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赤旦多杰  淡乐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641-17643
利用多元统计学中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偏相关分析对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研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该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各县驱动因子的差异进行比较。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祁英香  刘丹  史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57-15459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青海省共和县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模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偏向关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的方法考察了影响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在不同作用状况下的耕地变化情况,从县域规模水平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耕地变化的实证研究——以岳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6~2005年岳阳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岳阳市近10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岳阳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湖北省耕地、建设用地变化趋势,其中,1988~2003年是耕地面积减少时期,2004~2007年是耕地增加时期;1998~2002年是建设用地缓慢增长时期,2003~2007年是建设用地增加时期。基于1988~2007年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运用SPSS软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对比分析了湖北省耕地、建设用地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影响的异同。结果表明,各驱动力因子对耕地面积变化呈负向驱动作用,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呈正向驱动作用,且各驱动力因子对耕地、建设用地驱动作用强弱差异明显;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以及城乡生活水平差距是构成影响耕地、建设用地变化的3个主分量,但3个主分量对耕地建设用地变化的敏感性程度不同,且作用方向相反,其他一些因子驱动能力相对较弱,这些因子对建设用地驱动作用一般强于对耕地的作用。提出湖北省应从促进土地利用集约节约、加强规划政策约束以及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上考虑,对土资源实行合理配置,科学合理使用,以期保证耕地安全和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资兴市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资兴市1996~2004年间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试图揭示内地城市化过程中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尝试性地建立驱动因子指标体系,并运用 SAS 统计软件对55个驱动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36个与耕地面积变化相关性较强的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36个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产业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为资兴市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0~2012年的耕地资源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耕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兵团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认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农业技术因素是影响兵团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了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便于未来耕地数量的预测,最后针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从促进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保护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1978~2005年的统计资料,利用主成分方法分析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揭示耕地面积减少的驱动机制,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近3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近30年来耕地面积经历了波动性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处于持续下降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把影响耕地变化的13个因子进行归纳,认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压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水平是影响广西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针对驱动力提出一定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耕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核心与热点问题,驱动力研究则是耕地利用变化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在分析其耕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对影响滁州市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性分析和定量验证。研究表明,影响滁州市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因子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与政策等。  相似文献   

9.
九江市耕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九江的耕地变化对加强九江土地利用调控与管理有重要作用.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计算九江市耕地变化情况和各区县耕地相对变化率,利用图表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分析九江市15年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并建立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九江市耕地面积在时间上历经了先降后升的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经济较发达的区县比经济欠发达的区县流失严重的趋势;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有耕地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而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有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城市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0.
王涛  彭笃明  李德一 《甘肃农业》2006,(11):285-286
随着土地利用研究的日益深入,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转化及其驱动力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两期遥感影像,以烟台市为例,对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烟台市区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信息,分析了烟台市区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过程。结果表明:1990-2000年之间的建设用地迅速增加,耕地显著减少。这一变化是人口驱动力、城镇化发展驱动力、经济驱动力、政策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长株潭区域城市用地扩展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SPASS15.0为分析工具,利用1997~2007年长株潭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长株潭城市群的城市用地的变化特点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1997~2007年长株潭地区城市用地面大幅增长,平均每年增长12.7km^2,增长率达6%;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房地产投资完成额与城市用地扩展成显著线性相关,是长株潭城市群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以高原山地地貌为主的云南省耕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历年与耕地利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得出影响云南省耕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人口、经济、社会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因素,着重针对人文驱动中的可量化的因素指标,选用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耕地利用变化的人文驱动力分析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合区域自然因素指标对驱动力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定量分析,得出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总人口和经济因素是该区域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土地利用演化驱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首先,以青岛市1986、2000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以谷歌地图为参考,对3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处理,提取出了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其次,利用数学模型对1986~2006年青岛市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速度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再次,结合同期青岛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影响青岛市土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因子,计算得出青岛市社会经济驱动力指数,指出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驱动力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青岛市水域、林地、建筑用地和耕地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模型,得到了影响每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社会经济因子。