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混养鲮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适宜的养殖模式,跟踪调查了2口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前期单养对虾,后期混养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测定了混养前、后养殖水体中浮游动、植物的群落组成,水质指标以及凡纳滨对虾生长情况。结果显示:混养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混养前(P0.05),磷酸盐含量显著高于混养前(P0.05),混养模式对虾养殖产量提高;经鉴定,混养前浮游植物共6门46种,混养后共6门44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67.32×10~6个/L和7.84 mg/L、53.69×106个/L和4.24mg/L,混养后浮游植物密度及生物量均降低;浮游动物混养前共4门23种,混养后共4门17种,混养前、后对虾池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是3 014.6 ind./L和3.981 mg/L、1 201.65 ind./L和0.968 mg/L,混养后浮游动物生物量及密度均降低;混养后,浮游植物多样性提高,浮游动物多样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与单养模式相比,混养模式能降低养殖水体总氮、氨氮等含量,减少浮游生物数量,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同时降低浮游动物多样性,促进养殖水体藻相稳定,有利于提高对虾产量。  相似文献   

2.
设置A、B、C 3种投饲模式,研究其对于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生长及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全程模式A、B、C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3045.08%、3117.94%和3077.97%,模式B相对增重率高于模式A和模式C,且养殖对象生长较均匀;不同投饲模式下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模式B为6门32属,其种群多样性较模式A和模式C丰富;3种投饲模式塘水质等级分别为IV、III、V类水。分析认为,模式B更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新吉富罗非鱼较快生长及保持较好水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投饲策略对"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体的影响。[方法]设置A、B、C 3种投饲策略,研究其对池塘养殖期对池塘养殖"海南一号"罗非鱼生长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在整个养殖期间,投饲策略A、B、C养殖罗非鱼的相对增重率分别为的51 935.34%、59 128.57%和56 793.98%,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平均体重最大,达787.74 g/尾,比策略A和C塘分别提高13.82%和4.10%;B投饲策略养殖池塘罗非鱼的饲料能耗最低,比策略A和C分别降低19.39%和1.66%;各投饲策略池塘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从低到高依次为:策略B、策略C、策略A;各投饲策略池塘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策略B、策略A、策略C。[结论]投饲策略B(平均日投饲率1.89%,日投饲2次,每隔5 d停止投饲1 d)有利于实现池塘养殖罗非鱼较快生长并保持较好的养殖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无纺布生态基在凡纳滨对虾池塘养殖环境修复作用,试验设置900 m~2·hm~(-2)(Ⅰ组)、1 200 m~2·hm~(-2)(Ⅱ组)和1 500 m~2·hm~(-2)(Ⅲ组)3个无纺布生态基的密度处理,以无生态基处理为对照(CK),养殖模式为主养凡纳滨对虾,套养鲤鱼、鲢、鱅和草鱼,监测了不同处理组浮游生物状况在整个养殖周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与CK相比较,无纺布生态基处理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监测到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但硅藻、绿藻等浮游植物优势种数显著增加(P0.05),而Ⅰ组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数显著降低(P0.05);无纺布生态基处理中Ⅰ组和Ⅱ组浮游植物种类分布丰富度显著降低(P0.05),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及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生态基设置密度的提高,浮游动物的优势种数量不断增加。综合说明,放置生态基有利于浮游植物优势种的形成,结合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变化,3个生态基放置密度中组Ⅰ(900 m~2·hm~(-2))最合理。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混养罗非鱼对对虾养殖水体水质因子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6-8月在对虾养殖场选取一口池塘,设置24个围隔进行凡纳滨对虾与吉丽罗非鱼混养实验。实验分为6组(A、B、C、D、E、F组),F组为对照组不放养罗非鱼。对养殖水体相关水质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养殖期间DO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各组围隔亚硝氮和氨氮的含量养殖前期接近,养殖后期则有较大差异,其中实验C、D组显著低于A、B、E组和对照F组(P<0.05);COD和TOC含量对照组均小于实验组,实验组中养殖后期A、B组含量大于C、D、E组;TN、TP的增加量为A组最高,F组最低,实验组之间A、E组增加量高于B、C、D三组;(2)围隔中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36种,优势度较高,优势种单一,优势种基本上为小型种类;叶绿素a含量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而实验组之间A、B组高于其它三组。结果表明虾池中混养适当密度的罗非鱼有利于改善水质,调节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  相似文献   

6.
