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林下复合种植钩藤的效果,以期实现本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方法]对钩藤在不同杜仲林分郁闭度的林药复合种植与不同抚育措施经营效果开展对比试验。[结果]林分郁闭度在0.4~0.6,林下种植钩藤的成活率、保存率高,且产量最高;郁闭度0.4~0.6林分,连续2年单位面积产量比郁闭度0.4以下林分的单位面积产量增长4.2倍、7.6倍,比郁闭度0.6以上的单位面积产量增长2.9倍、4.6倍;实施定干、短截措施,产量分别是对照的3.4倍、3.6倍;实施定干、短截、打顶措施,产量分别是对照的4.2倍、1.4倍。[结论]杜仲林下种植钩藤,林分郁闭度为0.4~0.6,生长势好、产量高,是种植钩藤最适宜的林分郁闭度;钩藤定植后,植株长至30cm高时定干,而后保留分茎数3~4株,待植株长至60 cm高时短截,保留分茎数3~4株,直到植株长至150 cm高时,再实施打顶,可极大促进钩藤分侧枝抽发,增加商品枝数量,大幅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白及在不同郁闭度林下栽培的生长发育特性。[方法]在玉林市六万林场不同郁闭度(0~0.2、>0.2~0.4、>0.4~0.6、>0.6)的八角林林下开展桂及1号白及品种种植试验,分析其不同年龄的生长发育特征。[结果]郁闭度大于0.2时,随着郁闭度增加,白及叶片叶长增长,叶间距加大,但叶片宽度和地径(茎粗)变小;郁闭度大于0.4时,随着郁闭度增加,叶片SPAD值、氮素含量有所降低,而叶片含水量增加;白及生长4年后收获的假鳞茎鲜产量、干物率、干重产量不同郁闭度之间有一定差异,白及品质指标水分及多糖含量无显著差异。在郁闭度大于0.6时,不利于白及产量增加。[结论]品种桂及1号在今后的推广种植中,可在郁闭度小于0.6的林下种植。  相似文献   

3.
张永鑫  李道品  郑伟  周吉忠  陈海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698-14699,14701
[目的]确定早籼稻温229高产栽培的最佳种植密度。[方法]采用2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早籼稻温229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每丛本数及单位面积栽培丛数的增加,温229单位面积穗数显著增加,但每穗粒数、结实率总体趋势与之相反,千粒重基本不受密度变化影响。温229高产稳产、容易栽培,栽培密度以行株距20.0 cm×23.3 cm或20.0 cm×26.7 cm为宜,丛本数控制在4本为宜。[结论]该研究可为温229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马尾松林下套种竹柏,通过不同林分郁闭度、不同套种密度的造林试验,对竹柏的生长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种植密度对竹柏的地径、树高和冠幅生长均有着显著影响。在郁闭度0.4、0.5下套种竹柏,宜采用900株·hm-2的种植密度;在郁闭度0.6、0.7下套种竹柏,宜采用500株·hm-2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5.
尹江  罗薇羽  王飞  沙敏  马骏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1):139-140,144
[目的]研究滇中地区华山松-旱冬瓜天然混交林不同郁闭度对6种中草药地下药用部分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华山松-旱冬瓜天然混交林下,0.2、0.4、0.7郁闭度下种植云木香、桔梗、党参、附子、秦艽、珠子参,研究不同郁闭度对中草药地下药用部分生长量及产量的影响,选择出不同郁闭度下最适宜种植的中草药品种。[结果]滇中地区旱冬瓜-华山松天然混交林在郁闭度为0.2的林分下,可套种云木香、桔梗、秦艽、附子;郁闭度为0.4的林分下,可套种党参;郁闭度为0.7的林分下,可套种珠子参。[结论]该研究为滇中地区林下不同郁闭度套种中草药的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筛选东北铁线莲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在60cm垄作下,设计3个种植密度,即株距5、10、20cm,研究了2、3年生东北铁线莲产量、形态特征、干物质分配、产量增长动态、单位面积产量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产量随之增加,但地下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变化,单位面积产量变化随叶面积指数增大呈对数函数增长趋势。[结论]东北铁线莲适宜种植密度为60cm垄作下约5cm株距,3年生产量可高达3740.87kg/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栽培密度对黄常山生长特性的影响,确定其适宜的栽植密度。[方法]通过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50 cm×50 cm、40 cm×40 cm、25 cm×25 cm)对黄常山各项生长指标的影响。[结果]不同栽培密度下黄常山株高、分枝数、叶面积、叶片SPAD值、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和总干重等生长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栽培密度为50 cm×50 cm时,黄常山叶片形态指标最优,适合作为观叶观花地被植株栽植;栽培密度为40 cm×40 cm时,黄常山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药用植物栽植。[结论]试验结果为黄常山的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种植密度对薏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薏农种植密度2.780万穴/hm2为对照,并采用4个不同密度,即2.085、2.780、3.126和4.169万穴/hm2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种植密度对薏苡产量有很大的影响。