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及其近缘种大刍草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玉蜀黍属现今分类的所有大刍草种和玉米进行染色体核型比较研究,为揭示其进化趋势与种间亲缘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玉米和大刍草的染色体数目,并对其核型进行分析.[结果]玉蜀黍属内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数目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为 2n=4x=40 外,其余种 (亚种) 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0.玉蜀黍属内亚属问以及亚属内物种问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各个种及亚种染色体均由中部着丝点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随体全部位于短臂上;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具2对随体外,其余种(亚种)均具 1 对随体,其中,玉米的随体位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大刍草的随体均位于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上.核型分类上,繁茂亚属的4个种均为2A型,玉蜀黍亚属主要属于2B型.[结论]细胞学证据表明,玉蜀黍属除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染色体数目为2n=40,其余种(亚种)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0,玉米和大刍草作为同属的物种,染色体核型结构差异较小;四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不是由二倍体多年生类玉米种加倍演化而来,它们是2个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2.
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相似文献   

3.
壳斗科格氏栲和栲树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次报道了壳斗科栲属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 Hayata和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 Franch的核型分析结果。研究结果发现格氏栲和栲树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4;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组成。二者核型类型均为2B型,格氏栲核型公式为2n=24=18m+2m_(sa(?))+4Sm;栲树核型公式为2n=24=18m+5Sm+1Sm_(sat),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蔷薇属若干花卉的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报导了7种(品种)蔷薇属花卉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其中1种为首次报导。该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为7(x=7)。核型的共同特点是:染色体小型,中部(m)或近中部(sm)着丝点,无随体,1A核型。多倍化是该属物种形成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茴茴蒜(Ranunculuschinensis)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结果表明,2n=16.核型分析表明,8对染色体中,1对为正中部着丝点染色体,2对为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3对为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为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2x=16=2M+4m+6sm+2st+2T.核型属3A类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脾脏细胞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两种生活于近海沿岸的(鱼叚)虎鱼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研究。其中,纹缟(鱼叚)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 phalus)2n=44,NF=76,有10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6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竿(鱼叚)虎鱼(Luciogobius guttatusGill)2n=44,NF=72,有7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7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8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未发现有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华山松(Pinus armamdii Franch)的核型。华山松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其中11对(No·1~11)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另一对(No·12)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第3对染色体长臂上具次缢痕,且染色体均显示带纹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两种蓝刺头植物的核型差异.[方法]应用改进的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新疆两种蓝刺头植物的核型.[结果]天山蓝刺头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30,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16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4对,在第5,6对染色体长臂上带有随体,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30=16m+14sm(4SAT).硬叶蓝刺头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2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6对,在第2对染色体长臂上带有随体,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28=22m(2SAT)+6sm.[结论]两种蓝刺头染色体数目不同,随体存在与否及数目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9.
赖双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09-10710
[目的]为特种野猪的遗传学研究、基因定位提供依据。[方法]用外周血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宁波特种野猪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结果]特种野猪染色体数目为38,其中,A组由1~5号5对染色体组成,属于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B组由6~7号2对染色体组成,属于近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C组由8~13号6对染色体组成,属于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D组由14~18号5对染色体组成,属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X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特种野猪染色体数目与家猪相同,但核型有些差异。特种野猪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有6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有5对,与家猪的正好相反。[结论]特种野猪的核型可能是一些罗伯逊易位个体与正常核型个体间反复杂交,染色体重新组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黑龙江省栽培的黑穗醋栗(Ribes migrum L)两个品种,即厚皮长穗和薄皮黑豆,进行了核型分析。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16,核型公式为2n=16=16m,核型均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均具有一对随体,文中并对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关中马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 ,对关中马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关中马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 2 n=6 4,公马核型为 6 4,XY;母马核型为 6 4,XX,包括 31对常染色体和 1对性染色体。 31对常染色体中 ,13对为中部或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18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1对性染色体中 ,X染色体为 1条第二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Y染色体为最小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采用PHA和秋水仙素体内注射,取鱼的肾细胞对唇鲮的染色体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唇鲮染色体数目2n=50,其中有4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5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6对亚羰部着丝点染色体(st)和10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其核型公式为2n=8m+10sm+12st+20t,NF=68.与所属的野鲮亚科其他鱼类染色体核型比较,唇鲮是本亚科鱼类中相对原始的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13.
3种萱草属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萱草属植物金娃娃、金针和鸡心为材料,利用改良去壁低渗法,对萱草染色体的倍性及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萱草均为二倍体(2n=22),染色体基数为11,主要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和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组成,核型类型均为2B型,说明它们的亲缘关系比较近;最长与最短染色体比值范围为1.95~2.68,核型不对称系数范围为59.05%~65.81%;按核型不对称系数从高到低排序其进化程度得出,金针的进化程度最高,鸡心的进化程度较低。试验结果可为遗传育种提供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野桔与南桔染色体核型及Giemsa带型的研究,探讨了两者的亲缘关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两者染色体效均为2n=18,绝对长度差异较小,属于小染色体类群,基本核型为对称性核型,N、F值均为36,染色体长度比小于2:1,属于1A类型,这表明了两者在核型上的一致性。但两者着丝点部位及臂指数乃有不同:野桔染色体全为中部着丝点,其臂指数大于60%只有一对,核型公式为:2n=18=12(L)m+6(S)m;而南桔染色体除中部着丝点外,还有3对近中部着丝点,臂指数大于60%有6对,其核型公式为:2n=18=8(L)m+4(L)Sm+4(S)m+2(S)m,不对称的程度比野桔高。Giemsa C—带带型以着丝点带和端带为基本带型。  相似文献   

