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对某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工业危险废物焚烧产生飞灰的加速碳酸化过程进行了研究。测定飞灰中Cr、Ni、Cu、Zn、Cd、Hg、Pb等重金属浸出浓度,其中Pb浸出浓度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及填埋场入场控制标准限值,高达288.40mg/L。对飞灰进行碳酸化处理,探讨碳酸化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液固比和CO_2浓度等因素对飞灰中重金属Pb浸出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2~4h,反应温度10~50℃、液固比3∶1~5∶1,CO_2浓度60%~100%范围内碳酸化效果显著。并通过正交实验得到最优反应条件为CO_2浓度100%,反应时间3h,液固比4∶1,反应温度30℃。通过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对飞灰碳酸化前后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碳酸化后飞灰中Ca(OH)2、CaClOH消失,CaCO_3增加明显,晶体吸附使得重金属浸出明显下降,飞灰颗粒表面生成了以CaCO_3为主的片状和圆柱状的晶体物质。重金属浸出实验表明,飞灰经碳酸化处理后,重金属Pb浸出浓度由288.40mg/L降至0.02mg/L。碳酸化法处理工业危险焚烧产生飞灰可以有效控制重金属Pb的浸出以及降低体系的pH(由13~14降至7左右),同时实现对温室气体CO_2的固定,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药剂稳定化技术处理典型重金属污染废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药剂稳定化技术在pH、沉淀、吸附、离子交换和氧化/还原电位控制方面处理污染土壤、污泥及飞灰等典型重金属污染废物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并指出了药剂稳定化技术在上述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平  谢正苗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615-2617
目前,污泥焚烧过程中的重金属迁移控制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综述了污泥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高温迁移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运行环境(焚烧温度、焚烧气氛)、污泥水分、S、Cl等对重金属迁移的影响,并从"促进挥发"和"抑制挥发"两个角度总结和分析了控制重金属迁移路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垃圾焚烧过程中重金属分布迁移机理和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垃圾焚烧过程中影响重金属分布因素以及目前常见的飞灰处理方法。重金属焚烧过程中的迁移分布受其本身及相关化合物的性质(熔点、沸点)、以及垃圾成分(包括垃圾来源、各垃圾组分的含量、重金属含量及其最初存在形式、S、Cl含量)、焚烧工况(焚烧炉炉型、焚烧温度、尾气处理设备、滞留时间等)和粒径大小等的影响。目前,常见的垃圾飞灰处理方法为药剂稳定处理、水泥固化和熔融烧结处理。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日益加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目前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因子。如何实现区域性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已成为全球农业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难题与热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2006年起,将其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在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方面,按照"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科学施策"的总体思路和"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的技术路径,系统地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动态长期定位监测与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区详查、重金属低积累型与强耐性的农作物主栽品种筛选、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农艺调控、阻控农作物重金属吸收的原位钝化,以及替代种植作物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等研究,初步探明了湖南耕地环境和其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成因与发展趋势,筛选出了一批适于不同污染程度耕地种植的农作物主栽品种供应急性应用,明确了肥水管理、叶面阻控、秸秆离田等农艺调控措施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和施用炉渣、生石灰、海泡石、农作废弃物生物质炭、腐植酸矿粉等单一物料及其复配制剂钝化土壤重金属的效果,阐明了以苎麻为代表的麻类作物对镉等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与机理,确立了南方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及镉污染稻田钝化效果评价的提取方法,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以"轻度污染农艺调控-中度污染钝化降活-重度污染断链改制"为核心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综合技术与多种实用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地区建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开放平台"和多处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基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相似文献   

6.
木质素及其改性物在环境污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质素是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种植物中的天然大分子有机物,造纸废水中含有大量木质素,严重污染环境。研究开发木质素应用技术,是消除其作为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和弥补矿储资源日渐匮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木质素改性技术的发展,使其可利用性不断增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也得到了应用,木质素在肥料与农药的缓/控释、水处理絮凝剂、土壤促渗削减雨水径流控制非点源污染等技术研究成果,成为木质素资源再利用的技术基础,对消除木质素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相关领域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开发可再生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在着重介绍木质素及其改性物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应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预测了木质素改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木质素是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种植物中的天然大分子有机物,造纸废水中含有大量木质素,严重污染环境。研究开发木质素应用技术,是消除其作为废弃物对环境造成危害和弥补矿储资源日渐匮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木质素改性技术的发展,使其可利用性不断增强,在环境污染防治中也得到了应用,木质素在肥料与农药的缓/控释、水处理絮凝剂、土壤促渗削减雨水径流控制非点源污染等技术研究成果,成为木质素资源再利用的技术基础,对消除木质素排放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相关领域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开发可再生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发展前景广阔。在着重介绍木质素及其改性物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应用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预测了木质素改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以某危险废物焚烧废气为例,阐明了在废气颗粒物重金属监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结果表明,该焚烧炉废气颗粒物中汞及其化合物(以Hg计),镉及其化合物(以Cd计),砷、镍及其化合物(以As+Ni计),铅及其化合物(以Pb计),铬、锡、锑、铜、锰及其化合物(以Cr+Sn+Sb+Cu+Mn计)的排放浓度均低于国家《危险废物焚烧污染物控制标准》中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限值。  相似文献   

9.