从各试验处理结果看,在栽培中,以窝行距30 cm×80 cm,即4.169万穴/hm2为最好,产量比对照增产37.36%;其次是窝行距60 cm×80 cm,即2.085万穴/hm2,产量比对照增产16.45%。[结论]试验考察了种植密度对薏苡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薏苡高效、高产、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半夏的规范化栽培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种不同种植密度、3种不同种茎规格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收获后测产量和主要成分含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植密度和种茎规格对半夏产量和质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5cm×3cm种植密度的产量和净增重明显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小规格种茎分别比大、中规格种茎作种的产量提高20.0%和35.0%。不同密度和不同种茎规格栽培的半夏质量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生产上宜采用5cm×3cm种植密度、选择直径低于1.0cm规格的种茎作种栽培半夏,以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佟伟霜  常缨  樊锐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346-16348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防风的根系发育特征。[方法]测定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防风的根系深度、根幅、根条数、根系总表面积、根干重、根直径、根皮部和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等指标,研究防风的根系形态及产量、品质的关系,最终确定最佳栽培密度。[结果]结果表明:在栽培的株行距为7cm×30cm时,防风的鲜重为8.04g,干重为2.18g,折干率为27.06%,为不同处理中最高,且有较大的根系总表面积及较多的根条数与适合的根幅、根系深度,有最大的根皮部和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值,产量和品质最佳。[结论]综合比较发现防风最佳的栽培密度为株行距7cm×30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直播育苗技术。[方法]通过正交试验筛选MS培养基浓度、马铃薯汁浓度及KT浓度,对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原球茎直播育苗的播种基质。[结果]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各因素的优势组合为MS+KT 1.0 mg/L+马铃薯汁120 g/L;白芨原球茎直播有比较优势的基质为腐殖土50%+碎木屑50%+NAA 0.5 mg/L+香蕉汁100 g/L。[结论]白芨原球茎增殖液体培养及原球茎播种育苗的技术路线在生产上具有可行性,该方法简化了培养程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两优6326杂交稻强化栽培技术。[方法]试验采用大区设计,强化栽培采用大孔软盘旱育秧,四周起垄栽培,每次沟中灌满水可保持7 d左右;水稻栽插密度设3个处理:强化栽培(6.7+16.6)cm×26.7 cm(S1)、强化栽培23.3 cm×26.7 cm(S2)、常规栽培16.6 cm×20.0 cm(CK);通过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分析两优6326农艺、经济性状变化趋势,探讨不同栽培措施的作用效果。[结果]强化栽培S1处理获得实产9 940.5 kg/hm2,比对照增产5.0%,其有效穗比对照多15.0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2粒,千粒重高0.7 g;S 2处理的有效穗比对照少16.5万/hm2,每穗实粒数多12.1粒,千粒重高1.2 g,产量与对照相当。[结论]强化栽培下两优6326表现穗大、结实率和千粒重高的特点,栽插密度以(6.7+16.6)cm×26.7 cm为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茎尖菜用甘薯最佳栽培密度。[方法]以大叶型品种福薯7-6、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及中等花叶型品系徐菜薯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类型品种及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相同栽培密度下,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最高、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最低,产量受叶型影响较大。同一品种在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有所差异,小叶型品种薯绿1号和中等大小花叶型品种徐菜薯2号合理密植可以提高产量,最适密度为20 cm×20 cm至20 cm×15 cm;不同密度处理对大叶型品种福薯7-6产量影响不显著,栽培条件好的可适当降低种植密度,可选择20 cm×25 cm。