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22±1)℃下抽取体质量为95.0~ 105.0 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as体腔液,制备体腔液及体腔细胞溶解上清液(CLS),分别测定其酚氧化酶(PO)活性,检测分析不同刺激物(CaCl2、MgCl2、LPS、SDS、Trypsin和甲醇)对酚氧化酶原(proPO)系统的激活效果,并比较了不同规格仿刺参体腔液的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仿刺参体腔液中的PO活性个体差异较大,平均为(146.90±55.60)U,体腔液与不同激活剂作用后PO活性均无明显变化;CLS中的PO活性为31.82 U,其在100 mmol/L MgCl2作用后PO活性大幅度提高,proPO比活为43.9U,CLS与LPS、CaCl2和甲醇作用后PO活性无明显增加,与SDS和Trypsin作用后PO活性表现出一定的抑制.研究表明,仿刺参体腔液中的PO主要存在于体腔液中,CLS中的PO活性较低,proPO主要存在于体腔细胞中,可被Mg2+大幅度激活.52.4~68.5、20.7 ~24.4、4.9~5.6 g3种规格的仿刺参体腔液中的PO活性分别为(42.18±7.62)、(34.10±9.28)、(33.29±7.42)U,表明不同规格仿刺参体腔液中的PO活性存在一定差异,总体呈现随规格的增大PO活性增强的趋势,其中100 g左右的仿刺参与3个较小规格的仿刺参体腔液中的PO活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同一养殖池塘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为:小规格刺参的体腔细胞数和体腔液的溶细胞活性显著大于大规格刺参(P〈0.05);随着刺参的生长,小规格刺参的溶菌酶活性逐渐增加,但与中、大规格的刺参没有显著性差异;其他免疫指标包括吞噬杀伤、COP、ACP及NOS活性等都与体重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不同规格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活性虽有差别,但并不影响其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木聚糖酶添加量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体腔液酶活力的影响,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0、0.03%、0.06%、0.09%、0.12%和0.24%)的木聚糖酶制成6种等氮等能试验饲料,试验设6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体质量为(7.73±0.09)g的幼参50头,分别用6种饲料进行投喂,共进行56 d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幼参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且0.09%木聚糖酶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添加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木聚糖酶添加组幼参体壁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6%~0.24%木聚糖酶添加组幼参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6%~0.12%木聚糖酶添加组肠道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4%添加组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幼参体腔液中溶菌酶、过氧化氢酶、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均随木聚糖酶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06%~0.12%添加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显著提高刺参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体腔液酶活力,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折线回归分析得出,对平均体质量为(7.73±0.09)g的刺参,其饲料中木聚糖酶最适添加量为900 mg/kg。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混养日本囊对虾Penaeus japonicus的适宜搭配比例,通过在刺参养殖池塘围隔中进行日本囊对虾生态混养试验,比较了不同密度搭配比例下刺参(10、15 ind./m~2,湿体质量为6.05 g±3.15 g)与日本囊对虾(0、2、4、8 ind./m~2,湿体质量为0.89 g±0.36 g)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经过4个多月的混养试验,刺参生长状况与混养日本囊对虾的密度大小无显著相关性,混养日本囊对虾对主养品种刺参的生长无显著性影响(P0.05);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主要受自身养殖密度的影响,其密度越小,存活率越高,生长速度越快;与刺参混养的两个2 ind./m~2对虾密度组最终体质量(33.90、32.47 g),显著高于4 ind./m~2对虾密度组(25.48、25.16 g)和8 ind./m~2对虾密度组(20.29、21.63 g)(P0.05)。研究表明,综合分析产量与经济效益时,刺参搭配混养4 ind./m~2密度组的日本囊对虾经济效益最高,本研究结果可为参虾池塘生态混养模式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中品质优、资源广、价格廉的海泥替代物,用扇贝土和混合一定比例螺旋藻(1∶9)的黄土分别替代海泥,并搭配海带投喂平均体质量为0.35 g的刺参幼参,试验设海泥组、扇贝土组、黄土组,每组设3个重复,在室内水族玻璃缸中进行试验,每个缸中放80头幼参,饲养时间为56 d,养殖试验结束后,分别测定各组刺参的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的成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等均高于海泥组,而饲料系数略低于海泥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黄土组脏壁比、比肠重显著低于扇贝土组和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刺参肠道中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但两组与海泥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扇贝土组刺参体腔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显著高于黄土组(P0.05),且两组显著高于海泥组(P0.05);扇贝土组和黄土组刺参体腔液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高于海泥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扇贝土和混合螺旋藻的黄土均可作为新资源完全替代海泥饲料,且以扇贝土最优。