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施硼方法对紫花苜蓿种子产量与质量的影响,探索合理的施硼肥措施,以公农1号苜蓿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沟施(B1,10%的植株开花时施硼砂5.3kg/hm2)、喷施1次(B2,20%的植株开花时喷施0.70%硼砂)及喷施2次(B3,20%、50%的植株开花时分别喷施0.70%硼砂)对紫花苜蓿的花粉数量、活力、不同时期叶、茎、生殖器官中硼含量、种子产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CK),3种施硼处理均显著(P0.05)增加种子产量,且喷施处理组种子产量显著(P0.05)高于B1,但B1种子质量好于喷施处理。B1通过提高结荚率和结实率来增加种子产量;B2通过提高种子重量、种子数量和结荚率来增产,但是影响种子质量;B3通过增加花序数、每花序小花数、每花序荚果数和结荚率来增产,但是增加了不正常种苗数,降低了种子发芽率。B2可以获得最高的苜蓿种子产量,但会对种子质量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最适宜的施硼方法为B3。  相似文献   

2.
灌溉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2,他引:3  
通过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研究,表明不同灌水处理在单株花序数、每花序荚果数有显著差异.在现蕾至初花期灌水有利于苜蓿花芽分化和提高结实率,可形成较高苜蓿种子产量,是苜蓿种子高产的关键.结荚期适当灌水有利于苜蓿籽粒饱满.  相似文献   

3.
苜蓿生育过程中植株体内内生根瘤菌的运移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苜蓿种子形成过程中根瘤菌在植株各部位的动态分布,探明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的携带机理。[方法]取不同生育时期两个品种苜蓿植株的根、茎、叶、花、荚果、种子等部位,表面消毒后以稀释平板法对根瘤菌在苜蓿植株内的存在部位与数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植株地下部分同时期根瘤菌数量比较:主根〈侧根〈毛根;不同时期主根和毛根根瘤菌数量:结荚期〉分枝期〉花期,侧根根瘤菌数量:分枝期〉花期〉结荚期;植株地上部分内生根瘤菌分布:茎部仅在分枝期和结荚期携带有少量根瘤菌(分别为155cfu/g,125cfu/g);分枝期内主要存在于花芽(9400cfu/g);现蕾期仅存在于子房壁组织(18cfu/5朵花蕾);花期少量存在于花粉(26cfu/5朵花)、受精胚珠(26cfu/50粒种子)、花托(15cfu/5朵花)和子房壁内(95cfu/5朵花);结荚期存在于荚果皮(3550cfu/5荚果)及幼嫩种子中(1135cfu/50粒);成熟种子的种皮内有大量分布(1435cfu/50粒),种胚及子叶内仅有少量分布(32cfu/50粒,22cfu/50粒)。[结论]内生根瘤菌在苜蓿植株地上部分各部位的分布有较大差异,且仅存在于与种子形成直接相关的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灌溉模式下苜蓿种子产量各构成因素及花部特征对水分亏缺的响应,探讨水分影响种子产量形成的机制,为当地苜蓿种子田灌水模式的确立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同的灌水次数和灌水时期,观测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花部特征参数的响应,分析水分的影响机制,确定适应的灌水模式.[结果]在分枝期、初花期和结荚期各灌一次水的处理,花序数/枝(18±1.56)、荚果数/枝(73 ±3.99)、结荚率/序(57.6±1.97)、种子数/枝(2 373.38±47.58)均处于较高水平.花部特征参数没表现出对水分亏缺的显著响应.[结论]分枝期、初花期和结荚期各灌一次水的处理具有较高的种子产量.可能早春融雪保证了现蕾期较高土壤含水量的留存,使得花部特征参数没表现出对水分亏缺的显著响应.  相似文献   

