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川农麦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烯效唑(S3307)(0、5、10、20、40mg/L)拌种对不同播期小麦前期生长及后期抗(避)冷效应的影响,并对S3307拌种前期控旺,后期抗(避)冷进而增粒增产的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S3307拌种对小麦前期生长具有控上促下、控前促后的效应;S3307促进了三叶到拔节体内N素含量的增加,降低了C/N值;S3307拌种使小麦生长物候期延迟,利于四分体与开花期避开低温危害,且提高了四分体与寒潮期幼穗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力,降低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冷性;S3307拌种延迟了幼穗分化各阶段的起始时间,使小麦拔节期明显推迟;S3307拌种提高了穗粒数,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2.
陆地棉萌发至幼苗期抗冷性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低温胁迫是影响棉花正常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对棉花种质进行合理的抗冷性鉴定,可以为棉花的抗冷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进而为棉花抗冷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利用4个抗冷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系),设置0、4、10和15℃不同温度处理7 d,然后在正常条件(28℃,光照/黑暗,14 h/10 h)恢复生长7 d,筛选适合棉花萌发期进行抗冷性鉴定的低温条件;然后对4个品种(系)进行0℃低温处理1、2、3、4、5、6和7 d,恢复正常生长7 d,筛选萌发期抗冷性鉴定0℃低温处理的天数。对于芽期的抗冷性鉴定,选用抗冷性差异显著的2个陆地棉材料进行4℃低温处理0、1、2、3、4、5、6和7 d,筛选适用于芽期抗冷鉴定的低温处理的天数。将47个陆地棉材料(子叶期)进行4℃处理24 h,恢复正常生长7 d后调查冷害指数,鉴定棉花子叶期的抗冷性。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试剂盒测定芽期和子叶期低温胁迫后的生化指标。【结果】通过对棉花不同时期,包括萌发期、芽期和子叶期进行不同低温胁迫条件的筛选,最终初步建立了适合棉花不同时期的抗冷性鉴定标准。0℃处理4 d,恢复正常生长7 d的相对子叶平展率可以作为萌发期的抗冷鉴定指标;4℃处理5 d,恢复正常生长的7 d的子叶平展率可以作为芽期的抗冷鉴定指标;4℃处理24 h,恢复正常生长的7 d的抗冷指数可以作为子叶期的抗冷鉴定指标。抗冷材料豫2067芽的SOD酶活和POD酶活均在低温处理前期呈上调趋势,之后下降至趋于平稳,而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芽的两种酶在低温处理前期迅速下降,然后上调后趋于平稳;2个材料芽的CAT酶活性在低温处理早期均先上升后下降,在冷处理后期抗冷材料豫2067的CAT酶活一直高于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2个材料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冷处理早期比较接近,在冷处理后期抗冷材料豫2067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高于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4℃低温处理子叶期棉苗24 h后,抗冷材料豫2067子叶的SOD酶活力、POD酶活力、CAT酶活力均下降,而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的3种酶活力均上升,抗冷材料子叶中可溶性蛋白上升,冷敏感材料中的可溶性蛋白下降。【结论】棉花不同的生育时期应有相应的抗冷性鉴定标准,不同材料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性鉴定标准具有差异性。推测棉花芽期抗冷性与酶活力有关。子叶期抗冷性与3种抗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浓度脱落酸对大白菜抗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浓度脱落酸(ABA)处理4个大白菜品种,测定了低温胁迫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用0.01μmol/L ABA处理,幼苗期植株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上升,植株的抗冷性提高,综合评价效果较好。另外,外源ABA处理在品种上存在差异,对抗冷性强的品种效果明显。试验表明,0.01μmol/L ABA处理对大白菜抗冷性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外源ABA对番茄苗期和开花期抗冷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不同浓度的ABA处理低温胁迫下番茄幼苗期和开花期的植株 ,测定低温胁迫下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 15 0 μg·g-1ABA处理 ,幼苗期植株叶绿素含量增加 36 5 % ,开花期增加 2 1 6 % ;SOD、POD酶活性幼苗期分别增加 2 7 3 %、 2 4 3% ;开花期分别增加 30 9%、 13 5 % ;可溶性糖含量幼苗期增加 93 6 % ,开花期增加 5 1 7% ;Pro含量幼苗期增加 16 2 5 % ;开花期增加 2 7 3 %。