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了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对12例足跟、踝、跟腱及小腿中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病例进行修复。皮瓣最小面积5cm×7cm,最大8cm×12cm。结果:12例中10例皮瓣生长良好,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2~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并有部分感觉恢复。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运恒定,切取方便,不牺牲主要血管神经。是修复足跟、踝、跟腱及小腿中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内外踝及跟部软组织皮瓣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侧下肢软组织缺损15例皮瓣,其中吻合小隐静脉6例,未吻合静脉9例。结果:吻合静脉的皮瓣全部成活,无肿胀、水泡;未吻合静脉全部出现肿胀、水泡,部分皮缘坏死2例。结论:将小隐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减轻皮瓣水肿,有利于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术后钢板外露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2010年3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21例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年龄28~50岁。创面范围为3 cm?3 cm~4 cm?3 cm。该次手术至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6个月。先行内固定物取出 VSD术,待创面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4 cm?4 cm~5 cm?4 cm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缺损,结扎蒂部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近端,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受区骨外露得到控制,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16个月,示皮瓣外形、质地良好,骨折愈合,无窦道、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形状、面积设计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6例损伤创面,切取皮瓣最大面积20cm×11cm,皮瓣最上端切取至胭窝下缘,旋转点最低在外踝尖上4cm。结果:术后26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经换药切痂后用中厚皮片植皮愈合。所有患者均获4~8个月随访,皮瓣外形满意,患肢正常步态行走,皮瓣耐磨,无溃疡发生,有痛觉,两点辨别觉为6~10mm。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皮肤质量较好,切取简便,供皮面积较大,成活率高且不牺牲主干血管,是修复足踝部较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一种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带蒂轴型皮瓣修复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采用6种不同类型带蒂轴型皮瓣修复18例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3.0 cm×2.5 cm~9.0 cm×16.0 cm,创基血运差。结果术后15例皮瓣完全成活,3例部分坏死,I期愈合率83.3%。所有患者均获随访0.5~2 a,踝关节活动和足行走负重功能良好。结论带蒂轴型皮瓣术后成活率高,能满足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岛状皮瓣在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修复方法及适应证.方法 鼻部皮肤缺损多采用鼻唇沟皮下组织蒂岛状皮瓣修复.鼻背部或鼻侧部较大缺损(直径在2.5~3.0 cm以上)修复则采用额部滑车上动脉岛状皮瓣修复.对于下睑部、眶周、颜面部较大面积缺损的修复则应用额部颞浅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结果 23例颜面部软组织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蒂部宽度及其结构对兔浅静脉-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 用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营养血管远端筋膜蒂皮瓣模型,设计7种不同蒂宽,观察术后7d皮瓣成活率.结果 组6(蒂宽0.5cm,蒂部含皮神经、浅静脉及其营养血管网)、组7(蒂宽1.0cm,由组6蒂部两侧各旁开0.25cm)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8.
