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分析主要气象因子对夏玉米产量影响情况,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山东省枣庄市2011—2018年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度排序依次为:9月份气温(0.9562)>6—9月份气温(0.9449)>6月份气温(0.9312)>7月份气温(0.9283)>8月份气温(0.9157)>6—9月份光照时数(0.8578)>7月份光照时数(0.8393)>9月份光照时数(0.8283)>6月份光照时数(0.8212)>8月份光照时数(0.7803)>6—9月份降水量(0.7623)>9月份降水量(0.6783)>8月份降水量(0.6239)>6月份降水量(0.5842)>7月份降水量(0.5409)。气温是主要因子,其次是光照时数,最后是降水量,通过夏玉米产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灰色关联度分析,以期对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种植区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邢台地区夏玉米产量波动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和玉米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利用邢台地区17个气象站1971—2006年气象资料和1983—2006年夏玉米单产数据,对夏玉米生产潜力做出估算,以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气象产量,进行了气象要素和气象产量间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为24818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20437kg/hm^2,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1723kg/hm^2,分别是现实生产力的3.6倍、2.9倍、1.7倍,水分条件是限制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夏玉米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生产表现出气候脆弱性,生育期总降水量及总日照时数是年际间气象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生育期总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气象产量与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85;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序列气象因子中,气象产量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与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关,发育关键期光温条件对夏玉米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气象条件对泰安市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近39年来泰安市夏玉米产量和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条件之一是降水量,关键期为拔节期、抽雄期;影响夏玉米产量的气象因素之一是积温,关键期为拔节期、开花期、灌浆期;日照时数对夏玉米的产量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宁夏灌区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较差、≥10℃平均积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总日照等气象因子对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及产量有较大影响。其中,平均相对湿度及平均降水量对玉米生殖生长期的影响较为明显;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总日照等气象要素对玉米全生育期的生长影响非常重要。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日照越充分,玉米产量越高;降水量和相对湿度越大,玉米产量越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线性拟合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濉溪县1985—2014年共30年的夏玉米单产量与同期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濉溪县1985年以来,夏玉米产量趋于直线增长。气象波动指数为0.122 2,占产量变异系数的43.07%。气象因素是影响产量波动的主要因子之一。播种-幼苗期和雌穗分化-灌浆初期是气象因子影响的关键时段。气象产量与6月中旬雨日正相关,与6月下旬降水量负弱相关;与7月下旬、8月上旬平均气温负相关;与8月下旬温差正相关,降水量、雨日负相关,日照时数弱相关。高产栽培要预防和规避花期高温,抗旱除涝。  相似文献   

6.
庄河市玉米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及产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庄河市2004—2009年气象与产量资料,通过正交多项式回归方法对庄河市玉米生育期进行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夏季降水量是影响庄河市夏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对气象因子进行筛选,建立产量预测方程,其预测准确率达89.3%。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卫市1999—2018年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及沙坡头区玉米单产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法、SPSS软件等,分析影响沙坡头区玉米产量丰欠的气象要素,确定能综合评判玉米产量丰欠的气象因子,并对气象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和组合,得出影响玉米产量丰欠气象指标。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1旬的气象因子有4月下旬气温、9月上旬气温、6月上旬日照;影响玉米产量连续2旬的气象因子有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温;影响玉米产量连续3旬的气象因子有8月中旬至9月上旬气温。建立的1级、2级、3级评判玉米产量的气象指标准确率分别为75%、65%、55%。根据叠加原则,最终研究确定的评判沙坡头区玉米产量的丰欠指标,在判断气象条件对玉米生育利弊方面,其准确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卫1999-2018年旬平均气温、旬降水量、旬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及沙坡头区玉米单产资料,采用5年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法、spass软件等。通过分析影响沙坡头区玉米产量丰欠的气象要素,确定能综合评判玉米产量丰欠的气象因子,并对气象因子进行标准化处理和组合,得出影响玉米产量丰欠气象指标。结果表明:影响玉米产量1旬的气象因子有4月下旬气温、9月上旬气温、6月上旬日照;影响玉米产量连续2旬的气象因子有8月下旬至9月上旬气温;影响玉米产量连续3旬的气象因子有8月中旬至9月上旬气温。建立的1级、2级、3级评判玉米产量的气象指标准确率分别为75%、65%、55%。根据叠加原则,最终研究确定的评判沙坡头区玉米产量的丰欠指标,在判断气象条件对玉米生育利弊方面,其准确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9.