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益生菌对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消化酶和免疫反应的影响,选择体质量为(10.77±0.07)g的健康幼参,随机分配到6个盛有20 L沙滤海水的聚乙烯养殖箱中,每箱放30头幼参,试验设对照组和益生菌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硝化菌),每组设3个平行,对照组每天投喂1次基础饵料(约为幼参体质量的4%)并添加蔗糖(基础饵料的70%),益生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每3 d向水体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和硝化菌制剂各1.8 g,养殖试验共进行6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养殖30、60 d时,益生菌组幼参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提高(P0.05);益生菌组幼参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但胰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益生菌组幼参的体腔细胞吞噬活力、体腔液和体腔细胞裂解液溶菌酶活力均显著增强(P0.05)。研究表明,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添加益生菌可促进幼参生长,提高消化酶活力和增强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混合益生菌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免疫反应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用添加梅奇酵母C14(浓度为1×10~5cells/g饲料)、红酵母H26(浓度为1×10~5cells/g饲料)和芽孢杆菌BC26(浓度为1×10~7cells/g饲料)的混合益生菌饲料,投喂体质量为(0.54 g±0.06 g)的幼参,记为益生菌组,并设只投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投喂4周和8周后,测定幼参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养4周时,益生菌组幼参体腔细胞吞噬活力和呼吸爆发,体腔液(CF)和体腔细胞裂解液(CLS)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除CF和CLS酚氧化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他免疫指标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4周时,益生菌组幼参CF、肠道和体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CF、CLS、肠道、呼吸树和体壁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肠道和呼吸树谷胱甘肽(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养8周时,益生菌组幼参肠道、呼吸树和体壁SOD活力,所有组织CAT活力,CLS和肠道T-AOC,CF、肠道和呼吸树GSH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补充混合益生菌可促进幼参免疫反应和影响其抗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具有优异的养殖性能,但F_1不同规格仔蟹对扣蟹养殖性能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不同规格仔蟹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产量、养成规格和饵料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1)生长阶段,小规格组扣蟹的平均体质量始终低于大规格组。就雌体而言,6—7月和8—9月,小规格组扣蟹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就雄体而言,6—7月和7—8月,小规格组扣蟹的WGR和SGR显著高于大规格组(P0.05)。(2)小规格组正常扣蟹平均体质量低于大规格组,成活率较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规格组最终养成扣蟹无一龄早熟现象,而大规格组则存在一定的早熟率。小规格组饵料系数(FCR)显著低于大规格组(P0.05)。(3)就最终规格分布而言,小规格组养成扣蟹规格主要集中于0~6.00 g,所占百分比为80.09%;大规格组养成扣蟹规格主要集中于3.00~9.00 g,所占百分比为70.56%。长江水系野生中华绒螯蟹F_1不同规格仔蟹在扣蟹养殖阶段养殖性能存在差异,这为野生中华绒螯蟹的种质资源评价和优良性状挖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索乌鳢池塘养殖最佳容量,设置3个养殖密度(15 000尾/hm~2、30 000尾/hm~2和45 000尾/hm~2),采用冰鲜鱼和配合饲料2种饵料饲喂乌鳢,通过比较分析56 d养殖后的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品质指标、鱼类福利指标和经济效益的差异,提出池塘养殖乌鳢的最佳养殖容量。结果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养殖水体中TN和TP显著增加(P0.05),COD_(Mn)有所下降,且配合饲料投喂组水质状况要优于冰鲜鱼投喂组;不同放养密度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冰鲜鱼投喂组乌鳢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投喂组(P0.05),各试验组乌鳢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和投喂不同饲料对乌鳢肌肉综合性营养无显著性作用(P0.05);不同试验组乌鳢肝脏的3种免疫相关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ACP和AKP呈现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酶活下降的变化趋势;纯利润分析结果显示高密度冰鲜鱼组效益最高,且随着养殖密度增加利润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投入产出比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冰鲜鱼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果显示,乌鳢池塘最佳养殖容量为650 g/m~3(冰鲜鱼投喂)和545 g/m~3(饲料投喂)。  相似文献   

10.
