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吡蚜酮在水稻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志广  赵晓峰  刘建国  李红杰  逯忠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608-16609,16632
[目的]了解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中的残留动态以及在收获期水稻中的最终残留量。[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研究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以及在收获期水稻中的最终残留量。[结果]吡蚜酮在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为0.51~0.53 d,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学方程。在水稻生长期喷施1次,按推荐剂量300 g/hm2和2倍剂量600 g/hm2施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收获期植株、糙米和稻壳中均未检出。[结论]吡蚜酮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 d)。在水稻田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时,按推荐剂量300 g/hm2施药1次,建议水稻上最大残留限量值暂定为0.02 mg/kg。  相似文献   

2.
为建立大白菜和土壤中虫螨腈残留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采用乙腈提取、弗罗里硅土柱固相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等方法,研究了虫螨腈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在0.01、0.1和1.0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虫螨腈的平均回收率为86.6%~108.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3.2%,最小检出量为1.0×10-12 g,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采用20%虫螨腈悬浮剂按450 g/667m2的剂量施药,虫螨腈在大白菜中的半衰期为6.0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03 d,药后7 d大白菜中的最终残留量≤1.572 mg/kg,低于我国的最大残留限量值2.0 mg/kg。建议在大白菜上使用20%虫螨腈悬浮剂时,施药制剂量为20~30 g/667m2(折合有效剂量60~90 g/hm2),施药2~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  相似文献   

3.
2006年在沈阳和山东两地进行了三氟羧草醚在花生植株、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试验,研究提供了不同施药剂量下三氟羧草醚在样本中的最终残留量和残留消解动态方程等结果,45~90g a.i./hm21次施药剂量下,收获的花生籽粒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准确地评价氟硅唑及其制剂在苹果园中使用后的生态环境安全性,指导氟硅唑及其制剂的科学合理使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该文用液相色谱配紫外检测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氟硅唑在苹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按常规用药剂量和高剂量施于苹果后,氟硅唑最终残留量表现为:土壤>苹果。按混剂用药剂量氟硅唑为100、150g(a.i.)/hm2在苹果生长期施药,施药7~8次,施药间隔12d安全间隔期30d收获时氟硅唑在土壤、苹果中的残留量均<0.20mg/kg。  相似文献   

5.
甲基二磺隆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研究了除草剂阔世玛的有效成分之一甲基二磺隆在河北、湖北两地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采用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甲基二磺隆残留量,麦粒、植株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土壤中为0.004mg/kg。添加浓度在0.004~0.5 mg/kg范围内,回收率83%~101%,变异系数4.6%~17%。实验结果显示,甲基二磺隆在两地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42 d和8.32 d,在土壤中的分别为10.7 d和9.47 d;研究表明,阔世玛可分散粒剂用于冬小麦田防治1年生禾本科杂草及阔叶杂草,有效成分剂量应定在8.1~13.5 g/hm2,施药1次,收获期甲基二磺隆在两地小麦植株、籽粒及麦田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2 mg/kg。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w(灭线磷)=10%GR(颗粒剂)在广东省、湖北省两地水稻植株的降解动态和植株、稻米和米糠中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灭线磷在水稻植株、稻米和米糠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2.60%~92.24%,83.29%~91.60%和83.74%~90.57%。灭线磷在植株中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在广东省和湖北省水稻植株茎叶的半衰期分别为6.01d和5.91d。w(灭线磷)=10%GR以有效成分2700g/hm2和1800g/hm2两个剂量施药后,在广东省和湖北省两地水稻植株中均未检出灭线磷;以有效成分2700g/hm2剂量施药后,广东省和湖北省两地稻米中的灭线磷的残留量分别为0.0047mg/kg和0.0041mg/kg,而以有效成分1800g/hm2剂量施药后,广东省和湖北省两地稻米中均没有检测出灭线磷;以有效成分2700g/hm2和1800g/hm2两个剂量施药后,广东省的米糠中均未检测出灭线磷。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抗倒酯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于2014-2015年分别在安徽、山东及黑龙江进行了113g/L抗倒酯微乳剂在小麦植株、麦粒及土壤上的残留降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以超高效液相(UPLC-PDA)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同时检测小麦中抗倒酯及抗倒酸残留量。结果表明:抗倒酯在土壤、麦粒和植株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5mg/kg、0.05mg/kg及0.02mg/kg,添加浓度在0.02~1.0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71.09%~105.24%,变异系数均10%;同时抗倒酸在土壤、麦粒和植株中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5mg/kg、0.05mg/kg及0.02mg/kg;浓度在0.05~5.0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76.66%~101.0%,变异系数均10%。土壤中抗倒酯及抗倒酸总残留量比在植株中消解快,植株残留消解动态曲线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3.83~9.90d;试验表明,按推荐高低剂量各施药1次,收获期内麦粒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5mg/kg,在植株的最终残留量均0.20mg/kg。抗倒酯为易降解农药,小麦生产上合理使用抗倒酯安全。  相似文献   

