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那年二月二     
那年二月二,上小学三年级的我旷课了。在此之前,我问生病的父亲"二月二是啥节?"父亲给我讲了"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风俗故事。接着又告诉我:"二月二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从这天起,钻在泥土石缝中过冬的蝎子、蜈蚣、长虫都开始出来活动了。"父亲无意中的话让我心花怒放,我可以上坡捉蝎子了。  相似文献   

2.
《上海风俗古迹考·茶馆》上海市浦东新区史志编纂室顾炳权旧时上海茶馆很多,有规模极大的,有极简陋的。极简陋的,名"老虎灶",为一般苦力暂坐歇脚之所,藉以解渴。南京路、福州路、广东路等闹市区,开设许多大茶馆,并有广式、苏式、本地式等种种分别。黄亦埙在《淞...  相似文献   

3.
茶馆相亲     
茶馆相亲江西省蚕茶研究所吴英藩"茶馆相亲",渊源于茶礼,但不知从何时起,竟在闹热非凡的茶肆里,把茶叶与婚姻联系起来了。由古代到现代,由少数民族到汉族,流传至今,经久不断,这充分说明茶与婚事紧密联系,不无道理,值得一谈。当今,在那穷乡僻壤的山区,依然保...  相似文献   

4.
旧社会帮会在茶馆的活动湖南金竹山电厂匡达人《中国茶文化》专号,没有“茶馆见闻”专栏,发表了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茶馆风情和文化的文章,读后使人大开眼界。但还有未尽之处,如谈及旧社会茶馆的社会作用,虽然也提到黑社会人物利用茶馆作为活动场所,但还欠了了。据我...  相似文献   

5.
水乡茶馆小坐上海李天说起江南的水乡小镇,常叫人想到那绿水盈盈的河港水道,古朴细巧的花栏石桥,粉壁黛瓦的水上人家。走过那湿润的石板路,透过这江南常有的细细雨帘,那高挂的一个"茶"字,常让人伫足而视了。每天的清晨,茶馆的灯火便是这小镇的第一点光明,老虎灶...  相似文献   

6.
茶馆听书     
孩提时代,我是在水乡周庄姑妈家里渡过的。周庄是座依桥傍水的江南小镇。在那老街水巷里,最使我难忘的地方要数镇上的茶馆了。 每每姑妈下班回来,如若情趣好就会催着我们快点吃完晚饭好去茶馆听书。晚饭后梳洗一番就会牵着我和表哥的小手夹在三、五成群的小镇人中陆陆续续地朝那茶馆走去。路上若遇上熟人问我们到那里去,姑妈则会干脆地说:“去听书!” 五十年代初期周庄小镇上就那么一座茶馆。一到傍晚,门口闹闹哄哄的。小贩们胸口挂着盛货的盘子,围着欲进茶馆听书的客人兜售着他们的花生、瓜子、香烟、糖果。茶馆内雪亮的汽油灯光从…  相似文献   

7.
父亲有一条很重要的生活宗旨:不给儿女找麻烦。上次父亲来我家,下午要坐公交车回去。我对他说:"爸,您别着急,等我把事情安排一下,开车送您回去。城乡班车很长时间才一辆,天又冷,您就别坐班车了……"我的话还没说完,父亲就开始摇头:"不用麻烦,你除了上班还有那么多事。我还不太老,坐班车回家对我来说太简单了,这点小事还麻烦你干吗!"我对父亲的固执深有了解,但还是不停地劝他:"自己的闺女,还说什么麻烦不麻烦。  相似文献   

8.
古城飘雪     
刘晓航 《农业考古》2006,(5):140-141
2006年4月在第二届婺源国际茶会上,我结识了保定飘雪茶艺馆董事长赵赛雪女士。听说她在那座历史悠久的古城经营着3家茶馆,生意兴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今天在大江南北的茶馆成了打麻将、餐饮的场所,而赛雪的茶馆恪守着中国茶艺清、静、和的精神,把浮躁、铜臭的世风拒之门外,因此对她产生一种敬意。茶会结束,我们在庐山下分手,赛雪女士邀请我去保定看看。  相似文献   

9.
少时 ,家住九江市环城路 ,靠近西门口过江码头。这里 ,过往人员多 ,店面也不少 ,算是热闹非凡的一个街区。其时 ,我家在庆余里斜对面 ,父亲靠做裁缝养家糊口 ,紧挨庆余里旁边 ,有家茶馆和一家开水店 ,生意也还火红。我每日上学和放学 ,都要从茶馆门前过 ,总见店内外人头簇动。这个没有大招牌的茶馆 ,门里屋外摆了许多方桌 ,喝茶的人 ,围着方桌坐在长条凳上 ,悠然自得地闲聊 ,谈生意 ,论行情。这些人 ,多数是做小生意的 ,有的是挑鱼卖茶的 ,也有闲暇市民。人们花费不多 ,即可解渴解乏。在茶馆喝茶 ,主随客意 ,无拘无束 ,一壶茶随便喝 ,只要有…  相似文献   

10.
附:(日本)斋藤美和于茶馆与茶艺馆的功能问题我在1996年夏天到湖州及南得镇调查中国的茶馆文化并到湖州妙峰山三癸亭、陆羽墓瞻仰,去长兴顾堵山,明月峡参观,寇丹先生陪同我并赠我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编的《陆羽茶文化研究》期刊,我仔细看了之后。觉得它的学术...  相似文献   

