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孔子饮食思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卫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88-5589
孔子在饮食、营养、卫生等饮食思想的研究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贫而乐,富而礼”的思想主张。孔子把“礼”用到饮食上,非常注重饮食礼仪,认为饮食必须合乎“礼”,做到“欲而不贪”。应该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主张是其饮食思想体系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孔子问礼于老子当属历史事实;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实与老子的反礼主张并不矛盾;孔子问礼于老子只是孔子向老子学习的一个方面,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会通是多方面的。例如,老子并不反对仁,孔子也有无为的思想倾向等。  相似文献   

3.
孔子在礼备乐和的传统社会文化模式中,把音乐的安放与以个人修身养性、安生立命、合乎“众乐”的礼教相融相生,成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主流。“善”、“仁”、“和”不仅是对伦理思想的提炼亦是对音乐法则的普遍抽象,本文拟从孔子的礼乐观、乐论和乐教三方面论证孔子音乐思想的伦理价值及音乐伦理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4.
《论语》中孔子说管仲是个无礼之徒,但是他又认为管仲是个仁德之士。这样看来似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这正是孔子对管仲所做的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政绩观正是以“利民”二字为核心,在这个前提下,“仁”和“礼”相比较,宁可舍“礼”也要取“仁”。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儒家学派早期较为著名的代表作,此书反映了孔子对人、社会、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基本思想。书中有较多的孔子关于“仁”的阐述,认为“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爱人;此外,《论语》一书中还有一些孔子对于君主的评论,体现出孔子对一国之君、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这些都与孔子倡导的“仁”有深层次的内在关系,也是孔子对“仁”如何推广于天下的设想和实施手段。但堕历史的发展、制度的完善,孔子有关“仁”的思想正逐渐地渗入制度之中,“仁”的精神正在得到充分的实施与推行。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所创立之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 ,并在全球文明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孔子的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宽惠等具体内涵 ,直到今天无论对祖国还是对世界都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近观 30集大型电视文献专题片《文化巨人———孔子》 ,深为此片翔实的素材、丰富的史料、精妙的构思、科学的编排、形象的表现手法所吸引。它作为全球第一部全面反映孔子的系列片 ,较客观地展现了孔子的思想精华 ,体现了孔子作为“中华精神巨人”的无限魅力 ,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在看了本片后著名国学大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政治思想,其内容可以用“有为而进,无为而治”加以概括,具体地说就是通过“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任人举贤、简政宽民等行政方略达到“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内容是贤人政治,因而他极力主张要选贤任能、唯才是举。对于政府的行政过程和行政方针,孔子主张“居敬而行简”,抓大体,不烦琐,而简政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宽民”,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一种宽松的环境。孔子的最高政治目标是“无为而治”,但孔子的”无为”与庄子的“无为”有本质上的区别。庄子的“无为”有严重的无政府主义倾向,而孔子的“无为”则是通过“有为”的政治方式而达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8.
笔以《论语》中孔子论证的材料为依据,把有关论述进行了整理和归纳,发现孔子的为政思想主要包含如下内容:一是在为政人才的选拔和使用问题上,强调应坚持“听其言而观其行”、“不拘一格降人才”、“举直错诸枉”的原则;二是全面设计了为政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即具有“尚德”的情操、真才识学的本领、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及“主忠信”、“敬孝行”、“惠民众”的品质;三是在治国方略上提出了“明确方针,把握方向”、“体恤民情,节用爱人”、“以德治国,武相济”、“反腐倡廉,勤政为民”等主张。其基本思想内蕴不止属于孔子以及孔子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也应属于人类发展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包罗宏富的孔子思想涉及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等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诸多方面。中华民族被称为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其宽厚宏廓的伟大气魄和见义勇为、杀身成仁的崇高道德风范都与孔子思想的影响分不开。孔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它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说。  相似文献   