5.
喷施稀土对苜蓿种子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0.01;、0.02;、0.03;、0.04;和0.05;浓度的稀土,在苜蓿的返青、分枝、现蕾、盛花期进行了叶面喷施,观察对苜蓿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苜蓿种子生产中,科学使用稀土能够有效提高种子产量.试验中以叶面喷施0.03;浓度的稀土处理效果最佳,其分枝数、结荚花序数、荚果数、种子粒数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3.81;、23.0;、18.62;和30.5;,种子产量增加17.75;,生产中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苜蓿结实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生殖生态学的相关方法,对不同生长年限的新牧1号杂花苜蓿结实格局进行测定,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在群体水平上上、中、下不同冠层和花序水平上上、中、下不同位置,均具有明显不同的结实特点。1年生在初花期光合产物积累不足,到末花期又出现了资源的限制。从而制约了种子产量的形成。3年生初花期传粉不足。盛花期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资源争夺,结荚期的资源限制,成为产量形成的重要制约因素。传粉和资源限制是影响苜蓿结实格局的主要原因。在荚果水平上。苜蓿荚果内种子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明显交替败育的趋势,其中从果实基部算起偶数位置的胚珠形成种子的机会更大。资源限制和邻近种子争夺资源的干扰是导致荚果内种子交替性败育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苜蓿种子内生根瘤菌的携带机理,试验对4个品种的紫花苜蓿在一个生育期中内生根瘤菌在花芽、花与种子中的分布部位与数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生根瘤菌在营养期内主要存在于花芽中(1 g花芽中有9 250个);而在现蕾期仅存在于子房壁组织(1个花蕾中有4.00个);花期存在于花粉(1朵花中有7.40个)、受精胚珠(1粒胚珠中有0.80个)、花托(1朵花中有4.20个)和子房壁(1朵花中有15.20个);结荚期主要存在于荚果皮(1个荚果中有890个)及幼嫩种子(1粒种子中有23.36个)中;成熟种子的种皮内有大量分布(1粒种子中有32.86个),种胚(1粒种子中有0.46个)及子叶(1粒种子中有0.52个)内仅有少量分布.由此表明种子内生根瘤菌可能的来源途径:在花期,存在于花粉表面和子房壁组织的根瘤菌通过子房壁和珠被的花粉管进入胚珠珠被;或在结荚期,根瘤菌通过子房壁与珠被联结的通道进入种皮.  相似文献   

8.
在实验室自然变温条件下 ,对黄粉虫 (TenebriomolitorL )龄期及其生活习性进行了初步观察 ,发现黄粉虫成虫寿命为 (45 72± 8 5 3)d ,羽化后 3~ 5d就能产卵 ;卵全天都能孵化 ,孵化率高达 88 2 4 % ,卵期为 (5 74± 0 4 4)d .幼虫历期为 (10 4 4 6± 9 79)d ,共 13龄 ,各龄历期差别明显 ;幼虫低龄时生长较慢 ,高龄及老熟幼虫生长较快 ;在幼虫生长期内以 6 0~ 6 5日龄的幼虫体重增长最快 ,平均每天每头虫可增长 4 0 91mg .蛹的历期相对较短 ,仅为 (7 73± 0 83)d .  相似文献   

9.
对引进的苜蓿品种甘农5号进行了种植密度试验,观察了密度对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结荚花序数和荚果数的影响较大,对籽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在试验设计的密度范围内,甘农5号苜蓿种子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当密度为82 53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表明,结荚花序数、荚果数、籽粒数及千粒重均与种子产量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0,0.39,0.14,0.53。甘农5号苜蓿获得较高种子产量的种植密度为82 530株/hm~2,即行距60 cm、株距30 cm。  相似文献   

10.
温湿度对松墨天牛越冬幼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松墨天牛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森林害虫,还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者。不同温湿度条件对松墨天牛寿命有较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相对湿度为40%时,在25℃的寿命要长于30℃时的寿命,在30℃的羽化率(20.6±4.9)%和25℃的羽化率(14.8±4.3)%无显著差异;当温度为25℃时,相对湿度90%的寿命要长于相对湿度40%的寿命,相对湿度40%的羽化率(14.8±4.3)%和相对湿度90%的羽化率(24.0±4.9)%差异不显著,说明高湿可以增加越冬幼虫的羽化率。  相似文献   