15.
兰州大尾羊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血淋巴细胞微量血培养法对兰州大尾羊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大尾羊二倍体染色体数2n=54,由26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XX/XY型)。26对常染色体中有3对最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染色体为最大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应用血液白细胞培养法对滩羊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证实滩羊染色体数2n=54,其中有26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xx/xy型)。26对常染色体中有3对为最大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23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x为最大的端部着丝点染色体,y为最小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我们初步认为湖羊、滩羊和蒙古羊的起源相同。  相似文献   

17.
家鸡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腹腔注射秋水仙素,取骨髓细胞制德染色体标本的方法,获得了大量分散良好的染色体分裂相,做了染色体核型分析。认为1号染色体属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平均臂指数为1.595;2号染色体平均臂指数为1.917,属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细胞学层面分析LA百合品系的遗传特点,为百合遗传育种中亲本选择和后代鉴定提供可靠的染色体信息。[方法]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用Olympus(BX-51)显微镜进行镜检,分析8个LA百合品种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结果]8个LA百合品种均为三倍体(2n=3x=36),‘Serrada’核型为3A型,其余7个品种均为3B型;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1.84%~76.33%;染色体主要由2~3对中部着丝点(m)或近中部着丝点(sm)及近端部(st)和端部着丝点(t)组成;品种间次缢痕的位置和数目有差异。[结论]染色体的随体、次缢痕的特征可作为杂交后代早期鉴定的依据;大多数LA百合杂种系都含有基因组重组染色体,可用于筛选目标性状优良的子代。  相似文献   

19.
以肾细胞作材料,采用秋水仙素- -低渗- -空气干燥法对达赉湖野生银鲫的核型进行了分析,肾细胞染色体的数目统计分析表明,达赉湖野生银鲫染色体组是由150条基本染色体和6条小的超数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粒位置156条基本染色体可分为四组.银鲫的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19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14对;亚端部着丝点染色体(st)9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t)36对,染色体数目为156,核型公式2n=156,2n =38m+ 28sm+ 18st +72t,NF=222.染色体臂数(NF)222.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秭归空心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秭归空心李系统及其染色体组的演化和进化地位。[方法]取秭归空心李,根尖压片法制片、镜检、拍照,并对50个染色体状态分散良好的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结果]秭归空心李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染色体基数为x=7,核型公式为2n=2x=14=8m+2Sm+2st+2T,即有4对属于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及1对属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中的“2B”类型,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8.02%~23.28%,臂比变化范围为1.28-∞。最长与最短的染色体的长度比为2.90,核型不对称性系数As.K%为66.35%。[结论]从核型分类以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值来看,在系统演化上,秭归空心李属于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