10.
朱熹在南宋社会内忧外患、佛道盛行的历史环境下又一次回应并发展了孔子的礼学、礼教思想,决心重振社会人伦秩序,其礼学思想对宋元以降的中国及东亚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礼学思想建构的特点能给当代儒学复兴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礼不远人,人能弘礼;礼学思想需要哲学的突破;礼是归宿;礼学的发扬需要经典文本的支撑与因时制宜。  相似文献   

11.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它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内涵,并且为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资源,同时,它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确立了科学的价值尺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也有方法论方面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朱熹的礼治思想正是“后王安石时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体现。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哲学理念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1)德礼先于政刑又不废政刑的为政原则论;2)严正而不失温情、强调君礼臣忠的君臣关系论;3)主张“与民同乐”、“以民为本”的君民关系论。总而言之,朱熹的礼治思想是两宋时期“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哲学化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3.
《春秋》与礼关系密切,礼的本末、常变关系,历来是《春秋》学讨论的热点。礼有本末之分、文实之别,礼有常亦有变。胡安国的《春秋传》提出了“正身治人礼之本、威仪文辞礼之末”的思想,强调“礼以敬为本”观点。胡安国认为,礼之“本”与“实”是不可更改的“礼之常”;而礼之“末”与“文”则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的“礼之变”。在“礼之常”与“礼之变”之间,有一个基本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那就是“变而不失礼之正,则犹可矣”、“变而不越乎道之中”。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正名”说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发端于前孔子时代人们对于“名”的深入思考。“名”这个观念受到重视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名”的问题展现为两条进路:一、与名分义相关的政治进路;二、与名声义相关的道德进路,孔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两个方面。澄清了这个过程,就会看到,孔子正名思想不能简单地看做中国古代逻辑学的起源,而应当看作儒家内圣外王之义理规模的发生地。  相似文献   

15.
几年来,我校学生工作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培养“四有”人才为目的,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线,把从严治校、强化管理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最近,我们又在狠抓学生“一日生活制”的基础上,开展了“文明修身,做规范生”活动。笔者认为,“活动”为新时期我校思想教育工作找到了突破口,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部在儒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籍著作,《论语》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 言行,其中孔子凭借其言行向弟子传递出的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时至今日仍然对于教育教学领 域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也为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开展与如何构建 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借鉴意义。本文简要阐释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难点问题,分析了《论 语》中涵盖的德育价值,并围绕“仁学”、“爱教”、“德治”、“修身”等四个层面探讨《论语》中的德育 价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论语》及《孔子家语》中,孔子直接语及“君子”这一议题的言论甚多。这些言论,颇为全面地揭示了孔子的“君子观”。若加演绎,可以说:突出品德行为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要旨;强调“仁”和“礼”的修养,是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激励参与改造社会的实践,是孔子君子观的精髓。  相似文献   

18.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人民足食、天下无兵和社会诚信。在孔子看来,为政以德即所谓德政只不过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手段或途径罢了,它是以建立礼的秩序,发扬仁爱精神和坚持富而后教为基础的。孔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进步呼声,是一种积极的无为而治,是对于老子消极的无为而治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汉武帝以后对于儒术的独尊已经完全丢弃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千年来的尊孔只是利用亡灵的作用而根据自己需要的对于孔子的篡改。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音乐艺术从最初产生开始 ,就发挥着它的社会作用 ,或为减轻疲劳 ,或为鼓舞劳动热情 ,或为娱乐自己……追溯我国古代的教育 ,历来就以“礼”和“乐”并称 ,以此概括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内涵。“礼教”相当于现代的“德育” ;“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音乐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曾经有过较明确的认识并已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尤其提倡礼乐并重 ,他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 ,并认为最终只有经过“乐”才能达到人格完成的境界。到了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 ,从 1 9世纪末期 ,梁…  相似文献   

20.
一、农业中专学校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在当时“乐”也可以理解为艺术的总称。2002年10月甘肃省教育厅转发了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13号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