鲁西南2010年夏玉米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鲁西南2010年度夏玉米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分析,探讨了夏玉米主要发育期的有利、不利气象条件,找出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主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2010年鲁西南6、7月份降水量偏少,有利于夏玉米苗期根系生长,9月份降水量偏多,农田过湿对夏玉米后期生长不利;略偏高的气温对夏玉米生长十分有利;阴雨寡照对夏玉米后期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1990—2014年蠡县麻山药气象产量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HP滤波法、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对麻山药气象产量及其生育期与气象因子关系综合分析,利用spss软件建立麻山药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影响麻山药生长关键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日照和气温,其中4月下旬降水、6月下旬降水,8月上旬气温、8月下旬气温与麻山药生长呈正相关,9月中旬降水量和9月累计降水量呈负相关,日照对麻山药产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莱阳市1951—2015年夏玉米生育期(6月下旬—9月下旬)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以及产量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积分回归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莱阳市夏玉米全生育期光、温、水的气候倾向率,以及夏玉米生育期各旬光、温、水与玉米产量的相关关系,并确定夏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结果表明,1983—2013年是气候变化最剧烈的时段,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降水少、日照少;气象要素与夏玉米产量有一定的相关;1980—2015年因雨水减少,大部分年份气象要素不能满足夏玉米生长需求。夏玉米最适播种时期是6月7—13日。  相似文献   

12.
气候条件对沈阳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罗润生  王洪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12-5814
根据沈阳1980~2004年的农业气候资料及玉米生产状况,初步研究了光照、温度、水分对沈阳地区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沈阳地区玉米气象产量的主要指标,影响关键期在4月中旬~5月中旬和7月上旬~8月下旬,积温次之,影响关键期在7月上旬~8月下旬,光照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张家口地区近50年(1965-2014)的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近34年(1981-2014)玉米产量资料,研究了张家口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张家口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并在1986/1987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变化表现为年际间波动性大,存在稳定的9年左右变化周期。干旱具有明显变化特征,自气温发生突变后,夏季干旱的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干旱程度均有所增加。各县玉米产量变化与气候要素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降水是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玉米产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35年吴桥县夏玉米水分亏缺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自然降雨和有限灌溉条件下提高夏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利用1981—2015年吴桥气象数据和SIMETAW模型,分析黑龙港流域夏玉米全生育期及播种-出苗、出苗-拔节期、拔节-吐丝期和吐丝-成熟期4个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需水量、降水耦合度和水分亏缺指数(CWDI)的变化趋势,同时分析水分亏缺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近35年来夏玉米全生育期水分亏缺指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降水耦合度呈不显著上升趋势;需水量呈显著上升趋势。生育期延长是夏玉米需水量上升的主导因素,30年来生育期延长20多天;2)夏玉米全生育期干旱程度主要为无旱和轻旱,概率分别为51.43%和45.71%,播种-苗期和吐丝-成熟期水分亏缺指数最高;3)一般年份,夏玉米需水量与降水耦合度高,降水基本能满足夏玉米生产;水分亏缺严重的年份,应在吐丝-成熟期补灌1次。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全球气候正以变暖为主要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探究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制度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气象站点观测值的加权平均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黄淮海各省市地区1992—2013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农业气象站点多年长期观察的夏玉米-冬小麦物候数据,通过加权求平均,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冬小麦的生育期和茬口推移情况。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变化。同时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敏感性分析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的影响。【结果】1992—2013年来,黄淮海地区温度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降水总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区域差异显著。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种植模式发生明显改变: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存在缩短趋势,不同地区缩短2—5 d不等;夏玉米播种时间南部推迟而北部提前,收获时间总体呈现推迟趋势,整个黄淮海地区生育时长未发生明显变化。茬口时间因夏玉米-冬小麦生育期的推移呈现不同程度延长,造成了气候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黄淮海地区夏玉米-冬小麦单产呈显著上升趋势,多数省份达到显著水平。非线性敏感性分析表明,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基本表现为同时增产或同时减产的一致性。冬小麦产量受最低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南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减产明显,而北部河北省和西部河南省表现为增产。温度升高除对河南省夏玉米有增产作用外,其他省份夏玉米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温度升高的幅度不同和降水的区域性差异有关。