植株的抗冷性提高 ,综合评价效果好 ;5 0~ 10 0 μg·g-1处理对番茄抗冷性有一定的作用 ;另外 ,外源ABA处理在品种上有差异 ,对抗冷性强的品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根施不同浓度甜菜碱对水稻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浓度(2、4、8、16和32 mmol·L-1)的甜菜碱(glycine betaine)溶液根施48 h对水稻(Oryza sativa L. cv. R239)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浓度处理均可提高幼苗的抗冷性,表现为提高了水稻幼苗的存活率,增加了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减缓相对质膜透性和削弱了丙二醛含量的积累.并在0到16 mmol·L-1浓度范围内其抗冷性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32 mmol·L-1处理的幼苗表现出一定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水杨酸诱导非洲菊不同基因型的抗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非洲菊冷敏感程度不同的两个基因型WR6(冷敏感)和YR6(较抗冷)的幼苗进行了不同浓度(100、300和500 mg/ L)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预处理,低温胁迫(10±1 ℃)2 d,常温恢复(25 ℃)4 d,测定并比较了该过程中叶片细胞活力、抗氧化酶系活性、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YR6基因型具有比WR6高的抗氧化酶系活力和强的渗透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抗冷性;SA预处理提高了低温胁迫下两基因型的细胞活力,提高抗氧化酶系的活力,降低了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从而提高抗冷性;SA诱导非洲菊抗冷性的最佳浓度是300×10-6.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对茄子抗冷性相关的VA菌根,从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37份根际土样中分离得到302个VA菌根菌单孢,将其接种茄子并进行8℃低温处理,根据茄子幼苗在低温下的冷害指数进行抗冷性初步筛选,得到6个侵染率较高的抗冷性菌株,分别定名为G.sp1,G.sp2,G.sp3,G.sp4,G.sp5,G.sp6。其中G.sp2菌株的抗冷性明显优于其它菌株,为强抗冷性菌株。对接种6个不同菌株的茄子品种CN18苗期的电解质的外渗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等保护酶的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表明6个不同菌株均能保护细胞膜结构,改善其的生理代谢,提高其的抗冷性。用G.sp2菌株接种6个不同的茄子品种分别测定了侵染率和冷害指数及电解质外渗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G.sp2菌株对不同的茄子品种都有较高的侵染率,并能显著增强不同品种茄子的抗冷性,为强的抗冷性菌株。  相似文献   

8.
研究Ca2 和钙调素(CaM)拮抗剂W 7[N-(6-am inohexyl)-5-chloro-1-naphthalene su lfonam ide]对辣椒幼苗抗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a2 浸种处理显著降低了低温胁迫下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提高了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而W 7浸种处理显著提高了低温胁迫下辣椒幼苗叶片电解质渗透率和MDA含量,降低了SOD、P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的含量,说明Ca2 .CaM信使系统在辣椒幼苗抗冷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高粱抗冷性研究中,一些学者很早就发现高粱组织中某些生化物质含量与抗冷性有关,并将它们作为衡量品种抗冷性强弱的指标,如种子干胚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电解质渗透率等。但是涉及高粱籽粒主要成分与抗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很少。另外,近年来有关某些作物如小麦、水稻和大麦等在低温下可大量积累游离脯氨酸的报道颇多,还查明这些作物的抗冷性与脯氨酸累积有一定的联系。然而,高粱在低温条件下脯氨酸含最如何变化现仍不清楚。本文拟探讨高粱籽粒主要成分与苗期和灌浆期抗冷性的关系,以及高粱苗期抗冷性与幼苗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6-苄基腺嘌呤(6-BA)和胆固醇配合处理水稻种子,可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提高冷害水稻幼苗的膜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降低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脯氨酸及ATP含量,增强水稻幼苗的抗冷性.6-BA和胆固醇配合施用对促进水稻幼苗生长和增强抗冷性的效果优于胆固醇单独处理,但比6-BA单独施用效果稍差.  相似文献   

11.