8.
采用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分析检测的方法,研究了嘧菌酯在山东、安徽和陕西3地苹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结果表明:采用10%嘧菌酯悬浮剂在有效成分150 mg/kg施药剂量下对苹果植株和土壤分别喷雾施药一次,嘧菌酯在苹果中的半衰期(t1/2)为2.97~4.36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t1/2)为2.80~4.73 d;而在150 mg/kg施药剂量下施药4次,第4次施药后14 d,嘧菌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检出限(0.01 mg/kg),远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  相似文献   

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多菌灵在新疆葡萄中的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多菌灵最低检出浓度为0.02 mg/kg,添加浓度在0.05~1.00 mg/kg范围内,回收率为70.14%~92.38%,RSD≤6.2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按照低剂量和高剂量各施药3次和4次,28 d后残留量均降至0.17 mg/kg以下,低于多菌灵在葡萄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量3.0 mg/kg。  相似文献   

10.
吡草醚在小麦和土壤中的残留及安全使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定量分析,对吡草醚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1.2~13.3 d,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5.6~6.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吡草醚2%悬浮剂以12~18 g a.i./hm2于小麦返青期施药1次,收获期小麦籽粒中吡草醚残留量均未检出(0.002 mg/kg),均未超过最高残留限量值0.02 mg/kg(MRL)。该药在小麦返青期及以前施药,推荐吡草醚2%悬浮剂在小麦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50 d。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田间试验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广枯灵中甲霜灵在中药材头花蓼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实验结果表明,甲霜灵在头花蓼和土壤上的半衰期分别为6 7~7.3 d和12.6~13.9 d.按最高推荐剂量22.5 g·a·i/hm2和2倍高剂量45 g·a·i/hm2使用2~3次,末次施药距收获间隔14 d,甲霜灵在头花蓼植株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我国蔬菜上的最大残留量0.5 mg/kg.所以广枯灵中的甲霜灵在贵阳地区头花蓼上按照推荐剂量11.25~22.50 g·a·i/hm2使用2~3次,降解速度较快,不易发生积累作用,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菌核净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法,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菌核净在生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显示,菌核净在生菜、土壤中的最小检出浓度为0.002 mg/kg,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6.0%~101.0%,变异系数为1.3%~2.8%。残留动态研究表明,菌核净在生菜、土壤中半衰期为6.2、11.4d。40%(质量分数)菌核净可湿性粉剂在生菜定植初期以低剂量(600g/hm2)和高剂量(1 200g/hm2)施药3~4次,距最后一次施药21d后菌核净的残留量小于0.70mg/kg。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选用20%烟嘧·硝磺·辛酰油悬浮剂防治玉米田一年生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并检测辛酰溴苯腈在玉米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同时进行试验影响因子与残留量相关性分析,提出了20%烟嘧·硝磺·辛酰油悬浮剂合理使用建议。结果表明,辛酰溴苯腈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在玉米植株中的降解半衰期2018年湖南为0.6 d,河北为0.6 d;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2018年湖南未测出,河北为22.9 d。高剂量小区最终残留与低剂量小区最终残留均<0.01 mg/kg(未检出)。由于施药的复杂性,施用剂量与残留量之间没有严格的相关性。可见,20%烟嘧·硝磺·辛酰油悬浮剂用于防治玉米一年生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制剂用量为1 200~1 800 g/hm2,用水量675 L/hm2,宜于玉米苗后三至五叶期采用喷雾法施药1次。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中毒死蜱在水稻及稻田中的残留消解动态,采用气相色谱-氮磷检测器(GC-NPD)法对水稻及稻田中的毒死蜱残留量进行测定,旨在为该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毒死蜱在稻田水、土壤和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45~3.48 d、3.16~6.36 d和2.05~2.98 d。毒死蜱在稻田土壤、糙米、谷壳和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随施药剂量、次数的增加而增加,随采样时间延长而降低。按推荐剂量1 800 g/hm~2和1.5倍推荐剂量2 700 g/hm~2各施25%异丙威·毒死蜱乳油3~4次,距末次施药33 d,土壤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4 7 mg/kg和0.081 2 mg/kg,植株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7 9 mg/kg和0.063 2 mg/kg,收获的糙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45 4 mg/kg和0.076 5 mg/kg,谷壳中毒死蜱的最大残留量分别为0.084 3 mg/kg和0.093 6 mg/kg,均低于我国规定的毒死蜱在稻谷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此时收获的稻谷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抗倒酯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和环境安全性,于2014-2015年分别在安徽、山东及黑龙江进行了113 g/L抗倒酯微乳剂在小麦植株、麦粒及土壤上的残留降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以超高效液相(UPLC-PDA)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同时检测小麦中抗倒酯及抗倒酸残留量.结果表明:抗倒酯在土壤、麦粒和植株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5 mg/kg、0.05 mg/kg及0.02 mg/kg,添加浓度在0.02~1.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71.09%~105.24%,变异系数均<10%;同时抗倒酸在土壤、麦粒和植株中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5 mg/kg、0.05 mg/kg及0.02 mg/kg;浓度在0.05~5.0 mg/kg时,平均回收率在76.66%~101.0%,变异系数均<10%.土壤中抗倒酯及抗倒酸总残留量比在植株中消解快,植株残留消解动态曲线符合化学反应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3.83~9.90 d;试验表明,按推荐高低剂量各施药1次,收获期内麦粒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5 mg/kg,在植株的最终残留量均<0.20 mg/kg.抗倒酯为易降解农药,小麦生产上合理使用抗倒酯安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25%噻嚷酮WP中噻嗪酮在广东省、湖南省两地水稻植株中的降解动态和在植株、稻米及米糠中的最终残留量.研究结果表明,噻嚷酮在水稻植株、稻米和米糠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4.43%~91.61%、81.80%~94.18%和82.47%~96.11%.噻嗪酮在植株中的降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指数模型,广东省和湖南省水稻植株茎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87 d和5.06 d.25%噻嗪酮WP以75 g(a.i.)/hm2和112.5 g(a.i.)/hm2剂量施药后,在广东省和湖南省两地水稻植株噻嗪酮含量为0.0168~0.0294 mg/kg;噻嗪酮在两地稻米中的的残留量为0.009 5~0.0117 mg/kg;在两地米糠中的残留量为0.0142~0.0193mg/kg.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酚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晴天、人工模拟降雨2种情况下银杏酚酸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分析了银杏酚酸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结果表明,银杏酚酸在施入土壤后可迅速降解,施药5 d后基本降解完毕。晴天和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0.42、0.37 d。按施药剂量2 000 g/hm2施药4、5次,银杏酚酸在晴天和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5 d后的残留量分别为0.21~0.23 mg/kg和未检出,7 d后的残留量都为未检出;按施药剂量4 000 g/hm2施药4、5次,银杏酚酸在晴天和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5 d后残留量分别为0.09~0.11 mg/kg和未检出至0.06 mg/kg,7 d后的残留量都为未检出。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银杏酚酸在土壤中降解更快一些。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及土壤中的残留和在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消解动态,评价其在水稻和土壤中的安全性,为该农药在水稻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甲氨基阿维菌素在糙米、谷壳、水稻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2%~101.8%,相对标准偏差为1.7%~10.4%。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1 g,在糙米、谷壳、植株、土壤及田水中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0.02、0.02、0.015、0.006、0.008mg/kg。2011年和2012年在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三地进行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0.9d,在稻田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2.9~6.4d,在水稻田水中的消解半衰期为1.1~3.3d;其在糙米和谷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mg/kg,在植株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5mg/kg,在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06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防治稻纵卷叶螟,建议最高用药量为15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14d。  相似文献   

