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刘钟瑞 《农业考古》2006,(2):102-103
1990年春,上海湖心亭茶楼在上海率先推出了茶艺表演,至今已是第十七个年头了。而今,上海的茶艺活动已经是相当普及了。一些中小学还专门开设了茶艺课程,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茶艺班举办了一期又一期。举办茶艺活动,进行茶艺表演早已不是茶馆和茶叶经销商的专利了。由于我平时在喝茶  相似文献   

2.
当他还在学习打网球的时候,就是一个很有抱负的学生,他总是想成为最好的,他享受那种best的感觉。如此的自强磨砺,如此的野心勃勃,Collins没有让自己失望。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的茶艺从唐宋发展到明清,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茶人们在品茗过程中除了对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上升到心灵的感受,发展为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开店创业     
普洱茶DIY店“能喝的古董”是人们给予普洱茶的评价。最近,天津街头出现了以往只有在普洱茶的故乡——云南才能一见的场景:现场制作普洱茶。顾客不仅可以品茶、欣赏茶艺,还可以现场亲手制作普洱茶。走进茶馆,扑面而来的是古朴、幽雅的“茶世界”。馆内墙壁上、屏风上精美的绘画  相似文献   

5.
又是一年龙抬头的日子,也是海南木棉花开的日子.我又一次从广东回到了第二故乡——三亚小洞天区域的崖城镇和南滨农场,享受了一次小洞天佛光祈福的美好,更享受了一次木棉花红的盛宴. 这次回来,起因是一位微信的朋友华海,在二月中旬发了一条“海南昌江县七叉木棉红得灿烂”的微信.据说当地政府修了一条山路到木棉最集中的霸王岭山边,并修了一个观景平台,让人们更好地欣赏木棉花开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漫话常熟茶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常熟人爱好品茗,俗称“吃茶”,在生活中已形成一种风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雅人俗士,都喜欢到茶馆里去吃茶。在民间,甚至把那些不上茶馆吃茶的人,说成是不象个男子汉,不上台盘的人。因为吃茶人多,茶馆业十分发达,生意兴隆。常熟人吃茶讲究清静、幽雅、舒适、享受,很有自身的特色。茶馆的选址与命名常熟茶馆历史悠久,据资料记载,在清朝中叶就有茶馆的开设。在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常熟指南》上说,常熟城里有茶馆六十行。就是一个小镇,也有四、五爿;较大的集镇,有十余爿之多。茶馆能否开得兴旺,与馆址的选择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方面,茶馆老板是动了脑筋的。纵观常熟茶馆,在  相似文献   

7.
随着饮茶的普及,民间茶文化得以发展,茶馆的兴起就是典型的表现。从唐代开始萌芽,宋时茶馆已盛,明代进一步得到发展,清代更加繁荣。随着社会变迁,经济、文化的发展,旧时代的茶馆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其经营方式陈旧,日趋衰落,或被兼并,或被淘汰,渐渐式微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风行的酒吧、咖啡馆。目睹此情此景,茶界人士疾呼振兴中华茶文化。1977年在中国台湾诞生了第一家现代茶艺馆,1997年增加到七八家,1980年“陆羽茶艺中心”成立,努力从事茶艺文化的复兴,茶艺风气渐开,至1991年,茶艺馆在台湾已发展到了…  相似文献   

8.
茶楼话旧     
茶楼话旧江苏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陈松年往事如烟。在这过眼烟云中最使我难以忘怀的就是故乡的茶馆。按我的年龄,我没有机会做"老茶客",偶然进去喝壶茶,已是解放后面目改观的"茶馆"了,与我儿时记忆已很不一样了。提到那时的茶馆实际上是和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在父亲...  相似文献   

9.
古城飘雪     
刘晓航 《农业考古》2006,(5):140-141
2006年4月在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上,我结识了保定飘雪茶艺馆董事长赵赛雪女士。听说她在那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经营着3家茶馆,生意兴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天在大江南北的茶馆成了打麻将、餐饮的场所,而赛雪的茶馆恪守着中国茶艺清、静、和的精神,把浮躁、铜臭的世风拒之门外,因此对她产生一种敬意。茶会结束,我们在庐山下分手,赛雪女士邀请我去保定看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学校多次邀请,盛情难却,我今天是第一次来演讲,来与茶艺专业的师生们进行交流。不过,我并不是第一次来学校,而是第二次。前不久,由于国家文化部中外文化中心所属的首工美术馆需要茶艺人员,我就向他们推荐我们学校茶艺专业的学生,并陪同他们的一位馆长来学校实地考察,还观看了同学们的茶艺表演,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11.
从茶馆到茶艺馆 ,中间一个字的横插 ,历经了一千多载。饮茶的起源 ,众说纷纭 ,未有定论 ;茶馆的源起 ,是莫衷一是 ,尚需博考。心契美好的中国人 ,情愿把它们归功于远祖神农氏与一善心老妪。因而 ,茶馆自其雏形起 ,就带着中国人独有的神奇风情。但不管怎样 ,“在那古老的或稍有装潢的茶厅里 ,一壶绿茶 ,两三朋侣 ,身体歪斜着 ,谈的是海阔天空的天 ,一任日影在外面慢慢地移过” ,是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 ,“的确 ,再没有比茶馆更能够充分地表现出东方人那种悠闲、舒适的精神了。”(钟敬文先生语 )中国的茶馆 ,萌芽于西晋 ,…  相似文献   

12.
我对上晓起的感情是逐步加深的,不像文华,他那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简直是初恋一样,那种朝思暮想,那种魂牵梦萦,几乎让我嫉妒. 开始,我对上晓起可以说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和我去过的许许多多有着青山绿水的乡村差不多,记得第一次去时,是同茶艺专业全体老师去的,唯一记住的就是那棵四百多年的老樟树,它庄严肃穆地斜在水面,倾斜的角度之大令我担心,担心粗壮的树身承受不起繁密的枝叶.  相似文献   

