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需一批既有农类专业知识,又熟悉“三农”基本情况,还有强烈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通过实践“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的培养模式、构建可持续的创业教育发展体系,从而培育农类创业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校农类专业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业教育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中职农类专业来说,创业教育不仅能解决涉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的未来支撑.中职学校农类专业必须构建并实施创业教育教学模式,顺利开展创业教育,切实解决农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科技》2011,(12):28-31
自2009年开始,新疆科技特派员工作坚持以促进农、牧民增收为着眼点,以农村科技创业和信息化服务为抓手,开拓思路,积极探索,完善政策,构建促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的良好环境,极大地激发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服务的积极性,形成了深入发展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4.
农类高职学生发展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类职业院校学生基础能力不扎实、专业能力不凸显,已是制约农类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对学生发展型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实践,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社会实践平台、创业教育平台、拓展训练平台等四大平台,相应构建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等四大能力培养子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科技特派员创业体系构建与服务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泉州市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实践,分析科技特派员构成和服务领域,研究科技特派员创业体系及其服务模式。泉州市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以农科教与产学研结合为核心,构建组织领导协调、科技专家支撑、科技项目引领、科技服务平台、科技创业示范等五大创业体系;组建农村科特派、企业科特派、法人科特派、产业科特派和网络科特派团队;创建省、市、县三级科企结合型和科社共建型等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205个;组织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和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工程,助推海西新农村建设。提出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长效激励机制和专项扶持资金,组建产业团队科特派和创新创业战略联盟,推进科特派创业工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建设创业型大学离不开创业型学院。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创业型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高校二级学院应以建设高水平创业型学院为目标,科学制定发展举措,不断进行理念反思,形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一体化的组织管理形式。浙江农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大力开展学术创业活动。其实践证明,创业型学院这种组织方式的变革能有效地适应并促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7.
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高校科技创业教育模式,即以提高学生科技创业素质为主要目的,科技创业实践作为整个模式的核心,将创业课程、专业学习、创业实践基地和科研技术中心作为实施科技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持性条件,教育过程注重形成性评价的运用.并阐述了实施科技创业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尹叶华,男,苗族,46岁,中共党员,农艺师,重庆市鞍子镇农服中心主任,县政协委员,市级创业型科技特派员,兼任彭水县苗妹香香优质农产品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在全球粮食安全日趋严重化的背景下,尹叶华同志长期扎根基层,充分挖掘利用传统农业的生态、资源、技术优势,立足围绕当地的主导产业,以建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科技大院和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科技特派员和专家为支撑、着力打造特色效益农业品牌为抓手,致力于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和  相似文献   

9.
正喜洋洋新型职业农民就业创业中心(以下简称喜洋洋星创天地)是依托喜洋洋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洋洋公司)建立的农民"双创"平台。喜洋洋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农业标准化示范种植、农业社会化服务、农特产品经营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喜洋洋星创天地依托喜洋洋公司的农业标准化示范种植、科技服务、农特产品经营等为双创服务  相似文献   

10.
分析创业型实训基地建设的迫切性,结合台州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指出现代农业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运行机制以及成效,以推动现代农业创业型实训基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李利冬  顾鹏 《农学学报》2020,10(1):97-100
笔者从农科学会如何坚持政治引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致力于乡村振兴,更好地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为“三农”服务发挥作用为出发点,结合16家农科学会党委工作总结,梳理各自特色特点,从“坚持党对农业科技社团的领导、坚持服务三农,致力乡村振兴、坚持团结凝聚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3个方面进行简要探讨。针对国内社会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分析其因,提出了执行学会党建工作“四同步”制度、深化“党建强会”,推动乡村振兴事业发展、强化党建队伍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科技成果、农业育种研究、动植物重大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现代农业产业关键技术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值技术研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成效,并从参与国家及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广良种良法、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信息网络、参与科技下乡服务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等方面突显了该院服务“三农”的成效。同时,从加快构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项目申报和科技成果创新、建设核心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广东省农科院的实践与体会。最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对广东省农科院今后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思考。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以及政府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的发展背景,根据中国"三农"问题现状,以杨凌地区农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杨凌地区农户科技吸纳情况的调查研究,从文化程度、市场、政府等方面分别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系统,最后通过对各个子系统的整合得出了杨凌地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就当前杨凌地区农户科技吸纳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开展文化下乡工作,就是要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多类型的宣传教育服务,把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文化送进千家万户,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脱贫致富,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5.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之举。然而目前在乡村人才使用过程中,存在“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方面的困境。科技特派员作为一支服务“三农”的人才队伍,能够提升乡村人才的反哺导向力、激发乡村人才的本土培育力、增强乡村人才平台的服务力以及提升乡村人才环境的吸引力。针对乡村人才振兴困境,可以从优化选聘机制、改进育人机制、健全服务机制、强化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索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促进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农村科技服务综合体”为突破口,通过建设农业物流综合体、农业综合实验站和智慧农业博览园,完善农超对接、农产品销售通道,建成一个综合服务网络,进而推进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形成科技服务“三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科技信息服务"三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科技信息服务"三农"的方法、途径、内容等角度,探讨了科技信息在文化下乡、科技下乡、服务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妇女方面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充分发挥科技信息在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是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组织部分,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由于地市级农业科学院所的发展受所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研投入水平、财政保障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的整体综合档案管理水平不高,不能较好地适应当前时期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发展需求。文章分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9.
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是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之一,科技部将其向全国推广。研究江苏农村科技服 务超市建设成效和做法,对于加快培育广东科技服务超市、推动广东科技服务业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介绍 了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和做法,得出对广东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的启示,并提出加强组织领 导、整合资源、拓宽融资渠道、加强宣传、组建联盟等措施加快推进广东科技服务超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志愿精神和科学精神为统领,通过高层与基层两类科技志愿服务队伍的建设及“两带两促”科普新模式推广,用崇德向善和雷锋精神驱动城乡科技人员和高素质农民,在不需政府投资、不占国家资源、尽其所能不计报酬情况下,无偿服务农村农民,是今后构建农村科普新格局、做好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中国农学会广泛动员和吸纳涉农科教工作者及农技推广人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涉农企业家、退伍军人、在校大学生等加入中国农学会科技志愿服务队伍,塑造体制内与体制外相结合的多层次、多主体的社会化队伍结构,建立起了一支以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村科普志愿服务队伍。截至2022年5月,已建立136支服务分队,志愿者近3000人,形成一支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的乡村本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保障了科普资源常年扎根农村,形成了农村科普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机制,有效破解农村科普“最后一公里”难题,将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