11.
调查研究了甘南县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0年大豆田主要虫害,即二条叶甲、蓟马、蝼蛄、红蜘蛛、苜蓿夜蛾及大豆食心虫的和形态特征和为害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闽南、闽北和广东乌龙茶为样本,开展基于茶汤色差和pH的乌龙茶产品判别模型分析.结果表明:(1)在评饮温度范围内,温度对乌龙茶茶汤的色差和pH均无显著影响.(2)(45±2)℃下,随着冲泡次数的增多,茶汤明亮度表征量(L)升高,第1泡茶汤的L显著低于第3泡;3泡茶汤间红绿度(a)和黄蓝度(b)的变化均不显著;3泡茶汤色差的衍生值色相(b/a)、色调彩度(Cab)和色彩饱和度(Sab)均无显著差异,色相角(Hab)差异达显著水平;3泡茶汤间的pH存在显著差异.(3)(45±2)℃下,以第1泡茶汤的色差和pH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茶样进行产地、品种、级别和品类鉴别,建立判别模型,得到正判率达92%的产地判别函数3条,正判率均达100%的肉桂和凤凰单丛生产商判别函数2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改变传统苜蓿制种模式中水资源浪费的现状.[方法]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水量与播种方式,研究地下滴灌对新牧1号杂花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1)地下滴灌条件株高随着配水量的增加而增高,株高与单株种子产量呈正相关,R=0.449 420,P<0.01.(2)花序数/枝条(X2)、豆荚数/花序(X3)籽粒数/豆荚(X4)与种子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8 275、R=0.830 400、R=0.925 693,P<0.01.种子产量回归方程为:Y=-2.677+0.025 X2+0.136 X3+1.712 X4.(3)处理组合T3W1(40~80 cm宽窄行播种,灌水量达相对田间持水量65;~80;).[结论]单株种子产量最高为1.17 g,并与其他处理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油菜"两优586"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两优586"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中,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每角粒数对产量的作用次之 ,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最小.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每角粒数、千粒重决定产量变异的97.7 9%."两优586"丰产(2 017.79~2 273.40 kg/hm2)的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有效角果数4 937.86万/hm2±858.06万/hm2,每角粒数20.50粒±0.22粒,千粒重4.09 g±0.02 g.  相似文献   

15.
以黄瓜品种腾达为试材,研究了沼气肥在日光温室黄瓜生产中的最佳施用技术与效果。结果表明:施用沼气肥(沼渣和沼液)后,黄瓜病虫害发生减轻,增产效果明显,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中以基施沼渣和高钾三元复合肥、追施沼液和叶面喷施沼液使用效果最佳,黄瓜生长势增强,瓜条美观,平均单瓜重(311.7±3.78)g,折666.7m2产量为(21 930.3±111.2)kg,比对照增产19%。  相似文献   

16.
极限温度对绿豆象及绿豆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伍广洪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19-2722,2727
对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储藏期间害虫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各虫态对极限温度的耐受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蛹和幼虫耐极限高、低温的能力均大于成虫和卵;蛹是绿豆象最耐低温的虫态,-5℃时完全杀灭蛹需要256 h,-10℃时完全杀灭卵、幼虫、蛹均需32 h,而杀灭成虫仅需8 h,-20℃防治所需时间较短,4h即可完全防治绿豆象;蛹也是绿豆象最耐高温的虫态;45℃处理下完全杀灭需要32h,而50℃防治见效较快,4h即可完全防治绿豆象;极限高温处理对绿豆种子生命力和萌发率均无显著影响.利用极限温度可有效防治绿豆象且对绿豆种子无影响,在保证食品安全、促进绿色储粮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下有限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产量因素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明浩  杨翠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8):8408-8410
[目的]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有限分枝型矮秆耐密大豆产量因素的变化。[方法]以吉密豆1号为材料,设置8个密度处理(15万、23万、31万、36万、39万、42万、47万、557万株/hm^2),研究不同处理大豆的干物质积累、经济系数、荚粒的纵向分布情况。[结果]吉密豆1号产量与密度的关系符合方程Y=-2.697X^2+208.884X+1130.584,密度为31万-42万株/hm^2时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密度为3977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经济系数为0.261;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和分枝结荚数均呈下降趋势。且中、下层荚数显著减少,而主茎荚数无明显变化;荚粒数、百粒重和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随密度增加,吉密豆1号以上层结英为主,主茎与分枝结荚兼顾。  相似文献   

18.
使用赤眼蜂防治大豆食心虫是生物防治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寄主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卵选择性不同。针对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与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对大豆食心虫的寄生效果进行比较,试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使用柞蚕卵繁育的赤眼蜂较使用麦蛾卵繁育的赤眼蜂产卵能力下降10%,飞翔能力差,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低于60%。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生存时间延长1~2d,对大豆食心虫防治效果在60%以上,且次代幼虫发育良好,所发育的成虫能有效控制第二年大豆食心虫虫口基数,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治连锁效果。综合分析认为,使用麦蛾卵繁育赤眼蜂能更有效控制大豆食心虫,且连续防治效果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