烯效唑(S_(3307))浸种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生长调节剂S3307处理对黄瓜幼苗抗盐胁迫的生理生化机制,用不同浓度的S3307浸种对盐胁迫下津春3号黄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非盐胁迫相比,在50 mmol/L的NaCl胁迫下,用S3307不同浓度浸种的黄瓜幼苗株高降低,叶面积变小,根冠比增加,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下降缓慢。其中20μg/L抗盐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烯效唑(S3307)对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京亚和夕阳红葡萄为试材,用不同浓度S3307喷施果穗,研究S3307对葡萄果实着色及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3307显著促进葡萄果皮花色素含量增加,使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有机酸含量下降,提高糖酸比,维生素C含量升高。这说明S3307有促进葡萄果实着色作用,并能改善果实品质,因此在生产上有一定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表明,花色素含量与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机酸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氮肥施用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氮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小麦植株氮含量、积累和利用有显著影响。烯效唑 (S3307)和GA3处理均能增加植株的氮含量,二者又以GA3处理的效果更为明显。S3307和GA3混合使用能明显提高各生育期的氮含量。植株氮含量在基因型之间差异显著,孕穗期叶片和茎杆扬麦5号显著高于浙农大941,而成熟期则以浙农大941较高。S3307由于抑制干物质合成而减少了氮的积累,而GA3则增加氮的积累并减轻S3307的抑制作用。氮利用效率(NUE)和氮效率比(NER)在基因型和不同植物生长剂处理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扬麦5号的NUE和NER高于浙农大941。与S3307或GA3单独使用相比,两种生长调节剂混合应用显著增加了NUE和NE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大豆叶片和籽粒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从源库理论的角度挖掘调节剂增产的作用机理,为调节剂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13年和2014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进行。以合丰50和垦丰16为材料,在始花期(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喷施调节剂后30 d开始第一次取样,以后每隔5 d取样一次,共取样5次。测定叶片和籽粒中蔗糖、淀粉、果糖含量及叶片中转化酶、蔗糖磷酸合酶(SPS)和蔗糖合酶(SS)活性。大豆成熟期测产。【结果】籽粒建成初期(喷施调节剂后30—35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呈上升趋势,说明更多的碳水化合物用于籽粒的建成。籽粒建成中期(喷施调节剂后35—45 d),S3307的叶片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S3307和DTA-6的籽粒蔗糖和果糖含量普遍高于CK,为籽粒灌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籽粒建成后期(喷施调节剂后50 d),S3307和DTA-6的叶片蔗糖含量达到最大,且与CK差异显著,S3307的叶片淀粉含量高于CK,DTA-6的叶片果糖含量高于CK;S3307和DTA-6显著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含量,S3307同时提高了2个品种籽粒果糖含量,而DTA-6降低了合丰50籽粒果糖含量;S3307和DTA-6提高了合丰50籽粒淀粉含量,降低了垦丰16籽粒淀粉含量,说明调节剂对不同的大豆品种调控效果存在差异。调节剂增加叶片蔗糖含量的同时,S3307和DTA-6提高了叶片SPS和SS活性;在多数测定时期内,显著降低了叶片转化酶活性。S3307和DTA-6协调了源库系统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动态平衡。与清水对照(H-CK和K-CK)相比,调节剂处理H-S、H-D和K-S、K-D两年平均增产为20.07%、14.57%和10.54%、10.95%,增产极显著。