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规程(NY/T 5018-2001),无公害茶园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尽可能施用复合微生物肥,生产无公害茶叶,维持茶园可持续发展.本站现有茶园面积100 hm2,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实施无公害管理,2003年荣获无公害茶园生产基地认证,2004年荣获中国茶叶协会茶叶科技示范基地.为寻求新型无公害、适合本地茶树品种生长的优质高效肥料,进行了茶树施用BM复合微生物肥肥效试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一种适用于高山茶园推广的肥料。[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传统复合肥和菜籽饼肥为对照,通过检测肥效、茶叶一芽三叶百芽重、茶叶内质成分和土壤肥力,分析微生物肥、三合一茶叶叶面肥对茶叶品质和土壤的作用。[结果]微生物肥施用效果与菜籽饼肥相当,显著提高茶叶品质,并有效补充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茶叶三合一叶面肥对提高茶多酚和水浸出物总量效果明显,并有效补充土壤中有效钾含量。[结论]微生物肥使用便捷易运输,建议作为高山茶园推广肥料。  相似文献   

3.
贾昌州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51-351,353
论述了含山县建设生态复合茶园的必要性,分析了生态复合茶园的作用,提出含山荼区生态复合茶园的设计模式,以期改善含山茶园的生态环境,提高含山茶叶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促进含山无公害茶、有机茶的开发生产。  相似文献   

4.
由于前些年茶叶市场较差,茶叶价格偏低,影响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放松了茶园管理,造成茶园衰老现象严重.为了适应茶叶市场和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追求,将衰老茶园建成高产优质的绿色茶园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5.
按照有机茶园建设的要求,结合茶叶生产的特点,分析有机茶园微环境建设的主要途径,即茶林果经立体复合、茶禽多物种复合、加强管理和科学防治病虫害,以期促进有机茶园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皖东江淮丘陵地区位于亚热带北缘,冈峦起伏、气候温和,也是茶叶自然分布的最北区域,因地形高低起伏变化大,虽然海拔高度在50-300m之间,但土壤浅薄、雨熱不均、坡陡石多,为茶叶种植带来不利影响,出现茶园退化、干旱死亡、霜冻减产等问题。笔者拟通过对茶园伴生树种研究,探讨板栗、三角枫等几个乡土树种与茶叶伴生和复合经营的可行性,为退化茶园生态修复和复合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春茶是一年中经济效益最高、质量最佳的茶叶种类,受到广大茶区的高度重视和消费者的青睐.及时抓好春季茶园生产,落实好茶园的各项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升茶叶品质和质量、尽早开园和大幅度增加茶农与茶叶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1.早施催芽肥催芽肥施用时间宜早不宜迟,一般在2月中下旬,最迟不能超过3月上旬.幼龄茶园每667...  相似文献   

8.
为促进广西龙州县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对龙州县茶叶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找出传统茶叶作业存在的问题.就推行茶园作业机械化的迫切性和优势进行详细分析,总结该县茶园机剪机采示范经验,认为推行茶园作业机械化,能有效地缓解劳力紧缺的矛盾,破解该县茶叶产业的发展瓶颈是该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正无性系茶树良种具有多种优势,抗旱性、抗寒性较强,发芽较早,质量优,产量高,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是促进茶叶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经调查发现,无性系种植茶园与常规茶园相比,可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无性系茶园可提前一年建成,建成之后茶叶的产量可以达到常规茶园的1.4倍,产值是常规茶园的2倍左右。因此发展无性系茶园有利于提高茶叶的经济效益,在当前茶叶市场不断发展过程中,茶叶产品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生产成本不断加大,所以发展无性系茶园是  相似文献   

10.
针对福建省纯茶园地表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衰老和幼龄茶园光能利用率低、肥料过量偏施导致碳排放增加等茶叶生产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福建茶园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和茶园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的减排潜力,提出适合福建茶叶优质稳产的立体生态茶园、复合生物循环茶园和因需施肥免耕茶园等增汇减排的低碳茶业经济技术构建模式。估算在福建20万hm2茶园的80%纯茶园中建立人工立体复合生态茶园,每年可增加生物固碳3.88×105t以上,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7.30×105t以上;优化施肥,有机碳储量可提高4.70×105t。通过技术构建,相当于固定CO2量5.82×106t以上,增强了山地茶园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1.
茶园生态系统昆虫类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立茶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我国亚热带丘陵山地茶区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的有效步骤。良好的复合茶园,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茶园生态系统昆虫类型及数量的初步调查,试图为合理管理茶园提供科学依据。一、研究地点及方法研究地点设在安徽省休宁县洪里乡。该地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湿润型气候(Cfa)特征,其特点是温度呈现一种中等强度年周期变化,各月降水量都相当大,仲夏为  相似文献   

