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齐穗30d温度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8个水稻品种多年、多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表明:齐穗后30天是稻米品质形成的主要时段。其米质与最张米质相比,变化幅度不超过10%;齐一30天不仅基本决定了综合米质的形成,而且对某些权重较大的单一性状(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的形成亦然。  相似文献   

2.
稻米胶稠度与结实期温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多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进行多试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模拟试验结果表明,齐穗后20d内的日均温度是结实期温度对稻米胶稠度影响的主要时段。对稻米胶稠度与齐穗后20d温度关系的回归分析可知,稻米胶稠度随该时段温度的变化呈直线和抛物线型两种趋势,且这种趋势类型的形成与品种的熟性有关,并与品种对温度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和最适温度范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与结实期齐穗后20天温度间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进行多试点、多播期和人工气候箱拉温试验,结果表明,齐穗后20d内温度是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关键因子。通过对直链淀粉与齐穗后20d内温度的回归分析,得出中籼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与齐穗后20d内的温度呈舅物线型关系,而粳稻品种则呈直线型关系。此外,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对温度的敏感性因品种的不同也具有差异性,这可能与齐穗后20d的温度及品种的熟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杂交中稻汕优63再生芽幼穗分化系统观察的结果表明,再生芽的幼穗分化始于头季稻齐德后15d.分化率日增8%,至齐穗后46d结束.幼穗发育平均历时32d.其中花粉母细胞形成规和Ⅰ,Ⅱ次枝梗分化所需的时间最长,花粉完成期最短.不同节位的芽在幼穗发育各过程和穗长、穗粒数及成穗率存在明显差异.再生稻的叶枕距和幼穗长与幼穗发育后期进程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再生稻穗发育后期进程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5.
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稻米品质动态变化及温度影响效应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采 用大田多播期分 段取样方法,对多个 不同类型 水稻品种 灌浆结实 过程中稻米 品质的动 态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人工控温试验分析了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 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⒚结果表明,灌浆结实过程中稻米品质形成变化的主要阶段是中期和前 期,而 不是贯穿全灌浆结实期的始终,温度对其影响的关键时段是在齐穗 20 d 内,并对此 后阶段的米质变化产生延续效应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优质稻“昌米011”5个不同收获期与碾米品质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齐穗后30 ̄40天是优质稻“昌米011”的最适收获期。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最高,碾米品质最好,商品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水稻籽灌浆过程中稻米品质动态变化及温度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多播期分段取样方法,对多个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灌浆结实过程中稻米品质的动态变化牲进行了探讨,并结合人工控温试验分析了灌浆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态效应。结果表明,灌浆结实过程中稻米品质形成变化的主要阶段是中期和前期,而不是费穿全灌结实期的始终,温度对其影响的着急是在齐穗20d内,并对此后阶段的米质变化产生延续效应。  相似文献   

8.
4PU-30对水稻后期衰老和再生芽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汕优149为材料,研究了4PU-30对杂交水稻后期衰老和再生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齐穗后10d喷4PU-30能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减少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积累,降低细胞膜透性,使叶片SOD酶活性下降变慢。同时,4PU-30能增强水稻根系活力,增加头季产量和茎秆物质积累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3%和4.15%,促进再生芽生长,提高活芽率,对下部节位芽的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杂交中稻汕优63再生芽幼穗分系统观察的结果表明,再生芽的幼穗分化始于头季稻齐穗后15d,分化率日增8%,至齐穗后46d结束,幼穗发育平均历时32d,其中花粉母细胞形成期和I,Ⅱ次枝梗分化所需的时间最长,花粉完成期最短。不同节位的芽在幼穗发育各过程和穗长,穗粒数及成穗率存在明显差异,再生稻的叶枕距和穗幼穗发育后期进程存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判断再生稻穗发育后期进程的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稻米粒重形成规律与结实期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品种,多播期的试验结果表明,粒重形成的动态过程可用二次曲线模型来表征,且齐穗后20d内是粒重形成及其温度影响的主要时段;温度对粒重有效积累天数及速率的影响存在相互补偿作用,在补偿作用达到平衡时粒重达最大值,此时温度为粒重积累的适宜温度;结实期高(低)温一般要经历9~12d的连续作用才能看出其效果,并在以后时间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4个不同品质粳稻为材料,对强、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变化及与子粒后期灌浆速率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主要集中在抽穗后的5~15d和15~30d,其它时期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不同品质粳稻强势粒垩白形成的变化过程差异较大;弱势粒垩白形成的动态过程集中在抽穗后的10~35d和35~40d,以后垩白度的变化不大,但品质优的品种弱势粒在抽穗后35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品质差的在抽穗后40d达到成熟时的稻米垩白度。不同品质的粳稻品种无论强势粒还是弱势粒最终垩白度形成期与子粒灌浆终止期是一致的,具有完全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稻米垩白受水稻齐穗后15d内的温度状况影响较大。通过对不同处理下稻米胚乳横断面的电镜观察及精米容重测定可以看出,齐穗后高温下形成的稻米,其精米容重偏低,胚乳淀粉粒结构疏松,其外观上表现为垩白较大。这就意味着高温影响籽粒充实是形成垩白的主要症结所在。对齐穗后高低温处理下水稻籽粒灌浆动态测定及田间分期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影响籽粒充实的途径是显著地缩短灌浆期。垩白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库源协调。  相似文献   

