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山东省桓台县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00、200、300 kg·hm-2氮水平和喷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下,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在1.16~1.34 kg·m-3之间,喷灌处理略高于漫灌处理。随着施氮量由0增加到200 kg·hm-2,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施氮处理(100、200 kg·hm-2)间差异不显著;当施氮量超过20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不受施氮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微喷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不同微喷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在底施纯氮105kg/hm~2条件下,2016年春季设置追施纯氮45(N1)、90(N2)和135kg/hm~2(N3),每个追氮量采用微喷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JS)和分别在拔节、孕穗、开花和灌浆期4次等量追施(4T)2种方式,测定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微喷灌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N2处理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产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显著提高千粒重;2)拔节期一次性施氮提高冬小麦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而分次施氮处理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延缓灌浆中后期旗叶的衰老,从而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粒重的提高,但过多施氮导致粒重下降,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3)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以N2处理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处理。综上所述,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比,微喷灌采用分次施氮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微喷水肥一体化N2处理下分次施氮为最佳的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3.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粒吸氮量和花前转移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显著降低。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耦合效应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有无灌浆水,控释尿素均能较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部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利于获得高产与优质的同步,而灌浆水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4.
研究连续2年秸秆还田下氮肥用量对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施氮量达到216 kg·hm-2时,产量最高,施氮量超过216 kg·hm-2时产量有降低的趋势。相同施氮处理玉米产量年际变化明显,2010年较2009年产量提高0.69%~4.75%。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年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均以施氮240 kg·hm-2最高,且有向土壤深层迁移的趋势,对浅层地下水构成潜在的威胁。与施氮240 kg·hm-2相比,施氮168、192 kg·hm-2和216 kg·hm-2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残留量2年平均减少39.87%、35.84%和29.38%。相同施氮处理,0~100 cm土壤无机氮累积量2010年较2009年略有降低。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效益,该地区最适施氮量20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氮肥增产效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春玉米产量、氮肥效率及土壤矿质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较低时,春玉米籽粒产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当施氮量高于180 kg·hm-2时,产量保持不变或有减少趋势。氮肥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偏生产力和氮收获指数均随着施氮量增加显著降低,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均先增加后降低。从苗期到收获期,施氮处理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稳定"的变化趋势,而60~120 cm土层硝态氮在春玉米生长后期有增加的趋势。随着土层加深,土壤硝态氮含量呈波浪式下降,施氮量240 kg·hm-2和300 kg·hm-2处理在6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随着施氮量增加,0~12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40kg·hm-2时,土层中累积的硝态氮存在着较大的淋溶风险。综合考虑产量、氮肥效率和环境效应,179~209 kg N·hm-2是本试验条件下春玉米的合理施氮量。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合理的微咸水利用方式,揭示微咸水喷灌下作物生理生长响应机理,在河北低平原地区开展了冬小麦微咸水喷灌试验,研究了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矿化度(2、3 g·L-1)微咸水灌溉和不同施氮量条件(高氮275 kg·hm-2,中氮225 kg·hm-2,低氮175 kg·hm-2)下2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淡水喷灌相比,采用矿化度3 g·L-1微咸水喷灌会导致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7.0%~106.8%;2 g·L-1微咸水喷灌高氮和中氮处理的Gs、Pn与淡水喷灌无显著差异,且拔节期高氮处理的叶片Pn略高于淡水喷灌处理5.0%.2 g·L-1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株高影响不显著,3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密度造成不利影响.2 g·L-1微咸水喷灌3个处理冬小麦产量与淡水喷灌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3 g·L-1矿化度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比淡水喷灌处理显著降低了25.9%.综上所述,矿化度不大于2 g·L-1的咸淡混合水喷灌适用于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田间灌溉,添加适量氮肥会促进作物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玉米的合理氮肥投入阈值,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方法,在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连续3年定位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土壤矿质氮累积量、土壤氮素表观平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玉米有显著的增产作用,施氮量为243.72 kg·hm-2时,玉米产量最高,为8 139.65 kg·hm-2。之后随施氮量的增加,玉米产量不增反降,产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与施氮量呈极显著指数相关关系,在200 cm土层内的累积量随施氮量及施氮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施氮量为270 kg·hm-2时,矿质氮累积量为563.01 kg·hm-2,显著高于施氮量为180、225 kg·hm-2处理的矿质氮累积量(410.88、480.97 kg·hm-2);氮表观平衡值与施氮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氮素表观平衡值为0时,施氮量为179.50 kg·hm-2。施氮量在179.50~243.72 kg·hm-2时,玉米产量为7 925.14~8 139.65 kg·hm-2,土壤矿质氮累积量为409.83~513.08 kg·hm-2,氮素平衡值为0~49.15 kg·hm-2。综合分析提出,施氮量为179.50~243.72 kg·hm-2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既保证玉米高产稳产又保证土壤氮素盈余及矿质氮残留较少,可实现环境安全的氮肥投入阈值。  相似文献   

