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88~1989年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江苏淮南棉区棉花的密度、氮素肥料、打顶期及化控等4项主要栽培措施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措施的最佳组合。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于1988~1989年在盐城、泰县、宝应、东台和江苏农学院进行,试验选用密度、氮素肥料、打顶期(单株留果枝数)及化控(缩节安)4项农艺措施,采用二次正交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五因素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法,定量研究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和化控对棉花产量、纤维含糖量与卜氏强力的影响,确定了高产优质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定量化,模式化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打顶、化控对棉花蕾铃形成及脱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伟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93-93
对2个陆地棉品种中35和中49进行打顶、化控组合处理,并对蕾铃脱落规律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化控可控制棉花的徒长,减少蕾铃脱落;打顶可以使棉花蕾铃脱落在打顶后明显下降。但在打顶后化控对减少脱落作用并不明显。试验调查过程中还发现通过化控会减少现蕾的数量,必须将化控与打顶相结合,才可降低棉花蕾铃的脱落,达到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地膜棉花优质高产的密度、播期、追施氮肥量、化控量及果枝数等5项农艺措施之间的关系,获得了中等以上肥力的地膜棉田棉花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及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在本试验条件下5项农艺措施对产量影响的顺序为密度>化控量>播期>果枝数>追施氮肥量。另外还研究了各项农艺措施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并在试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小面积的信息反馈对比示范试验,对比示范结果表明,运用优化栽培组合方案增产幅度大,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抗虫棉万丰201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抗虫棉万丰201的特征特性,采用4因素4水平及3因素2水平的正交试验和新复极差法统计分析,对密度、追肥、灌溉、化控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因子的棉花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棉花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肥料施用量。合理密植与科学施肥,是提高棉田单产的重要技术措施。根据棉花产量和经济效益,确定了万丰201棉花地膜覆盖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优化方案为:留苗密度4.8万株/hm2;施尿素425 kg/hm2、磷酸二铵475 kg/hm2和氯化钾225 kg/hm2做基肥;在花铃期,用尿素200 kg/hm2追肥1次;全生育期化控3次,分别于蕾期、初花期和打顶后7 d左右各进行1次,缩节胺用量分别为7.5~12.0 g/hm2、15.0~22.5 g/hm2和37.5~49.5 g/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打顶、化控、磷肥耦合对长绒棉产量构成、蕾铃形成及脱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化控和磷肥对棉花产量表现出负耦合效应.打顶、化控和磷肥单独使用对长绒棉有增产作用,而它们配合使用表现出减产作用.低磷不化控情况下,打顶可使棉花蕾铃脱落率显著降低,从而使单株有效结铃数增加.低磷不打顶情况下,化控同样能降低长绒棉的蕾铃脱落率,但化控也降低了现蕾数,从而使其单株结铃数没有显著增加.在不打顶不化控情况下,增施磷肥可显著提高长绒棉的现蕾数,使单株结铃数提高.在化控或高磷情况下打顶都会使长绒棉的现蕾数明显下降,导致单株有效结铃数降低.  相似文献   

7.
陆地棉免打顶种质资源形态指标的研究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具有特殊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为棉花株型塑造提供参考依据,为培育免人工化控打顶、适应机采棉花品种提供有效亲本材料。【方法】采用田间培育和定点观察方法,研究在未化控打顶处理下,澳棉sicot75整个生育期的株型特征,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结果】在未化控处理下,澳棉sicot75始节高、果枝始节位、果枝数、果枝节间总数与化控打顶处理后的指标差异不显著,棉花株高与化控处理后的株高差异显著,但符合机械采收条件。【结论】澳棉sicot75的部分形态指标对缩节胺不敏感,株高在未化控条件下表现稳定,这一特性可作为株型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为培育株高稳定、株型适宜的免打顶机采棉品种提供有效的资源储备。  相似文献   

8.
