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江苏省盐城市海丰地区机直播水稻的适宜播种量水平,以"南粳9108"和"淮稻五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两个播种量水平下的水稻分蘖发生数、成穗率及其对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两个水稻品种的基本苗数、高峰苗数、收获穗数均明显提高,但成穗率和分蘖成穗数均呈降低趋势;不同叶位分蘖成穗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排序依次是主茎2叶位3叶位1叶位4叶位5叶位。经综合考虑,为确保2、3叶位分蘖成穗,提高1叶位分蘖发生与成穗,提高海丰地区机条播水稻产量,每667m~2适宜播种量为8 kg。  相似文献   

2.
2006-2007年研究了“特优63”等杂优中稻组合的分蘖成穗规律,结果表明:秧田期分蘖成穗率要比本田期分蘖的成穗率高,低节位的分蘖、早分蘖的成穗率比高节位的分蘖、迟分蘖的成穗率高;同位序分蘖,以第1次分蘖比第2次分蘖的成穗率高,穗头大。进入幼穗分化期后,分蘖成穗率剧降,愈至后期成穗率愈低,乃至孕穗期的分蘖几乎全部不成穗。无效分蘖表现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有:弱蘖型、营养断缺型、猛长猛停型、心叶枯死型、象征性型等。  相似文献   

3.
1984~1987年对小麦不同品种、密度和施氮水平下根系发生规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主茎叶片出生与各叶节次生根开始发生存在(n-3)的同伸关系.各叶节发根力随节位提高而增强.芽鞘节、分蘖鞘节、主茎的1~4叶节和分蘖的1~2叶节一般发根1~2条,其余各叶节可发根2~6条,抱茎叶节最多可发根6~8条.不同密度和施氮量主要影响最上3个叶节的发根力.  相似文献   

4.
新优品种     
<正>郑育8号审定编号豫审麦2014008申请单位河南郑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品种来源周麦16/百农64//百农64特征特性属半冬性中晚熟品种,全生育期228.2~233.2天;幼苗半直立,叶片宽长,叶色浓绿,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弱,成穗率高;春季起身早,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晚,耐倒春寒能力好;成株期株型松紧适中,蜡质层厚,旗叶宽短上冲,穗下节短,株高75~78厘米,茎秆弹性弱,不抗倒伏;穗纺锤形,长芒;子粒偏小,白粒,半角质,饱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甬优12"在单季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基本苗的分蘖、成穗规律,确定"甬优12"单季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基本苗,于2014年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甬优12"在9叶期前分蘖发生速度快,在1 2叶左右达到最高苗;单本栽培在9叶期前按叶蘖同伸规律产生分蘖;一次分蘖0/6前基本能全部成穗,二次分蘖分蘖早、节位低成穗机会大;成穗数和成穗率与基本苗呈负相关;各处理成穗率差距较小;有效穗数与基本苗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最高苗、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无相关性;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相对稳定;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武粳15”(原“5356”)由常州市武进稻麦育种场复合杂交选育而成。我市2002年引进,当年平均亩产628妇;2003年示范,平均亩产535.5虹;2004年种植2.4万亩,平均亩产635kg,比“武运粳7号”增产2%~5%,2005年在本地区全面推广。该品种全生育期157d左右,比“武运粳7号”早2~3d,为早熟晚粳新品种;植株高95~100cm,一生总叶片18张,地上部分6个伸长节间;株型稍松散,茎秆弹性好,抗倒性强。生长清秀,后期叶盖顶;分蘖中等偏强。成穗率高,穗层整齐度好;对纹枯病、稻瘟病抗性较强,轻感稻曲病;为大穗大粒型品种,每穗粒数120~125粒,千粒重27.5~28g;米粒外观白亮,透明度较高,经测定达国标三级米标准;稳定、高产,一般亩穗数20万左右,结实率90%以上,产量比“武运粳7号”略增。  相似文献   

