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北京郊区小麦精播五因素旋转回归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1998年北京农学院农学试验站进行的多因素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小麦栽培结果表明:试验因素上麦产量的效应顺序为:氮肥-播期-磷肥-密度-追氮次数。其中氮肥,磷肥,追氮次数效应方向为正,播期,密度效应方向为负,各因素的二次回归系数均显著,氮肥×播期,氮肥×磷肥互作均在不同程度显著。  相似文献   

2.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施氮量及施磷量对次生根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返青期以前,播期是决定单株次生根数的主要因素;进入返青期以后肥料因素的效应开始加强,拔节以后抽穗期,播量对单株次生根数起决定作用;返青期以前,播期与氮肥交互效应显著,返青以后,播期与播量交互效应显著,至抽穗期前播量与磷肥交互效应达极显著水平,因而稻茬小麦在力争早播的同时,适当降低播量,增施氮肥,并配  相似文献   

3.
小麦品种泛麦8号播期播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泛麦8号小麦的最佳播期,进行了泛麦8号的播期播量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10月10-30日)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不同播量(112.5×104~450×104苗/hm2)处理间产量差异达0.05显著水平,以225×104苗/hm2处理产量最高,为7 074kg/hm2,播量112.5×104~337.5×104苗/hm2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泛麦8号在河南中部的最佳播期为10月10-15日,播量在112.5×104~337.5×104苗/hm2。  相似文献   

4.
采用3因素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优质小麦新品种淄麦12在适宜播期播量条件下的施肥效应参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氮磷钾肥料三要素与产量关系数学模型,得出了三者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依次为:磷肥>钾肥>氮肥。实现淄麦12高产高效优化栽培的综合施肥措施是:每666.7m2施纯N 16.13-20.79kg,P2O59.20-10.93kg,K2O 5.17-8.97kg。  相似文献   

5.
晚播小麦高产限制因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97~ 1998年在泰安市农科所农场采用 4因素 3水平正交法 ,研究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 ,4个限制因素的效应依次为 :施氮时期及比例 >施纯氮肥量 >播期 >播量。晚播小麦施足钾肥、磷肥、少施氮肥 ,冬前不追氮肥 ,拔节期多追氮肥 ,就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
选用磷酸二铵和尿素施用量、播期、种植密度四个小麦主要栽培因素进行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中高肥力条件下,各因素对济宁17产量的影响氮肥和密度达极显著水平,磷肥达5%水平显著,播期为负向不显著。高产地块应注意增施氮肥,适期早播,保证适宜的密度,控制群体大小,保障磷肥施用量,以获得较高产量。在中肥力以下条件下,应注意增施氮肥,保持合理密度,播期不宜太迟,增施磷肥,以保证获得较高产量。各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依次为氮肥>密度>磷肥>播期。试验建立的产量数学模型拟合比较好,通过计算机寻优模拟,要达到620~670kg/667m2产量,在相似的土壤条件下,施尿素31.27~35.40kg/667m2,磷酸二铵15.46~21.68kg,播期10月6日~11日之间,种植密度在11.7万~13.443万/667m2。  相似文献   

7.
播期、播量与行距对小麦新品种洛麦23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充分发挥小麦品种的高产潜力,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研究播期、播量与行距3个因子对高产小麦品种洛麦23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播量与行距对洛麦23产量均有显著影响,3个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播量行距播期;洛麦23获得最佳产量的配置为10月17日播种,播量127.5kg/hm~2,行距17cm。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播量、施肥等因素对菏麦17、菏麦20等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的影响,探讨影响菏泽市及周边地区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效因素及最优栽培配套措施。表明品种与播期是影响小麦籽粒产量的主效因素;播量、施肥时期、施肥量是影响产量的次效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品种、播期、追肥时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作用达到极显著差异;播量、施肥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作用达到显著水平。最佳栽培措施组合为:选择小麦品种菏麦20,在10月5日播种,播种量为12 kg/亩,返青期追施尿素25 kg/亩。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小麦机械条播技术在上海市的进一步推广应用,以"扬麦11"为试验材料,在前茬作物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情况下,进行了上海地区小麦机械条播适宜栽培因子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播量、氮肥施用量和氮肥运筹(基肥∶追肥)对小麦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的顺序,嘉定点为播期播量氮肥施用量氮肥运筹(基肥∶追肥),金山点为播量播期氮肥施用量氮肥运筹(基肥∶追肥)。综合两个试验点的数据,初步确定上海地区小麦机械条播的最佳播期为10月25日至11月1日,播量为16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270 kg/hm~2,基肥∶追肥为5∶5~6∶4。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渑池县小麦播种最佳的播期和播量,进行了不同播期与播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内,基本苗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他形态指标没有随着播量的增加而提高;播期越早、播量越大,产量越低;豫农4023最适播期是10月10日左右,播量112.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1.
根据农业系统工程的最佳模拟理论,运用二次同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选优方法,选择播期、基本苗、氮、磷、锌肥用量及氮肥用作基肥、壮蘖肥、返青肥、拔节肥、倒2叶肥等对小麦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可控因子作为决策变量,以产量及其它农艺性状作为目标函数组成试验计划,取得可靠的田间试验数据后,直接输入计算机。建立多项农艺措施对产量等性状的多维反应面数学模型,依据此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选优,完成3000多个组合方案的动态仿真和统计分析,筛选出一套小麦亩产400-500kg和大于500kg的优化农艺技术组合方案及群体发育指标、产量结构指标。同时还探讨了因素独立、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2.
旱肥地施氮肥饱和量试验,单施氮、磷及氮磷配比试验,不同生育期喷施尿素液试验表明:小麦高产与优质同步提高的施氮范围为亩施0~9kg;亩施氮量<7.5kg时,作返青肥效益>基肥;增施氮肥对产量与品质均具良好效果,磷肥对产量有利,对品质影响不大;开花期喷施3%尿素液对提高品质最佳。据此提出了亩产400~450kg,品质达1~2级优质小麦标准的合理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3.
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在临汾市乔李村采用大田调查与小区试验相结合的4因素3水平正交法,研究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4种限制因素的效应次序为:施氮时期及比例>施纯氮肥量>基本苗>播期。3年大田调查,晚播小麦在合理施肥的条件下,亩产仍可达到500kg。因此,晚播小麦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施氮时期及比例,而不是冬前积温。  相似文献   

