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鄱阳湖区风能资源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入区域边界层模式RBLM(Regional Boundary Layer Model)对鄱阳湖区120 km×180 km范围内的风能资源进行数值模拟,发现地形作用对鄱阳湖区风能资源分布具有关键作用。模拟结果和气象台站的同期观测数据相比较,风速分布有比较好的相似性:庐山及庐山东面的高山区域年平均风速大于3.5 m/s,环鄱阳湖区域年平均风速大多在2.0~3.0 m/s之间,在离湖岸较远的部分区域风速小于2.0 m/s。在大尺度范围内模式模拟结果对寻找大风区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环鄱阳湖区域风电场选址具备参考作用,现阶段采取数值模拟结合重点区域实测是一个比较好的摸清风能资源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储量。[方法]利用河西走廊中西部10个气象观测站1955~2007年风速气象资料和2007年~12月专用风塔精细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风能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储量。[结果]河西走廊中西部环境风速相对比较稳定,气候特征分布上无明显的跳跃式变化;风能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别,瓜州县和玉门市附近存在1个风能大值区;区域内风能普遍较高,10m高度层内风能密度在100w/m2以上,大部分地方在140w/m2左右,大值地带在200w/m2以上;垂直方向上风能随高度呈线性增长,平均每升高10m风能约增加15w/m2左右,50m层风能普遍大于240w/m2。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存在明显的日、年变化,3~5月是风能密集阶段;距地面高度10m处风能在10:00前后处于低值,从11:00以后不断增大,到18:00前后达到日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区域内年有效风速时数普遍在6200h以上,大值区接近7600h。[结论]为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结据。  相似文献   

3.
郭良才  李红英  于海跃  丑伟  相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43-10445,10496
[目的]探西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储量。[方法]利用河西走廊中西部10个气象观测站1955—2007年风速气象资料和21307年1~12月专用风塔精细资料,研究了该区域内风能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储量。[结果]河西走廊中西部环境风速相对较稳定,气候特征分布上无明显跳跃式变化;风能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别,瓜州县和玉门市附近存在1个风能大值区;区域内风能普遍较高,10m高度层内风能密度在100w/m^2以上,大部分地方在140w/m^2左右,大值地带在200w/m^2以上:垂直方向上风能随高度呈线性增长,平均每升高10nl风能约增加15w/m^2,50m层风能普遍大于240w/m^2。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存在明显的日、年变化,3~5月是风能密集阶段;距地面高度10m处风能在10:00前后处于低值,从11:00以后不断增大,到18:00前后达到日最大,然后逐渐减小。区域内年有效风速时数普遍在6200h以上,大值区接近7600h。[结论]为河西走廊中西部风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庆祥  徐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996-3999,4009
利用MM5+ CALMET模型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2009年6月~2010年5月进行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并与3座测风塔实测风速进行误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0 m处,各测风塔年平均风速模拟值小于实测值,10 m以上,年平均风速模拟值大于实测值;模拟风速频率在2 ~5 m/s小于实测风速频率,在6~ 10 m/s大于实测风速频率,<10 m/s与实测风速频率基本相当;模型对风向的模拟效果不如对风速的模拟效果,虽然70 m高度模拟主导风向与实测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但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大;模型对风能频率的模拟效果优于对风速频率与风向频率的模拟.  相似文献   

5.
利用MM5和CALMET模式对威海风能分布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威海地区不同季节及模拟时段全年平均风能分布的详细特征,并利用马石泊及双岛湾松林两座测风塔的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威海市风能资源储量丰富,MM5和CALMET数值模式对威海市风能分布有一定模拟能力,但精确程度尚需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风能资源动态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贺志明  聂秋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913-15918
根据国标《风电场风能资源评估方法》的要求,开发了风能资源动态评估系统,并采用该系统对沙岭风场2007年10月1~31日的风能资源各参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沙岭风场测风塔50m高度2007年10月风能资源达到风功率密度等级4级。  相似文献   

7.
曹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16-6418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2011年2~11月酒泉工业园区测风塔观测资料以及酒泉国家基准气候站历史观测资料,对酒泉工业园区风能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2~10月中旬酒泉工业园区50~100 m逐层平均风速均超过了3.0m/s(有效风速),满足了风力发电的风速要求,有利于风能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在充分考虑气象影响的基础上对湖北省风电场的生态修复难易程度进行了综合区划,为不同区域风电场采取适合当地的不同生态修复措施提供理论依据。选取了影响风电场生态修复的气象、土壤、植被、地理信息、风能资源5大类要素12个指标因子,并通过不同的拟合模型对相关指标因子进行建模。利用89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及2 005个自动观测站2016—2018年观测资料,分区域建立气象要素模型,得到了年降雨量、夏季降雨量、年平均最低气温等指标的分布。利用月降水量,建立了简化的土壤降雨侵蚀力模型,得到了土壤降雨侵蚀力指标,利用土地覆盖分类数据,得到土地利用类型指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指标。通过陆地风能资源高分辨率(1 km)评估(30年平均)数据集,得到70 m高度风速、70 m高度风功率密度2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基于气象影响在风电场生态修复过程中占主导的思想,对各指标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影响系数,通过加权综合评分的方法得到了湖北省风电场生态修复综合区划等级,即易恢复区、较易恢复区、较难恢复区、难恢复区。易恢复区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大部,襄阳中部的岗地平原,鄂东的浠水、蕲春、团风等地;较易恢复区主要分布在鄂东南、鄂西北部分丘陵地区;较难恢复区主要分布在鄂东北的大别山区、鄂东南幕府山区、鄂北桐柏山区、大洪山、恩施大部区域等中低山区;难恢复区分布在湖北省部分中高山地区。  相似文献   

