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晚清学者桂文灿编撰的《经学博采录》,是清代重要的经学史著作,长期以来,该书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始终未能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文章由“其人与其书”、“荟萃与实录”、“汉学与宋学”三部分组成,作者认为该书作为学案体的经学史著作,收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的汉学传习活动,较之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内容更为详实丰富,全面地展示了晚清汉学研究的延伸与演变的基本脉络。该书既是晚清学术语境中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归依汉学的真正祈向所在。桂氏的某些见解未免失之偏宕,有欠圆通,但是都显示出桂氏对传统经学的人文关怀,有利于现在的学者进一步了解晚清经学研究的实态。  相似文献   

2.
吴汝纶是晚清时期一位著名学者、桐城派代表人物、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积极探求西学,介绍西学,被时人誉为冻方第一人”。在探讨西学的过程中,他关注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倡导引进西方近代农业科技,主张兴办近代农业教育,堪称中国近代农业科技 史上的开风气之先的人物。本文就吴氏对西方近代农业科技的态度进行了简略的评述。  相似文献   

3.
<正>李吉甫,字弘宪,河北省赵县人(公元758年~公元814年),唐朝的宰相、地理学家。他广泛收集汉魏六朝地记,汲取《括地志》的长处,精研深思,继承发展,综合创新,撰写了《元和郡县图志》。此书记载了唐朝各府州县的建置沿革、户口变化、府州境界、州郡都城、县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饮茶法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撰《中国饮茶法源流考》(《农业考古》1 999年第 2期 ) ,提出汉魏六朝尚煮茶法 ,隋唐尚煎茶法 ,五代宋尚点茶法 ,元明清尚泡茶法。限于篇幅 ,言犹未尽。本文在前文的基础上 ,进一步对各种饮茶法的产生、演变过程作些考察。一、关于煮茶法煮茶法真正是源远流长 ,自汉至今 ,一直流行。汉魏六朝以迄初唐 ,煮茶法是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中唐以降 ,煮茶法作为支流仍然存在。(一 )煮茶法的缘起饮茶脱胎于茶的食用和药用 ,故煮茶法直接来源于茶的食用和药用方法。从食用而来 ,用鲜叶或干叶烹煮成羹汤而饮 ,通常加盐调味 ;从药用而来 ,用鲜叶…  相似文献   

5.
《授时通考》是清代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开始,由皇家招集了以王弘为监理,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为总裁的四十余位词臣、广征博引,经历了五年时间,于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编纂、刊刻而成的祖国传统形式的最后一部农书。这部书中除了辑录了古代农书之外,还广引了包括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中有关农事的记载,共撰引各类文献四百二十七种,编绘插图五百一十二幅,计编七十八卷,共九十万余言,可以说是集我国古代农书之大成。为了更好的发掘我们祖国的农学遗产,在解放后1956年时,中华书局曾校印了该巨著,分上、下两册出版,印数也仅只有一千七百册,所以目前该书也不是唾手可得的。为此,将该书内  相似文献   

6.
《研经室集》是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文集,卷次浩繁,随所增补,散佚之文不在少数。《〈研经室集〉集外文辑佚》已经作了部分辑佚,这里将续有所得之文裒集在一起,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阮元年谱》中所附《研经室集》集外诗文(包括奏折、疏牍、书信、楹联)等篇目;二是阮先《北湖续志》中所载《研经室集》未收诗文;三是散见于其他选本或者没有刊载入集的单篇文章。这些文章对研究阮元的生平、学术和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也为编撰一部完整的阮元诗文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明神宗万历年间,集雅斋主人新安黄风池辑成《梅竹兰菊四谱》,准备作为学画人的范本刊刻流布。他的好友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在其上题签曰四君,从此梅竹兰菊以四君子之称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8.
徐松是晚清地学巨子,代表作是《西域水道记》。该书将西域地区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串联起来,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更可贵的是,该书是建立在作者实地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著述,与乾嘉时期,只从事史料考据的研究迥然不同,而且又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探险家对中国西部进行探险之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王蕾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23(2):165-167,171
与《四库全书存目》、《续修四库全书》所收姚广孝诗文集相校,论述辽宁省图书馆独家收藏的姚广孝《独庵外集续稿》版本及流传上的特殊性,文献内容上的补遗性。  相似文献   