最后,运用Markov模型预测了2012~2030年青岛市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定量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是探讨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重点。以中部地区的江西省为例,利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通过分析土地结构变化、土地利用地域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态势及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江西省从1996年到200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提出相应的土地管理对策,为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大庆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该文以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研究区1978、1988、1992、1996、2001年5个时段的MSS和TM影像数据,获取20余年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以GIS技术为数据集成分析平台,采用单一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定量刻画该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变化过程,并结合大庆地区发展实际,归纳总结出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大庆地区五类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大庆地区草地面积变化主要由该地区总人口、第二产业比值和天然气产量所决定;耕地面积变化主要由单位油井产油量、农村机械总动力决定;盐碱地和沙地面积变化主要由单位油井产量和工业产值决定;湿地面积变化主要由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的快速发展决定的;而建筑用地面积变化主要由人口的增长以及油田建设用地增加所决定.总之,大庆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变化主要是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驱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多元统计学当中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及偏相关分析对青海湖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研究。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对青海湖地区1985~2002年国民生产总值(X1)、总人口(X2)、农业人口(X3)、藏族人口(X4)、在校人数(X5)、年末存栏羊数(X6)、年末存栏牛头数(X7)、牲畜商品率(X8)和耕地面积变化(Y)之间的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该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及其作用机理和过程进行分析,并就各县驱动因子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青海湖地区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为:Y=103 379.48-1.490 1X2+1.640 5X3-89.3854X7-96.178 3X8。该方程是显著的,Durbin-Watson统计量d=2.705 900 30,说明模型拟合性较强且可用。由相关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与耕地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3〉X4〉X8〉X1〉X6〉X5〉X2〉X7;X2和X6耕地面积变化呈负相关关系。②X6和X7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X7与除X6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2〉X4〉X3〉X8〉X1〉X5;X6与除X7以外的其他驱动因子之间的负相关绝对值从大到小依次为:X4〉X2〉X3〉X8〉X1〉X5。这说明在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③X6和X7在与其他驱动因子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同时,X6与X7之间也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976。说明在青海湖地区制定相关政策和战略措施时,要充分考虑牛羊之间的平衡关系。④X5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00978和-0.05964;X4与X6和X7之间相关性都比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82和-0.769 12。说明在校学生人数与牲畜平衡头数关系不大,但藏族人口数与该区牲畜平衡头数有显著关系,与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状况相吻合。⑤X8与X6和X7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其他驱动因子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尤与X3和X4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691和0.9348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牲畜商品率与牲畜年末存栏数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人为增加牲畜的商品率来控制牲畜年末存栏数,从而达到缓解草畜矛盾的目的。由通径分析可知:①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的直接作用大小依次为X3〉X2〉X8〉X7;但对耕地变化的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②X2、X7、X8、X3 4个驱动因子中,X3对区域耕地面积变化影响极显著,说明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③X3对Y主要为直接作用。X2对Y的直接作用为-2.8166,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之和为2.7959,其绝对值大小无明显变化,说明总人口对耕地面积变化的直接作用是使耕地面积减少,间接作用则是使耕地面积增加,且间接作用和直接作用基本保持平衡(总作用为-0.0207),其原因可能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建设用地的增加,占用了大量的耕地;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农业人口的增多,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增加。X8对Y的直接作用为-0.2919,通过其他驱动因子对Y的间接作用为0.56782。因此,牲畜商品率对耕地面积变化的作用主要为间接作用,这也与牲畜商品率本身的性质有关,而牲畜商品率主要表现为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调节机制。④决定程度分析表明,各驱动因子对耕地变化总作用大小依次为X3〉X8〉X2〉X7。X2对Y的直接作用为负(-2.8166),X2与X3共同对Y的相对决定程度最大,其次是X3。说明在青海湖地区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和实施土地政策时,既要注意总人口,还应注意农业人口。在总人口增长的同时,适当控制农业人口,有利于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决策系数大小依次为:ε〉X7〉X8〉X2〉X3,且X7、X8、X2、X3均小于0,故ε为主要决策变量,说明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除了农业人口、总人口、牲畜商品率、年末羊存栏数外,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子需考虑,这些因子主要为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由偏相关分析可知:①X3、X8、X2、X7 4个因子中,除X7对Y不显著外,X3、X2与Y呈极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X8与Y呈显著相关,显著水平为0.05453。②X2与Y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在青海湖地区总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X3与Y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在该地区农业人口的增长会使耕地面积增多。该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相一致。[结论]青海湖地区人地矛盾、草畜矛盾和人畜矛盾十分严重;农业人口是影响青海湖地区耕地面积变化最重要的因子;市场机制对该区耕地利用变化的调节作用相对微弱;国家宏观土地政策、地方经济调整和自然因子等对研究区耕地利用变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共和县耕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模型建立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共和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青海湖之南,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总面积1.73万km^2,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牧相结合的县;全县总人口约为12.5万人,农业人口约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62.61%;现有耕地27万hm^2,主要分布于黄河支流河谷冲积地带、环青海湖地区,土质肥沃,灌溉便利,光照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主要盛产春小麦、马铃薯、青稞、油菜等。  相似文献   

18.
探讨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找出驱动耕地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科学保护现有耕地资源提供依据和参考,文章在定量分析1985年、1999年和2008年黑龙江省耕地覆盖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对耕地变化的社会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投入、城市化水平是黑龙江省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决定着耕地生态系统演替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