机采棉种植模式不同密度化控配套措施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针对敦煌市棉花种植技术单一,采摘劳动强度大的问题,引进开展机采棉不同种植密度、化控配套措施的技术试验,提出了适宜敦煌市滴灌条件下机采棉种植的密度和化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研究棉花高密度栽培模式、水肥运用及化调、化控技术的同时,对高密度棉花在不同时期打顶对产量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求合理发挥群体增产的优势,打破棉花单产停滞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在水肥条件和栽培技术措施基本一致的情况下,选择不同棉花品种进行分期打顶处理,进一步验证供试品种的丰产规律性,为棉花生产提供有价值的技术依据。因此,我们在2008-2010年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博乐市分别进行了此项试验,通过棉花不同时期打顶试验,进一步明确了博州棉花打顶最佳时期和棉花不同时期打顶对产量和各生育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完善棉花DPC+化学封顶技术的配套栽培措施,于2014和2016年在河北省河间市瀛州镇国欣科技园进行试验。以欣试17为供试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6.0万、9.0万和12.0万株/hm2)和施氮(N)量(0、105和210kg/hm2)下研究增效缩节胺[25%甲哌鎓(1,1-dimethyl piperidinium chloride,DPC)水剂,以下简称DPC+]化学封顶对棉花生长、产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熟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人工打顶相比,DPC+化学封顶的株高增加4.5~7.5cm,果枝数增加2.5~2.6台,叶面积系数(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无明显变化,铃重增加,铃数略减少,熟期提前,产量无显著变化。随密度增加,棉花株高降低、果枝数减少、中下部果枝缩短、LAI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增大。密度对产量和熟期的影响在2个年份不同,2014年(7月份干旱)密度不影响产量和熟期,2016年(7月份多雨)高密度降低产量、延长熟期。施N量不影响棉花生长和产量形成及熟期。此外,棉花LAI、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熟期均不受试验因素间(打顶方式、密度和施N量)互作的影响,说明密度和施N量不影响DPC+的化学封顶效果,即化学封顶技术对种植密度和施N量等配套栽培措施的要求可能并不苛刻,这有利于该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2.
随着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棉花种植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棉农的收入也在逐步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研究的是棉花的管理以及高产栽培技术,从肥料运筹、化学控制、适时打顶以及病虫害防治这些方面分析了棉花的管理,从育苗、适时移栽、田间管理以及适时摘花这些方面研究了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水氮运筹对化学封顶棉花二次生长形态及发生规律,优化水肥调控结合化学封顶技术,有效控制棉花二次生长,为塑造棉花株型、调控采收的吐絮时间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方法】以新陆早57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氮(纯 N)量,设3个施氮(纯 N)水平:N1、N2、N3分别为150、300、450 kg/hm2,副区为灌溉量,设3个灌水水平:W1、W2、W3分别为3 000 、4 500、6 000 m3/hm2。分析水氮处理对化学封顶棉花二次生长前后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增加延长棉花生育期,增加棉花植株株高、果枝数、二次生长率;施氮量(是)控制棉花干物质和产量形成因素。灌水处理为4 500和6 000 m3/hm2时,化学封顶棉花株高和果枝台数较高,易发生二次生长;施氮量在300 kg/hm2时,产量及其构成均高于其他。水氮处理组合以处理N2W2、N2W3表现较优,产量分别为6 349.21、6 203.54 kg/hm2。【结论】对化学打顶棉花,适当水氮运筹可控制棉花二次生长现象,且对棉花产量及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根据江苏沿海棉区的生产条件与气候特点,在总结高产经验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扩行减密、足肥轻控、留叶枝、迟打顶"为主要内容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轻简优化栽培技术路线,明确了本地区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的具体技术条件和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株型是重要的农艺性状,对棉花的栽培适应性和产量等有着巨大影响。研究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化学封顶的应用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于2015—2016年在河北农业大学试验基地,以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的冀棉863和农大棉601为试验材料,设置人工打顶、化学封顶和不打顶3个处理,测定产量构成及株高、茎粗、果枝数等株型相关指标,开展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人工打顶和化学封顶处理的籽棉产量无显著差异,且均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冀棉863和农大棉601在化学封顶处理下的籽棉产量比不打顶处理分别提高了7.19%和6.18%。