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京市西山地区适地适树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三十年来的造林经验。普遍调查了二十多个造林树种在各种立地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折了各树种的生长与各立地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此为依据修改了西山林场的立地条件类型表,提出了新的方案,并为各立地类型组提出了适用造林树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树干解析,立地条件类型,经营措施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结合经济效益分析,得出了在黄河滩地这类立地条件下,新疆杨在生长量,出楮一等方面的均优于其它树种(如北京杨、青杨放小叶杨)的结论,并分析了不同经营措施以林木生长的影响,探讨了适宜造林密度和主伐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3.
结合3S技术,利用数量化理论Ⅰ,从土壤类型、土层厚度、海拔、坡向和坡度5个因子,对沿海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木麻黄在漳浦县的适生立地条件进行测定和分析,并把立地条件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表明:立地适宜等级以Ⅱ级为主,Ⅰ级次之,二者占总面积的91.30%,漳浦立地条件对木麻黄生长较适宜,为沿海防护林适地适树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远县杉木、马尾松产量转换立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研究安远县杉木、马尾松地位指数表、数量比地位指数表及立地分类的基础上,用蓄积量作为评价立地质量的指标.并根据数量化理论,以生态立地因子为依据,分析本县主要用材树种——杉木、马尾松在同一立地条件下地位指数的关系,结合蓄积量收获预估模型,预估杉木、马尾松的蓄积量,作为相同立地条件下杉木、马尾松生产潜力的估测值,进行多树种产量转换立地评价。为经营者根据立地条件选择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高的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森林立地质量评价和森林立地分类是造林、森林经营的基础。我国古代,在森林立地方面早有论述。林业生产中,森林立地,对造林、更新方法的确定;树种的选择以及地力的维持和改良等林业技术,极为重要。正确评价和管理森林立地,按树种适性造林就会使森林生产力达到最高或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塞罕坝主要立地类型针阔混交林树高曲线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位指数模型是一种有效、可用的评价林分立地生产力过程的方法,然而在多树种、多层次、林分结构复杂的混交林中,如何构建动态地位指数模型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混交林立地生产力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文运用华北暖温带针阔混交林不同树种348株优势木解析木数据(华北落叶松174株、白桦174株),对基于Bertalanfy-Richards模型、Hossfeld模型和Lundqvist-Korf模型的5种动态地位指数模型在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并运用线性几何回归方法建立了不同立地类型下混交林树种地位指数转换方程。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最优模型为基于Bertalanfy-Richards的模型,其指标评价值R2adj为0.948、Bias为0.088、RMSE为1.089;白桦最优模型为基于Lundqvist-Korf的模型,其指标评价值R2adj为0.966、Bais为0.066、RMSE为1.322;不同立地类型(低海拔阳坡、低海拔阴坡、高海拔阳坡、高海拔阴坡)华北落叶松和白桦立地指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7、0.81、0.84、0.91,表明模型拟合较好。经过验证表明,地位指数转换方程适用于不同立地类型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及生产力预测。   相似文献   

7.
兰考泡桐是淮北平原砂姜黑土直的主要造林树种。为了提高造林质量,提高林业经营与决策的科学水平,开展了该区兰考泡桐立地类型划分,立地质量评价及生长模型的研究。通过调查该立地上兰考泡桐的生长情况,应用数量化理论筛选该类土壤影响兰考泡桐生长的主导因子,划分了9个立地类型。应用Richards函数为导向曲线,以平均优势木胸径为评价指标,导出了地位指数模型,编制了数量化地位指数得分表,实现了有林地与无林地的统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荒漠化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树木适应生存的能力,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主要固沙造林树种的抗旱生理生态特性。通过试验分析,比较它们与土壤水分间的关系,了解其抗旱、固沙能力强弱,为选择适宜的固沙树种提供科学依据。树木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樟子松抗旱生理机能优于其它树种并有较旺盛的生长代谢活力,可作为干旱沙地主要造林树种;油松耐干旱瘠薄的生理生态特性虽比樟子松差,但优于其它阔叶树种;小青杨在丘间低地生长较为旺盛。  相似文献   

9.
杨树对溃疡病区域抗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陕西关中的杨陵及陕北的榆林两地建立试验地,对不同产地苗木进行带菌诱发试验和区域性栽植,研究了北京杨、陕林4号杨、毛白杨、69杨和新疆杨等杨树在不同区域性气候中的生长状况和对杨树溃疡病的抗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苗木来源不同,其带菌量不同,栽植后发病率也就不同;造林地区溃疡病菌存在量不同,即使苗木带菌量相同,其造林后发病率亦不同;不同树种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发病情况不同,同一树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感病程度也不相同,为选择适生的杨树品种造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长白山区10个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调查研究评价其立地质量。共调查了11个立地因子,划分了各立地因子的等级。选出了主导立地因子。应用数量化理论(Ⅰ)编制了主导立地因子得分表,并编制了主导立地因子百分得分表。两表都可以用来确定各因子对立地指数的贡献大小。实现了相同立地条件下红松、落叶松、樟子松三个树种之间的立地指数转化。按立地指数及林分密度进行了林分蓄积量预测。提出了速生丰产林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1.
杨树速生品种在辽北地区栽培往往出现冻害而影响生长,通过对辽北实验基地选育出的无性系生长和抗寒性的研究以及与当地主栽品种的比较,结果表明无性系的生长与抗寒性在无性系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从中选出4个较速生抗寒的无性系9207(Populus Liaohenica×xiaozhuanica’anzha’)、9205(Populus Liaohenica×P.euramericanacv.’N3930’)、9318(P.Liaoningensis×sp)、9317(P.Liaoningensis×sp)其高生长和抗寒性都高于亲本,有望取代当地主栽品种成为辽北地区新的速生杨树品种。  相似文献   

