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水稻机械覆膜插秧技术,地膜为可降解膜,配套使用高速插秧机、覆膜机,通过采取精细整地、科学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技术措施,实现水稻的增产。本文主要介绍了水稻机械覆膜(降解膜)插秧的作用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王文军  张祥明  郭熙盛  凌国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05-10406,10409
[目的]探讨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垄作和覆膜栽培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垄作和覆膜栽培能够提高冷浸田土壤温度,促进水稻早期的生长发育,提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水稻增产129.8~652.5kg/hm2,增产率达2.25%~11.32%。[结论]垄作和覆膜栽培两者结合的增产效果优于单一垄作处理,其中以窄垄+覆膜栽培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水稻垄作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稻垄作覆膜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覆膜可增产13.0%,增产稻谷1 048.5 kg/hm2,纯收入增加1 789.7元/hm2,能有效提前返青、分蘖、孕穗和抽穗、提前3~5 d成熟;在水稻返青后期长势较好,具有促高、增加分蘖的作用,增产和经济效益明显,能够节约成本、防虫抗病和不需化学除草、节本增效、减少污染等特点,建议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岳西县水稻全程覆膜湿润栽培应用研究及技术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岳西县在水稻垄作基础上,引进推广湖北房县的水稻全程覆膜湿润栽培技术的具体措施,水稻全程覆膜栽培技术增产的机理和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5.
王春 《农技服务》2011,28(6):884-885,887
就遵义县农田节水模式在水稻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栽培可人为地改善水稻生态环境,具有节水、增温、保肥、灭草、抗旱、增产等作用,覆膜区平均单产11 290.5 kg/hm2,农民习惯(CK)平均单产9 948 kg/hm2,覆膜比习惯增产1 342.5kg/hm2,增产率13.5%,增收2 953.5元/hm2,而且肥料利用率提高3.6%。农田节水模式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论述水稻地膜覆盖栽培所产生的增产效应,从生态学、生物学效应分析增产机理,提出按板镇水稻旱作覆膜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覆盖旱作水稻的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对覆膜旱作、覆秸旱作和传统淹水3种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温度、水稻生长状况、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详细分析,探讨水稻不同覆盖栽培模式的节水增产机理。结果表明:覆膜旱作栽培水稻产量(6511.5 kg.hm-2)高于传统淹水(5609.1 kg.hm-2)和覆秸旱作(4798.5 kg.hm-2),覆盖栽培(覆膜或覆秸)模式能明显降低水稻耗水量,节水率达63%。由于水稻覆膜栽培能增温保墒,移栽后具有生长恢复快、返青早、无效分蘖少的特点;其株高、穗长、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传统淹水和覆秸旱作栽培,使覆膜旱作水稻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8.
主要介绍振太乡二水田、雷响田基本情况及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试验增产效果和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主要技术措施;以期逐步扩大覆盖膜节水抗旱栽培面积,提高振太乡水稻总产量。  相似文献   

9.
对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效应的研究表明,水稻覆膜栽培具有良好的节水效应,较常规栽培每公顷至少节水1500t;产量以覆膜每公顷施N187.5kg的最高,比常规栽培增产6.8%,比无膜每公顷施N187.5kg增产8.1%;覆膜每公顷施N150kg较常规栽培增产5.5%,较无膜每公顷施N150kg增产14.7%。覆膜栽培能减少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提高肥料利用率,具有良好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水稻覆膜栽培是一项既节约水资源,又增产增效的技术措施.但受作业量和劳动强度大的覆膜和打孔两项作业的影响,水稻覆膜生产发展缓慢.为加快这项技术的推广步伐,发展高效农业,受河北和湖北等地的水稻覆膜器和打孔器的启示,我们与稻农努力探索,反复试验,试制出了水稻覆膜打孔机.它的问世使我旗水稻覆膜栽培面积由1998年的3亩一跃发展到2000年的500亩.  相似文献   

11.
覆膜旱栽水稻的产量与生育表现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多点试验结果表明:①水稻覆膜旱栽,与不覆膜旱栽(CK1)比较,增产明显,增产幅度在7.3%~467.8%,增产效果表现为干旱半干旱区>半干旱半湿润区>湿润区;与普通水田栽培(CK2)比较,北方的陕西、黑龙江试点增产7.6%~25.6%,南方浙江试点的产量基本持平 .②覆膜旱栽水稻,分蘖发生早、生长快,分蘖量大,群体茎蘖数增长迅速,达到最高茎蘖数的时期明显提前,株高增加,成熟期提早,每 hm2有效穗数比CK1增加48.8~247.5万 ,比C K2增加12.3~61.5万.有效穗数多是覆膜旱栽水稻增产的主导因素.但成穗率明显降低, 抽穗不整齐,抽穗历期明显拉长,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变化大、不稳定,是覆膜旱栽水稻的主要缺陷.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覆膜稻的成穗率.③覆膜旱栽水稻孕穗期的单丛叶面积与干物重比CK1和CK2明显增加;并且与CK2比较,根干重的增幅明显大于地上部干重的增幅,但成熟期草干重的增量也明显大于谷干重的增量.  相似文献   