木聚糖酶对尼罗罗非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05%、0.10%、0.15%的木聚糖酶,饲喂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75 d后,测定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探讨木聚糖酶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0.10%木聚糖酶浓度组鱼的红细胞(RBC)数量、血红蛋白(HGB)含量及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浓度组鱼血清中K 的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3个试验组鱼血清中Na 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5%、0.10%浓度组鱼血清中C l-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试验组鱼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鱼血清中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鱼血清中TP和ALB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组鱼血清中球蛋白(GLO)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0%组鱼血清中甘油三脂(TR IG)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和0.15%组鱼血清中TR IG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鱼血清中血糖(GLU)的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改善鱼体的营养水平,提高营养素的吸收量,促进尼罗罗非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评价浮床种植空心菜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的净化效果,为实现罗非鱼健康养殖和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在罗非鱼养殖池塘水面分别设覆盖率为10%、15%、20%和0(对照)的空心菜浮床,从池塘水质指标[溶解氧(DO)、pH、总磷(TP)、总氮(TN)、氨氮(NH4+-N)和亚硝酸盐氮(NO2--N)]、罗非鱼生长指标(体长和体重)、存活率和池塘产量等方面对比分析不同覆盖率空心菜浮床的净化效果及经济效益.[结果]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搭建空心菜浮床,池塘水体pH基本维持在7.2~8.0,DO浓度维持在7.59~8.12 mg/L,透明度维持在45~51 cm,水温维持在28.5~32.5℃;空心菜浮床能有效控制池塘水体中的NH4+-N、NO2--N、TN和TP,且浮床覆盖率为20%的控制效果最佳.从试验第30 d起对照组罗非鱼的体重和体长均低于各浮床组,即在池塘中设空心菜浮床能促进罗非鱼的生长.对照组罗非鱼存活率(81.10%)显著低于各浮床组(94.90%~96.24%)(P<0.05,下同),各浮床组间的罗非鱼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在罗非鱼养殖产量方面,对照组池塘罗非鱼平均产量为17250.75 kg/ha,各浮床组池塘罗非鱼的平均产量为19291.95~19520.00 kg/h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各浮床组间差异不显著.[结论]在罗非鱼养殖池塘中搭建浮床种植空心菜,能将池塘水体中的氮磷化合物控制在较低水平,减少罗非鱼疾病发生而提高其存活率,同时增加罗非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且以浮床覆盖率为20%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罗非鱼精养池塘陆基微循环工厂化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陆基微循环生态养殖技术对5个尼罗罗非鱼池塘的节水节能效果、水质影响与机理和养殖效益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183 d养殖周期内,陆基微循环生态养殖技术试验组的平均日换水率为1.4%,比对照组节水减排74.7%(P0.01);试验组主要水质因子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与对照组相比除p H和NO3-浓度无显著差异外,Tur、TAN、NO2-、COD等浓度均具有极显著差异;同时,蓝藻相对密度较小(P0.01)。与对照组养殖池塘相比,试验组的出池体重、净产量、生长速度分别高13.8%(P0.05)、38.7%(P0.01)和14.4%(P0.05),饲料系数降低12.3%(P0.05),净增利润1.4397万元/hm2。结果表明,罗非鱼精养池塘陆基微循环工厂化生态养殖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减排、环保与节能效果,同时还兼备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和易于推广等优点,是为一种生态健康高效的精准池塘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9.