鱼礁区与池塘养殖刺参体壁营养成分的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人工鱼礁区和池塘两种养殖模式下刺参Apostichopus joponicus体壁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差别,采用生化分析方法对两种养殖模式的刺参(体质量约为200 g)体壁营养成分进行了测定、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鱼礁组刺参体壁的粗脂肪、胆固醇、碳水化合物含量和能量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二者的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礁组刺参体壁的Na和Mg含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Ca、Fe、Cu、Mn含量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鱼礁组刺参体壁的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必需氨基酸总量与池塘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苏氨酸外,鱼礁和池塘组刺参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值均小于1,二者的饱和脂肪酸总量、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鱼礁组脂肪酸中仅C16:1和C20:5n3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养殖模式会影响刺参营养成分和风味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在人工鱼礁区养殖的刺参,其营养价值优于池塘养殖刺参。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藻类、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与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混养比例对刺参与马粪海胆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9.5~16.5℃下,将体质量为(0.38±0.15) g的马粪海胆与体质量为(1.24±0.17) g的刺参混养于幼参育苗车间白色塑料箱(30 cm×40 cm×50 cm)中,各组刺参的初始放养质量为20 g,再按照胆参质量比3∶1、2∶1、1∶1、1∶2、1∶3投放马粪海胆,各组分别投喂新鲜黏膜藻Leathesia difformis(H组,H1~H5)或孔石莼Ulva pertusa(L组,L1~L5)各20 g,对照组(D组)仅投喂配合饲料20 g。结果表明:藻类种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刺参增重率(WGR)及特定生长率(SGR)有显著性影响(P0.05),黏膜藻组在胆参比为3∶1时,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0.94%/d);孔石莼组在胆参比为2∶1时,刺参SGR最高(1.36%/d);不同藻类和胆参混养比例对海胆生长有显著性影响(P0.05),海胆的SGR均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而递增,在同一混养比例下,L组海胆SGR显著高于H组(P0.05);刺参肠道的胰蛋白酶(TRY)、淀粉酶(AMS)活性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呈递减趋势,其中,L1和L2组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相同混养比例下,L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高于H组(P0.05);而脂肪酶(LPS)活性仅受胆参混养比例的影响,且随胆参混养比例的降低而递减;胆参混养比例对H组、L组刺参体壁水分、粗脂肪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粗蛋白质含量随胆参混养比例的减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L3组最高(39.10%),且显著高于其他各试验组(P0.05)。研究表明,以孔石莼为饵料时,胆参适宜混养比例为2∶1,而以黏膜藻为饵料时,则为3∶1,研究结果可为构建综合养殖模式及防控刺参池塘大型藻类暴发性增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缓解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饲料原料供给不足,降低养殖饲料成本,试验配制分别添加30%的马尾藻Sargassum、浒苔Enteromorpha、石莼Ulva及产于越南、印尼、菲律宾的大叶菜Sargassum fusiforme 6种配合饲料,每种饲料分别投喂3组初始体质量为(1.0±0.2)g的幼参,养殖周期为60 d,试验结束后比较不同藻类饲料对幼参生长、免疫、消化和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藻组幼参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最高,其次是越南大叶菜组,两组幼参终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浒苔组(P0.05);越南大叶菜组幼参脏壁比最高且显著高于石莼组和浒苔组(P0.05);越南大叶菜组幼参体壁粗脂肪含量最高(9.59%)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幼参体壁中含量较多的氨基酸包括谷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精氨酸,越南大叶菜组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菲律宾大叶菜组最低,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必需基酸和药效氨基酸在各组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越南大叶菜组的呈味氨基酸最高(190.22 mg/g)且显著高于菲律宾大叶菜组(178.64 mg/g)、浒苔组(178.95 mg/g)(P0.05)。