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桓台县为试验地点,分别在0、100、200、300kg·hm^-2氮水平和喷灌、漫灌两种灌溉方式下,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在1.16—1.34kg·m^-3之间,喷灌处理略高于漫灌处理。随着施氮量由0增加到200kg·hm^-2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施氮处理(100、200kg·hm^-2)间差异不显著;当施氮量超过200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不受施氮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氮肥施用对高产大豆根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本试验生产条件下和施氮量范围内,具有4 500 kg·hm-2以上产量潜力品种黑农41随着始花期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对大豆根瘤形成的抑制作用加大,推迟单株伤流液出现的高峰期,增加全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增加各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始花期一次施纯氮90 kg·hm-2春大豆籽粒产量可达5 012.55 kg·hm-2.  相似文献   

3.
为寻求合理的微咸水利用方式,揭示微咸水喷灌下作物生理生长响应机理,在河北低平原地区开展了冬小麦微咸水喷灌试验,研究了225 kg·hm-2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矿化度(2、3 g·L-1)微咸水灌溉和不同施氮量条件(高氮275 kg·hm-2,中氮225 kg·hm-2,低氮175 kg·hm-2)下2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淡水喷灌相比,采用矿化度3 g·L-1微咸水喷灌会导致冬小麦叶片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净光合速率(Pn)显著下降,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7.0%~106.8%;2 g·L-1微咸水喷灌高氮和中氮处理的Gs、Pn与淡水喷灌无显著差异,且拔节期高氮处理的叶片Pn略高于淡水喷灌处理5.0%.2 g·L-1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株高影响不显著,3 g·L-1矿化度微咸水喷灌对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密度造成不利影响.2 g·L-1微咸水喷灌3个处理冬小麦产量与淡水喷灌处理均无显著差异,但3 g·L-1矿化度处理冬小麦平均产量比淡水喷灌处理显著降低了25.9%.综上所述,矿化度不大于2 g·L-1的咸淡混合水喷灌适用于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田间灌溉,添加适量氮肥会促进作物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施氮量对杂交油菜生物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了获得油研9号和油研10号高产栽培的适宜施氮量,进行了不同施氮量对叶面积系数、群体干物重、植株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的产量、平均叶面积系数差异极显著,平均干物重差异显著.各生育时期的叶面积系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整个生育进程叶面积系数发展动态呈抛物线型变化,现蕾至初花期达最大值,平均为1.85~7.05;各生育时期的群体干物重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但成熟期施氮量最高(375kg·hm-2)时干物重则降低;群体干物重随生育进程逐渐增加,成熟期达最大值,平均为8 937.0~20 313.5kg·hm-2;施氮量对植株性状有明显的影响.油研9号和油研10号适宜施氮量(纯氮)为205~225kg·hm-2,能获得3 100kg·hm-2以上高产.  相似文献   

5.
微喷水肥一体化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明不同微喷灌施氮方式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济麦22’为材料,在底施纯氮105kg/hm~2条件下,2016年春季设置追施纯氮45(N1)、90(N2)和135kg/hm~2(N3),每个追氮量采用微喷灌拔节期一次性追施(JS)和分别在拔节、孕穗、开花和灌浆期4次等量追施(4T)2种方式,测定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1)微喷灌条件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产量先增加后降低,以N2处理产量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产量的增加主要由于显著提高千粒重;2)拔节期一次性施氮提高冬小麦开花期群体叶面积指数,而分次施氮处理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延缓灌浆中后期旗叶的衰老,从而有利于花后干物质积累和粒重的提高,但过多施氮导致粒重下降,总干物质积累量减少;3)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以N2处理最高,相同施氮量下分次施氮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处理。综上所述,与拔节期一次性施氮相比,微喷灌采用分次施氮显著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微喷水肥一体化N2处理下分次施氮为最佳的高产高效氮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6.
施氮方式对中筋小麦陕农229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优质中筋小麦陕农229为材料,于江苏淮北麦区研究氮肥不同施用量和基追比对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施氮量或增加拔节期追氮比例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并改善籽粒品质。中筋小麦陕农229采用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6∶4、5∶5和4∶63种施氮方式,产量可达7200kg·hm-2以上,各项品质指标符合优质中筋小麦要求,能较好地实现优质与高产的协调统一。施氮量262.5kg·hm-2、基追比5∶5的施氮方式,产量高、品质较好且安全生产性好,是中筋小麦实现优质高产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7.
大田条件下 ,研究了氮磷钾肥施用量对优质中筋小麦扬麦 10号和优质弱筋小麦宁麦 9号籽粒产量与品质性状、旗叶光合特性及植株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扬麦 10号以中氮 (2 2 5kg·hm-2 )或高氮 (337 5kg·hm-2 )高磷 (15 0kg·hm-2 )高钾 (15 0kg·hm-2 )和中氮高磷低钾 (30kg·hm-2 )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其籽粒蛋白质含量亦较高。宁麦 9号亦以上述 3处理产量最高 ,以中氮或高氮高磷高钾两个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 ;宁麦 9号籽粒蛋白质含量以低氮 (112 5kg·hm-2 )高磷高钾和中氮低磷 (30kg·hm-2 )高钾处理最低 ,其产量也最低。两品种籽粒产量与开花期旗叶光合参数、叶面积指数 (LAI)显著相关 ;宁麦 9号开花期叶片全氮含量及开花至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差与籽粒蛋白质呈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8.
灌溉和尿素类型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目的】研究不同灌水条件下,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用量对玉米氮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5个施氮水平和2个水分水平,研究不同类型尿素与水耦合对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灌水条件下,施氮处理玉米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均大于对照,控释尿素处理玉米的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大口期前低于常规尿素,开花后却显著高于常规尿素;增加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玉米吸氮量及花后籽粒吸氮量,营养器官虽可获得较大的氮素累积,但降低了向籽粒转移氮量。同一氮水平下,灌浆水提高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量、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降低了玉米地上部吸氮量、花后籽粒吸氮量和花前转移氮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产量也显著降低。与常规尿素相比,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的耦合效应更显著。【结论】与常规尿素相比,不论有无灌浆水,控释尿素均能较好地协调玉米的地上部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利于获得高产与优质的同步,而灌浆水可以显著提高这种效果。  相似文献   