13.
李韬光 《农业考古》2001,(4):112-114
从酒吧到练歌厅 ,沈城的休闲娱乐场所历来以动制胜 ,然而随着打传统文化招牌的茶馆的一举挺进 ,一股复古的修心养性之风开始在沈城渐成时尚。沈阳的茶馆越来越多 ,也越来越有特色。走进文艺路上的一家茶馆 ,一棵巨大的榕树从一楼延伸至二楼 ,浓荫处百灵、画眉、鹦鹉跳跃欢畅 ,瀑布飞泻蜿蜒成溪 ,就在这时一位古色古香的丽人手提鸟笼 ,把玩折扇出场。而茶艺小姐又在此间吟茶释道 ,让人不由疑为身在画中。让这家名为“遛鸟”的茶艺馆的主人没有想到的是 ,原以中老年顾客为消费定位的茶馆更多吸引的反倒是年轻人 ,品茗、聊天、闻琴、对奕 ,心怡…  相似文献   

14.
袁绘阳 《农业考古》2002,(2):322-325
5月 2 9日上午 ,凉风习习 ,消减了夏的炽热 ,让人感觉到一种爽爽朗朗的氛围。有幸与余悦教授一同前往“白鹭原”茶馆采访赴韩国表演茶艺凯旋而归的中国访问团———南昌女子职业学校的师生们。坐落在三经路的“白鹭原”茶艺馆环境幽静 ,陈设典雅 ,给人以茶味与艺术的享受 ;香茗  相似文献   

15.
拓展实用技能培训 在武汉市武织路,有一家田大嫂面馆,生意甚是红火,一名中年妇女正在忙碌着,她叫田美萍,是面馆老板;在和平大道三角湖路,一家清雅别致的茶馆叫清雅阁,不时有客人来享受茶艺的宁静,茶馆的老板叫王小兰;茶艺师汪海英现已成为汉口雅上道会所的主管.田美萍、王小兰、汪海英是分别参加了湖北省总工会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举办的中西式面点师、茶艺师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后,获得了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创业、就业的.像这样自主创业和就业的例子在湖北还有很多,是工会开展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给他们带来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北京外事职业高中在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的指导下,开展茶艺教育、开设茶艺专业,取得一定成绩,为弘扬中华茶文化尽一点微薄之力。1999年春季,为送第一位中华茶艺小姐赴德国柏林进行茶艺表演,我们向德国驻华使馆递交了有关文件,申请签证,但遭到拒签,原因很简单:“只听说有日本茶道,没有听说过有中华茶艺”。接到这个消息起初感到吃惊和不满,但静心自问越发感到弘扬中华茶文化之必要。茶源于中国,流传到日本后,得到良好的发展,尤其高品位茶文化──茶道,更是以其高雅而广为人知。但在茶的故乡中国,多年来茶文化,尤其是高品…  相似文献   

17.
《农业考古》2004,(2):230-230
(本刊讯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单位主办的全国十佳特色茶馆评选结果揭晓 ,浙江省温州市清和茶馆名列其中。据悉 ,浙江省仅此一家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清和茶馆位于温州市柳市镇柳青路。走进清和茶馆 ,阵阵丝竹 ,幽幽兰馨 ,清清茶香 ,每一个角落无不被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包围。茶馆汇集着全国名家书画和珍藏品 ,“清和画廊”与“清和书屋”向茶客展示茶文化的历史与发展。清和茶馆还不定期举办一些茶文化讲座及茶艺培训活动 ,由于富有特色 ,吸引了各地同行前来取经。清和茶馆入选全国十佳特色茶馆  相似文献   

18.
各们老师,各位同学!一九九四年当我第一次到台湾学中文时,就有朋友带我去紫藤庐喝茶,希望能让我感觉到台北的另一面,不只是交通混乱、吵杂、或者是空气污染,而是也有一些地方是可以休息、可以放松的。那时,我便对紫藤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九九七年八月我再度来到台湾时,才认识了周渝先生,而发现我们有一种独特的共鸣之处,便一起在茶馆办系列座谈会。今天来这里讲紫藤庐茶文化,对我而言,是一个很特别的尝试。紫藤庐是个文化现象,不可能限制在“茶”的领域,这样题目是牵涉到我在台湾这一特殊文化背景下所体验到的中国文化,此…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的爱好里,读书学习占有很大的份额,我觉得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很利于提升自我。读一本好书,真的是一种享受。当你无助、无法前行的时候,你可以在成功者的经验中寻找出路。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参加亚洲超越极限的一次公开课,给我的触动很大,从那以后,我打开了外出学习之门,同时也开启了高效率工作的开关。通过读书学习,我越来越习惯于动脑做事,这也是我能够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的一个重要因  相似文献   

20.
近读著名茶文化专家陈文华《论当前茶艺表演中的一些问题》(见《农业考古》2 0 0 1年 2期 ) ,很受启发 ,对其观点很是赞赏。特别是文中提及了“武夷茶艺” ,作为“武夷茶艺”的编撰者 ,我倍感兴奋 ,就此写篇小文。我生于武夷茶乡 ,长于茶农世家。从小就在茶山滚爬 ,受茶香熏陶 ,得茶水养育。对生长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岩茶 ,充满深情 ,倾注厚爱 ,长大念书后 ,又爱上了武夷茶文化 ,因此不遗余力著文、编书为之呐喊张扬。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乌龙茶的鼻祖 ,武夷山是乌龙茶的故乡。不论在古茶书上或当代陈宗懋、程启坤等老师主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