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介绍一种从马鹿粪便中提取DNA的改进方法。[方法]在传统的CTAB裂解法的基础下,根据马鹿粪便的特征进行改进所得的DNA提取方法。[结果]采用该方法从天山马鹿粪便中提取了高质量的粪便DNA并扩增出了天山马鹿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通过测序检测,同时以提取的马鹿肌肉和皮毛样品DNA作为对照,进一步证实了提取的可靠性。[结论]该方法提取过程中无需使用蛋白酶K;所提取的DNA无需使用DNA纯化试剂盒纯化,可直接用于PCR扩增,因此,试验费用很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从林麝粪便中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物种鉴定的可行性,为林麝野外调查工作以及分子粪便学在林麝保护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林麝粪便,采用改良的CTAB抽提基因组DNA;按常规PCR法对mtDNA D-loop区和Cyt b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后,用DNAMAN 6.0软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在不同温度存放不同时间,研究林麝粪便基因组DNA的提取与mtDNA D-loop区和Cyt b基因PCR扩增的时效性。【结果】以提取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均能特异性地扩增出mtDNA D-loop区和Cyt b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所扩增产物为林麝的mtDNA D-loop区和Cyt b基因。时效性分析结果显示:常温和4℃条件下保存96h以内的林麝粪便所提取的基因组DNA能有效扩增出mtDNA D-loop区和Cyt b基因。【结论】自然条件下林麝粪便中林麝自身体细胞DNA保存时间较长,通过在野外采集林麝粪便提取基因组DNA并进行物种鉴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介绍一个从马鹿粪便中提取DNA的改进方法。[方法]本实验采用的是,在传统的CTAB裂解法的基础下,根据马鹿粪便的特征摸索出来的改进方法。[结果]采用该方法从天山马鹿粪便中提取了高质量的粪便DNA并扩增了天山马鹿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通过测序检测,同时提取马鹿肌肉和皮毛样品的DNA作为对照,进一步证实了提取的可靠性。[结论]该方法提取过程中不需要用蛋白酶K;所提取的DNA不需要用DNA纯化试剂盒纯化,可直接用PCR扩增,因此,费用量很低。  相似文献   

4.
田新民  张明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5):8279-8280
[目的]评价马鹿粪便DNA的微卫星基因型可靠性,为后续保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7个多态性较高的微卫星位点,扩增167份马鹿粪便DNA,通过3~4次的重复扩增统计等位基因丢失率和假等位基因出现率。[结果]7个位点的等位基因丢失率平均为0.034,假等位基因出现率平均为0.023。[结论]对于杂合体,3~4次的重复扩增可以满足基因型后续分析要求,而纯合体需要7次以上的重复扩增。  相似文献   

5.
应用巢式及复合PCR对小鼠早期胚胎进行性别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晗  窦忠英 《西北农业学报》2005,14(4):158-161,165
根据小鼠SRY基因,设计并合成内外两对巢式PCR引物;同时。根据ZFY—ZFX基因的同源性,设计合成其共同的巢式PCR引物,对昆白小鼠组织DNA样品进行了性别鉴定。雄性样品可扩增262bp的SRY基因和137bp的ZFY—ZFX基因片断,而雌性样品只能扩增137bp的ZFY-ZFX基因片断,其鉴定结果与已知性别一致。将2-细胞、4-细胞、8-细胞和16细胞胚胎视为微量细胞样品进行PCR扩增,通过常规PCR与巢式PCR、复合PCR的比较。确立了巢式及复合PCR的扩增体系。结合核型分析和PCR法共鉴定21枚胚胎,其中雄性12枚,雌性8枚,鉴定准确率为95.2%。  相似文献   

