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水稻穗腐病(Rice spikelet rot disease)在全国都有发生,江西近年发生较重,吉泰盆地尤烈,但鲜有报道。通过采集病样,并进行疑似病原菌的分离、形态学与分子鉴定和科赫法则验证等,明确江西水稻穗腐病病原菌种类和优势种。结果表明,厚垣镰刀菌(Fusarium chlamydosporum)、细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香茅弯孢菌(Curvularia cymbopogonis)和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为病原菌。24~28℃为最适温度;镰刀菌在pH7长势良好,而其他3种最适pH为7~9。葡萄糖和淀粉为最适碳源,硝酸钾为最适氮源。采用不同方式接种后,注射发病率比喷雾高(孕穗期:29.46%17.89%)。与孕穗期接种(喷雾:17.89%)相比,抽穗期接种(喷雾:20.35%)的发病率更高。致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厚垣镰刀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和稻黑孢。对不同穗腐病发生地区的病样进行鉴定,所有地区均可检出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细交链格孢菌在井冈山市、万安县、余江县和修水县4市县检出;而稻黑孢仅在万安县和修水县检出,它是新的致病源,这对世界范围内稻穗腐病的病原认识是一个有益和新的补充;今后应该加强对稻黑孢的监控和研究。综上,厚垣镰刀菌和香茅弯孢菌是江西水稻穗腐病主要病原菌,细交链格孢菌和稻黑孢的分布具有明显区域性。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诊断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分离接种鉴定,近年来在陕西关中等地玉米产区发生的一种不同于大、小班病的叶斑病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病原菌是Curvularialunata(wakker)Boed.这一病害与国内已报道的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属同一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引起棕竹叶片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分类法、形态学方法以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方法对棕竹炭疽病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棕竹病叶上分离的病原菌可以侵染有伤的棕竹叶片并引发炭疽病;多基因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该病原菌与暹罗刺盘孢菌株聚为一类。[结论]引起棕竹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类群中的暹罗刺盘孢菌(C.siamense)。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近年我国玉米生产中发生的一种叶部病害,在黑龙江省已演变为主要病害。通过采集黑龙江省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等玉米产区病叶标样,经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黑龙江省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由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棒状弯孢Curvularia clavata、不等弯孢Curvularia inaequalis、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4种弯孢霉引起,且对玉米叶片均具有致病性,其中新月弯孢为优势种,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5.
在江西蓝莓产区的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一种由镰孢菌侵染的叶部新病害,主要引起叶片枯萎,进行病原菌的分类鉴定将为病原学及该病害综合防控提供前期基础。病原菌的分离采用二步分离法,组织分离之后采取单孢分离。致病菌的确定依据柯赫氏法则。病原菌的鉴定方法依靠表型特征鉴定,同时辅助ITS和TEF-1α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引致江西地区蓝莓叶枯病的致病菌为JX03Aa,经表型鉴定与分子鉴定表明该病菌为亚细亚镰孢菌(Fusarium asiaticum)。江西地区发生的蓝莓叶枯病由亚细亚镰孢菌侵染所致,蓝莓是亚细亚镰孢菌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6.
2008年以来,在武汉市再力花叶片上发现一种病害,该病发病初期为红褐色针尖状圆点,后扩展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至灰褐色,斑缘红褐色,外有黄色晕圈,病健交界明显;发病后期病斑进一步扩展联合成大病斑,发病严重的植株,多数叶片布满病斑且干枯死亡,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和观赏价值。从叶片上分离得到病菌,经柯赫氏法则验证,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属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rssler]。该病菌为害再力花引起叶斑病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旨在筛选茶用菊黑斑病抗性品种,用于抗病育种。[方法]采用组织块分离法进行黑斑病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显微镜观察进行病原菌分生孢子形态学鉴定,并采用真菌18S rDNA-ITS序列进行分子水平鉴定。基于黑斑病菌致病力检测结果开展38个茶用菊品种苗期黑斑病人工接种鉴定。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皮毛和气孔结构特征。[结果]从黑斑病病株‘福白菊’叶片上分离到F16和F20共2个菌株,经鉴定均为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对茶用菊叶片的致病力检测显示F16与F20均具有较强致病力且致病力没有显著差异。38个品种的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有11个抗病品种(占28.95%)、22个中感品种(占57.89%)以及5个感病品种(占13.16%)。进一步比较典型抗病和感病品种的叶片结构特征差异发现,抗病品种表皮毛密度普遍大于感病品种,且气孔密度小于感病品种。[结论]本研究筛选出部分茶用菊抗黑斑病品种,发现表皮毛及气孔密度与其抗性相关。首次发现交链格孢菌能够引起菊花黑斑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贵州施秉县头花蓼发生一种枯萎病,该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头花蓼生产的潜在威胁。为了控制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对头花蓼典型发病组织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回接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种病原菌分别是弯孢属菌(Cochliobolus curvulari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厚垣镰孢霉菌(Fusariumch lamydosporum)。经过接种试验,仅厚垣镰孢霉菌能引致与田间病害一致的症状,结合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是头花蓼枯萎病的致病菌。室内抑菌试验表明,杀菌剂咪鲜胺、多菌灵、百菌清和恶霉灵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枇杷花疫病于2007年在浙江省德清县严重发生,造成枇杷花穗枯萎和死亡.为了鉴定其病原菌,从受害枇杷花穗上分离到6个病原菌菌株.依据病原菌的形态学和培养特征,该病原菌被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其有性态为富氏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Whetzel.).通过核糖体DNA ITS序列分析,分离菌株序列与富氏葡萄孢盘菌序列100%同源,进一步证明侵染枇杷花穗的病原菌是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B.cinerea 能侵染枇杷花穗,可引起与自然寄主上相似的病害症状.  相似文献   

10.