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絮团的原理,探讨了养殖水体中添加碳源对水质及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生长的影响。试验分A、B、C 3个处理组和1个对照组,在室外水泥池中饲养体质量为(10.5±0.2)g的新吉富罗非鱼,各组投喂同种商品饲料,其中对照组投喂正常量(日投饲量为鱼体总质量的8%~10%),A组投喂正常量,B组投喂正常量的80%,C组投喂正常量的75%,且A、B、C组水体中同时泼洒饲料投喂量30%的小麦淀粉(用池水混匀泼洒),而对照组不泼洒小麦淀粉。试验共进行36 d,分6次检测养殖池水质,并分析罗非鱼的生长性能、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C组水体中总氨氮(NH4+-N)、亚硝酸盐(NO2--N)含量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B、C组水体中硝酸盐(NO3--N)、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絮体体积、悬浮物和异养细菌总量的平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A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C组鱼的饲料系数分别比对照组显著降低了12.96%和17.04%,而蛋白质效率分别比对照组显著提高了14.91%和21.04%(P<0.05)。本研究表明,养殖水体中添加小麦淀粉作为碳源,可降低三态氮含量,改善水质,并生成鱼类可食用的絮团,降低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探索乌鳢池塘养殖最佳容量,设置3个养殖密度(15 000尾/hm~2、30 000尾/hm~2和45 000尾/hm~2),采用冰鲜鱼和配合饲料2种饵料饲喂乌鳢,通过比较分析56 d养殖后的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品质指标、鱼类福利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提出池塘养殖乌鳢的最佳养殖容量。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体中TN和TP显著增加(P0.05),COD_(Mn)有所下降,且配合饲料投喂组水质状况要优于冰鲜鱼投喂组;不同放养密度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投喂组(P0.05),各试验组乌鳢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和投喂不同饲料对乌鳢肌肉综合性营养无显著性作用(P0.05);不同试验组乌鳢肝脏的3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P和AKP呈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酶活下降的变化趋势;纯利润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冰鲜鱼组效益最高,且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利润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投入产出比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冰鲜鱼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乌鳢池塘最佳养殖容量为650 g/m~3(冰鲜鱼投喂)和545 g/m~3(饲料投喂)。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碳源对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养殖系统内水质及生产性能的影响,利用生物絮团技术在12个室内水泥池(3.0 m×5.0 m×1.2 m)中进行花鳗鲡—罗非鱼—蕹菜立体综合养殖试验,试验设置A(花鳗鲡单养)、B(花鳗鲡—罗非鱼—蕹菜)、C(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玉米淀粉)、D(花鳗鲡—罗非鱼—蕹菜同时添加木薯淀粉)4组,其中,A、B组为非生物絮团组,C、D组为生物絮团组。试验期间不换水,仅投喂花鳗鲡商品饲料,两种淀粉的添加量为花鳗鲡实际摄食量的75%,此时碳氮比为12,试验共进行78 d。结果表明:养殖水质方面,到试验结束时,生物絮团组在总氮、总磷、三态氮方面均显著低于单养组(P0.05);养殖期间,各组氨氮和亚硝酸氮含量变化剧烈,无明显规律,叶绿素a含量随养殖水温的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OD含量随生物絮团形成量起伏变化;絮体体积形成量与总悬浮颗粒(TSS)变化规律一致;试验结束时,D组絮团蛋白质含量最高(23.68%),与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 (P0.05);絮团组C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31.43%、14.14%,D组氮、磷利用率分别为28.04%、13.69%,二者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18.43%,9.23%)和B(19.91%,8.42%);生物絮团组(C、D)在花鳗鲡生物量、终末平均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非絮团组(A、B)(P0.05),在饵料系数方面显著低于花鳗鲡单养组(A)(P0.05),但絮团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合养殖组(B、C、D)在花鳗鲡生长性能方面均优于花鳗鲡单养组(A)。