6.
正"在种植前就判断出番木瓜的性别,将节约农户种植成本。"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近日在番木瓜早期性别鉴定技术上获得了突破,将为农民节省这笔费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热科院生物所基因工程与生物安全研究团队在综合了国际国内的研究成果之后,针对番木瓜性别鉴定服务的特点研发出了植物直接性别PCR技术,60秒就可提取1份番木瓜种苗的叶片DNA,2.5小时即可通过特异引物的扩增鉴定出大约100份番木瓜样品的性别。而种子苗不仅具有直根系发达、耐旱、抗风、苗壮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将牙釉蛋白(AMEL)基因用于绵羊性别鉴定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酚-氯仿法从湖羊的耳皮肤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分别以公羊和母羊的DNA为模板,以AMEL引物和SRY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经扩增后母羊得到一条来自X染色体的270bp条带,而公羊则得到270和210 bp的两条带。两种方法对10份已知DNA样品检测结果与实际性别完全一致。PCR产物的电泳条带较为清晰,相同性别电泳条带数完全一致,而不同性别间电泳条带数和片段大小差异显著。AMEL引物扩增雌性个体DNA实际电泳条带数和理论条带数一致,而来自雄性结果却不一致,这可能与非特异性扩增有关。[结论]AMEL基因比SRY基因具有更高的灵敏性,可用于判定XY染色体动物的性别。  相似文献   

8.
应用源自牛X和Y染色体同源区的1对外引物P1、P2及其各自特异区的2对内引物P3、P4和P5、P6,进行嵌套式PCR反应,对中国荷斯坦公、母牛静脉血样DNA及牛胚胎样DNA进行特异性条带的嵌套式PCR扩增,并对外、内嵌套式引物的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以准确鉴定牛早期胚胎性别.结果表明,在优化了的PCR反应体系下,中国荷斯坦公牛DNA样品得到178bp和262bp的两个条带,而母牛仅得到262bp的1个条带;静脉血样DNA性别鉴定结果与实际性别相符率为100%,表明本试验建立的体系完全可以用于牛早期的胚胎性别鉴定.  相似文献   

9.
利用与番茄果实颜色性状紧密连锁的标记InDel-P分别对4份红果番茄高代自交系和4份粉红果番茄高代自交系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标记在4份红果番茄高代自交系中均可扩增出960 bp的DNA特异片段,而在4份粉红色番茄高代自交系中可扩增出360 bp左右的特异片段;利用该标记对48份后代材料进行进一步检测,结果显示,在待检的32份普通番茄后代材料中有2份未扩增出条带,17份表现粉红色,9份表现红色,4份同时扩增出了2条条带;对16份樱桃番茄也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有11份后代材料鉴定结果为粉红色,另外5份材料鉴定结果为红色。本试验所涉及的30份普通番茄材料和16份樱桃番茄材料分子检测的准确率为86.7%和62.5%。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多重PCR鉴定水牛胚胎性别的技术体系,为下一步优化多重巢式PCR方法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热裂解法、蛋白酶K+二硫苏糖醇(DTT)法和吐温-20+DTT法分别提取水牛卵裂球DNA,比较3种方法对G3PDH基因的扩增效果;同时设计1对检测引物和1对内标引物用于胚胎性别鉴定,提取胚胎DNA后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吐温-20+DTT法具有良好的裂解效果,其有效检出率为97.1%;而经吐温-20+DTT法抽提的DNA用于多重PCR检测,其胚胎鉴定率达到100.0%。【结论】采用吐温-20+DTT法处理水牛胚胎样品后再进行多重PCR性别鉴定可以简化操作步骤、提高鉴定效率,但样品数量不宜太少。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鹿群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于2006-2007年,对河南省境内的4个鹿养殖场进行了调查.在检测的499份鹿粪便样品中,发现了球虫、毛首线虫和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81%(19/499)、1.40%(7/499)和0.40%(2/499).各品种鹿寄生虫感染情况略有差异,球虫发现于所有被检测的鹿种,包括梅花...  相似文献   

12.
采集林麝DNA样本获得快捷、有效的DNA提取方法是其分子标记,良种遗传选育的分子基础。以林麝粪便为研究对象,用常规和改良的方法比较提取林麝粪便DNA的效率,两种方法分别设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采集林麝粪便后分别在空气暴露0、2、4、6d。用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提取粪便DNA,以林麝GAPDH为目的基因,用PCR方法扩增样本。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DNA目的条带,以空气暴露0d的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为参考,2、4、6d粪便DNA条带光密度值与0d进行比较获得相对光密度值。结果发现,随着时间延长,林麝粪便逐渐失去光泽,表面粗糙;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取林麝DNA。试验组2d和4d与0d相比较DNA水平显著上升,6d与0d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仅在2d提取的DNA水平上升,而4d和6d显著下降到0d的水平。以对照组为参照,两组各时间点相比,试验组获得的DN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提取DNA的方法可显著提高林麝粪便DNA的获得率。  相似文献   

