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1):110-113
为了强化同领域同项目的跨区域金融联动合作支持乡村振兴,构建省际金融联动支持乡村振兴机制,打造跨区域联动合作平台,以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广西百色市三地为例,采用产业地域联动模型,定量分析跨区域金融联动支持乡村振兴的运行绩效。结果表明,切实解决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乡村振兴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内的有效联动,三地以民生领域项目的跨区域联动尤为突出,强化同领域同项目的跨区域金融联动合作支持乡村振兴,发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主体优势,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政策联动,将是提高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乡村振兴开发效率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提出,皖江区域应借助这一契机,大力发展经济,因此,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对皖江区域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金融水平、开放合作、公共服务、社会环境六大类要素进行因子分析,并运用金融相关指标构建皖江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模型,得出金融支持对皖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建议从金融各个方面支持皖江区域经济的增长,促进皖江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相似文献   

3.
对台产业合作是闽台交流合作的核心,30多年来福建在对台制造业合作上形成了三大产业链,旅游业合作独具一格,金融产业合作先行先试,农业合作始终走在两岸前列。产业合作的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宽,合作载体不断丰富,并在合作机制上努力探索。未来应根据两岸关系发展趋势,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重点合作领域,通过构建良好合作环境、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海西区域资源整合以及鼓励企业入岛投资等策略性措施,推动福建对台产业合作的全面深化。  相似文献   

4.
福建是台湾经贸先行区域,闽台金融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ECFA的正式签署为闽台金融机构互设、深化资本市场合作、共建两岸区域金融服务中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机遇和平台,目前闽台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机遇与挑战交织而来,进入后ECFA时代,闽台金融合作也面临着区域竞争增强、金融监管难度增加、完整的货币清算机制尚未建立等挑战。因此,福建省应该以两岸区域金融中心建设为重点,通过加强产业对接,人才交流,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等路径深化闽台金融合作,促进两地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区域物流网络系统通过基础设施完善、加强产业链协作、形成区域创新机制等促进经济增长极区域经济的不断增长。通过构建闽台物流网络系统,有利于突破闽台两地经济发展瓶颈、是两岸共同市场建立的必要环节、有利于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然而,闽台两地构建物流网络系统虽有一定的基础优势和机会,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与威胁。闽台物流网络系统构建应该立足这些实际,长期规划,加强两地产业协作、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两地现代物流业合作,进行阶段性推进。  相似文献   

6.
从广州市城乡旅游资源方面阐述了广州市构建生态旅游圈的条件优势,并分别以从化市和增城市近年来城乡旅游产业互补共生生态蒯建设为实例,针对未来发展趋势,从项目实施带动、企业发展、区域旅游合作、市场营销等方面提出了广州市城乡旅游产业构建互补共生生态圈的创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能源农业是新兴产业,是为生产绿色能源而兴起的源头产业。目前,受我国小农经济的影响,能源农业呈现出小而多的零散局面,能源农业产业链及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均尚未形成。在此背景下,如何科学构建能源农业产业体系对于能源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探讨能源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势,明确产业发展思路,并以物流服务产业为纽带产业,将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相连接,构建能源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最后从政府、市场、农民及农业规模化发展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闽台产业合作进入第四波,即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合作阶段。该文分析了漳州市龙文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台合作取得的成绩,认为应该从更高的站位来看待漳台产业合作;要从产业生态圈的视角来思考当前漳州吸引台资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重点吸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台湾有优势的医疗、养老、文化创意、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9.
永昌县牧草产业发展迅速,草产业已成为全县的主导产业之一。本文主要论述永昌县牧草产业的发展优势,并从强化团队合作、技术服务、交流合作、金融扶持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8):158-159
本文通过对郑州市构建金融中心辐射带动能力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构建金融中心,能够优化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拓展区域内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对重大项目的支持及推动区域内形成产业集聚,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另外,郑州市构建金融中心不仅服务郑州市郑东新区和郑州航空港区,还能带动周边其他区县乃至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同时还会影响中原经济区外“一带一路”沿线区域。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17,(8)
<正>为建立新型合作推进机制,发挥各自优势,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力度,最近,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下发《关于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如下。1.充分认识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略)2.进一步明确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政策性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按照相  相似文献   

12.
福建对台合作具有"五缘六求"的优势,闽台农业合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技术溢出效应、优势产业拓展、金融信贷支持和服务贸易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要抓住自贸区建设的大好机遇,促进技术研发合作,推进产业融合,实现农业金融创新,深化闽台农业服务贸易。  相似文献   

13.
<正>1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为农村经济提供多层次的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三农"要求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定位、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1.1发挥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主要作用。农业银行应当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充裕的优势,网络优势、人才优势,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信贷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一、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为农村经济提供多层次的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和完善符合"三农"要求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各有定位、功能互补、适度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1.发挥农业银行的国有商业银行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主要作用。农业银行应当发挥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充裕的优势,网络优势、人才优势,制定符合农村实际的信贷管理  相似文献   

15.
德宏州具有生物多样性特点,热区和亚热区面积较广,生物能源作物甘蔗、甘薯、木薯、芭蕉芋等原料丰富,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优良品种、配套栽培技术落后,加工技术及设备需改进等问题。针对德宏州现阶段生物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宏观指导,制定产业规划和优势区域的合理布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利用31省市2005~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国金融产业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邻接地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具有溢出效应;资源禀赋能部分解释中国金融产业区域集聚,在控制新经济地理与产业政策因素影响下,资源禀赋因素对金融产业集聚的影响不再显著;新经济地理变量和产业政策变量对金融集聚有正的促进作用;中国金融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促进作用,实现区域的绿色发展,本研究利用我国30个省市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并构建PVAR模型,采用GMM的方法进行了估计,然后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的方法分析了东中西部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生态效率都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正向影响,脉冲响应呈现出东部地区冲击效应大、持续时间长、下降速度快的特征,而中西部的响应并不明显;方差分解表明金融集聚贡献稳定增加,呈现出中部贡献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的格局,而产业结构则呈现出西部贡献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的格局。基于此,一方面改善金融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引导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优化自身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国产业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新疆能源产业发展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新疆金融发展与能源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关系。从误差修正模型看,短期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将引起能源产业总产值的同方向变化,短期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增加1%,能源产业生产总值相应增加1.140934%。  相似文献   

19.
从产业结构相似度和比较优势两个层面对新疆与阿尔泰区域产业互补性进行分析,确定新疆与阿尔泰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领域为农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通信业,并对合作领域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具有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产业集聚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来源于其区域内部的竞争和合作,进而形成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提升整个集聚企业的创新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