12.
吡虫啉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了吡虫啉在茶叶和茶园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残留动态。样品采用二氯甲烷超声提取,中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反相液相色谱测定,方法的添加回收率鲜叶为75.8%~89.1%,土壤为81.8%~105.1%,变异系数分别为3.8%~5.5%和5.0%~5.9%,最低检测浓度鲜茶叶为0.01 mg/kg,土壤为0.003 mg/kg。吡虫啉在鲜茶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是1.9~2.2 d和3.7~2.8 d,在鲜茶叶中的降解速度快于在土壤中的降解速度。  相似文献   

13.
以2种生物叶面肥在桂香22号新茶园中进行叶面喷施,其茶叶氨基酸成份含量分别提高22.5% ̄31.6%,品质有明显改善,香气高锐,滋味鲜甜爽口,产量超过对照,制作的7个产品中,其中一个获广西第五届“桂茶杯”金奖,3个获特等奖;3个茶参加广西第一届“桂绿杯”名优茶评比,包揽了所有的3个银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对安徽祁门和十字铺、江苏宜兴和深水等地不同肥力水平的茶园土壤腐殖质含量、组成与性质的研究。土壤类型包括黄壤,红壤和黄棕壤。三个地区茶园土壤腐殖质组成都以富里酸为主,不同地区HA/FA值自黄壤向黄棕壤递增,同一地区高产茶园土壤HA/FA值大于低产茶园土壤,胡敏酸光密度值以黄壤最高,红壤居中,黄棕壤最低。  相似文献   

15.
低丘红壤低产茶园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红黄壤约占耕地总面积的65%,其中一部份为低丘红壤。实践证明,茶树是红黄壤地区农作物生态体系和经济效益较好的战略性经济作物之一。石门农垦场以茶为主,1979年以前连年亏损。1979年开始在摸清茶园基础的前提下,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分期分批有计划地对4063亩低产茶园进行了综合治理,历时9年,从根本上改观了茶园面貌,改善了土壤条件,提高了茶园单产,增加了经济效益。1979年至1987年茶园平均亩产173.46公斤,比1978年提高118.6%,1987年3400亩采摘茶园,平均亩产达到211.3公斤,使茶叶总产量、单产、总产值、上缴茶叶税收和茶叶净利润分别比1978年增加2.34倍、1.66倍、5.98倍、2.49倍和6.95倍。种茶工人平均每人年收入达到2506元,比1978年增长9.44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四川省西部植茶的黄壤和酸性紫色土的重要化学性质和茶树产量的关系。提出了高产茶园土壤化学性质的指标体系和铝离子饱和度,盐基离子总量、钙离子饱和度,盐基饱和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指标量区间,使研究具有体系化和定量化,研究结果对科学管理茶园土壤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验于1988~1990年进行。结果表明,增产菌能促进茶芽萌发。加快芽梢生长,增加芽叶密度和重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且对茶饼病和茶白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茶叶品质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8.
在我省丰产的铁观音茶园土壤中,常量营养元素含量较高,但茶叶品质与土壤母岩密切相关.优质铁观音茶园土壤发育于基性辉绿岩.据微量元素分析结果,凡优质的铁观音茶园土壤和鲜叶中 Mn,Cu,Zn 含量均达较高水平.说明 Mn,Cn,Zn 对提高铁观音茶叶品质有重要作用,而气候影响则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19.
鲜叶摊放对扁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茶鲜叶适度摊放,可提高氨基酸等含量和茶叶品质。当摊放至含水量为71%左右时,成茶含有较多的氨基酸,可溶性糖等生化成分,茶叶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20.
信阳茶区栗茶间作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广铭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1):2207-2211
对信阳毛是的纯茶园和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包括小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茶叶中各项生化指标(包括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酚氨比、茶水浸出物)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类型茶园小气候因子有显著差异.相对于纯茶园,栗茶间作茶园能更有效地改善光照条件、降低环境温度、提高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增强空气湿度及提高土壤养分.栗茶间作茶园茶叶品质较纯茶园也显著提高,氨基酸和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纯茶园茶叶,而茶多酚含量却显著低于纯茶园茶叶.因此,栗茶间作茶园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茶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