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越夏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不同区域、不同海拔高度小麦田自生麦苗上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研究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新疆不同麦区的越夏区域。【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常发区的不同海拔高度,调查小麦自生苗上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在伊犁河谷地区在海拔669~1 875 m处自生麦苗上均可以越夏;喀什地区小麦白粉病在海拔1 308~1 916.2 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昌吉州小麦白粉病在海拔770~1 145m处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在该海拔区域未发现小麦条锈病病株。【结论】小麦白粉病在各调查区不同海拔麦区均可越夏;小麦条锈病在伊犁河谷不同海拔区均有越夏孢子分布,在昌吉麦区及喀什麦区调查中未发现小麦条锈病越夏病株。  相似文献   

2.
一、目的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都在10%-30%。2005年9月,省植保植俭站对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开展普查,发现卢氏县自生麦苗上存在大量的锈病孢子,鉴定为条锈和叶锈混生。小麦条绣病在河南不能越夏,怎么调查中出现了条锈孢子。为彻底搞清楚条锈病能否在户氏县高寒山区越夏,我们开展了小麦条锈病在户氏县越夏规律研究这一课题。  相似文献   

3.
夏季最热一旬平均气温高达28.6℃时,关中西部新灌区麦辣间套田中自生麦苗上的小麦白粉病病病菌仍可顺利越夏并成功侵染秋苗。春季2月中旬至3月下旬为病菌复苏期。  相似文献   

4.
以前,大家公认的小麦条锈菌是在我国甘肃的陇东、陇南,青海东部,四川西北部等地夏季最热一旬的平均气温23℃以下的地区越夏,四川中部丘陵区小麦条锈菌不能越夏。但是,2005年12月份笔者所经历的一场小麦条锈菌风波,使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小麦条锈菌在川中丘陵地区也能够越夏。  相似文献   

5.
山东小麦叶锈病发生规律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锈菌可在自生麦苗越夏,并成为侵染秋苗的主要菌源,以秋苗潜育菌丝为主要越冬方式.春季发病重与越冬菌量大、最低温月温度较常年高、4月份气温回升早以及4~5月份雨量和雨露日多有关.通过1057份小麦品种抗性鉴定,鲁麦1、2、3、5、7、8号等品种综合抗性和丰产性均较好.适期晚播或用20%粉锈宁乳油亩用量50~100毫升防治有效.  相似文献   

6.
1983~1991年的研究表明,白粉病菌主要在凉爽阴湿的沿山地区自生麦苗上越夏;夏季多雨凉爽年份,在平原秋作物覆盖地自生麦苗上偶尔也有零星白粉病发生。浸染自生麦苗的菌源,主要是夏季存活期内的有性世代,病残体上的分生孢子无作用。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侵染冬麦秋苗的来源;12月上旬停止侵染。秋苗上的菌丛,12月上旬停止产孢,下旬菌丝停止生长,以菌丝主要在茎基叶鞘上越冬;2月上旬菌丝复苏,3月份是病害开始发展期,4月份是普发期,5月份是盛发期;春季病情与雨量、雨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小麦白粉病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大量调查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四川小麦白粉病初侵染源有三种情况:一是川西北盆缘完全越夏区,初侵梁源为当地越夏的子衰壳和紧邻高原春麦上的孢子及山区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二是川南部分越夏区,小麦白粉病初侵梁源,主要来自800m海拔以上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三是盆地中部非越夏区,初侵源染安全依赖盆地周缘秋苗上的分生孢子。2.西北气流、西南气流和西北偏北气流是盆周缘菌源向盆地内扩散的重要途径。3.四川白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禾本科植物上布氏白粉菌寄主种类、发生特点、发病规律、环境条件等调查,以及小麦白粉菌无性阶段和有性阶段在侵染循环中的作用研究观测,表明该菌在个别寄主上可以顺利越夏,小麦白粉菌可以通过无性阶段侵染自生麦苗等实现越夏。首次发现了京芒草白粉病菌夏季发病全新的侵染模式。  相似文献   

9.
一、目的 小麦条锈病是小麦上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都在10%~30名.2005年9月,省植保植俭站对小麦条锈病越夏情况开展普查,发现卢氏县自生麦苗上存在大量的锈病孢子,鉴足为条锈和叶锈混生.  相似文献   

10.
天水地区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研究简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天水地区小麦条锈菌的越夏越冬高度和主要地区范围,因降雨(雪)多少和温度高低的变化情况,以及秋、春季的发生发展规律,并且首次证明,天水地区小麦条锈菌的秋季菌源可随风传入关中,成为关中秋季发病的主要菌源。此外,还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湖北十堰麦区小麦条锈病冬繁区发展流行规律,使国家小麦主产区免受条锈病危害,保障全国夏粮增产丰收。[方法]采用高感小麦品种铭贤169结合人工接种的方法,在湖北十堰选取4个县市开展小麦条锈病定点接种和自然诱发监测试验。[结果]4个监测点接种后均发病扩展,未接种的自然诱发圃也显症发病;条锈病病菌冬季在十堰市辖区范围可以缓慢冬繁,潜育期随着海拔的升高潜伏期相应延长;早春阶段条锈病病菌在十堰市各县市可进行再侵染,但因气温低扩展缓慢,显症不明显。[结论]十堰市小麦条锈病春季菌源大部分为甘、陕及西南地区和本地冬繁的菌源。  相似文献   