9.
氮镁交互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框栽方法研究氮镁交互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30、60kg·hm-2条件下,施镁能增加大豆叶面积指数、比叶重、粒叶比和单位叶面积负荷,有利于光合产物向籽粒中分配。其中N60+Mg30处理效果最理想,与N60相比,落荚减少18%,产量提高20.7%,达到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设施番茄适宜的氮肥施用量,选择北京市顺义区代表性日光温室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90、180、270、360、450 kg·hm-2 6个氮肥水平,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设施滴灌栽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硝态氮累积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为0~360 kg·hm-2时,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番茄产量增高;当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番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却呈下降趋势。番茄品质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当施氮量为450 kg·hm-2时,番茄果实的糖酸比最高,风味较佳。随着施N量的增加,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明显增加,尤其当施氮量大于27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增加。施氮量360 kg·hm-2为0~1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的拐点,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0~360 kg·hm-2施氮量呈线性相关。结合北京郊区土壤肥力状况,番茄氮肥推荐施用量为270~360 kg·hm-2,在当前农民习惯施氮量450 kg·hm-2条件下,减少氮肥用量20%~40%,可以达到设施番茄高产、优质,且环境风险较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氮肥施用技术对小黑麦产量及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小黑麦最大产量和较好饲用品质的氮肥施用技术,设5种不同施氮技术,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氮肥种类对东饲小黑麦1号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处理的氮水平内,随施入速效氮肥量的增加小黑麦产量增加,品质提高;N4处理(氮肥为缓释肥,施氮量150 kg·hm-2)和N5处理(氮肥为尿素,施氮量100 kg·hm-2,有机肥200 kg·hm-2),全年获得最大产量,二者产量无显著差异,但N5处理小黑麦品质优于N4处理。因此,缓释氮肥和有机肥对提高小黑麦产量和品质的效果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以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较大的氮肥措施为重点,以优质强筋小麦贵农18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肥料用量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氮肥用量处理,结合生育后期叶面喷施追肥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各处理对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同时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等指标与小麦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的氮肥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氮量从270kg·hm-2降至210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且于拔节期喷氮追施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生理基础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吐丝期施氮对夏玉米粒重和籽粒粗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中晚熟高产玉米品种农大108为供试材料,分别研究了在前轻中重(基肥N90kg·hm-2++小花肥N 180 kg·hm-2)和前重中轻(基肥N 180 kg·hm-2++小花肥N90kg·hm-2)共2种氮肥运筹基础上均于吐丝期增施N 75 kg·hm-2对籽粒灌浆和籽粒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吐丝期增施氮肥后籽粒千粒重明显增加(4.81%)且接近显著水平,其中在前轻中重基础上吐丝期施氮后烘干千粒重比原来(257.7g)提高5.89%;2)吐丝期增施氮肥显著地提高了籽粒粗蛋白含量,如在前重中轻基础上籽粒粗蛋白含量由原来的7.63%增加到 8.23%(增幅达 7.95%);3)吐丝期增施氮能使籽粒产量增加 5.38%,尤其是在前轻中重基础上增施氮后产量比原来(9 615kg·hm-2)增加 7.61%且达显著水平。本文认为吐丝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第二灌浆峰值,使得籽粒可溶性糖含量在灌浆前期得到明显提高并在灌浆中后期维持在一定水平;明显地促进了灌浆中后期籽粒氮的积累,使得籽粒含氮量在灌浆中后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这可能是玉米获得较高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施氮对下茬夏玉米的后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冬小麦施氮在下茬夏王米上后效的研究表明:1)冬小麦收获后土壤残留的无机氮量与冬小麦生长季的总施氮量呈极显著的平台加线性相关关系,即在一定的施氮范围内,土壤残留无机氮保持一恒定的值,但超过一个临界值(93.7 kg.hm-2)后土壤残留无机氮量与冬小麦季总施氮量呈线性正相关;2)冬小麦收获后 0~90cm土壤残留无机氮与下茬夏玉米的籽粒产量呈显著的线性加平台的关系,夏玉米在达到平台产量时的土壤残留无机氮为 63.6 kg·hm-2;3)在该试验所处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冬小麦189kg·hm-2的施氮量就可以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茬作物对氮素的需求;4)土壤残留无机氮的利用能极大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夏玉米生长季氮肥的优化施用应充分考虑前茬作物冬小麦收获后的土壤残留无机氮量。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吸氮特性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吸氮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均增加;产量随百千克籽粒需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产量在9000~10500kg·hm-2的百千克籽粒需氮量集中在1.9~2.2kg。在本试验条件下,镇稻88、武运粳7号、8优161、常优1号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而武育粳3号、8优父、扬稻6号、扬籼4号、两优培九、汕优63的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的趋势,至中肥处理达最大,高肥处理则显著下降;产量与氮肥利用率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产量在9000~10500kg·hm-2的氮肥利用率都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降水对根层 (1.2m)水分渗漏和氮淋失的影响 ,采用Hydrus 1D模型模拟近 30年实际气候条件下京郊冬小麦田的水氮运移过程。结果表明 ,传统水肥管理 (灌溉量 2 70mm ,施氮量 15 0kg·hm-2 )冬小麦农田 ,降水量小于 5 0mm时 ,水分渗漏量均值为 5 .0mm ;降水量在 5 0~ 10 0mm ,对应水分渗漏量均值为 2 3.6mm ;当降水量为10 0~ 15 0mm或大于 15 0mm时 ,平均水分渗漏量为 36 .9或 12 5 .6mm。对应的氮淋失量分别为 1.5、5 .8、9.6和 4 0 .4kg·hm-2 。水分渗漏及氮淋失主要发生在冬小麦返青期和拔节期灌溉后 ,因此应减少早期灌溉量并应避免过早施肥。水分渗漏量可表示为降水指数的指数函数 ,而氮淋失量则与水分渗漏量呈线性相关。在可预测降水条件下 ,文中给出的经验关系式可用于估测水分渗漏量和氮淋失量。  相似文献   

