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调查有机稻区主要天敌类群(蜘蛛类、捕食性天敌昆虫、寄生性天敌昆虫)的消长动态及其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有机稻田以肖蛸、球腹蛛,青翅蚁形隐翅虫、绒茧蜂为优势种群,这些天敌迁入稻田迅速、发生量均高于常规稻田。其中有机稻田蜘蛛、青翅蚁形隐翅虫、绒茧蜂平均分别为272,37.8,8头/百株,分别比常规稻田多86.6,11.7,7.5头/百株。同时,在移栽后40 d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主要害虫发生量均低于其防治阈值,表明此时不必进行施药防治,以免杀伤天敌。因此有机耕作有利于自然天敌的恢复和保护,更能发挥自然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有机稻田害虫群落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调查了有机稻田害虫种群数量动态,并利用相对多度、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析了其群落结构特征和动态。结果表明,有机稻田中害虫29种,稻纵卷叶螟、褐飞虱为优势种群,其优势度指数分别为0.14~0.39和0.15~0.38。随着水稻的生长,有机稻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而均匀度则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同时3个指数均普遍高于同期的常规稻田。此外,在优势种群及其优势度上,有机稻田与常规稻田相比也存在着一定差异。因此,有机稻田的害虫群落结构更合理和稳定,多样性更高,害虫不容易暴发。  相似文献   

3.
稻田稻飞虱天敌种群动态及化学药剂的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天敌种类较多,常年以蜘蛛为优势种,天敌和稻飞虱之间存在着依存与制约的关系。蜘蛛发生高峰期比稻飞虱滞后5~10 d,发生量年度间比较稳定,日增长速率、峰期蛛量均低于褐飞虱;黑肩绿盲蝽的发生量与褐飞虱关系密切,褐飞虱大发生年份,发生普遍,虫量高。反之则少;稻虱缨小峰、二索线虫寄生率前期较低,后期随稻飞虱代次的增加而提高。毒死蜱、甲胺磷等有机磷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的直接杀伤力较大,应避免使用;杀虫单的杀伤力较小;扑虱灵、吡虫啉的杀伤力极小,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4.
利用行为生测考察了褐飞虱为害程度、水稻生育期和品种对水稻挥发物引诱褐飞虱卵期寄生蜂稻虱缨小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雌成虫10头/株和20头/株为害1 d的水稻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具明显的引诱作用,而1头/株、5头/株、40头/株和80头/株为害1 d的,与空白对照相比不显示明显的引诱作用.稻虱缨小蜂对TN1未处理稻株挥发物的趋性不明显,并且对不同生育期的稻株亦无明显差异;但受褐飞虱为害后,生育期60 d的稻株比90 d的对稻虱缨小蜂具更强的引诱作用.不同品种未处理稻株间,TN1挥发物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明显地比Nabeshi强,而其他品种间差异不显著.在受到褐飞虱为害后,品种间的差异趋于明显.汕优63比TN1具更强的引诱作用,而Nabeshi、IR26和丙97-59等品种对稻虱缨小蜂的引诱作用则明显弱于TN1.  相似文献   

5.
戚尚  张春瑾 《现代农业科技》2010,(3):166-166,169
对龙亢农场种植水稻采用的人工移栽、机械插秧、旱播水养3种栽种方式的稻田主要害虫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生育前期和中后期,机械插秧、旱播水养稻田灰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发生量显著轻于人工移栽稻,说明水稻机插秧、旱播水养直播稻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害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研究施用不同肥料种类及用量条件下,调查稻田蜘蛛和飞虱种群消长情况,结果表明,施用不同肥料种类及不同用量,对稻田蜘蛛和飞虱消长有一定程度影响,施肥后5,13,21,32 d蜘蛛数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施肥后5,13,21 d飞虱数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施肥后32 d飞虱数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初步鉴定衡阳地区稻田飞虱有7属10种,3种主要飞虱中,早稻乳熟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乳熟期后以褐飞虱为主;晚稻孕穗、抽穗期前以白背飞虱为主,后以褐飞虱为主;灰飞虱无论早、稻上均居第三位,全年飞虱混俣种群量以早、晚稻穗期发生量最大,一般褐飞虱廷入较晚,只有明显的5代,白背飞虱廷入稍早,可发生6代。  相似文献   