10.
六朝农业史研究中,建康地区的农业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并有待深入研究的内容。对建康地区的农业发展研究时,必须考虑其政治经济中心对农业的影响因素。京畿地区势力较大的士族大家聚居而住,庄园农业经济和自耕农农业两种模式的发展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以建康地区为研究对象的六朝农业开发即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历史与城市发展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唐代叙事诗的繁荣实质是乐府诗兴盛的结果,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量诗人创作了为数众多的经典乐府叙事诗。在中唐由白居易、元稹提倡,一大批优秀诗人积极参与,形成了乐府诗创作的高潮 - - 新乐府运动。唐代乐府诗作多以反映社会现实的叙事诗为主。唐代诗文对六朝文风的反拨、向汉魏风骨学习的复古文学思潮以及歌行体的完善促进了乐府叙事诗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南宋时期,理学家与书院深度相契,开创出书院与学术的一体化传统。位列天下“三书院”、“四书院”、“五书院”中的岳麓与石鼓,更是湖湘之学与书院一体化的典型代表。乾淳之际,朱子所作《石鼓书院记》意在为天下书院建设提供范式,实为湖湘文化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石鼓书院在纠正科举俗学之余,倡导传道济民,开湖湘实学之风。山长讲学兼采诸家,辑成《石鼓论语问答》,刊刻《尚书全解》,扩大湖湘之学谱系。宋末石鼓于战火中重建,习武备战,扩充田产,担起乱世中传承文脉的重任,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相似文献   

13.
属于先楚神系的"高唐神女",具有神圣、淫欲、美丽三个特性.随着社会的高度理性化,在汉魏六朝"神女--美女"系列辞赋中,神女原型被一分为二或代表邪恶的情欲,或代表神圣的"道".作品中象征情欲的女性,只是为了反衬男性战胜诱惑的理性力量;象征"道"的女性,则不但给世俗浪子提供了一个永不可及的虚拟目标,而且由这种追寻所带来的幻灭感和悲剧感,充分展示了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坚忍.  相似文献   

14.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曾盛极一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均达到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史的一个高峰。南京玄武湖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见证了六朝的由鼎盛到衰败的历史。本文通过对六朝时期南京玄武湖的自然演化和人工改造.以及周边皇家园林的历史演变进行考证,研究玄武湖及其周边皇家园林对六朝都城格局变化的影响及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中国学者李善兰等人编译的《植物学》一书在中国植物学史及中西方科技交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产生了巨大的科技文化影响。该书的编译成功有多种因素,但最关键的是李善兰其汉译的过程中,发挥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利用创译法完美表达出重要植物学名词的科学含义及文化意味,从而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植物学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东晋陶渊明打破了诗坛的沉寂 ,“独起众类”地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成果而声名于后 ,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诗文领域 ,实现了他的“以诗文传世”的创作理想。《陶渊明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代经学史上,王闿运的经学研究自成体系,独树一帜,是晚清学术嬗变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他提出"经学以自治,史学以应世"的观点,强调通经致用,并指出诸经所言皆是礼,以礼治人必须先自治。五经之中,王闿运独崇《春秋》,认为致用之道在《春秋》,其思想的重点在于礼与乐盛,修文德,崇礼让,尚义轻利,邦国和谐,这与我们所认知的晚清公羊学家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显著,但自然景观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各种野生动物仍然随处可见。渔猎是六朝皇室、贵族喜好的游乐方式,同时渔猎采集所得也是普通百姓弥补耕织不足、维持生活水平的重要来源,贵族官员占山护泽对当时百姓生活的影响相当大。  相似文献   

19.
历代诗歌选本对于诗歌创作、诗歌理论都具有一定影响。与诗人同时代的选家往往依据个人喜好、诗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对同侪的诗歌创作予以取舍编辑,甚至增删文字,对于诗人创作的流播与创作本身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清诗选本繁多而复杂,从中可以发现清初诗歌观念变革的轨迹,窥探清人心态与审美变化。以清初诗坛名家汪楫为例,通过清诗选本对其诗歌选录情况进行梳理,可以获知诗歌创作的原貌、清初诗歌创作理论以及诗学思想发展的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选家如何利用编选选本、评语和传播对原作家作品施加的影响,进而更加全面深入研究诗人及其作品。  相似文献   

20.
东晋陶渊明打破了诗坛的沉寂,“独起众类”地以自觉的创作意识及创作成果而声名于后,在诗歌艺术的长河中建构了一个独特的诗文领域,实现了他的“以诗文传世”的创作理想。《陶渊明集》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文人专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