根腐病、炭疽病、叶斑病等多种病害会造成黄精产量减少、品质下降。本研究从多花黄精根际及块茎中分离得到37株菌株,并接种于无菌组培苗进行致病鉴定,从中筛选出12株致病菌。结合菌株致病特征和菌落形态,从12株致病菌中选择7株致病菌进行进一步观察。通过测定rDNA-ITS、TEF-1α基因序列,鉴定出这7株致病菌中2株为尖孢镰刀菌、2株为腐皮镰刀菌、1株为芬芳镰刀菌、1株为卵形孢球托霉、1株为裂褶菌。其中,叶片上尖孢镰刀菌QB-ed-1致病力最强,尖孢镰刀菌E-rz-7次之;块茎中尖孢镰刀菌QB-ed-1致病力最强,芬芳镰刀菌E-ed-2次之。菌株QB-ed-1对黄精叶片和块茎都有较强的致病力。本研究提供了一种主动筛选多花黄精致病真菌的方法,可在病害发生前预先筛选可能的致病菌,为黄精病害检测和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山东小麦茎基腐病的病原组成及优势菌群,本研究自山东省济南、泰安、德州、潍坊、烟台、聊城、菏泽、临沂等8个地区,共采集200余份小麦茎基腐病发病样本,分离获得224个菌株,从中选取190个代表性菌株,对其EF-1α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其所属类群并测定不同病原菌的致病性。结果表明:190个菌株中包含142株假禾谷镰孢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35株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6株轮枝镰孢菌(F. verticillioides)和7株层出镰孢菌(F. proliferatum),假禾谷镰孢菌占鉴定菌株的74.7%,是山东省小麦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不同种镰孢菌均对小麦植株具有致病力,但假禾谷镰孢菌致病力最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玉米青枯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土传病害,在世界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玉米青枯病的病原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差别很大。本研究连续3年(2014—2016年)对山东省6市玉米种植区青枯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发现山东省玉米青枯病主要为镰孢菌属(Fusarium spp.)和腐霉属(Pythium spp.)病原菌复合侵染所致,不同年份和地点的主要致病菌组成有一定差异。镰孢菌属病原菌主要为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腐霉属病原菌主要为芒孢腐霉(P.aristosporum)和强雄腐霉(P.arrhenomanes)。从全部分离物中选择3种有代表性的菌株(禾谷镰孢菌、拟轮枝镰孢菌、芒孢腐霉)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禾谷镰孢菌致病力最强,对植株生长影响最大,拟轮枝镰孢菌次之,芒孢腐霉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本研究结果为制定山东省玉米青枯病综合防控方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对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致病性。试验组通过穿刺接种将茄病镰孢菌菌悬液接种于铁皮石斛组培苗及成苗的根部和叶片,植物发病后从病变植株中分离致病菌,并结合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正常对照组接种无菌水。对照组的铁皮石斛正常生长,试验组的铁皮石斛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病原菌经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示为茄病镰孢菌。茄病镰孢菌对铁皮石斛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筛选具有抑菌、降解纤维素及抗氧化等功能的亳菊内生菌,为其在农业上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株龄9个月的安徽亳菊为材料,分别取根、茎、叶、花4部分,采用平板培养法从中分离内生菌菌株,并在平板上筛选和检测分离菌株对玉米弯孢菌、黄瓜枯萎菌、小麦赤霉菌、串珠镰刀菌、瓜炭疽菌、茶叶轮斑菌等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目标菌株BJF10对纤维素的降解活性和DPPH的清除能力,根据菌体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系统发育树对菌株BJF10进行鉴定。【结果】从亳菊的根、茎、叶、花中共获得了56株内生菌菌株,其中菌株BJF10对6种植物供试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菌率均在50%以上;菌株BJF10培养第4天的纤维素降解活性达到最强,培养3d时羧甲基纤维素酶(CMCase)和滤纸酶(FPase)的活力达到最高,分别为180.32和81.46U/mL;BJF10的7d培养上清液对DPPH的清除率可达67.7%;根据形态特征及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BJF10鉴定为柄孢壳菌属(Zopfiellasp.)。【结论】柄孢壳菌属亳菊内生真菌BJF10菌株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降解纤维素、抗氧化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6.