与不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的株高、节间数、果枝数、果节数,显著增加了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化学封顶处理显著降低了主茎的节间长度和上部果枝长度。通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可通过株高和上部果枝的近远端直径比来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的调控效果。【结论】化学封顶可显著调控棉花的营养生长,且与人工打顶相比对产量无显著影响,株高和上部果枝近远端直径可作为评价化学封顶对棉花株型调控效果的最佳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棉花冠层设计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花产量的高低与棉花栽培技术措施密切相关。棉花冠层设计超高产栽培技术是以长江下游地区9、10月丰富的热量资源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棉花顶部经济性能为目标的栽培技术措施的集成与优化,通过推迟打顶时间,推迟治虫结束时间,增加盖顶肥用量,增加化控量,即“两推迟,两增加”四项技术的创新应用,实现单产较大幅度的提高。试验田测产及生产示范推广结果均表明,棉花冠层设计栽培技术能够明显提高棉花顶部成铃和单铃重,平均增产幅度在两成以上。这项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利用好本地区秋季优越的热量资源和棉花顶部优势结铃部位,实现棉花生产高产高效将起到积极的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不同密度下封顶方式对南疆棉花生长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棉花生产过程中人工封顶耗时、低效、高成本的问题,探讨种植密度与封顶方式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的互作效应,分析化学封顶代替人工封顶的可行性,无疑将对实现棉花的全程机械化、减少劳动量和降低种植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化学封顶是棉花全程机械化简化栽培的技术内容之一,其对不同群体棉株生长及产量形成具有一定影响。以419为材料,开展裂区设计试验,密度为主区,设9万株/hm2、18万株/hm2和27万株/hm2三个水平;封顶方式为副区,设不封顶、人工封顶和化学封顶共3种方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棉花封顶方式的效应,分析化学封顶代替人工封顶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相同封顶方式下,随密度增加,生殖器官干重运转率和LAI有所增加,但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质积累和收获指数降低,株高则变化不大。在相同密度下,封顶方式对单株叶面积、LAI及单株干物质积累影响不大;封顶处理的株高较不封顶处理降低4.90~6.46 cm,生殖器官干重运转率、收获指数、衣分和产量分别提高6.33~9.47个百分点、0.03~0.05个百分点、0.03~1.01个百分点和529.56~301.42 kg/hm2。与人工封顶相比,虽然化学封顶的单株叶面积、LAI、株高和单株干重分别提高0.01 m2、0.11、1.56 cm、1.80 g/株,生殖器官干物质转运率、收获指数、衣分和产量分别降低3.14个百分点、0.03、0.42个百分点和228.14 kg/hm2,但各性状间差异不显著。各性状受密度与封顶方式互作的影响较小。以上说明封顶是优化棉花生长、保证产量的关键措施,而化学封顶具有类似人工封顶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化学封顶剂不同浓度的增效缩节胺对棉花不同品种的封顶效果,为新疆棉花化学封顶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陆早61号、新陆早67号、新陆早72号为材料,不打顶和人工打顶为对照,设置低浓度(缩节胺90 g/hm2+助剂60 ml/hm2)、中浓度(180 g/hm2+120 ml/hm2)、高浓度(270 g/hm2+180 ml/hm2)3个处理,研究喷施不同浓度化学封顶剂对棉花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与不打顶相比,化学封顶有效控制棉株农艺性状;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高浓度处理(270 g/hm2+180 ml/hm2)下株高增加了3.0~8.7 cm、果枝数增加了0.8~1.93 台、株宽降低1.4%~3.4 %、主茎节间数增加了0.7~1.2 节。与人工打顶处理相比,产量构成因子各浓度处理下无显著差异。【结论】使用高浓度增效缩节胺封顶具有更好的封顶效应。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剂的使用,可以有效替代人工打顶,且产量、品质不降低。  相似文献   

19.
以‘新陆早57号’棉花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100、200、300、400 kg·hm-2)对化学封顶与人工打顶下棉花营养积累与分配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达到300 kg·hm-2后,化学封顶棉花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积累量仍有小幅增长,而人工打顶棉花呈现下降趋势。棉花干物质快速积累期化学封顶处理为出苗后59~109 d,而人工打顶为出苗后56~100 d。在棉花生育后期(打顶后30~60 d),同等施氮量条件下化学封顶棉花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及氮素积累量高于人工打顶棉花。该研究最佳施氮量为300 kg·hm-2时,可显著增加棉花单株结铃数0.66~1.66个,平均增产26.7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