17.
试验以春玉米品种东农250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施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积累速率呈双峰曲线变化;不同施氮水平色氨酸的含量均随籽粒的成熟而不断下降;不同的施氮水平对玉米的产量影响差异显著,以公顷施纯氮200kg增产效果显著,且成本比施氮300kg·hm-2处理低。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在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紫云英(Astragaius sinicus L.)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生长(Oryza sativa L.)和土壤养分含量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紫云英和化肥配施可促进水稻生长,增加水稻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其中,80%化肥的4个处理水稻的总产量为37205.63kg·hm-2,60%化肥的4个处理水稻的总产量为37395.01kg·hm-2。从紫云英翻压量来看,150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9297.901kg·hm-2,225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8956.25kg·hm-2,300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7718.76kg·hm-2,37500kg·hm-2的2个处理水稻总产量为18628.13kg·hm-2。总的来看,化肥量60%和紫云英翻压量15000kg·hm-2、22500kg·hm-2配施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9.
氮肥对啤酒大麦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优质啤酒大麦品种扬农啤2号为材料,研究施氮量、氮肥运筹对啤酒大麦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上升,淀粉含量降低;②氮肥运筹技术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速率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后期施氮量增加,有利于蛋白质含量增加和积累速率提高;③在本试验条件下,扬农啤2号在施氮量为150 kg·hm-2、基、苗、拔节肥比例为7:1:2、基本苗为225万·hm-2的栽培技术组合下,可获得单产8 000 kg·hm-2,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容重、发芽势和发芽率等品质指标均达到优级标准。  相似文献   

20.
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的水氮耦合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交替隔沟灌溉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方法】本试验采用交替隔沟灌溉方式进行大田小区试验,施氮量和灌水量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析棉花群体生理指标在不同水、氮组合下(灌水量:37.48—218.52 mm;施氮量:56.2—134.2 kg?hm-2)的变化规律。【结果】棉花叶片光合势(LAD)、作物生长率(CGR)、群体净同化率(NAR)、叶面积指数(LAI)、产量、生物量的水、氮单因子效应表明,施氮量56.2—122.8 kg?hm-2时,各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施氮量122.8—134.2 kg?hm-2时,LAD、CGR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NAR、LAI、产量和生物量变化不显著。灌水量37.52—192 mm时,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与灌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灌水量192—218.48 mm,LAD、CGR、LAI与灌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NAR、产量和生物量变化不明显。棉花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的水氮耦合效应表明,灌水量在37.52—192 mm范围内,LAD、CGR、NAR、LAI随灌水量增加而均增长,但增长趋势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降低。灌水量在192—218.48 mm各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变化不显著。施氮量56.2—95.2 kg?hm-2,群体生理指标、产量、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长,但增长趋势随灌水量增长而逐渐降低。施氮量从95.2增加到134.2 kg?hm-2,各群体生理指标、生物量、产量随施氮量变化不显著。【结论】交替隔沟灌能够协调棉花群体生长发育,提高棉花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