19.
牛树君 《农学学报》2017,7(1):27-31
为明确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和10%精喹禾灵EC在胡麻田的安全施药剂量以及在胡麻籽中的最终残留量,采用田间茎叶喷雾处理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开展了2种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和残留测定试验。结果表明:2种除草剂在施药剂量分别为145.8、90 g/hm~2时,对胡麻田禾本科杂草具良好防效,株防效分别达到94.34%、93.34%,鲜重防效分别达到95.26%、94.85%;对胡麻安全性高且增产效果明显,胡麻增产率分别达到92.50%、91.48%;在胡麻籽中的除草剂残留量符合国家食用植物油中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残留量分别为0.10、0 mg/kg。  相似文献   

20.
为了评价噁草酮在水稻上使用的安全性,在湖南、海南和山东3地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噁草酮在水稻、稻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添加回收试验结果表明:在0.01~1.0 mg/kg添加水平下,稻米、稻壳、水稻植株、稻田水和土壤中噁草酮的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5%~10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4.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噁草酮在水稻植株、田水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反应模型,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6~12.4、5.5~12.8和7.9~15.4 d,属于易降解农药;噁草酮在稻米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定量限(LOQ)0.02 mg/kg,低于噁草酮在糙米上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05 mg/kg,建议10%噁草酮悬浮剂在水稻上施药1次,施药剂量4 500 g/hm2(1 350 a.i.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