7.
小麦分蘖成穗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川麦107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播种量种植,去分析分蘖发生情况、分蘖成穗情况以及主茎穗、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在适期播种下,采用小窝密植(按20 cm×10 cm播),播种量以每穴播4~5粒,基本苗195~225万/hm2,能保证一、二次分蘖按期发生,并有足够分蘖成穗,且成穗率高,其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重达到5.5∶4.5,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杂交水稻秧田低节位分蘖开发不够,大田分蘖时间偏迟,提出秧田促秧苗低节位分蘖,大田促分蘖早发,提前控制无效分蘖,促大穗的双促栽培技术.至1999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107622.7m2,共增加粮食10969.53T,增产幅度10.94~43.37%.并形成一套在秧田改二叶一心期为一叶一心期施断奶肥,改三叶一心期为二叶一心期施促蘖肥,大田并施基蘖肥,促大田分蘖早生快长,在计划穗数的65%开始控制分蘖为主的前期促蘖早生快长,中期控制群体,后期促穗保花增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张春妹 《现代农业科技》2008,(4):116-116,118
通过杂交晚粳强化栽培品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强化栽培条件下的杂交晚粳嘉优1号、富优1号、常优1号在穗型、粒数、千粒重及产量等方面都比常规晚粳嘉花1号要高,而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结实率上则要少;这3个品种都表现出分蘖强、穗数较多、穗型大、丰产性好等优点,可在海盐县强化栽培条件下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晚稻新品种浙粳88近来在绍兴等地的栽培面积迅速扩大。为摸清播种量对该品种的影响,笔者研究了浙粳88在不同播种量下其分蘖发生和产量构成的规律。结果表明,苗蘖增长以667 m2播量2 kg的最为平缓、成穗率高,且产量亦最高。  相似文献   

11.
以杂交早稻两优287为材料,研究了直播早稻播种量、氮肥运筹方式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相同分蘖肥施用比例下,随着氮基肥比例的提高,最高分蘖数也提高;在同等氮基肥比例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后移,最高分蘖数呈下降趋势。在相同播种量下,随着氮肥的后移、基施氮肥比例的降低,成穗率有提高的趋势。在相同氮肥运筹方式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成穗率呈降低的趋势。同时,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和播种量处理对直播早稻成熟期叶片SPAD值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两优287在30~45kg/hm2播种量、基蘖穗的氮肥比例为50∶30∶20时,直播早稻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每平方米播催芽种 10 0、2 0 0、30 0和 4 0 0g的旱育苗分蘖试验表明 ,旱育苗每平方米增加 10 0g播种量时 ,秧苗在苗田期 ,株高、叶龄和分蘖数都减少 0 4个左右 ,百苗干重减少 1 3g ,出穗期推迟 2d。在本田超稀植条件下减少播种量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低节位有效穗数和低节位的产量贡献度 ;另一方面则有一穗粒数有所减少和千粒重有所降低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穗数和总粒数过多所致。因此在减少秧田播种量、增强秧苗素质的同时 ,也应适当减少本田的前期施氮量 ,以利于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稀长大”栽培新技术,就是通过稀播及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促进群体大穗的一套全新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原理是:依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和化学药剂调节,抑制秧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大秧蘖弹性,适当延长秧龄,使秧苗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使秧田分蘖增大增多,减少移栽导致的死蘖空位,发挥低位分蘖易成大穗的优势;又因基肥与返青促蘖肥的施用,既促进本田分蘖,  相似文献   