研究表明,在花鳗鲡综合养殖系统中,添加有机碳源能够显著改善养殖水环境,提升花鳗鲡生长性能及对饲料中氮磷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不同循环饥饿投饲模式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养殖塘水质状况的影响,筛选出基于优良水质的黄颡鱼池塘养殖循环饥饿投饲模式,为其规模化生态化养殖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按间隔3 d(X3组)、5 d(X5组)、7 d(X7组)和10 d(X10组)饥饿1 d等4种循环饥饿投饲模式养殖黄颡鱼,以正常投饲塘(X0组)为参照点,利用浮游生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价各模式塘水体健康状况,比较分析P-IBI评价结果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结果]最终筛选出Y2(浮游植物种类数)、Y14(浮游植物生物量)、Y19(浮游动物Margalef丰富度指数)、Y31(硅藻门相对丰度)、Y33(绿藻门相对丰度)和Y35(枝角类和桡足类相对丰度)作为构建P-IBI评价体系的指标.P-IBI分值显示,养殖中、后期各试验塘和参照点的水体健康状况均有所下降,至养殖结束时,X0、X3、X5、X7和X10各组的P-IBI分值比其初始值分别下降57.66%、19.30%、11.10%、30.08%和29.91%;各试验组的P-IBI平均值排序为X70.05).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4组试验塘和参照点水质综合判定均为Ⅲ类,其中X3组和X5组水质状况较优,其试验后期均为Ⅲ类,且有1个时期为Ⅱ类.[结论]循环饥饿投饲模式中处于饥饿期的黄颡鱼对饲料利用率较高,减少养殖塘中残饵的富集;同时饥饿期黄颡鱼直接或间接利用养殖塘中的浮游生物,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综合分析水质因子和P-IBI得出,间隔5 d饥饿1 d的投饲模式有助于改善黄颡鱼养殖塘水质状况.  相似文献   

13.
设计4种等氮等能的实用饲料,评价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和血清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300尾初始体质量为2.48(±0.05)g的奥尼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G0组为对照组(国产菜粕用量35%),G50、G75和G100组为试验组,分别用印度菜粕替代对照组饲料中50%、75%和100%的国产菜粕,并添加0.1%的诱食剂DMPT,饲养8周.结果表明,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后,显著降低了罗非鱼幼鱼的生长性能,且随着替代量的增加,影响程度加剧.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对奥尼罗非鱼全鱼体常规成分和血清指标无显著影响.在奥尼罗非鱼幼鱼阶段印度菜粕替代国产菜粕比例不超过50%,即印度菜粕使用量在17.5%以下.  相似文献   

14.
以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采用投放光合细菌、安装生物浮床单养和罗非鱼、鲫鱼、鳙鱼混养等3种不同模式对尼罗罗非鱼精准养殖水体水质和生长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70 d养殖周期内,除混养组合和对照组间的平均增质量率无显著差异(P0.05)外,光合细菌和生物浮床使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3种养殖模式对试验周期内罗非鱼精养水体中磷酸盐和中亚硝酸盐浓度均具有不同程度降低作用,光合细菌组的作用尤其显著(P0.05),其后依次是生物浮床组、混养组和对照组;3种养殖模式对硝酸盐浓度无显著影响(P0.05),3种养殖模式氨氮含量在养殖周期内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整个养殖周期内,光合细菌组水体中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对照组水体中氨氮含量始终高于其他组(P0.05)。结果表明,3种不同养殖模式在改善罗非鱼养殖水质的前提下,对罗非鱼的生长和成活率有显著提高(P0.05)作用。同时,此几种模式可为推动我国罗非鱼发展模式由资源高耗费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不失为罗非鱼生态健康高效的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不同种养密度和投喂频率对鱼菜共生系统中鲫鱼生长及品质的影响,建立温室基质栽培式鱼菜共生系统(鲫鱼+生菜),设置种植密度分别为28(A1)、42(A2)、56(A3)株·m-2;养殖密度分别为8(B1)、10(B2)、12(B3)kg·m-3;饲料投喂频率分别为1(C1)、2(C2)、3(C3)次·d-1,以明确鱼...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放养鲤(Cyprinus carpio)对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的影响,对试验组(稻鲤)和对照组(单种稻)的浮游植物和环境因子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18种,对照组鉴定出5门24种,试验组的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势种11种,集中于绿藻门和硅藻门,对照组优势种13种,集中于蓝藻门和硅藻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lef指数分析表明,稻鲤模式浮游植物多样性低于单种稻模式;试验组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硝酸盐、总氮、CO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稻田养鲤可改善稻田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质。  相似文献   

17.