李丹  张杏锋    凯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6):1671-1673,1794
多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起初作为农田杂草备受关注,后因其具有抗旱耐淹耐瘠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重金属铬的超富集特性,成为水土保持领域和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就李氏禾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上的应用、李氏禾在人工湿地上的应用、李氏禾在水土保持上的应用和李氏禾与农田杂草的控制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今后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该植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湿法预处理对垃圾焚烧飞灰中氯离子及重金属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邹庐泉  李娜  洪瑞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27-17628,17659
[目的]为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生活垃圾焚烧飞灰为研究对象,得出最佳的湿法预处理参数。[结果]飞灰水洗预处理的工艺路线为:常温水洗,水洗比例1:8,水洗次数2次,搅拌时间10min,沉淀时间10min。水洗预处理后飞灰的重金属浸出低于美国环保局制定的毒性浸出程序标准。[结论]温法预处理工艺可以有效除去飞灰中氯离子和可溶的重金属,实现了飞灰重金属的溶出无害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严峻,已对农产品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围绕农田重金属污染"源端控制-过程阻断-末端修复-安全利用"的技术路线,阐述了我国中轻度重金属污染农田"边生产边修复"综合防治技术模式的现有基础和瓶颈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重金属污染源解析方法的优缺点、我国当前农田重金属污染源监测与农田重金属钝化剂/活化剂开发利用的现状,估算了现有重金属富集/超富集植物地上部提取效率,分析了以低积累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调整为基础的农田安全利用技术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我国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取镉(Cd)、铬(Cr)、铅(Pb)、砷(As)、汞(Hg)5种重金属分析我国16个地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现状,以国家土壤背景值及GB 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为参比,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作为农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北方研究区5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HgCdPbAsCr,其中Hg的变异系数最高;南方研究区5种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CdAsPbHgCr,其中Cd的变异系数最高。内梅罗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由大到小依次为CdAsCrHgPb,且南方污染比北方严重。目前的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多是针对单一重金属或者少数几种一起修复,多种重金属联合修复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自2009年以来,湖南省在长株潭地区开展以"VIP""VIP+n"为主的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技术,通过控制污染源头、调节农田土壤pH、优化田间水分管理、推广低累积镉(Cd)品种加施用土壤调理剂、叶面阻控剂、植物提取、秸秆移除和生产改制等技术措施进行土壤重金属治理。本文详细阐述了"VIP+n"综合治理技术组合在南方酸性轻、中度重金属镉污染稻田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期为后续构建一套更科学精细的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技术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引起的环境和粮食安全问题令人堪忧,钝化修复已成为农田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重要方式。重金属原位化学钝化修复是通过向污染土壤中施加钝化剂使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发生改变从而达到钝化的效果。本文在对耕地污染土壤常用的无机、有机、无机-有机复合钝化修复技术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指出钝化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情况日益严重,植物修复技术以其低廉、环保等优势成为研究热点。已知的大多数超富集植物由于生物量、根茎类型等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征不同而具有一定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力。根据植物的重金属富集指数(BCF),即植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比值,将植物修复能力分为较强(BCF1)、中等(0. 1 BCF 1)和较低(BCF 0. 1) 3个等级。到目前为止,大多数植物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水平还少有定量分析。本文综述了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和主要植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进展,并归纳总结了当前研究较多的具有修复功能的植物及其修复特征。同时,展望了植物修复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技术的进一步应用和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捷  陈永华    敏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367-7369,7377
在概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特点、危害的基础上,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阐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各类修复技术的概念、原理,并且对比研究了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及该领域的深层次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目前国内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是土壤环境生态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受农村工业和集约化农业发展的影响,农村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研究农村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对农村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国内农村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列举了适用于农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以期为农村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查明西安市郊菜地土壤和蔬菜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原因,采用"点对点"采样方法(即同时采集同一地块上的土壤和蔬菜样品),分别采集36个西安市郊菜地土壤和蔬菜样品,分析其Cd、Hg和As 3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分数;以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为评价指标,对其进行污染评价;研究蔬菜与土壤中重金属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西安市郊菜地土壤达到轻度污染水平;其中,Cd为轻度污染,Hg、As质量分数超出警戒线。(2)部分蔬菜重金属质量分数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Cd的超标率为27.78%,Hg的超标率为2.78%;但从蔬菜的综合污染指数看,当地的绿叶蔬菜是清洁的。(3)不同蔬菜对Cd和As的富集能力为:芹菜油菜小白菜小青菜,对Hg的富集顺序为:芹菜小青菜油菜小白菜;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潜势为CdHgAs。(4)土壤全量和有效态Cd、Hg质量分数与蔬菜地上部Cd、Hg质量分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减少化肥施用量和焚烧秸秆,减少因耕翻使土壤裸露造成的扬尘和浮尘天气,有利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对大气的污染,秸秆还田分解转化的产物能有效消除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使农业生态体系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20.
APCAs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广泛、危害严重,已经成为环境污染防治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近年来,植物修复技术因其经济、高效而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领域得到关注,但受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应运而生.本文在回顾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重点综述了EDTA、EDDS、NTA等多羧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螯合剂(aminopolycarboxylic chelating agents,APCAs)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进展,系统探讨了使用螯合剂可能带来的环境风险.最后,作者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螯合诱导植物修复技术领域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