8.
以湘晚籼13号为栽培品种,采用田间普查法对湖南晚稻稻-鸭-豆栽培田、化学防治田中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稻—鸭—豆种养模式能明显减少褐飞虱、白背飞虱的发生量,提高了天敌对褐飞虱、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防治效果优于化学防治;稻—鸭—豆种养模式能减少稻田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和杂草的发生,但防治效果低于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9.
烯啶虫胺属新烟碱类杀虫剂。为明确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的防治效果,今年5月份.江苏省植保站委托本省的常熟市、姜堰市植保站和广西区的合浦县植保站.分别开展了麦田灰飞虱和稻田褐飞虱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烯啶虫胺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与氟虫腈、醚菊酯相当,比吡蚜酮差,对稻田褐飞虱防治效果较好、控制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田闻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抗性水稻品种间稻飞虱种群在时间系列上呈现迁飞规律一致;向北迁出前期,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种群在水稻2个敏感生育期间有所选择,6月底种群高峰集中在孕穗期水稻上,在7月上中旬转移至分蘖期水稻,回迁种群高峰出现在分蘖中期水稻上;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种群小范围生境转移规律性不强.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日均温和日均气压对褐飞虱种群数量波动的影响最大,当天的关联度分别为0.387 3和0.384 6,而回推3 d的关联度分别上升至0.449 0和0.424 3;降雨量和相对湿度属于短期效应因子,日照时数属中长期效应因子,而日均风速的作用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卿国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387-6388
[目的]研究杂交中稻—再生稻栽培的适宜密度。[方法]以培两优288为材料,设计30.32万、46.62万、59.18万、76.92万株/hm^2 4个移栽密度,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研究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 4个处理中,头季稻、再生稻和总产都以46.62万株/hm^2基本苗的处理最高,分别为8.7285、5 711.5、14.4400 kg/hm^2。该处理虽然密度不大,但群体结构合理,有效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适中,因而产量高。[结论] 再生稻要高产,头季稻和再生稻必须要有合理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3.
The brown planthopper (BPH), Nilaparvata lugens, an important rice insect pest, can enhance its virulence to BPH-resistant rice within as short a span as several generations. Here, we cloned a pancreatic triglyceride lipase (PTL) gene (NlPTL) in N. lugens, and found that its mRNA level was higher in the high virulence population (fed on variety Rathu Heenati, P-RH) than in the low virulence population (fed on variety Taichung Native 1, P-TN1). Knocking down NlPTL caused BPH individuals to spend more time in non-penetration and the pathway phases and less time feeding on the phloem of rice plants; these changes consequently decreased food intake, lipid content, survival rate, and fecundity in the insects. These findings reveal for the first time that PTL in BPH is involved in its virulence to rice plants.  相似文献   

14.
转cry1Ab抗虫水稻对褐飞虱取食及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褐飞虱在转cry1Ab抗虫水稻(mf-MH3301-1)和非转基因水稻(MH3301)上的取食和产卵选择行为,并通过Y型嗅觉仪研究了褐飞虱对2种水稻的趋性反应.结果表明:转基因水稻mf-MH3301-1对褐飞虱成虫的取食选择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在接虫后2、4、8 h,雄成虫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而雌成虫在接虫后4、8 h在Bt水稻上的着虫率显著低于对照MH3301.然而,Bt水稻对于褐飞虱的产卵选择性和趋性反应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平塘县水稻单产水平,结合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项目的实施,采用不同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研究其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塘县水稻宽窄行栽插中,采用25cm窄行,即密度为22.5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苗产量最高。穴栽2粒苗与适当密植能有效协调水稻群体与个体间的关系,改善群体环境,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使影响水稻产量的穗数、穗实粒数和粒重三因素的构成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讨了1987年晚稻“圭巴”品种小区笼罩条件下稻纵卷叶螟、褐稻虱及其混合种群为害损失率和经济阈值.稻纵卷叶螟经济阈值因生育期不同而异,每百蔸幼虫分蘖期为121.3头,抽穗期为131.2头.褐稻虱抽穗期的经济阈值为百蔸494头若虫.本文提出了抽穗期稻纵卷叶螟、褐稻虱混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模型,在生产实践中,可直接利用此模型进行防治决策.  相似文献   

17.
稻飞虱发生程度的神经网络模型拟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贵州省三都县和锦屏县1981~1998年稻飞虱发生的历史资料和气象资料,应用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对稻飞虱的发生程度作了预测拟合。结果表明,三都县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的历史符合率达到100%,对1996、1997、19983年拟合,1996和1997两年与实际发生相符,1998年与实际发生情况基本相符;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历史符合率93.33%,对1996、1997、1998年拟合,结果全部符合实际发生。锦屏县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历史符合率均达到100%,对1992~19965年拟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准确率分别达到100%和80%。该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网络在稻飞虱发生程度的预测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及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对新惠占1号等5个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温室苗期抗性测定结果相印证,确定新惠占1号和“7915”为抗性品种,七桂早25、玻惠占1号为中抗品种,双桂1号为感虫品种。指出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是测定和评价水稻品种抗虫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田间种群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对水稻不同季度、不同生长期中褐飞虱若虫田间种群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表明,褐飞虱若虫田间种群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型。在晚稻生长中、晚期,褐飞虱若虫的聚集程度分别为53%和31.6%,聚集斑块范围分别为27m和24m。在早稻生长的早、中和晚期,褐飞虱若虫的聚集程度分别为42.6%,48.9%和57.2%,聚集斑块范围均大于60m。空间分布模拟图能较好地反映褐飞虱若虫在田间的具体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