相关分析得出,叶片蔗糖含量与叶片SPS、SS活性和淀粉含量呈正相关(0.893**、0.888**和0.981**),与叶片转化酶活性和果糖含量呈负相关(-0.872和-0.862);同时与籽粒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成正相关(0.918**、0.832和0.810)。由此可知,蔗糖是碳水化合物代谢的中心枢纽。【结论】S3307和DTA-6通过提高源端叶片SPS和SS活性,降低叶片转化酶活性,调控了不同大豆品种源库碳水化合物的生理代谢,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中S3307的作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化学调控剂对马铃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3种化学调控剂均能促进马铃薯横向生长,抑制纵向生长,且能提高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作用效果依次为稀效唑、多效唑、壮丰安。3种调控剂可大幅度提高马铃薯产量,稀效唑提高幅度最大,为3012%;多效唑次之,为2400%;壮丰安为1542%。考虑到多效唑的残留问题以及对后茬作物的影响,马铃薯栽培中首选化学调控剂应为稀效唑。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幼苗期淹水胁迫及喷施烯效唑( S3307)对小豆( Vigna angularis)根系生理代谢和产量的影响,以龙小豆4号和天津红为材料,盆栽条件下,苗期预喷施S3307,然后进行连续淹水5 d处理,测定淹水后小豆根系活性氧物质的积累、膜脂过氧化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及小豆产量。结果表明,幼苗期淹水胁迫引起小豆根系H2O2和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显著提高;淹水胁迫3~5 d导致龙小豆4号单盆产量显著降低4.77%~8.40%,天津红单盆产量显著降低5.59%~9.91%。喷施S3307具有抵御淹水胁迫的作用,能有效增加小豆根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H2O2和MDA含量,显著提高SOD、POD和CAT活性并降低SOD/CAT比值。喷施S3307使淹水4 d的龙小豆4号产量显著提高2.85%,使天津红产量显著提高5.29%。综上,淹水胁迫下,不同品种小豆根系在活性氧物质积累、膜质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等方面的生理响应存在显著差异;喷施S3307能够有效缓解淹水胁迫对小豆生理和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小豆苗期抵御淹水胁迫的生理机制及提高淹水胁迫下小豆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荚是为大豆籽粒发育过程中提供同化物的暂存源器官。大豆荚脱落率高是制约大豆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化学控制技术提高大豆产量的内在机制,通过研究叶面喷施2种调节剂对大豆荚生理代谢及离区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AC)表达的影响,为大豆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豆品种抗线6号(Glycine max)为材料,在R1期叶面喷施60 mg·L-1促进型调节剂2-N,N-二乙氨基乙基己酸酯(DTA-6)和50 mg·L-1延缓型调节剂烯效唑(S3307),以喷施清水为空白对照,于喷药后35、42、49和56 d选取处理和对照中的大豆豆荚,测定荚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丙二醛(MDA)、过氧化物酶(POD)、脱落纤维素酶(AC)等生理指标。喷药后第5天用剪刀剥取同一处理大豆荚基部与茎相连离层区组织,采用RT-PCR方法测定脱落纤维素酶基因(GmAC)的表达量。【结果】除喷DTA-6后35 d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高于对照外,其余取样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显著降低了荚中可溶性糖含量。在喷药后35-49 d,DTA-6和S3307处理荚皮中蔗糖含量低于对照,而在喷药后56 d高于对照。除喷S3307后42 d处理的淀粉含量低于对照外,其余时期DTA-6和S3307处理均增加了荚皮中淀粉含量。在喷药后35、49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降低了荚皮中MDA含量。在喷药后35、42和56 d DTA-6和S3307处理提高了荚皮中POD活性。S3307处理在喷药后35、49和56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在喷药后42-49 d降低了荚皮中AC活性。DTA-6处理下调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而S3307处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上调。