研究表明,越南大叶菜可替代部分马尾藻,提高幼参增重率,增加幼参体壁粗脂肪、总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提升刺参体壁的营养价值,同时也为幼参的饲料配制提供更加广泛的原料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降温模式的低温胁迫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两种抗氧化酶(CAT、SOD)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以规格为(107.48±23.28)g的刺参为研究对象,采取缓降及骤降两种降温模式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比较不同时期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及SOD活力较胁迫前略有所上升,而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上升到最高水平(29.745U/mL),SOD活力恢复到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刺参体腔液中CAT活力较胁迫前显著上升(P0.05),为31.165U/mL,SOD活力降低至最低值(0.401U/mL),MDA含量显著上升(P0.05),2周恢复期后,CAT活力达到最高值,为35.154U/mL,SOD活力上升至与低温胁迫前相当水平;1周0℃低温处理后,经缓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体腔液中CAT、SOD活力和MDA含量均低于对照组,经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CAT活力低于对照组,而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低于同时期缓降组。研究表明,经过骤降模式低温胁迫后的刺参,其体腔液中两种抗氧化酶对低温的响应相对于缓降模式更为灵敏,能够更好地抵抗膜脂过氧化对机体的损伤,与未经低温胁迫的刺参相比,对低温环境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明确刺参在低温环境下的免疫防护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筛选刺参耐低温品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大黄对仿刺参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通过在饵料中添加2%、5%和10%不同比例的大黄粉来投喂仿刺参,分析其体腔液中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的酶活变化情况。[结果]LSZ活性在第21天时,3个剂量组分别较空白组提高了92.86%、96.43%和90.10%,酶活达到最高;SOD活性在第7天时,3个剂量组分别较空白组提高了4.36%、8.87%和9.28%;AKP活性,2%和5%剂量组均低于空白组,10%剂量组在第21天时达到最高值,其酶活与空白组差异极显著(P0.01);2%和5%剂量组分别在第21、28天时ACP酶活达到最高,但与空白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10%剂量组在第14天时酶活达到最高,与空白组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大黄对ACP活性的影响与添加剂量不呈正相关。[结论]拌饵投喂不同剂量的大黄对仿刺参体腔液中4种酶的影响不同:10%剂量组提高酶活的时间要早于2%和5%剂量组,因此建议拌饵投喂2%和5%大黄的饲料21 d或10%大黄的饲料14 d,可提高仿刺参的非特异性免疫,但持续投喂时间不宜过长,停止投喂14 d左右各免疫指标可恢复至平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野外自然海区取100尾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as hasta),挑选体重一致、健康无病的虾虎鱼做实验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尾,投放到3个室内流水玻璃纤维钢水族箱中,以冻虾喂养30 d后称重、取样.在捕获野生虾虎鱼同一水域取同样规格的矛尾复虾虎鱼24尾,进行同样的称重、取样和分析,比较研究野生虾虎鱼和养殖虾虎鱼体组成及形态学的异同.结果表明:野生组全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而肌肉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组与野生组矛尾复虾虎鱼在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I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组全鱼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例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肝脏脂肪酸组成方面,野生虾虎鱼的C18:2n-6和C18:3n-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虾虎鱼(P<0.05),而养殖虾虎鱼的C22:6n-3(DHA)比例显著高于野生虾虎鱼(P<0.05).野生和养殖组C20:5n-3(EP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野生和养殖矛尾复虾虎鱼营养组成和形态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自然海区取100尾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as hasta),挑选体重一致、健康无病的虾虎鱼做实验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尾,投放到3个室内流水玻璃纤维钢水族箱中,以冻虾喂养30 d后称重、取样.在捕获野生虾虎鱼同一水域取同样规格的矛尾复虾虎鱼24尾,进行同样的称重、取样和分析,比较研究野生虾虎鱼和养殖虾虎鱼体组成及形态学的异同.结果表明:野生组全鱼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而肌肉中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养殖组与野生组矛尾复虾虎鱼在肥满度(CF)、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IS)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组全鱼总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及必需氨基酸与总氨基酸含量的百分比例显著高于养殖组(P<0.05).肝脏脂肪酸组成方面,野生虾虎鱼的C18:2n-6和C18:3n-3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养殖虾虎鱼(P<0.05),而养殖虾虎鱼的C22:6n-3(DHA)比例显著高于野生虾虎鱼(P<0.05).野生和养殖组C20:5n-3(EP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光照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生长、摄食和免疫特征的影响,试验以不同品系刺参包括白刺参、青刺参、紫刺参(体质量均为5.3 g左右)为对象,设4个光照处理组(5~10、25~50、1000、20 000 lx)和1个黑暗对照组(0 lx),每组设4个平行,养殖水温为14~16℃,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光照强度能够显著影响刺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P0.05),强光或全黑均不利于刺参生长,前者影响尤为明显;当光照强度为5~10 lx时,即白刺参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最为明显的光照强度条件下,白刺参体内淀粉酶活力明显高于青、紫刺参;不同光照强度对青紫刺参蛋白酶活性影响基本与特定生长率一致,即在光照强度为25~50 lx时,青、紫刺参特定生长率最高,蛋白酶活性也最高;光照强度对不同品系刺参肠道内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作用基本一致,青刺参和紫刺参两种磷酸酶活力在25~50 lx光照强度时最大,而白刺参在5~10 lx时酶活力最大;在不同光照强度下,3个品系刺参体腔液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有一定差异,其中在全黑条件下白刺参SOD活性最高。