虾为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新品种“太湖2号”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36℃~39℃高温胁迫下,饲料中添加15 mg/Kg姜辣素以及同时添加15 mg/Kg姜辣素和0.01mg/Kg有机硒对日本沼虾肌肉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及氧化损伤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5 d的试验中,添加15 mg/Kg姜辣素以及同时添加15 mg/Kg姜辣素和0.01mg/Kg有机硒的2个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显著提高日本沼虾肌肉组织SOD、GSH-Px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MDA的含量(P<0.05),且这种作用效果在停止饲料添加后的3 d内保持稳定。2个试验组在SOD活性上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GSH-Px活性和MDA含量上差异显著(P<0.05)。研究显示,饲料中添加辣素可以增强日本沼虾对高温胁迫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有机硒与姜辣素联合使用则可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