12.
姚志红 《北京农业》2012,(18):137-138
杨树是辽宁省的重要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可广泛用于生态防护林,农业防护林。本文浅析了杨树苗的扦插技术,以及扦插后的树苗管理,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以辽宁省喀左县五大河流两岸营造的赤峰-36杨材积每化顷定期平均生长量为基础应用Verhulst非线性微分的动态模型进行预测,建立了材积每化顷定期平均生长量预测模型。预测了9-15a赤峰-36杨每化顷定期平均生长量,从数量成熟及经济效果两方面确定最佳轮伐期为13a,这对提高经营水平,土地利用率经济效益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4.
天津滨海盐碱地耐盐杨树引种筛选及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方法,对盐碱地栽植的几种杨树的耐盐能力、年生长动态、株高、胸径及其生长速率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胡杨的生态适应性较强,其次是辽宁杨,毛白杨在排盐工程措施条件下也可以栽植。  相似文献   

15.
对辽宁西部地区河滩地高效林业生产技术进行研究,提出了速生丰产林农林互作、乔灌混交两种经营模式,并对其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立地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态学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樟子松人工林立地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热条件是樟子松生长的首要条件;土壤条件是樟子松高产稳产的先决条件。通过对气侯、土壤、海拔和樟子松生长等因子进行综合生态分类,把全省划分成6个立地类型:(1)辽东中山丘陵立地类型;(2)辽东半岛沿海丘陵立地类型;(3)中南部低丘平原立地类型;(4)辽西北风沙地立地类型;(5)西部低山丘陵立地类型;(6)辽西走廊沿海丘陵平原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17.
文县杨是分布于文县西北部海拔1100~1900米地带的优良乡土树种,它的形态特征稳定,与相近种系有显著区别。作者经过几年研究,鉴定为杨属植物一新种。文县杨生长快,干形通直圆满,尖削度小,5年生树高可达11.5m,胸径19.4cm,材积0.104m~3;树龄29年的伐倒木,主干长20m,小头直径40cm,材积3.843m~3。它繁殖简单易活,侧根发达,固土能力强,且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病虫能力,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是落实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和发展工业人工林的优良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8.
杨树溃疡病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杨树溃疡病菌为弱寄生菌,具潜伏侵染特性.因此,适地适树、培养壮苗健苗和保证造林后及时返苗成活是杨树溃疡病可持续控制的关键,其主要措施有:选用抗病树种,划定主要造林杨树种的抗病适生区和杨树主要栽植区溃疡病发生的危险等级( 重发区、常发区、偶发区、安全区) ,采用主要包括在造林中尽量减少水分损失,施用防病促生剂、诱导剂,根据造林地生态条件及经营强度分别采用带干、去梢、修侧枝及截干几种不同的造林方法等各种措施提高杨树的抗病性.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及病虫监测.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主要农作物产量、耕地面积及农业投入等数据对辽宁省2003—2010年耕地的碳源和碳汇进行了核算,运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和辽宁省统计年鉴中的行业能源消费量等数据,建立了行业能源消费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进而核算了2003—2010年辽宁省商服用地、住宅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源量,同时根据辽宁省2003—2010年土地利用面积核算了林地和草地的碳汇量。通过核算得出的数据分析发现:辽宁省碳源总量从2003年的9 276.91万t增长到2010年的11 471.15万t,增长幅度达23.75%,呈大幅增长的趋势,其中工矿仓储用地的碳源量占总碳源量的比重最高,2010年比重达77.59%,其次分别是耕地、住宅用地、商服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辽宁省地均碳排放量由2003年的6.25 t/hm2增长到2010年的7.73 t/hm2。辽宁省2003—2010年碳吸收量呈小幅变化,从2003年的3 294.38万t减少到2010年的3 288.69万t。  相似文献   

20.
基因组SSR与EST-SSR标记在杨树不同种间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基因组SSR与EST-SSR标记在杨树不同种间的遗传差异,采用两种SSR标记技术对来自5个杨树不同派间不同种的15份材料进行了遗传分析,并对两种不同标记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EST-SSR标记相比基因组SSR在杨树不同种间具有更好的通用性,而且EST-SSR位点整体揭示的遗传多样度高于基因组SSR位点;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