14.
杂交小麦超高产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杂交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运用农业生态学和统计学原理,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和施肥量x3为调控因子,以每hm2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小麦超高产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3个生态因素权重依次为施肥量x3>播量x2>播期x1;目标产量为7 500~9 000kg/hm2时,杂交小麦高产的最佳农艺方案为:施肥量x3(纯N和P的质量,m(N)∶m(P2O5)=1∶1)为208.24~301.88kg/hm2,播量x2为218.28~301.29万粒/hm2,播期x1为10-04—10-19。  相似文献   

15.
北方广适型超级稻品种吉粳102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吉粳102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5个因子(施氮量、施磷量、施钾量、播种密度和每穴苗数)及每个因子的5个水平对吉粳102产量的影响。[结果]各因素对吉粳102的作用表现为: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每穴苗数>施钾量。5个栽培因素与产量均呈明显的抛物线关系。施氮量对产量的效应最为明显。施氮量与每穴苗数呈负的交互作用。模拟结果表明,吉粳102的最高产量10 896 kg/hm2。当吉粳102产量达到10 500 kg/hm2时,要求施氮量为132~167 kg/hm2,施磷量为87~113 kg/hm2,施钾量为51~98 kg/hm2,移栽密度为30 cm×(13.9~19.4)cm,每穴苗数为2~4棵。[结论]建立了吉粳102的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选取对洛南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品种、播量、施肥量、覆盖方式四因子,进行配套栽培因子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条件下,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为播量>施肥量>覆盖方式>品种。初步确定洛南县小麦行套种植的最佳因子处理组合为A1B2C2D2,即品种陕麦150,播量240万粒/hm2,施肥量P2O5135 N180kg/hm2,种植方式为地膜覆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为改进红小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红小豆产量(Y)与播种期(X1)、种植密度(X2)、N(X3)、P2O5(X4)和K20(X5)之间的数学模型,模拟寻优。【结果】采用4月下旬播种、密度11.66万~12.34万株/ha、纯N43.92~50.37kg/ha、P20557.353~62.998kg/ha、K2028.335~31.665kg/ha的综合栽培措施,可使红小豆获得高于1255.09kg/ha的产量。【结论】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基于播期、种植密度及N、P、K施用量5个因子的红小豆高产栽培数学模型具有可行性。在重庆万州生态条件下,红小豆生产上还需增施P肥。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藁城市冬小麦3414试验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对河北省藁城市冬小麦高产栽培的氮、磷和钾肥料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产条件下冬小麦的肥料效应差异很大,其中氮肥在高产田块上增产较明显,而在中低产条件下增产不明显;磷肥则在中低产条件下增产较明显,高产条件下增产不明显;而钾肥的增产效应表现均不明显。最佳推荐施肥量为N 151.6 kg/hm^2、P2O5126 kg/hm^2和K2O 52.1 kg/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 ̄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 ̄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 ̄44.4万,穗粒数35.3 ̄40.0,千粒重40.2 ̄45.8g。  相似文献   

20.
朱德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40-5041
[目的]为试验区半夏的人工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7因素2位级正交试验研究种级、有机肥、地膜等技术措施对半夏产量的影响。[结果]7个措施组合的小区(面积为20 m2)平均产量为23.6 kg,组合7产量最高,组合4产量最低,分别为30.4和16.7 kg。栽培措施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防旱保墒>地膜>种级>播期>遮阴>有机肥>叶面喷肥。撒麦糠与不撒麦糠2、级种与3级种间差异极显著;进行地膜覆盖与不进行地膜覆盖、早播与晚播间差异显著。[结论]防旱保墒、地膜和品种对半夏产量影响较大,其最佳栽培措施组合为:撒麦糠进行防旱保墒,地膜覆盖,选用二级种在早期播种,其产量可达15 180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