12.
水稻覆膜旱作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1998~1999年两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覆膜旱作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效果,其水稻分蘖可持续时间长,分蘖旺盛,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达到增产效果。同时初步提出了水稻覆膜旱作节水高产的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3.
水稻覆膜栽培效应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覆膜栽培技术是水稻栽培技术的重大改革,它打破了传统的水稻栽培模式,在大田分墒覆膜压膜打孔后移霖旱育秧,进行干湿管理,该技术操作方便,栽后能增温保湿,改善生态环境,促使返青快,分蘖早,提高成穗率,缩短水稻生育期,从而达到节水,节肥,除草,增产,增效的目的,我们对水稻覆膜栽培技术在冷凉山区的适应性,丰产性,技术操作规程等进行了研究,为水稻覆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发展节水农业,保证水稻节水栽培的农艺要求中,人们采用水稻覆膜节水栽培法。目前采用覆膜的方法是:人工开畦沟、人工覆膜、人工覆土与人工打孔的简单工艺方法,人工覆膜费时、费工、效率低且劳动强度大,1d 3人仅可以人工覆膜667m2水田。它直接阻碍着水稻节水栽种技术的发展进程。研制水稻节水自动覆膜装置一直是业内工作人员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现在课题组研制了1台自动覆膜、自动起畦、自动开沟、自动膜边压紧与自动打孔的覆膜试验装置。覆膜装置在拖拉机动力牵引与1人配合1d覆膜可达30000~33000m2,是人工覆膜的45~50倍,节水可达69.7%左右;667m2增产9.2%左右。  相似文献   

15.
水稻覆膜栽培是水稻增产增收的新途径。水稻覆膜后可以节约用水30%以上,提前成熟1周左右,而且增产效果明显。但长期使用普通塑料地膜在土壤中不能溶解和消失,对环境和耕地造成污染,破坏土壤耕层结构。针对这种现象,2002年,本溪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引进由荷兰生产的纸质地膜,用于生  相似文献   

16.
水稻覆膜旱作节水肥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旱作覆膜节水肥高产栽培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增产技术,彻底突破了水稻栽培和灌溉方法的传统思维和传统理论,是对水稻种植制度的补充和完善。该技术能减少农药、化肥污染,节省灌溉用水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其技术优势: 一是省力、节本、高产、优质、高效。试验与示范结果表明,采用代表性生态类型稻区覆膜旱作稻与常规水作稻对比,覆膜旱作稻可比常规水作稻增产23.6%~15.1%;覆膜旱作稻增产、节水、节肥、节除草剂、节杀虫剂、杀菌剂、节种子等几项所得的收入,扣去地膜成本每亩约35元,大致每亩可增收50~230元;据米质分析结果,覆膜旱作稻米质也比较好,垩白率、垩白度……  相似文献   

17.
"水稻三围立体覆膜栽培":是使用水稻专用降解膜覆盖、结合应用了水稻宽窄行栽培方式与水稻三围栽培的增产原理解决了生产中密度高透风透光差的问题,通过地膜覆盖增温、嫩秧早栽、可以促进分蘖大量早生快发,减少无效分蘖,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任用。  相似文献   

18.
陈广  王军 《现代化农业》2013,(12):21-22
试验表明,水稻覆膜栽培具有明显的节水、节肥效果,公顷增产1263kg,增产率达13.5%。  相似文献   

19.
寒地井灌稻区增设3%面积的硒水池、宽浅式灌区延长水路及灌渠覆膜对井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温作用,使水稻增产9.2% ̄18.1%。  相似文献   

20.
对水稻覆膜旱作条件下稻田地下水水质变化作了动态检测。结果表明 ,与常规淹水栽培区相比 ,覆膜旱作区水稻不仅极显著增产 ,而且稻田地下水总氮含量 ,包括NH4 -N、NO3--N、特别是NO2- -N含量明显降低 ,氯根 (Cl-)含量也较低 ,地下水总磷含量、水溶性磷含量有所降低 ,但总体上相差不大。水稻覆膜旱作栽培方式能对施肥造成的稻田地下水水质非点源污染起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