13.
1997~2000年,在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用高浓度静松灵注射液(10 %)对马鹿、扭角羚、野骆驼进行了麻醉试验,结果显示,在实验用药量0.03 mL/kg(马鹿)、0.004 mL/kg(扭角羚)和0.03 mL/kg(野骆驼)下,肌肉注射给药后,动物在1~5 min出现反应。制动诱导期为:马鹿3~12 min,扭角羚1~5 min,野骆驼5~15 min。麻醉持续时间为马鹿32±7.60 min,扭角羚120±18.44 min,野骆驼28±6.57 min。恢复时间为马鹿3±1.05 min,扭角羚2±0.30 min,野骆驼5±3.18 min。使用后均未出现中毒现象。实验表明,该药对这3种野生动物具有良好的保定效果。  相似文献   

14.
排入地表水中的动物粪便会带来一系列生态与公共卫生问题,快速准确鉴别污染来源对于源头控制与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细菌群落的微生物溯源技术(Community-based 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以及高通量DNA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污染源中微生物和环境样本中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水体中粪便污染来源进行预测。本文利用16S rDNA测序,系统分析与比较了巢湖流域水体、沉积物样本与广泛的潜在污染源(包括村庄与养猪场污水,野生水鸟粪便,人类与家禽、家畜粪便)的细菌群落组成,同时,利用基于机器学习的溯源软件FEAST与Sourcetracker,对水体、沉积物样本的潜在污染源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水体与沉积物样本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粪便样本,其中巢湖水体与河流沉积物样本具有最高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样本中也存在大量未分类物种。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广泛分布于所有样本中。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村庄排污口与污水处理厂排污口样本是河水样本最主要的污染来源,沉积物与湖水样本则预测存在猪场排污水与野生水鸟粪便的污染,所有样本未检测到来自人粪与鸡粪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和2014年的1月份,在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采集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与狍(Capreolus pygargus)的粪便,应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技术对马鹿、狍粪便组成成分对比分析,探讨同域分布的马鹿和狍的生境选择及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马鹿除采食东北红豆杉外,其余采食植物与狍的完全相同,二者食性重叠度高达84.8%。马鹿与狍采食植物多样性指数都较高,而营养生态位宽度则很低。在高食物重叠性的影响下,马鹿与狍对生境因子选择发生明显的分离。马鹿主要选择人为干扰距离大于1 km,海拔、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较高,阳坡,对于坡位要求并不十分严格的针阔混交林生境;而狍主要选择人为干扰距离小于1 km,海拔、食物丰富度、隐蔽度相对较低,阳坡,中坡位及上坡位的灌丛生境。  相似文献   

16.
应用四碱基限制性内切酶对鹿结核病流行株和卡介苗基因组分别酶切,以鹿结核流行株酶切产物为testerDNA,卡介苗酶切产物为driver DNA,testerDNA接头连接后与driver DNA进行抑制性消减杂交。将获得的消减PCR产物与pMD-18连接,JM109感受态细胞,进行蓝白斑筛选。结果表明,RsaI酶切产生的酶切产物在0.1~2.0 kb之间,将消减PCR产物克隆后,挑取208个转化子,构建了鹿结核病流行株与卡介苗的差异基因文库。结果表明,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鹿结核病流行株与卡介苗基因组差减文库,可为鹿结核病自然感染和卡介苗免疫的鉴别诊断及鹿结核病的综合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4月底至9月中旬采集了陕西凤县圈养林麝的新鲜粪样,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林麝非孕期的粪样皮质醇含量,探查林麝的应激生理状态。结果表明:圈养雌性林麝非孕期应激生理状态可以分为4个阶段(幼仔卧巢哺乳期、幼仔出巢哺乳期、幼仔单独饲养期、雌麝进入发情期),其中,雌麝于产后的幼仔卧巢哺乳期处于较高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2~4周),而雌麝与幼麝分离期处于较低的应激生理状态(产后第13~15周);与此对应,单独饲养且与育幼无关的雄麝仅于饲料更换阶段(5月份)表现出一定的应激生理水平增高。分析得出,非孕期圈养林麝粪样皮质醇水平变化与重要的时间相联系,是导致应激生理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认为圈养林麝非孕期应以雌麝的管护为主,尤其处于较高水平的第1阶段,是育幼雌麝饲喂和管护的敏感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