13.
抽穗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抽穗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阐明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机理及其时段效应。【方法】选用耐热性不同的两个水稻品系,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抽穗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试验,研究抽穗结实期高温对稻米外观品质、加工品质、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RVA特征谱、Mg/ K及籽粒的淀粉粒结构的影响。【结果】抽穗结实期高温使两品系稻米长宽比变小,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增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胶稠度降低;淀粉RVA谱特征值崩解值降低,冷胶粘度、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升高,峰值时间延长,Mg、K含量增加,Mg/K比值降低;淀粉粒扫描电镜显示,高温条件下,淀粉粒间结合较为疏松,籽粒内大多以单个淀粉粒的形式存在,折光率下降,胚乳透明度降低,导致垩白形成。相同处理条件下,耐热品系996稻米品质受高温影响低于热敏感品系4628。抽穗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以始穗后8—14 d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其次为始穗后15—21 d、1—7 d、始穗后22—28 d影响较小。【结论】始穗后8—21 d是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的关键时期,对稻米品质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而结实后期(始穗22 d后)环境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4.
结实期温度对稻米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多年、多播期、多品种结实期分段取样和人工气候箱控温试验,结果表明,水稻齐穗后20d内是稻米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及其对环境因素影响反应的主要和敏感时段;粒重和整精米率有效积累天数和积累速率对结实期温度影响的反应存在相互补偿作用,并据此估算出粒重形成的适宜温度指标为:籼稻24.14~25.50℃,粳稻23.65~24.83℃;整精米率形成的适宜温度指标为:籼稻23.11~24.65℃,粳稻21.61~23.48℃;结实期温度对粒重和整精米率形成的影响效果存在累积延续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强化栽培对水稻后期群体质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相似文献   

16.
选用寒地穗重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穗数型高产品种龙稻11号与优质品种龙稻18号为试验材料,盆栽条件下通过灌浆成熟期喷施硫酸镁和齐穗期增施氮肥处理及对照处理,系统比较根外喷施硫酸镁对水稻淀粉品质性状、叶片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基因转录表达量及根系活力变化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成熟期喷施硫酸镁显著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而齐穗期增施氮肥处理使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而降低蒸煮食味品质,硫酸镁处理通过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稻米黏性和食味品质;灌浆成熟期喷施硫酸镁或齐穗期增施氮肥均显著提高灌浆成熟期叶片全氮含量和叶绿素含量以及灌浆各时期叶片Rubisco亚基基因转录表达量,增强水稻根系活力,促进根系氮素吸收,调控灌浆不同时期叶片和籽粒GS活性,但喷施硫酸镁效果显著优于增施氮肥;叶片全氮含量与GS活性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叶绿素含量、伤流液含氮化合物总量及Rubisco各亚基基因mRNA表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减氮同时在灌浆成熟期根外喷施硫酸镁是提高水稻产量和蒸煮食味品质的有效途径,研究为阐明根外喷施硫酸镁对水稻淀粉品质形成的影响和提高优质绿色水稻栽培技术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采用几种生物统计方法,根据分期播种试验测定的稻米蛋白质与赖氨酸含量及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对金早系列水稻品种稻米营养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蛋白质和赖氨酸所要求的气象条件不同.影响蛋白质形成的综合气候关键期是抽穗后10-20d,主导气象因子是日平均温度;而抽穗后1-10d是影响赖氨酸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主导因子是气温日较差.并找出影响稻米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的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南方双季稻区晚季灌浆期温光资源对不同类型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为适应性双季晚粳稻品种的筛选与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年在浙江富阳和温州两地开展,以当地主栽3个籼稻品种为对照,根据专家推荐选择20个候选粳型品种(包括10个常规粳稻、3个杂交粳稻和7个籼粳杂交稻),评估和研究灌浆期温光条件差异对晚粳稻品质的影响。【结果】(1)基于稻米品质特征聚类,晚籼稻因其特有的长宽比(3.18)与直链淀粉含量(19.40%)归属一类;相比晚籼稻,大部分杂粳型水稻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和食味值分别升高了4.31%—5.28%、6.51%—9.33%、25.83%—28.34%、-1.81%—4.27%、11.62%—50.85%和2.31%—2.85%,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则降低了20.98%—28.14%和1.16%—14.85%,表现出明显的米质提升;常规粳稻品种的米质表现则出现分离,部分源于苏南和嘉兴的常规粳稻(4个)与杂交粳类似,同属于米质提升一类;而部分源于江苏、上海的常规粳稻品种(6个)因其在晚季中相对较差的米质表现(高垩白度、垩白粒率和蛋白质含量)归属一类;(2)晚稻灌浆期稻米品质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气候因子对水稻品质的作用主要以齐穗后10—20 d为主;加工品质(糙米率)与日均辐射(R:-0.40— -0.19,P<0.05)和昼夜温差(R:-0.45— -0.28,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日最低温度(R:0.24—0.53,P<0.05)和降雨量(R:0.38—0.45,P<0.05)呈正相关关系;灌浆期降雨增多以及夜间温度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垩白率和垩白粒率(R:-0.37— -0.16,P<0.05;R:-0.43— -0.12,P<0.05),从而降低稻米外观品质,同时夜间温度和降雨与食味值呈负相关关系(R:-0.37— -0.16,P<0.05;R:-0.43— -0.12,P<0.05);双季晚稻灌浆期最高温度与稻米食味值成正相关(R=0.37,P<0.05),日最低温度则与稻米蛋白质含量(R=0.19,P<0.05)和垩白度(R=0.16,P<0.05)及垩白粒率(R=0.12,P<0.05)成正相关。【结论】齐穗后10—20 d是气候因子调控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品种米质优化,应着重于优质粳稻基因与当地适应性籼稻基因的融合,选择杂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杂交粳稻)相比常规粳稻更可靠便捷,常规粳稻品种在引进应用时则应考虑育种来源地及其生态适应性,南方稻区优质常规粳稻仍需结合当地气候条件进行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