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龙拥军  许丽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311-7313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居民点,它既有城市密集的用地方式,又有农村低矮的建筑格式。在阐述小城镇建设用地特点基础上,剖析了小城镇发展中的适度用地结构,并提出了小城镇适度用地管理的对策,以期提高土地管理执行效率,促进小城镇土地的集约利用。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01,(6)
在小城镇建设中,正确处理小城镇建设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对小城镇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当今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土地利用规划问题出发,对小城镇建设提出一些建议。一.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城镇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目前,城镇规划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规划水平不高,深度不够。二是缺乏区域规划,特别是县域规划。三是不按规划建设,规划管理意识薄弱。2.建设用地的问题发展小城镇客观上需要占用一部分耕地,由于村镇区域内用地指标的限制,使小城镇建设受到一定制约。一是上级下达的用地指标同  相似文献   

3.
张小义 《农技服务》2010,27(1):136-136,141
建设用地的功能分区是小城镇建设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小城镇布局的基础。合理的、紧凑的安排各项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协调好各项建设用地在发展中的矛盾,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生活相协调,为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4.
许健 《甘肃农业》2005,(5):11-12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城镇建设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城镇化最具活力的主导力量。小城镇建设作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用地方面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导致了耕地资源的减少。如何实现小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两者的协调、有序发展,是关系我国当前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分析了当前小城镇建设用地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 1 小城镇建设中的体制障碍1.1 现行土地制度对小城镇发展的制约1.1.1 小城镇建设用地制度是“公平有余,效率不足”。发展快的小城镇建设用地紧缺,而滞后地区的用地指标却只能“睡大觉”。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有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大量出县、出市乃至出省打工,在农村中出现了许多的“空心村”和抛荒的耕地,当地政府又无力整理,造成大量土地闲置浪费。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却因建设  相似文献   

6.
延庆县小城镇试点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起重要带动作用,针对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资金短缺、土地资源资本化难度大、政策支持力度小、城镇规模小和规模效益不明显、小城镇户籍人口管理与服务政策不配套等问题,提出了加大对小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投入和维护力度,探索和健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强化小城镇管理和服务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文建宏  茆旭川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25-6225,6246
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节约用地、提高小城镇经济效益、保证小城镇环境和生活质量等原则,合理确定小城镇用地规模,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小城镇建设中土地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河南省小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在实施城镇化战略过程中,关于小城镇建设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作了详尽分析,并对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土地合理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小城镇要合理布局、科学规划,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注意节约用地和保护环境。”对于人均耕地不足534m~2、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谷城县来说,处理好小城镇建设占地、用地与保护耕地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做不好土地管理这篇大文章,就实施不好发展小城镇这个大战略。近年  相似文献   

10.
发展小城镇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社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战略。然而,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土地利用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核心问题。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小城镇数量猛增,伴随而来的土地利用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土地利用规划是国家引导和控制用地的重要手段,其显著特征是超前性、控制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1.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3,(18):7981-7982,7985
从理论分析入手,论述了土地利用规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借用"熵"理论定性描述了土地利用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关系,指出土地利用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都具有积极影响。针对江宁区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的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化水平低及耕地质量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提出了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实施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和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双流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系统综合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双流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并提出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3年全县耕地急剧减少,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第二产业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是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探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的土地利用效益,旨在有效协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间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山西省交城县为研究区,基于交城县土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8 年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测度,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6—2018年,交城县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中耕地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林地、草地、水域多年维持同一水平。(2)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线性增长趋势,生态效益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型增长趋势,社会效益为多年维持同一水平,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演变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3)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趋缓,研究期内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统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且以轻度失调为主,协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与其脆弱的环境本底及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困难度有关。应注重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对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加。不合理建设用地结构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拉大区域差异,造成社会不稳定。在赞皇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人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预测建设用地规模,提出赞皇县城乡用地结构的优化措施,以有效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集约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广东省1996—2008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量及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变化趋势明显,耕地、草地碳排放变化量不明显,林地变化引起的碳排放量增加,增加量近两年得到有效控制;在空间序列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产生的碳排放情况呈明显的区域差异;碳排放量的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存在时空耦合规律。在此基础上,从低碳经济的发展角度提出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琼海市是海南省东部重要城市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土地利用的增长需求与限制土地利用有效供给的生态、经济、社会诸要素间矛盾关系日益突出。因此,开展琼海市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对琼海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科学用地提供依据,为促进琼海市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评价结果表明:琼海市存在村庄土地利用粗放、土地经济利用强度偏低、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率低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农村土地利用存在多种问题,土地利用规划随意性大、农村土地产权不清、耕种地块分散、农地质量下降、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等问题共同制约环境友好乡村建设与发展。加强土地规划、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行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模式、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培育新常态下的乡村休闲产业等举措将有利于推动环境友好乡村建设及发展。研究表明,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有助于推进两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是环境友好乡村建设的必要推动因素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转型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的变化,而土地利用强度是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重要指征,既可以反映出人类对土地的干预程度,又可以呈现出特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态。本文以土地利用强度的定量测度为抓手,基于分县统计数据及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区域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变化,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粮食产量的耦合关系。研究表明:(1)1990-2010年,黄淮海地区耕地利用强度不断增加,而村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快速减少,且区域时空格局差异明显;(2)耕地利用强度-村庄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粮食产量耦合类型时空演化特征明显,“低-低-低”类型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地区,而“高-高-高”类型主要集聚于冀鲁豫交界地区;(3)土地利用转型推动粮食生产格局不断演化,二者耦合关系模式将呈现出由“拮抗”到“协调”的转化过程。综上所述,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科学优化土地利用转型与粮食生产的耦合关系,对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设用地供应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系统,不仅仅是土地本身的问题,同时还与人口、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紧密相关。合理的建设用地供应不但能够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耕地,而且能够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此认识,根据长沙市1995~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Eviews6.0软件,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探讨建设用地供应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相关关系,重点探讨建设用地与GDP、城市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供应与GDP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而与城市化率之间只有单向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部地区城市群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766-8768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建设用地利用效益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该研究建立了建设用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min-max标准化法和TOPSIS法,对中部地区6大城市群2011年建设用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城市群城际之间建设用地效益存在明显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