8.
通过不同播期和优化施肥对高油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的试验表明,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品质和增加产量,大豆优化施肥,即适量少施氯,增施磷钾锌硼肥可提高大豆产量和油分含量。适量少施氮可增加大豆产量136.5kg·hm^-2,油分增加0.25百分点,增施磷钾可增加大豆产量148.5~277.5kg·hm^-2,油分增加0.11~0.54百分点,增施锌硼肥可增加大豆产量184.5~216.0kg·hm^-2,油分增加0.34—0.43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不同水氮处理对复播油葵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灌水处理:低水处理(2 250 m3·hm-2)、中水处理(3 750 m3·hm-2)、高水处理(5 250 m3·hm-2)和不同施氮处理:不施氮处理(0 kg·hm-2)、低氮处理(120 kg·hm-2)、中氮处理(240 kg·hm-2)、高氮处理(360 kg·hm-2)进行大田小麦复播油葵试验。结果表明:复播油葵氮素吸收量、氮肥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在0~240 kg·hm-2时,复播油葵的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增加不显著;随灌水量的增加,复播油葵耗水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先增加后降低,且均在施氮240 kg·hm-2和360 kg·hm-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本试验条件下,生育期内灌水5 250 m3·hm-2(高水)、施氮360 kg·hm-2(高氮)时,复播油葵的产量为3 598 kg·hm-2,生育期内中水3 750 m3·hm-2、中氮240 kg·hm-2时,复播油葵的单盘粒重、千粒重和产量表现一致,产量为3 518 kg·hm-2,综合考虑各因素,中水中氮的处理为产量和效益兼优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钾量对潮土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及钾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在潮土上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钾量对夏玉米产量、钾素积累量和钾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的钾肥能明显提高夏玉米产量,增产率为4.68%-14.35%;夏玉米植株钾素积累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拔节到灌浆期植株钾积累量持续增加;钾生理效率、钾素吸收效率、钾肥效率和钾肥当季回收率均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减少。从钾肥增产增收和钾素利用效率方面综合考虑,以施钾量150 kg·hm^-2效果相对最佳,与不施钾处理相比可增产1080 kg·hm^-2,增收949元·hm^-2,产投比为2.76,每公斤K2O增产7.09 kg夏玉米,钾肥当季回收率为37.26%。  相似文献   

11.
刘燕 《北京农业》2012,(18):184-185
分析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这两者的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节水和养水所采取的措施需要依具体地区情况而定,就此对农田灌溉中节水与养水相结合必要性和节水与养水采取的相应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内外中水水质标准对比分析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马文敏 《农业科学研究》2005,26(3):51-53,61
通过大量国内外中水水质标准的时比,得出以下结论:国内外中水水质指标在pH值、固体悬浮物、溶解性固体、总磷、氨氮、色度等方面的要求相近或相同;在需氧有机物(BOD和COD)、细菌学指标方面存在较大差别;国内外中水应用对象方面明确性存在差别.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城市中水利用率,减少中水利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运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监测技术,以微核千分率为指标,对武汉市某自来水厂的水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各取样点的蚕豆根尖微核千分率显著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选取暴露32 h的微核千分率计算其污染指数,判定该厂水源水和中间水为中度污染,自来水为轻度污染.因此,该厂作为武汉市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其水质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具有致细胞突变性.  相似文献   

15.
固体水释放规律及其对植物水分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4种南方园林绿化树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固体水的释放规律及其对树木水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水的释放速率主要取决于其截面积的大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植物需水状况的调节.在干旱条件下使用固体水可明显改善植物的水分状况,提高叶含水量,维持叶绿素含量的相对稳定,是一种与植物吸水过程同步供水的方式和用极少量的水使植物长期存活和生长的方法.可以认为施用固体水是干旱环境中植树的最佳供水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土壤水动力学理沦为基础,通过对乌拉泊水均衡场的实测资料的分析和计算,确定了潜水蒸发与埋深关系表达式,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并且与经验公式对比得到的结果有着良好的一致性,可应用于今后试验场在蒸发条件下潜水动态的预报.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农业水资源管理模式和节水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色列农业水资源的管理模式、节水经验和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技术路径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特别是其在农业水资源管理机制、开发和使用技术以及节水技术推广宣传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固体水对树木幼苗水分生理及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了春之霖固体水对树木幼苗水分生理及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干旱条件下,固体水可明显地改善树木幼苗的水分状况,大大提高成活率,并能维持接近正常水平的代谢活动和生长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固体水种植技术是干旱地区造林绿化的最佳供水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水稻需水量、稻田耗水量状况的分析,阐释了水稻、稻田需水特性和水对水稻生长发育的意义,针对水稻各生育期对水分需求以及不同类型稻田特点,提出水层管理技术,为合理灌溉作出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水资源价值及商品水定价问题的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为根据,探讨了水资源以及商品水资源的价值内涵;从资源价格、工程价格、生态环境价格等三个方面,论证了商品水资源价格的构成要素;分析了影响商品水定价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提出了当前制定水价的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