降水量对夏玉米-冬小麦产量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总体上气候变暖对周年单产影响表现为北部增产,而南部减产,因而选择适宜早播且生育期长的夏玉米品种对保障周年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气候变暖背景下,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播种时间推迟,生育期缩短,夏玉米生育期北部延长而南部缩短,生育期的推移导致茬口时间延长,造成了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1992—2013年间夏玉米-冬小麦周年产量显著提高。温度升高和降水增加对产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整个区域平均来看升温使夏玉米减产,冬小麦增产;降水增加有利于黄淮海北部地区夏玉米的产量形成,对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则存在不利影响,而对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冬小麦的产量形成不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求黄淮海地区近20年气候变暖对夏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夏玉米的高产稳产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北、京津地区、河南、山东、安徽和江苏等地区进行区域研究,利用该地区近20年长期观察的气候数据和夏玉米生产数据以及历史产量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非线性多元回归等分析方法,明确气候因子(温度和降水)与夏玉米生育期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近20年间黄淮海大部分地区夏玉米生长季内区域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地区间差异。降水方面,该区东北部的京津-河北地区与山东降水量呈下降的趋势。与1990s相比,2000s河北和山东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天数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2 d和1 d,河南呈上升趋势,增加1 d;而生殖生长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4 d和2 d,河南下降1 d。全生育期天数有所增加,平均增加2 d和1 d。河南保持不变。利用F检验法分析审定品种和试验地玉米全生育期线性趋势一致性。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生育期和试验地玉米生育期变化呈现一致的趋势,说明品种的变化是影响夏玉米生育期的因子。采用线性偏回归测验法分析品种和气候因子对夏玉米生育期影响重要性。结果表明,气候因子是夏玉米生育期变化的主要因子,影响率占75.3%。黄淮海地区(除江苏外)夏玉米产量以增产为主。非线性分析表明,气温升高会导致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夏玉米产量上升,东南部地区各省份夏玉米的减产。降水对该地区干旱少雨的北部地区夏玉米产量有正效应,对湿润多雨的南部地区有负效应。此外,当GDD10上升时,黄淮海地区北部的河北与西部的河南的夏玉米产量会随着上升,而东部和南部的山东、安徽与江苏夏玉米产量将会下降;整个黄淮海地区,当GDD30上升时,会造成全地区夏玉米产量下降,且山东下降最为明显。【结论】黄淮海地区夏玉米的实际生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夏玉米对气候变暖是逐步适应,可以利用其适应潜力,通过选育生育期长和耐热的夏玉米品种和改进栽培措施来适应气候变暖,从而提高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评估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可能影响,利用河南省118个气象站196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光能资源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年际间下降趋势显著,平均每10a太阳辐射减少50.2MJ/m2,日照时数减少37.6h。热量条件稍有改善,播种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平均每10a提前2d;可生长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10a增加2.85d;适宜生长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增大;近50a夏玉米生育期大部分地区积温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以增加趋势为主,空间分布上豫西、豫西南减少显著,平均每10a减少20℃.d以上。降水年际间波动较大,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总体来看,光照资源减少,热量条件年际间波动性增大,降水时空分配更加不均,增加了多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了玉米生产的气候风险。应通过筛选品种、调整播期、改进生产措施等途径趋利避害,保障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以提高作物生产力,但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不同管理措施对夏玉米农田氮素利用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明确在未来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与氮肥种类对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以应对气候变化。【方法】利用DNDC模型预测未来不同情景下,秸秆还田和不同氮肥种类对关中地区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的影响。通过田间土壤温度、水分、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累积量试验数据的验证,DNDC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处理的作物产量和土壤氨挥发累积量。【结果】模拟和实测结果均表明,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秸秆还田会提高作物产量并促进土壤氨挥发,稳定性氮肥与普通尿素相比对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减少土壤氨挥发累积量。敏感性分析表明,作物产量与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均对施氮量最敏感。在RCP4.5排放情景下,单施稳定性氮肥(NF1)和单施尿素(NF2)分别在2050s—2090s和2070s—2090s产量显著降低,秸秆配施稳定性氮肥(SF1)和秸秆配施尿素(SF2)均在2050s—2090s产量显著升高;在RCP8.5排放情景下,单施稳定性氮肥(NF1)在2070s—2090s产量显著降低,单施尿素(NF2)产...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气候变化对豫东玉米(Zea mays L.)产量的影响,以河南省商丘市为研究区域,根据1991~2010年河南省商丘市气候变化和玉米产量资料,利用数学统计与Thomthwaite memoriae模型,结合未来气候预测结果定量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玉米产量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气温、降水量与极端温度为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候因子,降水过多及低温对玉米生产不利.河南省商丘市“暖温型”气候有利于玉米生产力的提高,“冷干型”气候对玉米生产最为不利.  相似文献   

20.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