9.
酒泉作为全国"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之一,分析研究酒泉市风电基地风况变化对风力发电的影响以及对酒泉市风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和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结果表明:酒泉各站风速呈整体减小的趋势,且金塔、玉门、瓜州和敦煌风速减小趋势极为显著,但在不同的时期各站风速变化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进入21世纪以来,除玉门外其余各站平均风速又呈现出缓慢增大趋势。大风日数演变趋势表现为显著的递减趋势,年大风递减率达-4.64d/10a(通过0.001信度检验)。距地面10m高度层处风能密度在200W/m~2左右,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风能增大,到70m高度层风能密度达350W/m~2以上,10~70m层内平均风能值在270W/m~2以上,酒泉市风能储量相当可观,为风电的大力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因而风电的发展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10.
金昌地区风能资源分布特征及开发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弢  李万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714-6717,6722
利用2005~2009年间金昌境内4个测风点的实测资料和气象站相应时段的气象资料,对风能资源评估参数进行了计算,初步分析了金昌地区的风能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结果表明:芨岭滩和南山坡在10 m高度处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分别为148.4和129.8W/m2,年有效风累积小时数均超过5 000 h,风能资源较为丰富。风速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大,50 m高度处的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较10 m高处多70%。上述两地具有较为明显开发价值,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场。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风能资源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湖北省77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象资料以及6个野外观测点的加密观测资料,计算了有关风能参数,对湖北省风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气候共同影响,湖北省风能资源(比较)丰富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及汉江中游的主要风口、山体相对孤立的中高山区以及大型湖泊的周边地区等具有特殊地形地貌的区域。由于湖北省北部山地较为破碎,从鄂北岗地到整个江汉平原均处于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上,其许多地方风能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鄂西的河谷盆地及鄂东的低山丘陵风能资源贫乏。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太阳能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区划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武汉、宜昌等7个站点1961~2004年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与日照百分率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确定湖北省太阳总辐射计算公式参数,推算出广大无辐射观测地区的逐年、逐月太阳总辐射;结合日照时数、晴天日数、阴天日数等指标,对湖北省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全国太阳能资源区划为基础,制定了湖北省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开展了湖北省太阳能区划工作。结果表明:湖北太阳能资源北多南少,同纬度相比,平原多,山区少;太阳能资源夏季最丰富,尤其是8月,总辐射、日照时数、晴天日数均为全年最高,湖北东部秋季大气层结稳定,太阳能资源仅次于夏季;冬季虽然晴天较多,但由于太阳直射南半球,夜长昼短,总辐射全年最低。将全省太阳能资源分为3个区,鄂东北7~12月每月有近一半或以上的晴天,为1级可利用区,也是湖北太阳能资源最佳区域;江汉平原、鄂东南、鄂北岗地部分地区等地为2级可利用区,是光电与光生物质能综合利用的最佳区域;鄂西南、长江河谷地区为太阳能贫乏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详细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对区划指标进行了计算分析,明确了陕西省风能资源的时间、地域分布状况以及风能资源量,对陕西省风能资源进行了区划,并进行了分区论述。在风能可利用地区实地考查的基础上,就陕西省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近5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温度和降水对气候的变化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因此,研究温度和降水的变化规律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和调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利用湖北地区1957~2006年的气象资料,选取16个有代表性的站点,具体分析了近50年该地区气温与降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总降水量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而全年及春、秋、冬各季气温与降水的相关性规律表现不明显。这为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以及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气候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贺捷颜  戴宇  金宣喜  吕校华  王卫农  刘从省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21-9923,10030
简要分析了风能资源开发现状,介绍了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状况以及区域气象站的情况;然后采用区域气象站资料,以湖南省新宁县黄金区域气象站为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区域气象站资料进行风能资源评估,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该方法采用SQL数据库及编程,使用简单方便,对指导内陆地区的风能资源开发及挖掘风电场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昌远兰  刘成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660-10662,10676
[目的]分析近60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湖北省1949~2009年的历史文献、统计资料和普查数据,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近60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近60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短期增长到持续减少然后又平稳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省内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不同,耕地资源变化的区域差异较明显;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量的减少恶化了人地关系,加剧了人地矛盾,对湖北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结论]为湖北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近60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特征分析(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近60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变化特征。[方法]利用湖北省1949~2009年的历史文献、统计资料和普查数据,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近60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点。[结果]近60年来湖北省耕地资源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短期增长到持续减少然后又平稳增加的动态变化过程;由于省内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不同,耕地资源变化的区域差异较明显;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量的减少恶化了人地关系,加剧了人地矛盾,对湖北省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影响。[结论]为湖北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适用于寒冷地区的超声波式风速风向测量系统,采集了东北农业大学校园内2009年全年的风能资源数据.采用风资源评估理论对风资源进行了分析,确立了在寒冷地区进行风能资源调查的方法.通过计算年平均风速和风向、风速频率、风功率密度等参数,并估算风力机的年发电量及设备利用率,论证了风力发电的可行性.研究为地处寒冷地区的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19.
近50年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湘鄂两省气象代表站1961~2008年气象资料,采用30年滑动累积统计方法,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湘鄂双季稻低温冷害的变化特征。初步分析表明,近50年来,湘鄂轻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中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但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湘鄂重度春播期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上升趋势。湘鄂轻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中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上升趋势;湖南北部、湖南南部呈下降趋势;湖南西部变化不显著;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湖南西部重度5月低温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湘鄂轻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北中南部、湖南北部和西部中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南部呈上升趋势;湖北中南部重度寒露风30年滑动累积日数呈下降趋势;湖南北部和南部未出现,湖南西部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