研究表明,3个品系刺参在5~50 lx光照强度下生长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2龄刀鲚Coilia nasus生长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4.43±1.25)g的2龄刀鲚,分别按500 ind./667 m2(A 组)、1 000 ind./667 m2(B 组)和1 500 ind./667 m2(C 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养殖,每个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为189 d.结果表明:A组末体质量、末体长、增重率、体长增长率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均优于B组和C组(P<0.05);A组成活率显著高于C组(P<0.05),但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组单位面积产量(A组8.59 kg/667 m2,B组7.28 kg/667 m2,C组11.33 kg/667 m2)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养殖密度下,2龄刀鲚的肥满度、脏体比和比肠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肝体比显著高于B组(P<0.05),但与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个密度组,2龄刀鲚体质量与体长均呈幂函数相关,即m=aLb(a = 0.000 8~0.002 8,b= 3.076 8~3.534 3),体长、体质量生长均可用一次线性函数拟合(L=at+b,a= 0.029~0.048,b= 11.625~12.510;m=at+b,a =0.080~0.146,b=3.142~5.576);3个密度组,体长、体质量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体长为18.1~22.9 cm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90.0%,体质量为25.31~40.94g的个体占样本总数的88.3%,均优于其余两组.研究表明,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2龄刀鲚的生长性能逐渐降低,参照本试验条件,2龄刀鲚养殖可采用500 ind./667 m2作为适宜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放养密度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幼鱼血液激素、生理生化组分的影响机制,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别按2.5 kg/m~3(80 ind./m~2)(SD1组)、3.6 kg/m~3(115 ind./m~2)(SD2组)和4.7 kg/m~3(150 ind./m~2)(SD3组)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 m×4.4 m×0.6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试验周期为90 d。结果表明:俄罗斯鲟幼鱼养殖50 d后,各密度组试验鱼皮质醇含量迅速升高,至90 d时,SD3密度组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SD1、SD2密度组;高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均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血红蛋白含量与养殖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不同养殖密度中俄罗斯鲟幼鱼的白细胞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SD3组血液中白细胞数量较SD1、SD2组大幅增多,表明长期高密度养殖对俄罗斯鲟幼鱼免疫机能产生一定影响;各密度组血糖含量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终SD1组血糖含量显著低于SD2、SD3组(P0.05);各密度组总胆固醇和总蛋白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SD3组血液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SD1、SD2组(P0.05),且SD1和SD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养殖密度达到12.12 kg/m~3时,俄罗斯鲟幼鱼皮质醇含量急剧增加,加速幼鱼糖异生作用,耗能增加,试验鱼生长明显受到抑制;俄罗斯鲟幼鱼能量利用顺序依次为血糖血清蛋白血脂。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海藻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生长效果的影响,在水温(18±1)℃下,将体质量(1.25±0.02)g的幼参饲养在容积为25 L的塑料水槽中,每槽6头,投喂采用孔石莼Ulva pertusa、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干粉及其混合干粉、鲜孔石莼、鲜角叉菜、鲜裙带菜及其混合磨碎液与25%海泥制成的8种饲料,共饲养60 d,试验结束时测定幼参的生长情况和水体中的氨氮含量。结果表明:投喂不同海藻饲料的幼参存活率均在80%以上,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投喂鲜孔石莼饲料的幼参体质量增长最快,特定生长率为(1.38±0.13)%/d,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投喂鲜孔石莼饲料的幼参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其他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组的摄食率和排粪率均为最高,且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鲜孔石莼组水体的平均氨氮含量最低,为(0.005±0.003)mg/L,孔石莼干粉组最高,为(0.021±0.016)mg/L,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投喂鲜孔石莼时幼参的生长效果最好,对水体的氨氮含量影响较小,在刺参幼参培育中添加鲜孔石莼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