在使用30%鱼粉的基础上,分别添加27%豆粕、24%花生粕、24%棉粕、31%菜粕,以一高鱼粉组(含鱼粉46%)和商品饲料作参照,挑选初均重(0.60±0.02)g凡纳滨对虾,在室内养殖系统中饲养8周后,比较4种植物蛋白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豆粕组、花生粕组南美白对虾的生长性能与鱼粉组和商品饲料无显著差异(P>0.05);棉粕组对虾生长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与商品饲料差异不显著(P>0.05);菜粕组对虾生长最差,显著低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2)4种植物蛋白组与鱼粉组相比,对虾血清蛋白含量、血清PO活性、血清和肝胰腺的SOD活性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而菜粕组血清PO活性显著低于商品料和豆粕组(P<0.05);棉粕组肝胰腺CAT活性与菜粕组和商品饲料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商品饲料(P<0.05).(3)4种植物蛋白对对虾肌肉干物质、粗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菜粕组肌肉脂肪含量却较鱼粉组、豆粕组和棉粕组均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选择105只20周龄的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试验组A(基础饲粮+0.5%女贞子)、试验组B(基础饲粮+1.0%女贞子)和对照组(基础饲粮),每组设7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蛋鸡,预试期7 d,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女贞子对蛋鸡日采食量、日产蛋量、产蛋率和料蛋比影响差异显著(P<0.05).在整个试验期内,B组日采食量显著高于A组,但B组料蛋比显著低于A组,A组的日产蛋量和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A、B组TC、TG、HDL、LDL、ALT、AST均显著降低(P<0.05),而B组血清中IgG、IgA、IgM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女贞子能够提高蛋鸡生产性能和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新建蛋鸡场快速运转并减少投资成本,提高生产性能,本试验对不同饲养密度条件下蛋鸡成活率、体重和均匀度进行比较。试验选用966 750只蛋鸡,采用层叠笼养方式,分两个试验组,A组为低密度试验组,每笼养18只,B组为高密度试验组,每笼养28只,从成活率、体重、均匀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蛋鸡60日龄成活率和105日龄成活率,试验B组显著高于试验A组(P<0.05);第四周、第六周试验A组体重显著高于试验B组(P<0.05),第十四周试验B组体重显著高于试验A组(P<0.05),其余均差异不显著(P>0.05);各周均匀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通过比较不同饲养密度得知,蛋鸡的成活率、体重以及均匀度均受到影响,但高密度组可单一鸡舍一次性多育成39 000 只蛋鸡,从而实现了蛋鸡规模化养殖,达到减少成本提高利润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研究整个养殖周期地膜对虾养殖池浮游生物种类、数量及空间分布,探索浮游生物的时空差异。结果显示:整个养殖周期,浮游植物共8门46种,绿藻门15种,硅藻门9种,蓝藻门9种,隐藻门2种,裸藻门2种,黄藻门3种,甲藻门2种,金藻门4种。养殖前期优势种多为绿藻和硅藻;养殖中后期优势种多为蓝藻和绿藻;个体数量呈螺旋式上升,中期达最大,变化范围为3.01×107~1.45×108cell·L-1。浮游动物共4类28种,原生动物16种,轮虫类8种、桡足类2种,其他浮游幼虫2种。养殖前期优势种多为原生动物、轮虫类及桡足类;养殖中后期优势种多为原生动物和轮虫,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大,变化范围为0.49×103cell·L-1~10.4×103cell·L-1。浮游生物空间分布:垂直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水平区域分布差异显著(P0.05),且个体总数大小排序是:D区(中心区)C区(近中心区)B区(近边缘区)A区(池塘边缘区)。虾池浮游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和优势集中性指数均较低:浮游植物分别为1.69~1.76和0.36~0.44,浮游动物分别为1.39~1.46和0.3~0.34。浮游生物的时空差异间接体现了对虾地膜养殖池中水质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