炭疽病是浙江七子花(Heptacodium miconioides subsp.jasminoides)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并威胁该珍稀物种的生存。为明确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以病叶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病原真菌,在确定致病性的基础上,利用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法对炭疽病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叶片中共分离到3个菌株,经柯赫氏法则验证,证实仅1个菌株(QZH)能引起炭疽病;病原菌的形态特征与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一致。多基因联合分析结果显示,菌株QZH与果生刺盘孢菌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一支,并具有较高的支持率。综合形态学特征与多基因鉴定鉴定结果,确定引起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的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浙江七子花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后续开展该病害的有效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山东农业科学》2019,(10):117-124
本研究对山东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藤黑镰孢菌(Fusarium fujikuroi)、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接骨木镰孢菌(Fusarium sambucinum)、木贼镰孢菌(Fusarium equiseti)、砖红镰孢菌(Fusarium lateritium)共5个镰孢菌种进行形态学鉴定与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山东省水稻恶苗病病原菌对常用药剂的抗性及抗病水稻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利用单孢分离法,从云南文山三七(Panax notoginseng)叶片上分离获得黑斑病病原链格孢菌。对所获得的供试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同时利用ITS、Alt a1、gpd、BT2和RPB2等5个基因的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七黑斑病病原菌为Alternaria panacis Whetzel。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浙江省磐安地区"浙八味"药材真菌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采用无菌培养基平板分离技术,从药材植物病叶中分离获得病原真菌,构建真菌ITS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并观察病原菌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和形态学鉴定共获得9种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绿色木霉菌(Hypocrea virens)、月状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us)、球孢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束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dematium)和茎点霉菌(Phoma sp.)。查阅药用植物病原菌记录并结合科赫法则实验,当地药用植物成为3种病原菌的新寄主,分别为月状旋孢腔菌引起的安徽亳州白芍褐斑病、束状刺盘孢引起的磐安阔叶麦冬炭疽病、球毛壳菌引起的早小洋菊叶枯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引起甜叶菊褐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分析MeJA在甜叶菊响应链格孢菌过程中的作用,为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取自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的发病甜叶菊植株的叶片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观察菌落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和病原菌的致病性。采用离体叶片接种的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7个致病菌株ST1-ST7的r DNA-ITS区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并利用MEGA 7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基于病原菌的r DNA-ITS序列和Gen Bank中相关链格孢菌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利用台盼蓝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链格孢菌分生孢子在甜叶菊叶片上的萌发状态及侵入叶片的方式。通过向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外源添加MeJA分析其对链格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对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MeJA并接种链格孢菌,观察叶片对链格孢菌的抗性;采用q PCR方法分析JA通路相关基因在甜叶菊叶片接种链格孢菌前后的表达情况。【结果】从甜叶菊发病叶片上共分离到7个菌株,所有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近圆形等径辐射生长,气生菌丝较为发达,初期为白色,后期逐渐变为不同程度的灰黑色,分生孢子单生或成链,多为近球形、倒棒状或倒梨形,大小为(20.5—45.5)×(6.5—16.0)μm。将所分离得到的菌株接种于甜叶菊离体叶片上,发现7个菌株对甜叶菊叶片致病程度存在一定差异,ST2、ST3和ST7 3个菌株侵染叶片后病斑扩展速度快,致病力较强。3个致病力较强的菌株的r DNA-ITS序列长度分别为569、570和570 bp,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ST2、ST3与菌株KY814634.1、DQ491089.1等(Alternaria alternata、Alternaria sp.,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100%,ST7与菌株HQ402558.1(Alternaria tenuissima,细极链格孢)的相似度达到99%。对接种细极链格孢ST7分生孢子的甜叶菊叶片台盼蓝染色后的观察结果发现,分生孢子可以从孢子的头部、侧面、尾部多个位置萌发,从叶片的气孔和表皮细胞间隙侵入叶片表皮细胞内。外源施加浓度高于200μmol·L~(-1)的MeJA能有效抑制细极链格孢菌丝的生长;甜叶菊离体叶片饲喂100μmol·L~(-1)的MeJA后接种细极链格孢,病斑面积明显小于对照,表明MeJA可增强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JA通路相关基因LOX3和JAR1在甜叶菊接种细极链格孢后上调表达,JAZ1和JAZ4反之下调表达,表明JA通路参与甜叶菊对细极链格孢的响应。【结论】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甜叶菊褐斑病的致病菌为链格孢菌。细极链格孢菌丝可以从叶片的气孔以及表皮细胞间隙侵入表皮细胞。外源施加MeJA能够有效增强甜叶菊叶片对细极链格孢的抗性,在甜叶菊褐斑病的防治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