"C"形邻指皮瓣设计的改良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C”形邻指皮瓣的设计进行改良并观察12例的应用效果。方法:于皮瓣蒂部设计一矩形瓣用以制成皮管包裹血管蒂,增加皮瓣蒂的长度和旋转弧方便转移,同时使修复指端脱套伤时皮瓣仍可顺行设计从而携带指固有神经手背支。结果:临床应用12例。12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9例得到2~23个月的随访,皮瓣外观满意,感觉恢复良好。结论:改良“C”形邻指皮瓣既保留了“C”形邻指皮瓣的优点,又克服了其血管蒂短不便转移及修复指端创面时只能取逆行设计的缺点,是手指创面修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方法。方法:根据头面部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分别采用下列6种类型皮瓣转移修复:带蒂额部皮瓣、岛状额部皮瓣、前臂游离皮瓣、下颌颈皮瓣、口角瓣及局部头瓣。结果:所有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功能与形态满意。结论:头面部肿瘤切除后创面应以皮瓣转移修复为宜。若创面周围有充分修复材料,则以局部皮瓣转移;若无,应考虑远位皮瓣,包括带血管蒂岛状皮瓣及游离皮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应用前臂骨间背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2 5例手背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及 7例虎口瘢痕挛缩的患者 ,应用前臂骨间背血管蒂岛状皮瓣逆行 期修复 ,其中切取皮瓣面积最小为 4 cm× 8cm,最大为 8cm× 1 0 cm,供区取中厚皮片修复。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 ,质地柔软 ,外观良好。其中 ,优 2 5例 (78.0 % ) ,良 6例 (1 8.8% ) ,可 1例 (3.2 % )。随访时间 0 .5~ 3a,无 1例出现破溃 ,抗磨能力强 ,患手耐受力及暴发力与健手相比均无明显差别 ,虎口挛缩的患者重建虎口 ,拇指对掌、对指功能基本恢复。结论 :应用该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及虎口瘢痕挛缩 ,是一种简便可靠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以推进法修复小腿软组织缺损。方法:用改进腓肠肌带血管蒂以及双蒂肌皮瓣加屈膝推进法修复胫骨外裸及钢板外露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8例、软组织全层缺损6例和贴骨疤痕及溃疡3例。结果:25例中除2例超限肌皮瓣远端表皮坏死外,全部肌皮瓣一次性消灭创面,成活率100.0%;8例慢性骨髓炎患者平均随访5年未见复发。结论:增加肌皮瓣后缘宽度及减少膝关节角度均可使肌皮瓣向小腿远端延伸,可最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报道SMAS平面下面颈皮瓣修复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和疗效。方法于创面邻近部位设计前蒂或后蒂面颈皮瓣,于SMAS平面下掀起皮瓣后向内侧旋转推进覆盖颊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共20例。结果20例皮瓣均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腮腺瘘形成。术后随访2~13月,皮瓣外观满意,皮肤浅感觉良好,除1例术后半年内下睑外翻外余无面部器官移位及面神经损伤表现。结论SMAS下面颈皮瓣血供可靠,色泽、质地优良,与颊部匹配,是修复颊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组织瓣。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带蒂筋膜瓣为引导性骨再生技术屏障膜的促成骨作用及其作用方式.方法5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尺骨造2cm骨缺损模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在骨缺损邻近制备一个带有无名血管蒂所属毛细血管网的筋膜瓣(带蒂筋膜瓣),使其包裹由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的骨诱导活性材料构建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并充填骨缺损,A...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时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D四组,对照组:A组单纯植入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B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C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复合VEGF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实验组:D组带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术后第4、8、12、16周进行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学观察、再生血管图像计量分析、新生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16周组织学观察,骨修复区新生骨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及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除第4周D、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间段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组前后时间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早期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化作用,并显著增强中后期的成骨作用,缩短骨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扦插密度对生产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发育的影响,探索适合马铃薯脱毒苗扦插密度。[方法]设4 cm×3 cm、6 cm×3 cm、6 cm×5 cm、8 cm×5 cm、8 cm×7 cm、10 cm×7 cm 6种不同密度进行扦插,考察脱毒马铃薯产量、合格薯率及植株性状。[结果]密度4 cm×3 cm、6 cm×3 cm、6 cm×5 cm 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产量结果通过合格薯率折算后,密度6 cm×5 cm处理小区马铃薯合格薯产量最高,为249.6粒/m2;脱毒苗植株的高度随着密度减小而降低,马铃薯植株的茎粗随着密度减小而变粗,脱毒苗植株的分枝数与密度变化没有关系。[结论]建议在网棚内生产马铃薯原原种,采用密度6 cm×5 cm进行扦插。  相似文献   

16.
乌桕不同密度播种育苗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3年期间采用株行距10cm×10cm、10cm×15cm、15cm×20cm等3种密度进行了乌桕播种育苗生长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乌桕一年生播种苗的最适密度为株行距10 cm×15 cm,生长量最高,平均苗高达137.7 cm,平均地径达1.81 cm,平均主根长度达60.5 cm,≥5 cm长Ⅰ级侧根平均条数达26.3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