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德关系是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重要问题,是先秦时期儒家语言伦理的核心问题。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语言与道德的关系占有很大的比重,他认为,"言"与"德"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除此之外,孔子还提出语言运用既要"得体",也要符合"礼"与"仁"的道德标准,还就言德之间的规范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文章由言德关系入手,总结了孔子思想中言语道德的规范,同时就其对后世的意义进行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2.
“政者正也”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也是中国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它包含着“平正”、“公正”、“中正”等意蕴,关键在于正己正人。它既是对执政者群体道德品质、行为表率作用的要求,也是对普通百姓修身立德、立身处世的期望。“正”包含了“正名”、“正身”、“正心”、“正性”等丰富的层次与内涵。孔子为实现德政礼治的政治理想,援“仁”入“礼”,提出了“约之以礼”,“为仁由己”的方法,力图从自律与他律、修身与修心相结合的途径强化个体修养,重塑社会价值与思想信仰,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国家政治的有效运行,体现了对“人”及“人性”的关注,彰显了人本主义与德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针对余英时先生《论天人之际》与李泽厚先生《说巫史传统》论述从巫文化到孔子“仁”的“轴心突破”,提出五点评述意见:1.“仁”起于情而非情,乃道德律则;孔子“仁说”乃社会大变动所致;2.中国官方巫文化与古希腊不同;3.“德”的历史考察;4.《周易》完成了由“巫”到“数”到“德”的转化;5.中国古代“天人”亦是“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4.
孔子在礼备乐和的传统社会文化模式中,把音乐的安放与以个人修身养性、安生立命、合乎“众乐”的礼教相融相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善”、“仁”、“和”不仅是对伦理思想的提炼亦是对音乐法则的普遍抽象,本文拟从孔子的礼乐观、乐论和乐教三方面论证孔子音乐思想的伦理价值及音乐伦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论语》及《孔子家语》中,孔子直接语及“君子”这一议题的言论甚多。这些言论,颇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君子观”。若加演绎,可以说:突出品德行为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要旨;强调“仁”和“礼”的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激励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是孔子君子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孔子问礼于老子当属历史事实;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与老子的反礼主张并不矛盾;孔子问礼于老子只是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一个方面,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会通是多方面的。例如,老子并不反对仁,孔子也有无为的思想倾向等。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学派早期较为著名的代表作,此书反映了孔子对人、社会、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思想。书中有较多的孔子关于“仁”的阐述,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人;此外,《论语》一书中还有一些孔子对于君主的评论,体现出孔子对一国之君、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都与孔子倡导的“仁”有深层次的内在关系,也是孔子对“仁”如何推广于天下的设想和实施手段。但堕历史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孔子有关“仁”的思想正逐渐地渗入制度之中,“仁”的精神正在得到充分的实施与推行。  相似文献   

8.
柏雨婷  顾军 《农业考古》2022,(5):97-101
唐宋时期,民间饮茶习俗进入寺庙,“以茶入药”成为寺庙僧众保养身体的重要饮食习惯。目前,关于该时期寺庙中“以茶入药”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以寺庙中的“茶礼”为重点。作为“茶礼”中的核心环节,关于茶“药性”的研究对于“茶礼”研究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茶汤礼”替代“茶礼”。径山是“茶礼”的形成地,径山茶宴于唐宋“茶礼”...  相似文献   

9.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贯穿于其教育思想的始终。而"忠恕之道"是践行"仁"的思想的"一以贯之"之道。在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加强和提高师德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振兴教育事业的重要方面。汲取孔子思想文化中的精华,以"忠恕之道"指引师德建设,将对新时期我国师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儒家道德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旋精神的源头和基础。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核心是“仁”。本文根据孔子和孟子的有关论述,阐述了“仁”的概念内涵、“孝”与“仁”之关系、“孝心”在“孝道”申的重要地位、孝道的方方面等。  相似文献   