14.
机插水稻是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插秧比,其秧龄短,抗逆性较弱.但机插水稻的宽行浅栽,为低节位分蘖发生创造了有利环境,具有分蘖爆发性、分蘖期较长、够苗期提前、高脚苗容易偏多、成穗率下降、穗型偏小的特点.针对上述情况,可采取前稳、中控、后促的肥水管理措施,前期要稳定,保证早返青、早分蘖;分蘖期注意提早控制高峰苗;中后期严格水层管理,促进大穗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大田生产条件下晚麦茬机直播水稻分蘖特性,以‘武运粳24'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量机直播水稻的分蘖发生率、成穗特点以及对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晚麦茬机械直播水稻第1叶位的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都较低,在成穗数的茎蘖组成中占比较小;2—4叶位为分蘖优势叶位,分蘖发生率及成穗率都较高,是成穗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稻分蘖对产量的贡献率与播种密度成反比,4个处理主茎和分蘖对产量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9.44%和40.56%;在所有分蘖成穗叶位中,第2、3、4叶位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38%、12.21%和9.33%,且随着密度的提高,第2、3、4叶位对产量的合计贡献率随之降低;同时,第2、3、4叶位分蘖穗部性状好,更容易创造高产。  相似文献   

16.
播种密度对"协调型"小麦新品种川农18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小麦新品种"川农18"在高产栽培中,产量潜力比川麦28更高,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的有效穗突破了四川现有品种的上限,致使生物产量较高。川农18单位面积有效穗较高的原因,除了较强的分蘖能力外,主要在于它有更高的分蘖成穗率。本研究指出,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川农18最高苗影响较大,对成穗数和叶面积指数有所影响,但对产量影响不大。与对照相比,川农18有较强的群体协调能力,在不同的播种密度情况下,均比对照的田间群体结构好,叶面积系数合理,剑叶质量较好,倒伏较少,穗数和穗重的互补能力强,更容易发挥高产潜力。川农18的分蘖力强,成穗率高,单穗重和单株生产潜力高的特点满足了现代"小麦精密播种栽培技术"对品种特性的要求,有利于在我国南方麦区建立新的小麦栽培模式。作者建议:在川农18高产栽培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少播种量(50~100kg/hm2),以充分利用分蘖成穗达到高产稳产、节支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以中熟晚粳稻南粳46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对直播稻群体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播种量过大反而不能高产;播种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穗数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加,穗粒数与千粒重在适宜播种量的条件下达最大,结实率受播种量影响不大;直播稻群体随播种量增加而增大,但分蘖成穗率随播种量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宁粳1号和南粳44为供试水稻品种,选用旱育秧稀植、塑盘育苗抛栽、直播种植和湿润秧常规移栽4种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稻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生育进程、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变化以及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影响.结果显示,旱育秧稀植方式群体生长协调、分蘖成穗率较高,生育进程合理,干物质积累量高,并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和协调的穗粒结构;塑盘旱育抛栽方式生育进程相对较慢,分蘖发生量较大,分蘖成穗率有所下降,物质积累及产量水平次于旱育稀植方式;直播种植方式全生育期大幅缩短,生育进程虽然有所加快,但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均明显后延,对于生育期相对较短的品种南粳44仍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而品种宁粳1号的产量有大幅降低,其高峰苗后延,有效成穗率低;湿润秧常规移栽方式分蘖成穗率相对较高,生育进程合理,但产量水平略低于旱育秧稀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水稻高产栽培,要促进有效分蘖,控制无效分蘖,在提高成穗率的同时,促进大穗壮秆增粒增重,这就要及早预测穗数。据松岛省三研究,在主茎基部第一节间伸长期(拔节期)具有4片叶的分蘖具有自生根系,成穗率极高,而3叶分蘖是动摇分蘖,视光、肥条件优劣而能否成穗。莫惠栋等曾证实了这一结果,并提出了“主茎总叶数(N)减伸长节间数(n)的叶  相似文献   

20.
<正>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适合濮阳县栽培并达到优质米标准的品种有:新丰2号、豫粳6号、郑稻18、郑稻19号、新稻18、新稻19、红光粳1号、津稻1007、水晶3号、方欣1号、黄金晴等。二、培育壮秧(一)壮秧标准适龄移栽的秧苗,其壮秧标准在形态指标上有如下表现:1、秧苗生长均匀,整齐一致。2、苗挺有劲,叶片青绿正常,生长健壮。3、假茎(秧身)粗壮,分蘖发生早、节位低,移栽时带1~2个分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