11.
茶馆情深     
茶馆情深四川宣宾刘盛龙场口上那家小茶馆,不知有多少年了。记得我小时候读书时,就天天从那里经过,每次都看见一些行人过客光顾那里。老板是个女的,有三十多岁,她端着茶碗,提着炊壶,笑嘻嘻地为客人送茶渗水,忙来忙去。人们乐滋滋的一边饮茶一边谈话,茶馆里总洋溢...  相似文献   

12.
许久不去上海,不知上海的茶馆是兴旺还是萎缩了。茶馆里是否还有艺人在表演评弹、滑稽和评书。我单知道北京的茶馆在死灭之后,又复苏了,虽然只是一两家,也毕竟是件好事。然而,那茶价竟惊人的昂贵,不大像大众化的东西,倒更像怀旧寻旧的人物过瘾的地方。我在大街上见过一两家私人的小茶馆,供应茶水与包子,价格平宜,设备虽简陋,却实在是为普通的路人和平民预备的。我觉得这才是应当鼓励的,然而没人为他们写文章。我记得我曾在嘉兴的茶馆里听过评弹,在成都的茶馆里听过说书,都极有味道。而且那氛围极好,让人感到淳朴的温馨。从茶馆文化的滋养中派生几位文艺家也不是不可能的。据我所知,北京五十岁以上的作家、艺术家,小时候没进过茶馆,听过评书的纯洋派儿人物寡矣。洋学生进土茶馆儿,溶中西文化为一体,这怕是北京作家有北京味儿的一大原因。邓友梅写  相似文献   

13.
近代杭州茶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杭州茶馆业历史悠久,其雏形约在唐代中叶以前就已出现。宋以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来定都杭州,给茶馆业的兴起带来了巨大契机,杭州茶馆兴盛一时。到了清代,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出现了一大批既有钱又有闲的如八旗子弟之类的人,要求有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供不同层次的人在其中休闲、饮食、娱乐、交易,茶馆由于兼具这些功能,成了首屈一指的选择,得到了迅猛发展。近代是杭州茶馆业的鼎盛时期,据说,从清初直到民国末年,杭州茶馆遍及城乡,最多的时候颇具规模的大型茶馆就达三百多家,小型茶馆、茶摊更是…  相似文献   

14.
阎莉 《农业考古》2003,(2):67-68
我是一个普通女性 ,大西北是我的故乡 ,从小在新疆长大 ,这块热土有我童年的梦 ,后来我在一种很忧愁的心情下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河北打工、读书、学技术、经商、直到开始经营我的茶馆。说到茶馆 ,那是有一次从西湖边走过 ,看到很多的茶馆 ,我很好奇地走进了一个非常简洁明亮的茶馆 ,那种环境、那种气氛让我喜欢 ,平生第一次品尝到工夫茶的味道。茶艺小姐在泡茶的过程中还讲解了茶艺的过程 ,我感觉真是一种享受 ,无论是从精神 ,还是形式上我都感觉是一种美的享受 ,是从来没有过的 ,并且我还偷学了几招 ,回来的时候我就在想 ,有一天我要开一家…  相似文献   

15.
李德勇 《农技服务》2005,(12):68-68
编辑同志:我父亲在2001年立了一个遗嘱,并经过公证处公证。遗嘱中我父亲把我祖父留下的一幢楼房由侄儿等三人继承。2004年夏天,我父亲生病期间,在医院又立了一份遗嘱,并且这份遗嘱也经过了公证,这份遗嘱中这幢楼房由我一人继承。今年5月,我的父亲去世。现在我堂兄拿了他的那份公证遗嘱来找我,要求继承我父亲留下的那幢楼房。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历来喜欢在工作劳动之余,客来叙事之际,休闲生息之时,边把盏品茗,边吟诗作画,或促膝谈心,或公断议事,而茶馆就是进行这些活动,适合这种雅趣,体现这等风习的极好场所。所以,自茶馆问世以来,历经千百年,长盛不衰,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茶馆乃是专门用作饮茶的场所,也是人们休息娱乐、买卖交易、问讯议事的地方,可谓男女毕至,老少咸宜的好去处。人们来到茶馆,沏上一壶茶,“摆开龙门阵”,啜茗清谈,好生安逸。在茶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不论职位高低,不分财产多少,不问您我他,大家一起喝茶,国事、家事、心头事…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今年14岁,是父亲的私生女。去年10月,我母亲因车祸去世。今年3月8日,我父亲又身患癌症病故。父亲病故,我大妈(父亲的妻子)给了我五万元钱。但我觉得我父亲那么大的家产,大妈怎么才给我五万元,显得太不公平。为此,我找到大妈,要求继承我父亲的遗产,但遭到了大妈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的强烈反对,他们还出示了父亲的亲笔遗嘱。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古代茶馆考论北京大学刘学忠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贷《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  相似文献   

19.
乐山茶馆散论四川峨眉山画院冯英(一)离开干燥炎热的北方回到山青水秀的乐山,感到通体的凉爽与滋润。收拾安顿下来之后,我便渡江去市区对面的大佛坝上,选了一家紧靠江边密茂的竹林间的农家茶馆,独自一人舒坦地品饮,借此释放一下在北方郁积的酷暑闷气,舒展一下因忙...  相似文献   

20.
大珂 《新农业》2005,(4):6-6
我父亲1958年4月起在村里任民办教师,1967年“四清”运动中查出大队的会计有问题。工作组调我父亲任大队出纳员。3年后,公社教委说民办教师不能随便调动,我父亲又回到学校。直到1983年教师整顿减员,我父亲回乡务农了。听说民办教师有退休后领养老金的规定,我父亲是不是享受这一待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