DTA-6和S3307处理均有效地改善了大豆单株荚数、荚粒数、百粒重等产量性状,2012年和2013年产量分别比对照高6.23%、1.41%和4.83%、5.30%。【结论】DTA-6和S3307处理有利于大豆荚皮中同化物的转运和积累,提高保护酶活性,减少膜脂质过氧化产物,降低了荚脱落关键酶活性,2种处理均有利于大豆荚的建成,并最终提高了大豆产量,其中,以DTA-6处理大豆离区GmAC的表达量下调,DTA-6处理调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淹水胁迫对初花期(R1)大豆叶片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A-GSH)循环的影响及烯效唑(uniconazole,S3307)的调控效应,为提高大豆耐涝性及烯效唑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盆栽场,以耐涝品种垦丰14和涝渍敏感品种垦丰16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待植株生长至R1期时叶片喷施S3307(浓度为50 mg·L-1,喷施量为225 L·hm-2),喷施5 d后开始淹水胁迫处理,分别于淹水后0 d(R1+5)、5 d(R1+10)和恢复正常水分处理5 d(R1+15)后进行取样,以2个品种大豆正常水分管理为对照组(CK)、淹水胁迫处理(W)和淹水胁迫处理+S3307(W+S)为处理组,分别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对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淹水胁迫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MDA)、活性氧(ROS)和AsA-GSH循环系统中非酶抗氧化剂(AsA、DHA、GSH和GSSG)和关键酶(APX、GR、MDHAR和DHAR)的影响及S3307的缓解效应。【结果】R1期,淹水胁迫R1+5时,与CK相比,喷施S3307降低了垦丰14和垦丰16叶片内MDA、$\mathop{{O}}_{2}^{{\mathop{}_{\ ·}^{-}}}$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同时提高了AsA-GSH循环中非酶抗氧化剂和关键酶含量,以维持ROS平衡,促进2种大豆品种的生长发育。淹水胁迫R1+10时,W处理增加了垦丰14和垦丰16 2个大豆品种叶片内MDA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40.02%和37.53%,并加速了ROS($\mathop{{O}}_{2}^{{\mathop{}_{\ ·}^{-}}}$和H2O2)的积累,淹水胁迫下2个品种$\mathop{{O}}_{2}^{{\mathop{}_{\ ·}^{-}}}$产生速率分别较CK显著增加60.29%和27.77%,H2O2含量分别较CK显著增加49.45%和43.40%,且涝渍敏感品种垦丰16的受害程度大于耐涝品种垦丰14,同时,在淹水胁迫下,2个品种叶片内的抗氧化物质和关键酶活性均有所提高,以适应淹水胁迫所产生的应激反应。叶面喷施S3307后,W+S处理可进一步提高2个大豆品种淹水胁迫下抗氧化物质(AsA、GSH)、氧化还原物质(DHA、GSSG)及总抗坏血酸(AsA+DHA)和总谷胱甘肽(GSH+GSSG)含量,并提高抗氧化酶(APX、GR、MDHAR、DHAR)活性,降低叶片MDA含量,抑制ROS积累,减少淹水胁迫对膜系统造成的伤害。恢复正常水分处理5 d(R1+15)后,2个品种W处理的上述指标均有所降低,但W+S处理能维持大豆叶片内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质含量,加速清除MDA和ROS的过度积累,促进淹水胁迫下大豆叶片内AsA-GSH循环运转,进而促进大豆品种叶片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淹水胁迫对大豆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ROS积累及AsA-GSH循环中关键酶活性和非酶抗氧化剂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喷施S3307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关键酶活性,提高抗氧化能力,减缓淹水胁迫所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螺旋藻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与其抗寒性之间的关系,该文采用磺基水杨酸法测定了低温下鄂尔多斯高原碱湖的钝顶螺旋藻S1、引进的钝顶螺旋藻S3和极大螺旋藻S4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可引起螺旋藻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大量积累,平均含量S1>S3>S4。经低温锻炼或ABA预处理可增加细胞内游离脯氨酸含量,从而提高螺旋藻的抗寒性,但这种作用对抗寒性强的S1的效果大于冷敏感种S3和S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