[结论]该研究可为甘薯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药用植物白及与黄花白及的产量和品质差异,为白及种植户选种优质白及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测定种植两年的3份白及和1份黄花白及的假鳞茎产量、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多糖含量及其对钙(Ca)等矿质元素的吸收特性,比较各品种间的产量差异,并分析氨基酸总含量等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4份材料的产量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下同),其中,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假鳞茎产量(38112.15 kg/ha)较高,其次是资源白及(29112.15/ha),资源黄花白及和遵义白及的产量相对较低.4份材料的总氨基酸含量排序为遵义白及>资源‘桂白4号’白及>资源黄花白及>资源白及;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蛋白质含量最高,达7.22%,其次是遵义白及(7.12%),资源黄花白及和资源白及的蛋白质含量稍低,分别为6.60%和5.43%;资源黄花白及和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多糖含量较高,分别为31.40%和29.70%,资源白及和遵义白及的多糖含量相对较低,分别为27.60%和23.60%.此外,4份材料对Ca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依矿质元素种类不同而存在差异.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总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二者与Ca等5种矿质元素含量均呈正相关;多糖含量除与Mg含量呈正相关外,与其他指标均呈负相关;Ca等5种矿质元素间表现出或正或负的相关性.[结论]白及与黄花白及、白及同一种内不同品种(或不同来源地品种)间均存在产量和品质差异,其中资源‘桂白4号’白及的产量和品质均优于遵义白及、资源白及和资源黄花白及,可作为优质白及品种供药农选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较低种植密度条件下杂交小麦的节水特性,为杂交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种植方案。[方法]采取春季不灌水(W_0)、灌1次水(W_1)和灌2次水(W_2)这3种限水灌溉方式及多点比较的试验方法,在低密度条件下比较了杂交小麦的比叶重、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结果]在春季不灌水条件下,低密度种植的杂交小麦抗旱丰产性突出,产量水平显著高于常规小麦;在春季仅浇灌1次拔节水的情况下,W_1处理产量与W_2处理无明显差异;限水条件下,起身期和拔节期总茎数分别高于常规小麦10.7%和15.9%;W_2、W_1和W_0这3种灌溉方式下,杂交小麦分蘖成穗率分别为52.3%、48.7%和39.7%,对杂交小麦产量形成的直接影响从大到小表现为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论]低密度种植条件下,杂交小麦具有突出的节水抗旱优势,较高的分蘖成穗率是杂交小麦实现节水高产的基础,穗数是实现杂交小麦稳产丰产的主要贡献要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一种舟山海岛白及(Bletilla striata)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选地、整地、大田种植、抚育管理和采收等步骤。普陀鹅耳枥(Carpinus putoensis)林地作为本次研究的试验林地,引种临安紫花白及、温州泰顺紫花白及、云南紫花白及、云南白花白及、陕西紫花白及一年生苗。栽培环境保持林分透光率50%左右,加强肥水管理,可有效促进白及生长和块茎营养物质积累,栽培3年后即可采收,尤以临安紫花白及适应性最强。海岛地区林下栽培白及可充分利用现有土地,降低生产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确定白芨种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以及种子萌发后在自然光培养下丛生芽诱导分化及生根的最佳条件。[方法]选择成熟白芨果荚为外植体,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对白芨种子诱导、增殖、生根等问题进行试验研究。[结果]白芨种子诱导最适宜培养基为1/2MB+马铃薯泥20 g/L+蔗糖20 g/L,诱导率为95%;增殖分化培养基为1/2MB+马铃薯泥50 g/L+香蕉泥20 g/L+6-BA0.4 mg/L+NAA 0.1 mg/L+蔗糖25 g/L+艾蒿叶干粉2 g/L,增殖系数为14.2倍;生根培养基为1/2MB+香蕉泥80 g/L+NAA0.5 mg/L+蔗糖20 g/L+艾蒿叶干粉4 g/L,生根率达100%。[结论]白芨组培快繁能培养出带根茎叶的小植株,移栽成活率可达95%,为白芨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赵玉凤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19-17521
[目的]探明夏大豆(Glycine max)获得3000 kg/hm2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方法]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和施肥量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并进行寻优.[结果]影响夏大豆产量的顺序是: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施钾量.夏大豆获得3000 kg/hm2以上产量的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是:种植密度20.6万~23.2 万/hm2,施氮量83.5 ~ 95.2 kg/hm2,施磷量57.1~73.1 kg/hm2,施钾量43.0~ 52.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