12.
利用小麦条锈病品种-小种群体间相互关系模型即大区流行模型,PANCRIN,进行了模拟试验。模拟试验结果导致了如下推测或假想,如;1.陇南半山麦田的自生麦苗在大区流行中作用最大,但大区流行周年循环除冬麦和春麦→自生苗→冬麦这一主要路线外,可能还有一条冬麦→晚熟春麦→早播冬麦的次要路线。2.陇冬早播冬麦区在大区流行秋季菌源传播中的桥梁作用虽可肯定,但陇南 L2、L3自生苗上的菌源对关中、黄淮、江淮麦区 L7、L8、L9的作用仍然很大。3.消灭自生麦苗,必需把密度消减到历史最大密度的10%才能明显见效。4.不论新小种产生的突变率 MU 大小,全大区范围的品种布局比局布地区的,对延长广大平原麦区的品种抗病性更为有效;等等。这些结果一部分与已有经验或看法基本符合,另一部分则可为未知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的研究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甘肃省特别是陇南越夏区危害严重,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且环境友好的措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333个抗条锈冬小麦新品种,在甘肃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持续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陇南越夏区条锈菌毒性变异速度快,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性保持时间短,病菌新小种出现与品种抗条锈病性丧失周而复始。介绍了甘肃陇南越夏区在中国小麦条锈病流行中的作用,回顾了主要抗源材料及生产品种抗条锈病性变异特点,总结了抗源利用及品种应用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抗病品种(基因)的利用方向和现有品种的布局建议,旨在为持续控制该区域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甘肃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周年循环发生区之一,是重要的菌源基地。准确预测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面积,对甘肃及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1-2021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温度、相对湿度、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等资料,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筛选到影响甘肃小麦条锈病流行的4个关键因子,即小麦条锈病秋苗发生面积、上年8月最低气温、1月平均相对湿度和3月日照时数,并采用全子集回归和BP神经网络算法对甘肃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全子集回归模型1和模型2对2020-2021年甘肃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4.63%和88.81%;BP神经网络模型1和模型2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8.25%和94.03%。综上可知,BP神经网络模型1是最佳预测模型,其预测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为10.03万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中国新发现的小麦条锈病菌越夏区贵州省赫章县小麦条锈病秋季发生情况,2006年秋季笔者主要对该县古基乡、野马川镇、六曲河镇进行了调查,共调查119块地,自生麦病田率为55%,秋播小麦病田率为20.20%。古基乡发病较多,自生麦苗上有多个发病中心,有的秋播小麦田块亦呈现病叶较集中现象。在海拔1660-1910m范围内,都有小麦条锈病发生,说明当地越夏菌源能够为本地区秋苗发病提供充足菌量。对进一步研究内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赫章县小麦条锈病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选育抗病小麦品种历来是英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 ,受到育种家的高度重视 .目前英国冬小麦的主要病害包括 :(1)叶部的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和叶枯病 ;(2 )穗部的赤霉病等 ;(3)茎秆基部的眼斑病和纹枯病 .本文根据作者参与的部分工作及有关的文献 ,对英国冬小麦的主要病害发生趋势及生理小种消长状况作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Puccinia triticina, the causal agent of wheat leaf rust, is one of the most devastating rust fungi attacking wheat worldwide. Seventy-six isolates of the wheat leaf rust pathogen from Yunnan, Sichuan, Gansu and Henan provinces, China, were tested on wheat leaf rust differentials and the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analyzed using four presumably neutral partial sequence markers such as elongation factor-1α(EF-1α),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 β-tubulin(TUB) and the second largest RNA polymerase subunit(RPB2). The phenotypic diversity of Yunnan and Sichuan population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ansu and Henan populations. The four populations were separated into two clusters based on the pathogenic data. A total of 12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 and 32 haplotypes were identified among the four sequences. The 32 haplotyp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clusters in a neighbor-joining tree. Bayesian analyses also identified two clusters. Pairwise FST between popula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AMOVA) indicated that 68% of the total genetic variation was within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8.
小麦条锈病单叶片光谱和叶绿素含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利用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研究条锈病侵染后小麦单叶光谱和叶绿素含量变化,人工接种条锈病菌在小麦幼苗上,测得接种1~24d的光谱和叶绿素含量,将其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及其一阶微分做相关性分析,利用光谱微分参数进行方程的模拟。接种1~12d,感染条锈病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原始光谱及其一阶微分光谱在可见光波段呈负相关关系,接种13~24d,两者在可见光波段呈正相关的关系。接种后1~12d的方程模拟中以SDb为变量的模型为最佳模型,接种13~24d的方程模拟中以SDr/SDg为变量的模型为最佳模型,说明可利用光谱参数进行条锈病侵染小麦的早期监测。  相似文献   

19.
1979—1983年作者从感病的甘春11号小麦的叶片、茎秆、颍壳及枯心苗上分离到10个菌株。通过培养性状、形态及染色反应以及10个菌株的生理生化性状、血清学反应和致病性测定,确定小麦细菌条斑病的病原菌为Xanthomonastranslucens(J.J.&.R.)Dows;人工接种可侵染小麦、大麦、黑麦,及燕麦草,但不侵染燕麦。鉴定结果所有供试菌株的主要性状是一致的,与已往文献记载的小麦黑颍病原(Xanthomonastranslucensf.SP.undulosa)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