11.
“童心说”是李贽思想的核心,且有着丰富和复杂的思想渊源。李贽兼取儒、释、道各家又能融会贯通,其中心学、禅宗和道家是李贽思想尤其是“童心说”最重要的来源。李贽“童心说”思想受到了道家“婴儿说”、“自然说”、“自然人性”等思想的影响。通过对“童心”与“婴儿纯朴之心”、“出自童心之言”与“自然发出之言”、“出自童心之文”与“至真至性至情之文”的比较和分析,进一步揭示出“童心说”受道家思想影响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所创立之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并在全球文明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孔子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宽惠等具体内涵 ,直到今天无论对祖国还是对世界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近观 30集大型电视文献专题片《文化巨人———孔子》 ,深为此片翔实的素材、丰富的史料、精妙的构思、科学的编排、形象的表现手法所吸引。它作为全球第一部全面反映孔子的系列片 ,较客观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体现了孔子作为“中华精神巨人”的无限魅力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在看了本片后著名国学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杂交授粉的方法对日本牡丹“芳纪”的杂交亲和性进行探索,“芳纪”同时作为父母本分别与中原牡丹、西北牡丹、芍药进行杂交,共配置了24个组合,以单花结种量作为亲和性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以“芳纪”作为母本时,组合间结种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芳纪×黑花魁”、“芳纪×墨楼双辉”、“芳纪×夜光杯”组合杂交不亲和,以“芳纪×紫楼镶金”组合的杂交亲和性较高.以“芳纪”作为父本时,除与芍药的杂交不亲和外,其余均表现为亲和,而这正是牡丹组和芍药组之间远缘杂交结实率低的缘故.  相似文献   

14.
从阐释谢无量《蜀学会叙》入手,初步总结出“蜀学”的五个特征:一是独特的古史体系,即以“天皇、地皇、人皇”为内涵的“三皇”体系,和以“蚕丛、鱼凫、柏灌、杜宇、开明”为世系的“五帝(王)”体系。二是大禹所创《洪范》之“五行”、《连山》之“阴阳”等观念,为后世儒家奠定了哲学基础。三是有别于中原“仁义礼智信”的“五常”观念,蜀学自严遵以下构建了“道德仁义礼”(或“道德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四是在孔子“六经”、汉人“五经”和唐人“九经”的构架上,蜀学每每有所突破,率先构建起“七经”和“十三经”的经典体系,并为正统儒学所接受。五是蜀中自古流传的“皇人”信仰、仙道传统,造成了老子入蜀修仙的传说,也成就了张道陵入蜀创教的功绩。  相似文献   

15.
日语助词“は”的用法有二:一是提示主题,二是表示对比;“が”的用法有三:一是表示专指,二是表示客观叙述,三是表示对象。“は”是提示助词,突出提示句中某一部分作主题,以引起后面对它叙述,是人为的表现思想的手段;“が”是格助词,接在体言后作主语,表示句中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句子本身内在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6.
茶道 ,是茶文化之内核。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在本能和理性的享受中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中国茶道包涵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导引七种义理 ;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简称’七义一心”)。儒家重视礼义引控之和 ,体现中和之美 ;道家倡导纯任自然之和 ,体现无形式、无常规之自然美 ;佛家推行超越现世的主客体皆空的宗教式之和 ,体现规范之美。中国茶道并蓄儒释道三家“和”思想之精华 ,突出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这正是区别于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对“道”的诠释 ,大别有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室人”“同居”所指均为具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家人,都具有同住的特点,都不包括“隶”及奴婢,都要承担法律上的连带责任。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室人”之间同居所,是从室屋宅院即建筑空间角度上界定的家人;“同居”具有同居住、同户籍、同母的特点,是从户籍、血缘角度上界定的家人。“家”首先是住所、容身之地,其次是同户籍的法律认定。“室人”与“同居”从这两方面分别体现“家”的突出特点。“同居”是法律用语,在一切都以“户”为单位,重视“户”的连带责任的战国、秦及汉初,它作为常用术语出现。战国晚期至汉初,“同居”渐渐不再被使用,“同产”指代同父母的兄弟姊妹的法律用语与父母、妻、子并列出现于法律条文中成为连坐对象。  相似文献   

18.
<正>客家人来自中原,其“服饰之根”,是中原汉人的“唐装”。所谓的唐装就是对襟衫和大裆裤。由于长期劳作在山地环境之中,客家的服饰既保留着中原汉族衣饰的传统又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当地土著(畲族和瑶族等)文化的影响,在某些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孔子评价齐桓公的大臣管仲时说“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意思是说要是没有管仲,我们就要像夷狄那样披头散发了。可见,汉服的右祍是其最主要特点。客家服饰保持了中原宽博及右祍的服饰特点,但也融入了当地少数民族以短窄为上的服饰特  相似文献   

19.
孔子饮食思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88-5589
孔子在饮食、营养、卫生等饮食思想的研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贫而乐,富而礼”的思想主张。孔子把“礼”用到饮食上,非常注重饮食礼仪,认为饮食必须合乎“礼”,做到“欲而不贪”。应该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是其饮食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实用技术》2005,(8):45-46
50多万人被卷入,1年时间吞掉2亿元入门费,席卷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扶贫支农”为诱饵,“上线”卷款潜逃,“下线”血本无归,造成社会不稳定……玛雅传销案涉及人数之多,覆盖面之广,影响之大,十分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