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刘吉恒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4058-14062
根据1990 ~ 2008年安徽省17个市的人均GDP数据,采用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对趋同性是否存在于安徽省区域经济增长中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δ趋同现象存在于2001 ~ 2004年和2006 ~ 2010年安徽省经济增长,而绝对β趋同存在于1998 ~ 2009年整个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城市化发展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侍非  储金龙  顾康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38-12441
基于城市化的内涵构建城市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运用SPSS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功能,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的区域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安徽省域城市化梯度差异显著,三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双核"、"两片"状态;五聚类划分显示,安徽省城市化发展现状格局为"一心"、"一带"、"三区"状态。从自然地理、交通区位、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及行政体制5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内城市化发展差异成因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为基础,运用回归模型,对安徽省17个市1998-2010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市及3大区域农民收入不存在σ收敛,也不存在绝对β收敛。当引入结构控制变量和虚拟变量时,农民收入也并没有呈现出条件β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4.
结合河北省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22个贫困县的实际情况,选取人均GDP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以及农林牧渔业产值6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法将河北省贫困地区换分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经济水平一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3类,进而针对各个分区提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明  叶三梅  潘霞 《农业与技术》2023,(16):162-167
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方面已经成为重要抓手,有利于带动区域农产品产业升级和发展。本文以安徽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研究对象,运用地理集中指数、Geoda软件、灰色关联分析(GRA)等方法,对安徽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看,安徽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集中程度在逐步改善,地理集中指数从2012年的61.06下降到2021年的31.04,但在市域尺度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程度的集中;从类型尺度上看,在同一类型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上,水果和蔬菜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茶叶、粮食及水产等农产品地理标志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集中,主要集中于皖南、皖中等区域;在影响因素方面,自然环境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政策在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关联度,其中,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产总值影响关联程度较大。因此,安徽省各地政府应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支持力度,与生产者、使用者合力打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组合拳,构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机制,进而提升安徽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省域内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该文通过建立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得出安徽省各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分析了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1 江苏盐城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状况  区域发展的基础差异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基本原因。盐城县域在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和社会基础这三方面与苏南县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1 .1 经济发展基础差异呈南高北低的梯度盐城县域经济与苏南相比 ,突出表现为经济总量小 ,人均占有水平低。 2 0 0 2年 ,盐城所辖的七县 (市 )平均国民生产总值为 72 .72亿元 ,人均为7892元 ,同期苏南县域平均 GDP达到 2 4 4 .62亿元 ,人均更是高达 2 2 894元。而盐城的北部县域的经济发展基础更是薄弱 ,滨海、响水人均不到5 0 0 0元 ,还未达到国家的平均水…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基于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安徽省域层面和市域层面分别对2013-2017年五年期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安徽省域层面来看,安徽省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两者处于良性共振阶段以及良好协调类型;从市域层面来看,安徽省内16地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耦合度和协调度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呈现分层特征。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水稻旱作技术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1-2
安徽省水稻旱作技术研究概况及存在问题安徽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安徽省农业厅;安徽省水利厅编者按我国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的1/4,而安徽省是一个水资源较为贫乏的省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2。因此,发展我省农业...  相似文献   

10.
城乡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处理城乡关系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安徽省2006-2018年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阶段性的波动现象;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可分为探索、尝试、完善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中,城乡社会融合一级指标层对总体水平的贡献较大,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比、城乡通讯差异度、人均绿地面积、财政支出中环保占比是影响安徽省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选取1996—2019年间安徽省旅游业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国内旅游人数、国民生产总值、运输里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餐饮和住宿企业数、世界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6个因素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内旅游人数、运输里程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有较大程度的影响,其中国内旅游人数的增加对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大。为此,应扎实推进省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发挥资源整合溢出效应,加大政府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2.
1990年以来山东耕地变化及与人口·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新  郭宁  宋芙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76-2778
根据山东省1990-2006年的统计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7年来山东省耕地变化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建立了耕地面积变化与人口、GDP、人均GDP之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990-2006年,山东省耕地面积经历了低速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17年来持续减少;山东省耕地面积与人口、人均GDP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运用线性回归拟合性较好;山东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增加单位经济总量占用的耕地面积在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分析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安徽省是资源和农业大省 ,人口密度高 ,人均耕地少。长期以来 ,由于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 ,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已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笔者分析了安徽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并从建设生态安徽的角度 ,提出了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及其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强  李倔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561-6564
利用新疆近10多年的统计年鉴数据,通过对经济发展规模、人均水平、产业结构、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对比,以及标准差、变异系数、罗伦兹曲线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新疆区域内部3大经济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特征;并探讨了新疆经济产生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还在此基础上对新疆地区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缓解南北差异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DEA模型测度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效率,运用ESDA模型从全局和局部分析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GTWR模型从时空维度探讨了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均大于0.9,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时间变化波动起伏,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耕地利用效率H-H集聚区从空间上由合肥市向西北逐步迁移,L-L集聚区分布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为山地、丘陵区;(3)人均GDP、灌溉指数、复种指数、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其中灌溉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解释力最大,复种指数、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GDP的解释力次之;(4)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空间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自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也在不断增加。那么如何缩小分歧并实现农村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了河南省当前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首先探讨了河南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基于经济总量、人均水平、经济增长率和产业结构等指标,对河南省4个经济区农村区域差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此为基础试图寻找出河南省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安徽省区域经济综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7年最新统计资料,采用新型的主成分聚类分析方法对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安徽省17个省辖市可以划分为5类,其中合肥作为省会,是全省综合实力最大、竞争力最强的城市。评价结果符合安徽省经济发展实际。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选用GDP和人均GDP指标来反映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借助标准差、变异系数对河南省内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自1998年以来河南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的实证结论。最后提出了调控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选取安徽省所属的17个城市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安徽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3个方面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20.
从空间关联的视角出发,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安徽省17个地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关联度进行数据分析.选取2009年安徽省17个地市人均旅游收入为观测值,通过计算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Global Moran's I),发现其旅游开发在整体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进一步计算各地市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Local Mor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