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分别阐述了区域经济理论、电子商务理论和农村经济理论,概括了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分析了B2C电子商务平台在农村的运营情况和特点,并总结了B2C电子商务平台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以期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形成平衡的发展结构,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省域之间,甚至一省之内的农村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对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差异因素进行分析有助于缩小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消除原始评价指标辨识度和重要性上存在的差异,提高复杂系统评价的准确性。【方法】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权重赋权法对主成分分析法中的指标数据进行分层赋权,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定权的改进主成分分析模型。通过选取多维度、可量化的指标构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主成分分析法对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无论是横向验证还是纵向分析,改进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吻合度更高,体现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结论】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对相关政策的制定要力争实现各区域的均衡协调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人口多,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差异比较明显。选用GDP和人均GDP指标来反映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借助标准差、变异系数对河南省内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出自1998年以来河南区域经济时空差异的实证结论。最后提出了调控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级差率及变异系数等指标对省内各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探求各区域战略定位,以促进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下的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能够真正提升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当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剖析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当前玉林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现状,针对其在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环境与生产条件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能够促进玉林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玉林市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志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56-13857
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及其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介绍了农村内生工业化的内涵;解释了农村内生工业化对安徽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提出了农村内生工业化的实施途径,实现以农村内生工业化推动安徽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谋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我国各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中央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差异,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并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强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云南省各州市经济状况的发展状况,并对各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差异进行分析。根据云南省统计年鉴,运用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做总体评价并分析出区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分析了云南省区域经济综合差异。通过分类和原因分析,寻求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了贵州各行政区域之间、农村区域之间和城乡区域之间经济的绝对和相对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并据此提出贵州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一体化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河南省“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使河南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实现中原崛起、由于传统的生产力布局造成了各个地区发展的起点不一致,再加上资源、技术、地域等条件的差异,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需要充分考虑河南省各个地区的特点。如何对各个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并划分为不同的经济区域,对河南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析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4):100-101
我国疆域广阔,各个地区的经济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一情况已经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尤其是对于农村区域经济来说,其呈现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使得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受到了极大的组织。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整体水平偏低,政府农业政策倾斜、城镇化进程缓慢等各种问题。文章从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且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对策略,以期能够对推动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区域经济差异存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里,我国地大物博,自然环境差异显著,林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一种,受自然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而地域辽阔导致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更加复杂,区域经济差异不但会影响整体经济的发展,还对生态建设工作造成矛盾。如何协调发展林业区域经济,克服差异性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影响因素及成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林业区域经济发展协调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大省,其中农村劳动力资源数量较大也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转移特征对区域产业结构有着重要影响.将常用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的偏离-份额分析法应用于劳动力结构分析,可以较好地了解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特点,为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仍呈现传统农业大省的典型特征;农村劳动力的农业就业基础优势逐渐削弱,而工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等行业的竞争优势较强,同时,河南省各地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部门偏离存在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谢华文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998-1002
文章从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和住房面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等方面对广西6个农业经济区域和14个地市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并分析了广西农业经济区域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提出了鼓励各区域之间进行横向经济联合、以"龙头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因地制宜统筹各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借鉴区内外或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成功经验等促进广西农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低碳经济是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功能,平衡农业生产碳源排放和碳汇量可以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采用我国区域农业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呈反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资源环境协调度较差,而资源环境禀赋优良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协调度间差异较小。从创新农业技术减少碳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增加碳汇,推动农业碳排放权交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可提高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为推动湖北省黄冈市农村经济发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2003—2012年黄冈市统计数据为依据,利用熵权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黄冈市农村经济和农业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8年之前农村经济滞后于农业生态环境发展,从2008年开始农业生态环境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表明当前农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并提出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治理农业生态环境,努力实现农村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现阶段,主要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评价城市的协调发展度。本文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9个指标,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8个城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排序并评价。最后,分析结果所反应的问题,并对今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